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愚民政治
释义

定义

一种政治统治方式,在这种统治形式下,一切提高被统治阶级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的做法都是不被统治阶级接受的。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部分地区都实行着这种统治。

纲领文件

《论语》、程朱理学是进行这一统治的纲领性文件。

优点

大大节约了统治者为了统治被统治者所需要思想统治以及暴力统治机构的数量。

危害

中国,一个古老的农业帝国。进入文明时期后,氏族制解体不彻底,人口流动性又不大,人群间种种“社会关系”(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的血缘“纽带”没有斩断(通俗地说,就是社会各个领域,各行各业,都是家族式的,非指血亲关系)。所以氏族社会遗留的家长(父系)中心、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制度一直延续数千年,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即所谓“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国家基于亲缘关系而成立,一切社会关系皆由血亲关系导生。不似商品经济发达地域(如古希腊),人口流动频繁,血缘纽带很早就被商品经济斩断。中国则不然,传统的,以农耕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则必然是以“家庭”为单位。家庭本来就是血缘关系的天然结合体,所以传统经济与血缘的结合不是靠政治,而是靠伦理。因此中国这种以血缘为纽带,以宗法家长制为中心的中央ji quan制的精神支柱就是伦理道德了。

从另以方面看,家庭这个经济单位,既是经济实体,又是进行伦理教育与实践的基地。儿童自幼在家庭接受伦理道德的教育、熏陶,又子承父业,延续着家庭经济。这样,先民们一代代在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劳作、循环往复,他们固守家园,代代繁衍、代代传承这具有中国独特“人文精神”的伦理道德。“孝”乃德之本,人生第一要讲孝道。这除了伦理道德的原因外,更有经济学上的原因。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之所以为大,因为它不仅会使家庭血脉中断,而且又使家庭缺少劳动力——自然经济条件下,人几乎是生产力的全部。所以“孝”,既是伦理问题,也是经济问题——这样,先民们特别重视“孝”的社会意义。

以“孝”治国,是传统社会的政治纲领。

孝,更是政治问题。如上所述,中国传统社会是“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所以人们对于家长的孝,也就十分自然地衍化为对君主的“忠”。《孝经·士章》云“以孝事君则忠”,因为君主是国家最大的“家长”。这样就使国家一切政治问题都变成了君主们的“家政”问题,“治国”就是“治家”。这样国家一切复杂的政治斗争,就成了一家之内的“忠孝”之争了;因而“效忠”家长似的君主,就成为国家主要的政治活动了,所以国家的基本政治原则已经“伦理化”了。效忠君主,为君主服务,就是为国家效力,就是为政治服务。

儒家主张“以‘孝’治国”,以“礼”规范人。其诸子们也都在思考治国的问题,因为“治国”即是“治家”。《孝经·开宗明义章》有云:“夫孝,始于事亲(父母),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礼记·大学》有云:“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礼记·中庸》云:“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孔子云:“其为人孝弟(悌),而犯上者鲜(少)矣”。可见,孝是国家安定之本。传统文化就这样将事亲、事君、为人,和安邦定国紧紧地联系起来了, “忠、孝”已成为人们安身立命之本。不忠不孝之徒则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讨之。所以,除儒家外,其余诸子们也都重视人生的心性修养,人性道德的规范,而使所谓忧国、忧民、忧君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从而使伦理、政治、哲学融为一体,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特色——伦理本位。

国家政治伦理化之后,家国一体,忠孝不分了。

以“礼”治国,使国家法纪伦理化

以孝治天下,政治伦常化,臣民尽是孝子贤孙,君王则使慈父的化身,地方官自然也就是父母官了——中国帝国就是一个大家庭了。因此,对于这个大家庭里发生的一切是非曲直、功过赏罚的裁判,几乎可以不用“法律”了,因为臣民的一切是非功过尽在“忠”与“不忠”(即孝与不孝)之中。宗法观念逐渐衍变为“三纲五常”的的道德体系,而成为当时处理一切人际关系的准则。

儒家的“仁”(“仁”为二人,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准则)是“礼”的重要范畴。《说文》释“礼”为“事神致福”后演化为奴隶制社会的典章制度、规矩、礼仪,使贵族统治得以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程序化。儒家则将礼归于仁,使“礼”伦理化,政治化,从原始的祭神仪式中区别开来,而成为维护宗法制国家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而也使君臣间的政治关系,变成了父子之间的伦理关系,使它们合二为一,互为表里,忠、孝同义。

《左传》有云:“夫礼,天之经也,地制义也,民之行也”,荀子曰:“人无礼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他还说:“礼之于正(治理)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荀子·大略》)。由此可知,“礼”基本相当于国家的“法律”条文了。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孔子的礼,其核心是“仁”,仁又是孝的扩展——仁具体表现为:忠、孝、礼、智、信、义、勇;由此派生出温、良、恭、俭、让,又派生出气节、廉耻、荣辱、贞操——这样,“礼”(即孔子的“仁”)既是中国传统政治的规范,有时传统道德的最高标准、最高境界,是一切传统伦理道德的总和。历代统治者不断塑造,编制仁者楷模:圣人、君子、至人、良人、仁人、志士、贤哲、智者……以供臣民效法。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在这种政治型道德的熏染下,注重内心修养,强调自觉行为,如正心、内省、慎独、诚意、自讼、律己——使人自觉地,心甘情愿地作精神奴隶。这是极其残酷而深刻的精神奴役与道德压迫。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0:5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