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虞坂 |
释义 | 概述在山西安邑县南三十里,平陆县东北七十里,古颠軨坂也,俗名青石槽,南通茅津渡,东北通夏县王峪口,悉中条之冲作也,旧时道峡而险,经明御史张士隆修治,可通盐车,《水经注》虞城北艰长坂二十里,谓之虞坂,《寰宇记》“春秋晋假道于虞以伐虢,即此路”。按虞为西虞,虢为北虢,皆在今山西平陆县。 形成背景晋南盆地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黄天(黄陵)在运城市的黄河对岸,后土(后土女娲庙附近有秋风楼) 在运城境内,晋南盆地的先人能够发展壮大,除了晋南盆地及周边的河川山泽可供鱼猎农耕外,当地独具的盐业资源———运城盐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食盐是人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基本生存物质,而整个中原地区,又仅有运城一地产盐。因拥有了食盐资源,运城及其周边的古人,就显得比其它地的古人更强壮而有智慧,于是对外扩张疆域。随着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不断扩大,食盐随之也需供往各地,但运城向南是中条山,向东为太岳山,要向安阳(商代)、洛阳(东周)这些大禹之后的政治经济中心供应运城产的食盐,必须在中条山上开凿道路,以便运载食盐的车马能较方便地将盐运至黄河边,继而装船顺河运往洛阳、安阳等地。 历史沧桑现存的虞坂路即虞国出山的坡道,又名青石槽,指平陆县张店镇虞坂村向西北出中条山、至盐湖区东郭镇磨河村的8公里长的千年运盐古道,传说为大禹开凿。现存的虞坂路宽2至4米。据《左传·僖公二年》记载,距今将近3000年前,周穆王曾驾八骏马车从此经过,可见当时路面的宽阔程度。清朝时仍有专事维修道路并收取过路费以及治安巡逻的兵丁在路边驻扎。民国时虽无专职维护人员,但当地饥民仍有数十人从事道路修补,靠过路的运输专业户们捐钱捐粮糊口。交通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2600年前的假虞灭虢;五代时的大批驻军;抗日时也曾有数千川军驻防。在上世纪30年代末日本兵强迫被俘的川军,另修了一条汽车大道(太茅公路之一段)后,此路运输量逐渐减少,至上世纪50年代末彻底废弃。 虞坂所在的中条山北麓为地质陷落带,山高谷深。虞坂所经山梁,山上山下的最小高差也有400米。山梁上层为土质,下层为石质。石质路段有千余米为先民在陡峭的山崖上开凿,所以虞坂又名青石槽。槽中建有关卡,居高临下有建瓴之势,山峰之间砖砌两洞,俨似门户,洞上方石刻“古锁阳关”,南面洞口两旁有对联曰:“矗矗树屏藩南顶天柱;亭亭罗保障北护虞州。”北洞下有石刻八字:“虞晋分野,平安通衢”。当地的地名,如“十八盘”,说山陡路绕;“三迭浪”表示路面石块起伏如波浪;“大石斜”言两旁山势陡峭,槽中怪石嶙峋,路壕狭长。土质路段傍依五个山丘———头、前胛、鞍、后臀、扬尾,与其相连的又有四道山梁恰似四条腿,犹如一匹写意的骏马。野果林多为山葡萄、五味子、八月红、山桃、山楂、核桃、板栗、石榴、野李、野梨、野樱桃等。土质路段留下了许多与伯乐相马有关的地名:“怨平地”、“胶泥洞”、“识乐沟”、“赛坡”、“荐门坡”、“饮马池”。山梁两边的山涧中,泉水潺潺,均有多重瀑布;山涧外围的山更高、涧更深。虞坂的山下终点磨河村,就是因山涧水流湍急、涧中建有10多盘水磨而得名。立于虞山山巅,山下万倾银波的运城盐池,恢宏古朴的解州关帝庙,高楼林立的运城城,肃立千年的安邑古塔,夏县的司马光祠、瑶台死火山,无不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从古盐道跋涉归来,在历经千年沧桑的纯朴幽静的农家院落里体会一下古老的民风和传统的习俗,又别有一番情趣。 古盐道平陆境起点距2001年通车的运城至三门峡高速公路张店出入口约3公里,其大部分路段与高速路隔涧相望,在运三高速路20公里处相交,并行约三四公里。“虞坂晓行”、人熙马攘的古时喧嚣,已被现代高速路上川流不息的汽车取代,形成了与时俱进的“虞坂晓行”图。明代喻时的《青石槽》讲:“秋风虞坂小蓬莱,汉漫清魂飞九垓。孤势却成三晋险,削痕争道五丁开。路从缺屿连如断,人在回崖去若来。魏豹城南浑漫兴,巫咸台顶白云堆。” 虞坂古盐道被山西省政府确定为省第4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传说九五之尊中国古代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之尊”。 据传说,人们要把运城的盐运到中原大地去,就决定在中条山开辟一条路。山中有一段道路都是青石,他们用白矾、盐、硝放在石头上烧,然后用水浇,龟裂的石头就被一层层凿开。为了安全,路修成了槽型,底部宽2-4米,上口5-7米,靠悬崖的一边有护堰,像今天道路上的护栏。这段路长约3500米,就是著名的“青石槽”。传说在修路时,由于人力匮乏,舜帝带着他的妻子前来也加入了修路队伍。他们在大石峡附近的儿女窝休息一晚,感动上苍,赐生五儿三女。他们睡过的那段路变成了白色,夹在古道青黑色石板的中间。这块白石恰恰是长约9尺、宽约5尺,于是这个“龙床”就成了此后帝王“九五之尊”的渊源。 伯乐相马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伯乐相马的故事就发生在虞坂古盐道上。秦国人孙阳识马,被称为“伯乐”。他四处寻访好马,来到古盐道。他仔细观察了往来的马帮,经了解,拉盐的马一天只能翻越虞坂一次,而有一匹马一天可以翻越三次。孙阳观察此马,骨瘦如柴,其貌不扬,然而见了孙阳竟仰天长啸,嘶声洪亮,直冲云霄。孙阳断定这是一匹好马,便花了20两黄金买下它,使其从盐车下解放出来,献给了虞王。果然,通过精心喂养,此马精壮神骏,日行千里,确实是一匹宝马。从此,伯乐相马的故事流传至今。这个故事的发生地就在虞坂古盐道上。 这个故事还说明了马儿也能识得伯乐。在坪头铺往南的一段斜坡叫做小夹沟的地方,据说就是马识伯乐之处,称做识乐沟。这就是遇到了知音,心有灵犀一点通。 后来为了让拉盐的马提高效率和保存体力,孙阳还发明了给马钉马掌,他摆的马掌摊就在最难走的牙茬骨一段。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