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榆树叶甲 |
释义 | 为害榆树的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ysome-lidae)昆虫,主要有榆蓝叶甲 (Pyrrhalta aenescens)、榆黄叶甲(P. maculicollis)、榆紫叶甲(Ambrostom-a quadriimpressum),榆夏叶甲(A.fortunei)等4种。 榆树叶甲ulmus leaf beetle 分类榆蓝叶甲成虫体长7~8.5毫米,体黄褐色,鞘翅绿色头顶有一钝三角形黑斑,前胸背板淡黄色,具3个黑色斑纹,中间一个倒葫芦形,两侧为卵形分布于中国的河北、北京、河南、江苏、山东、山西、甘肃、内蒙古等省(自治区)及东北地区。在辽宁一年发生2代,山东发生3代,均以成虫在石块、枯枝落叶层以及建筑物缝隙中越冬,次年 4月开始上树为害。5月初为产卵盛期,卵产于榆叶背面,排成两行,一般20粒左右。4月底5月初开始出现第1代幼虫,6月初成虫开始羽化;6月下旬出现第2代幼虫,7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8月中旬出现第3代幼虫,9月上旬第3代成虫出现。成虫、幼虫均取食榆叶。初幼虫群集于卵壳周围取食叶肉,然后分散为害,可将榆叶咬成仅留叶脉,严重时整个树冠一片枯黄。幼虫老熟后由树枝向下爬行,常于主分叉处或伤疤、粗皮缝内、石块下以数百甚至数千头集中化蛹。 榆黄叶甲成虫体长6.5~7.5毫米,前胸及鞘翅棕黄色,头顶有一个桃形黑纹。前胸背板具 3个黑色斑纹,中央的一个长形,两侧的卵形。腹面色泽变化很大,有时全呈棕黄色,或中后胸腹板及腹部为黑褐色分布于中国的东北、西北、华东和华南各省地。苏联西伯利亚、朝鲜、日本等也有发生。一年 2代。成虫、卵、幼虫、蛹及生活习性均与榆蓝叶甲相似,常与榆蓝叶甲混合发生,共同为害,但数量显然少于前者。 榆紫叶甲成虫体长10.5~11毫米。前胸背板及鞘翅上有紫红色与金绿色相间的光泽,头及足深紫色,有蓝绿色光泽,并有多种色泽变化。分布于中国的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土中越冬,次年4月上旬开始出现,5月上旬卵开始化。老熟幼虫于5月下旬开始入土化蛹,6月中旬新羽化的成虫初见,当气温较高时与上一代的成虫群集于树干上蔽荫处或树洞里越夏。一般于 8月下旬出蛰活动,开始交配,但当年不产卵,10月初下树越冬。成虫不能飞翔,假死性较强。天凉时多于白天取食、夏日则白天潜伏于枝干或叶间,夜间出来取食。成虫幼虫均沿叶缘取食使叶成缺刻,以夏眠前取食最多,虫口密度大时,常将叶肉食尽,残留主脉。卵产于枝梢或叶片上。卵期的天敌有跳小蜂等,属幼虫期的天敌有长足寄蝇等,成虫期的天敌有中华大蟾蜍、灰山椒鸟等。 榆夏叶甲成虫形态与榆紫叶甲十分相似,但前胸背板侧缘向前方突出较显著,鞘翅上行间刻点较密。分布于中国的江西、浙江、江苏等地,生活习性也似榆紫叶甲相似。 防治措施榆树叶甲食性较专一,可通过营造混交林防止其发生蔓延。其他防治措施包括严格控制苗木调运时的传播,消灭夏眠的榆紫叶甲和榆夏叶甲成虫及集中化蛹的榆蓝叶甲、榆黄叶甲幼虫,树干环涂氧化乐果、乐果乳剂原液或1:1水溶液,根部埋呋喃丹颗粒剂防治榆蓝、榆黄叶甲的幼虫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