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榆林秦长城遗址 |
释义 | 发现于1987年,共两处。一处南起巴拉素镇转水庙村,北至补浪河乡向阳村附近,全长25公里,间断延续,最宽处30米,高均1米左右,有多处夯土层,但夯印不明显。另一处东起巴拉素乔家峁南,西至红石桥乡井界村,全长14公里,残墙间断绵延,夯土层厚15—20厘米,尚有残存墩宽9米,高5米。沿此两段古长城遗址,发现有大量的白灰陶、夹砂灰陶、黑陶和少量红陶残片,其上纹饰多为蓝纹、粗细绳波、方格纹和堆积纹等。同时,还发现战国时常用的陶鬲单足及其残片、石器残件和四棱形铁箭头等物。经考定,这里为战国至秦汉时长城遗址。 简介秦长城遗址最西端再甘肃临洮县城东23公里尧甸长城坡。南北向,黄土板筑,残高1米左右。是秦代长城西端的起点,断断续续经渭源,陇西,通渭,会宁,静宁等8县入宁夏后,又回到甘肃境环县,庆阳县入陕西省,翻山越岭,飞渡沟壑,穿沙漠草原,蜿蜒东去,止于鸭绿江畔。 据《元丰九域志》载:"熙州(现今临洮)无古迹,秦长城在岷州界。"在唐代的《元和郡县志》、宋代的《太平寰宇记》、明代的《读史方舆纪要》和今人王国良的《中国古长城考》等各种文献都说:"秦长城的 起点在岷县"。杜佑《通典·州郡典》岷州条下说:"秦长城在郡西二十里之崆峒山,自山旁洮水而东,即秦之临洮郡至此矣。"崆峒山即岷县城西大沟寨的五台山。这里是洮河转弯处,与岷山乡的跌马遗址相对,大沟寨山下之铁关门村,就是秦长城的起点。这里在过去都有标志,后被乡人毁掉。 秦长城起于岷县,有大量的遗物、遗址可证。一是岷县有大量的秦国货币。公元1947年,岷县中堡村发现一秦代窑藏,出土的秦半两铜钱达数万枚;二是有分布广泛的秦瓦遗存。大量的秦瓦布点颇广。城东的龙望台、白塔寺以及城北岷山乡的板达沟,都屡见不鲜。岷县城内,冶家崖文化堆积层(今岷县医院内),秦瓦更多,历历可数;三是岷县北部山区遗存有大量的人工壕沟。卓坪壕沟位于卓坪西北侧,距县城约40公里。壕坎由两部分组成,一条沿山脊西南侧向下延伸,过二级台地直达洮河滩头,长约4公里,当地群众称其为"古城壕"。另一条位于山脚前缘,在溪沟边与古城壕相接,向西北延伸至马连滩村南,长约1.5 公里,当地群众称为"胡道"。古城壕宽5-11米,深度多在5米以上,壕底被村民开垦,辟为农田。当地村民言称"古城壕亘古就有",我们从采集到的瓦片推断,这是秦人的遗 址。秦长城起点在十里乡之铁关门,卓坪一带的壕沟则为有力的证据。长城遗址在岷县,起首处也在岷县,不容置疑。 战国时期,为了防止北方匈奴族的南下,北方的赵国、燕国、秦国都修筑了长城。甘肃境内的长城是秦昭襄王时期,约在公元前272年前后开始修筑的。西端起自现在的岷县、经临洮、渭源、陇西、通渭、静宁进入宁夏,再到甘肃镇原、环县、华池与陕西的秦长城相接。 陇西境内的长城是由渭源县郑家坪村段家岔进入陇西北方向的德兴阴山,经福星、高塄、云田、渭阳,从和平乡的沙川里入通渭县四罗坪,全长130多华里。遗址沿梁傍崖,蜿蜒起伏,断断续续,残缺不全。沟谷地带经多年水蚀风剥,遗迹消失;沿山梁地段遗迹明显,夯筑的土层清楚,走向脉络清晰可见。福星乡马莲岘到鱼家咀俗称长城梁,为战国时代筑的秦长城遗址,长约15华里,残垣高1——2米,顶部宽约1——4米,基部宽6——9米,两侧有壕沟,共宽50米,遗址中有大量绳纹板瓦、筒瓦、盆、砖罐等残片。 距县城东北约百里的乌龙沟长城遗址,墙土呈黑褐色,犹如乌龙,翻山越岭,蜿蜒于山峦之间,雄伟壮观。 秦长城对防御匈奴的侵扰,保障边地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杰出创造,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文明悠久的象征。 传说,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大家正在长吁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