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于志坚 |
释义 | 1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总设计师于志坚,1960年出生,山东平度人,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博士生导师。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总设计师。 ◎ 详细介绍:于志坚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始实施时担任测控通信系统副总设计师,后任总设计师至今。作为载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统总设计师中最年轻的“少帅”,他直接参与了中国新型航天测控网的建设。在“神舟”飞船五次飞行试验中,测控通信系统均圆满完成了任务。 1992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当时任研究所第二研究室副主任的于志坚被任命为测控通信系统的副总设计师,负责这个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论证工作。32岁的于志坚挑起了这副沉重的担子,当时我既激动,又感到沉重的压力,毕竟太年轻了。 烈焰滚滚、火箭腾空是我们在电视中经常看到的飞船升空画面,但作为载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统中的测控与通信系统却是在正常情况下看不到的。于志坚用放风筝的道理来解释他所从事的工作,“航天器好比是一只风筝,测控通信系统中遍布国内外的测控站和分布三大洋的远洋测量船就是牵住风筝的那根线,地面控制系统就像放风筝的人,通过这条看不见的‘线’,我们可以对航天器的高低等各种状态进行实时控制,确保不让它像一只断线的风筝那样失去控制”。 而且,因为有航天员的存在,载人航天工程的测控通信系统比起过去有很大的不同,要求更难,也更高。作为载人航天工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套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水平高低,不仅直接决定着在其基础上建设的航天测控网的水平,还将影响到我国航天测控技术的发展。 刚开始的时候,围绕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的建设究竟应该走什么道路,也就是建设什么结构体制测控网的问题,争论非常激烈。 其实,按照常规的程序,应当是航天员系统、火箭系统、飞船系统等的各种技术状态和指标要求都明确之后,向测控通信系统提出要求,这个系统再进入论证过程。但实际上“神舟”飞船的七大系统论证是同时启动同步进行的,在所有的系统状态都没有定下来的时候去论证一个支持系统该怎么做,实在太超前了,难度可想而知。 于志坚和他的同事们创新地提出,发展S频段统一测控通信系统,这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航天测控网络系统。 在1995年5月的方案评审会上,于志坚做了两个小时的主题报告,详尽阐述了载人航天测控网系统总体方案。这个系统改变了以测控站为主对航天器进行测控的原有方式,通过设立网络管理中心,对测控网实行集中监控,并负责测控资源的动态优化配置,实现测控站的联网和统一管理调度。通过“大中心,小测站”建设思路的实施,提高对航天器监视和控制的实时性和可靠性。同时还采用符合国际电联要求的频率标准,实现天地话音、电视图像和高速数据传输等满足载人航天测控要求的能力。报告完成时,于志坚看到了专家们赞许的目光。 同时,于志坚仔细分析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对测控通信系统的要求,那就是“四高”:高实时、高覆盖、高速率、高可靠。怎样找出一种最佳的布站方案,在测控站、测控船数量最少的情况下,满足“四高”要求?于志坚为此绞尽了脑汁。 在载人航天活动中,美国利用自身政治经济大国的优势,在全球布下了20多个载人航天测控站。这样一个庞大的网,仅每年的操作管理费就要消耗掉3.5亿美元。对中国来讲行不通。 俄罗斯利用的是前苏联辽阔的地域经度覆盖优势,仅仅为保证载人飞行器运行段测控,就从堪察加半岛到克里米亚半岛布了15个主要测控站,经度覆盖范围近180度,另外还有11艘测量船参加执行任务。中国显然也做不到。 “要织就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飞天网’,必须另辟蹊径。”于志坚和同事们经过反复计算和比较,提出了“立足国情,确保关键段,兼顾其他段”的方案设计原则。 所谓关键段,一是上升段,二是返回段。因为这两个段最容易发生故障,测控网必须在这两个段保障百分之百的覆盖。 于志坚还在设计方案里大胆提出采用国外建站和国际联网的方式,以提高测控通信覆盖率。这一方案的实施,不但确保了各个关键段的测控,而且为国家节约了近亿元的经费。 最终,于志坚他们选择了综合效果最佳的测控通信系统4船9站3中心的布站方式。这个系统在五次“神舟”号飞行试验任务中都展现了其出色的支持保障能力。 一次被誉为“近乎完美的飞行”,“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球,中国人圆了千年飞天梦。人们在为成功者欢呼的时候,千万别忘了那托举起成功者的默默无闻的一群航天工作者。 ◎ 荣誉:2005年1月26日,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通令,给“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所长于志坚同志记一等功”。 2 江苏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师于志坚 教授。男,汉族,1944年12月出生,江苏南通人。中共党员。毕业于苏州医学院。现任职于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江苏省肿瘤化疗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南通市肝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主要业绩:先后担任江苏省启东肝癌研究所负责人、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内科、介人诊疗科主任,参加组织世界著名肝癌高发区启东百万自然人群普查并撰写总结论文。所创导《LPCT早期诊断小肝癌和肝内小播散结节》发表于《肝脏》杂志,并在全国肝癌诊疗学术会议上推广;将祖国医药中羟基喜树碱、斑蝥素等与化疗药物结合,经肿瘤供血动脉输注取得良好效果和低副反应,学术论文在中国、美国、日本发表,并获省、市科技奖;另采用多途径介人疗法进一步提高了疗效,学术论文分别在《中华消化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国肿瘤临床》等杂志发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