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于雪梅
释义

大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干部

于雪梅,女,汉族,1970年1月出生,本科学历,中共党员,现任大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驻大庆市行政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2011年9月20日,获得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于雪梅1992年被分配到大庆市工商局工作后,一直工作在企业登记窗口岗位上。18年来,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实践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脚踏实地地履行着工商行政管理职责,满腔热情地为企业和群众服务,成为省政府法制办暗访中的先进典型,受到了省委领导的赞扬。她不断在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上下功夫,熟记各项法律法规,做一名精通业务的受理员。她廉洁勤政、秉公办事,树立工商干部的良好形象。她淡泊名利、奉献人生,出色地完成工商行政管理职责,得到社会的认可,让群众满意。2003年黑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开展了“于雪梅式服务窗口”创建活动。2009年,黑龙江省工商局和黑龙江省文明办联合开展“于雪梅式服务窗口”创建活动。

2010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2011年“十佳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人物简介

性别: 女

所属单位: 出国培训学院、留德预备部

学位: 博士(后)

研究方向: 跨文化交流学、教育学、经济学

职称: 教授

职位: 院长、主任

教授、留德博士(后)、产业经济学博士后、洪堡学者,硕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出国培训学院院长,留德预备部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2004年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2008年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2006-2008年度浦江学者。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联谊会常务理事。同济大学第六届青年教师联谊会副理事长。政协上海市杨浦区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德国学术杂志“Interkulturell und Global. Forum für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Erziehung, Bildung und globales Lernen.”(《跨文化与全球化——跨文化交流、教育与全球化学习论坛》)唯一外国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

跨文化交流学、教育学、德国语言与文化研究、经济学

主要经历

1993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获得学士学位。1993年起在同济大学德语系任教。1997年至1998年在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欧洲处担任项目官员。1999年在同济大学德语系获得硕士学位。2000年至2004年获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奖学金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人文科学系攻博并以全优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跨文化教育学,博士论文研究课题为德语作为外语的跨文化教育战略及方法。2004年至2006年在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从事产业经济学博士后研究。2005年起任硕导。2007年至2008年获德国洪堡奖学金,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并任教,主要从跨文化角度和教育学角度研究外国学生学习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培养。

科研成果

近五年获省部级以上科研立项七项。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发表论文50篇,在德国慕尼黑著名学术出版社iudicium出版四部个人专(编)著。2009年起为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获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资助的PROFIN科研项目担任科学顾问。

代表性论文

于雪梅(2009):《哈克庭院:布满历史印记的现代院落》,载于《创意世界》2009年第4期, 第58-59页。

于雪梅(2009):《深圳跻身“设计之都”》,载于《创意产业》,2009年第1期,第35-38页。

董波、何金辉、于雪梅(2009):《教育管理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载于《教育现代化:跨世纪的使命和选择——上海教育现代化内涵及指标体系研究》,王奇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5-214页。

于雪梅(2008):《慕尼黑郊区的创意农业》,载于《创意产业》,2008年第4期,第44-4页。

于雪梅(2008):《柏林:活力四射的出版业之都》,载于《创意产业》,2008年第3期 第42-45页。

于雪梅(2008):《埃森,从工业重镇到欧洲文都》,载于《创意产业》,2008年第2期,第44-46页。

于雪梅(2008):《施普雷河畔的东港:大手笔打造的媒体社区——柏林文化产业集聚区巡礼之四》,载于《创意产业》,2008年第1期,第42-45页。

厉无畏、于雪梅(2008):《解放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大繁荣》,载于《文汇报》,2008年2月26日。

于雪梅(2007):《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载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姚勤华等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第205-216页。

于雪梅 (2007):《直言不讳”艺术之家:独树一帜的废墟魅影——柏林文化产业集聚区巡礼之三》,载于《创意产业》,2007年第4期,第38-41页。

于雪梅(2007):《波茨坦广场:艳光四射的文化休闲中心——柏林文化产业集聚区巡礼之二》,载于《创意产业》,2007年第3期,第43-46页。

于雪梅(2007):《哈克庭院:布满历史印记的现代院落——柏林文化产业集聚区巡礼之一》,载于《创意产业》,2007年第2期,第35-38页。

于雪梅、顾士渊(2007):《论汉德动植物词汇的吉祥语义》,载于《中德跨文化交流新论》,朱建华、顾士渊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91-100页。

厉无畏、于雪梅(2007):《中国和欧洲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比较研究》,载于《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第二期,第51-56页。

厉无畏、于雪梅(2007):《培育创意人才,完善创意产业链》,载于《戏剧艺术》2007年第一期,第23-29页。

于雪梅、缪勇(2007):《创意产业——城市就业的驱动器》,载于《文汇报》,2007年1月15日。

厉无畏、于雪梅(2006):《创意产业促进城市发展》,载于《长江三角洲城市年鉴》,中国工商出版社,第527-530页。

于雪梅(2006):《798的死与生》,载于《社会科学报》,2006年9月7日(第233期),第6版。

于雪梅(2006):《为都市系上绿腰带——慕尼黑郊区农村的发展及启示》,载于《德国研究》,2006 年第三期,第29-33页。

厉无畏、于雪梅(2006):《积极发展创意产业,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载于《城市评论》,2006年第七期,第1-5页。

于雪梅(2006):《新时期大学德语教学的机遇和挑战》,载于《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一期,第19-21页。

于雪梅(2006):《创意产业的生产组织》,载于《创意产业导论》,厉无畏编,上海林出版社,第54-94页。

于雪梅、缪勇(2006):《创意产业的人才资源》,载于《创意产业导论》,厉无畏编,上海学林出版社,第218-262页。

于雪梅(2006):《在传统与时尚的交融中打造文化创意园区——以前民主德国援华项目北京798厂为例》,载于《德国研究》,2006年第一期,第55-59 页。

于雪梅(2005):《关于<同济大学大学德语教学大纲及附表>修订的思考》,载于《同济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 第23-25页。

于雪梅、郭屹炜(2005):《关于大学德语教学的几点思考》,载于《同济教育研究》,2005年第三期,第38-40页。

于雪梅(2005):《柏林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载于《上海经济》,2005年增刊,第72-76页。

于雪梅(2005):《德国北威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启示》,载于《创意产业——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厉无畏、王如忠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第133-143页。 .

于雪梅(2005):《文化创意产业与新一轮经济增长》,载于《科学发展观与新一轮经济增长》,厉无畏、王振编,上海学林出版社,第262-283页。

厉无畏、于雪梅(2005):《关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发展的思考》,载于《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第八期,第48-53页。

于雪梅(2005):《新经济时代下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之路》,载于《德国研究》,2005年第2期,第55-59页。 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06年第5期全文转载。

于雪梅(2000):《论汉德熟语中数词文化意义之异同》,载于《中德跨文化交际论丛》,朱建华、顾士渊编,同济大学出版社,第49-60页。

于雪梅 (1999):《同济园中的“教育特区”——中德学院》,载于《德国研究》1999年第4期,第36-39页。

于雪梅(1999):《谈图画在德语基础教学中的运用》,载于《同济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第30-33页。

于雪梅(1999):《通过合理的练习来训练德语阅读方式》,载于《同济教育研究》 1999年第2期,第39-41页。

于雪梅、席茹(1999):《在德国留学变得更具魅力——德国吸引外国留学生的新举措》,载于《德国研究》1999年第1期,第44-48页。

于雪梅、刘立新、席茹(1998):《赛德尔基金会在华发展十五年综述》,载于《德国研究》1998年第4期,第28-32页。

教材

1.黄克琴、张克芸、于雪梅、王雪英(2008):德语综合教程(第二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黄克琴、王雪英、张克芸、于雪梅(2010):《德语综合教程(第二册)练习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教授课程(研究生)

《中德跨文化交际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1:3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