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于翔 |
释义 | 一.前卫个人简介姓名:于翔 英文名:Yu Xiang 生日:1979-05-11 场上位置:前卫 身高:180厘米 体重:72公斤 惯用脚:右脚 曾效力球队:湖南湘涛足球俱乐部 出生地:未知(中国) 国籍:中国 职业生涯赛季 俱乐部 号码 出场 进球 国家 联赛等级 排名 2004 湖南湘涛 29 二.于翔博士研究组组长、研究员 学习经历1992 - 1995 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自然科学(生物化学)专业学士(B.A. Cantab,First Class Honours) 1995 - 1999 英国剑桥大学、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方向博士 工作经历1999 - 2005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神经生物学方向博士后、研究助理 2005 夏 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生物实验室,Grass Fellow 2005 - 今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树突发育与神经环路形成研究组组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奖励与荣誉Wellcome Traveling Research Fellow,Wellcome Trust,1999 -2001 Grass Fellow,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生物实验室,2005 中国科学院 “百人计划”,2005-2007 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生平简介姓名: 于翔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906 民族: 汉族 籍贯: 山东威海 文化程度: 研究生 所学专业: 地质工程 现从事专业: 表面工程、摩擦学 技术职务: 教授 所在院系: 工程技术学院 工作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 研究领域: 材料物理与化学 机械设计及理论 教育教学经历于翔教授1991年毕业于山东建材学院(现济南大学)材料系,现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委员,表面工程分会委员和中国地质学会非开挖分会常务委员,济南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等,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称号。承担并完成科研项目11项,参加过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香港特区政府创新基金。 发表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作者单位的署名文章6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 20余篇,EI收录20余篇,ISTP收录8篇,以第一作者在国际期刊发表的论文包括Nanotechnology (1篇), Diamond and Related Materials (1篇), 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2篇),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3篇),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篇), Vacuum (5篇),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s Letters (1篇), Surface Reviews and Letters (1 篇)。 国际刊物Diamond and Related Materials,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的审稿人;国际学会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Society of Vacuum Coater, International PV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um的会员;香港城市大学的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 参编国际专著两部:在美国Nova科学出版社(Nova Science Publishers, Inc)的《Diamond and Related Materials Research Progress》中参编两章;在《Nanotechnology Nanofabrication Patterning and Self-Assembly》中撰写一章。主编国际专著一部:Multi-functional Two-dimensional and Tri-dimensional X-Ray Diffractometry,Bentham Science Publishers出版社。 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 主讲过的主干课程2 门,其中主讲过研究生主干课程 1 门,指导16名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 2008年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 2008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第十一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 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科研项目[1] 2004.7-2005.7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4年优秀博士论文扶持基金项目:自润滑硬质膜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51223029)/负责人 [2] 2004.5-2006.12 地质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和北京实力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项目:新型硬质工具薄膜/完成人 [3] 2004.2-2006.2 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纳米氮化碳及其多层薄膜的合成及失效机理的探索研究(Kf04.02)/ 完成人 [4] 2005.1-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DLC基纳米复合多层梯度薄膜的合成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 (50475057)/ 完成人 [5] 2005.7-2006.7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5年优秀博士论文扶持基金项目:自润滑超硬膜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51223029)/负责人 [6] 2005.12-2006.1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科学钻探国家专业实验室开发研究基金项目(200502):新型纳米多层类金刚石工具涂层的研究/负责人 [7] 2006.7-2007.7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年优秀博士论文扶持基金项目:自润滑超硬膜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51223029)/负责人 [8] 2006.12-2009.12 国际科技合作重大计划重大项目:超低摩阻磨耗DLC梯度厚膜制备技术及其特种应用研究(2006DFB51260)/子课题组长 [9] 2006.12-2007.1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科学钻探国家专业实验室开发研究基金项目(200604):用于钻探机具的类金刚石工具涂层/负责人 [10] 2007.4-2008.2香港特区政府创新基金Strategic Research Grant (CityU: 7100037)/ Research Associate [11] 2007.7-2008.7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年优秀博士论文扶持基金项目:自润滑超硬膜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51223029)/负责人 [12] 2008.3-2008.9 香港特区政府创新基金Strategic Research Grant (CityU: 7002235) / 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 [13] 2009.6-2012.6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负责人 专利发明[1] 于翔, 刘阳, 于德洋, 王成彪. 一种含铬类金刚石薄膜制备技术. 中国发明专利, ZL200510112723.1. [2] 于翔, 刘阳, 于德洋, 王成彪. 一种硬质耐磨保护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 ZL200510104988.7. 教学和招生招收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 获奖情况[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4年研究生学术交流会 一等奖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第十一届研究生学术报告会 一等奖 [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4年优秀博士论文扶持基金获得者 [4]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优秀博士论文扶持基金获得者 [5]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优秀博士论文扶持基金获得者 [6]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优秀博士论文扶持基金获得者 [7] 2007年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8] 2008年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9] 2008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10] 第十一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 [11] 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学术专著[1] Yu Xiang*, Wang Cheng-biao, Hua Meng. Chapter 3: Hard Cr-containing diamond-like carbon films in mid-frequency dual-magnetron sputtering. Diamond and Related Materials Research. New York: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Inc. 2008. [2] Yu Xiang*, Wang Cheng-biao, Zhang Xu. Chapter 12: Superhard tetrahedral amorphous carbon films in filtered cathodic vacuum arc. Diamond and Related Materials Research. New York: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Inc. 2008. [3] Cong Qiu-Zi, Yu Xiang*, He Li. Multi-functional Two-dimensional and Tri-dimensional X-Ray Diffractometry. Bentham Science Publishers, 2009, In press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所系名称 神经科学研究所 性别 女 专业名称 神经生物学 技术职务 研究员 行政职务 研究组长 个人简介1995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1999年在英国剑桥 MRC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获博士学位 1999年-2005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 2005年4月28日起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树突发育与神经环路形成”研究组组长 研究方向1.通过研究神经元活性来理解和阐述各种信号途径。Wnt信号途径及其它的信号途径通过cadherin/catenin复合物调节树突的形态发生。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这些信号通路间的是如何相互作用及进行整合的。 2.研究树突形态的变化如何影响兴奋性和抑制性的神经环路的形成。我们将探讨调节这两种神经环路的机制是否相同。 3.进行在体研究来检测我们的体外实验的结果。 我们在体外培养的神经元中发现的多种调节树突形态的分子。它们在整体动物的发育中又是如何起作用的? 4.研究神经元前体细胞如何整合进入已经存在于成年动物脑中的神经环路中,在发育过程起调节作用的分子在这一过程中是否仍是主角。 将通过体外及体内的模型,结合运用分子生物学,共聚焦显微镜及电生理等手段来阐述树突形态发生的分子机制及其在突触形成和神经元环路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我们相信我们的研究结果将更加清晰地阐明树突发育和神经环路形成的基本机制的研究进一步发展,并且有助于我们对发育性的神经疾病,如智力发育的延迟和孤独症的理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