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于力 |
释义 | 编剧于力简介北京人(笔名:于力,真名:萧璜)。1941年出生.196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1978—1979年在北京电影学院编剧进修班深造。历任《南宁晚报》记者,南宁市创作办公室专业作家,珠江电影制片厂一级编剧。广西第四届人大代表,南宁市政协委员。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作品简介著有诗歌二百余首报告文学,小说散文一批,发表电影文学剧本二十部,主要有 《元帅之死》、《张衡》、《陆游》、《瓜棚女杰》、《远方有条爱情河》、《詹天佑》、《孙中山》、《中国战俘》、《山祭》、《未来的定位》、《初会》、《阿罗汉神兽》、《神农》、《远山情》、《黑色狂人》、《生于同月同日》、《四个酸柠檬》、《几度夕阳》、《遥远的悬棺谷》(部分剧本合作,并已拍摄发行),电视剧剧本《鸦片战争》(30集)、《惠安女》(20集)、《今生无悔》(16集)、《广州梦》(20集)、《千秋家园梦》(30集)、《跨越——虎门大桥》(8集),诗歌《刻在板仓的山上》、《我和我的女儿》、《我们五个人》等。 获奖作品《遥远的悬棺谷》获上海庆祝建国40周年剧本征文奖,《写在红七军的故乡》获1977年《解放军文艺》诗歌创作奖,《广州来了新疆娃》获1996年童牛奖,《阿罗汉神兽》获哈尔滨第二届冰雪艺术电影节金杯奖,《今生无悔》获中南五省金帆奖,《活着真好》获首届夏衍电影文学评委奖。《詹天佑》获2001年华表奖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百变之门》获中纪委第二届卫士杯金杯奖。 照片说明: 于力(前者)和孙道临先生在采访詹天佑历史遗迹途中. 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于力简介男,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 1952年出生,1983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从事泌尿外科临床工作二十余年。 擅长泌尿系肿瘤的诊断治疗,前列腺疾病的诊断治疗,前列腺增生的电切手术;肾上腺疾病,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等。 盘锦市第二人民医院副主任护师简介女,1962年9月出生,中国医科大学护理系毕业,现任盘锦市第二人民医院家庭病房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 主要学习工作简历1980.9-1983.7在营口市卫生学校学习; 1989.9-1992.6中国医科大学在职学习; 1983.8-1998.9在盘锦市第二人民医院临床护理工作; 1998.9-至今在盘锦市第二人民医院临床护理工作任护士长。 参加国内外学术组织情况2005年6月加入中华护理学会。 承担科研项目、取得主要科技成果及获奖等情况: 参与研究的“nm23H1在大肠癌诊治中应用”被确认为省级科学技术研究成果。 参与研究的“中药离导入治疗颈椎骨质增生的临床研究”获盘锦市人民政府科学进步一等奖。 发表学术论文及出版学术著作情况: 在《中华临床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癌症晚期病人的临床护理》; 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影响护患关心的因素及防范措施》; 在《世界今日杂志》上发表论文:《浅谈护理人员的医德与素质》。 研究方向及技术专长: 外科护理临床工作及护理管理。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主任医师于力,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解放军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1982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1991年获得血液血硕士学位,1994年获得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学博士学位,导师为国内著名肿瘤学家孙燕院士。1998年在美国OHIO州立大学肿瘤研究所血液内科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 大学毕业20余年来,一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血液内科从事临床工作,完成了大量的血液科门诊、急诊、会诊、住院、骨髓移植及保健工作。在血液系统疑难病症的诊断、白血病和淋巴瘤的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要研究方向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课题及军队“十五”杰出人才基金课题,在5年内获得科研经费413万元。2000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两个白血病相关基因LRP15和LRP16,并在国际基因库中注册;在国际上首次证明ID4基因具有抑制白血病细胞增长的功能,是一个新的白血病抑癌基因,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于国际著名杂志《NATURE GENETICS》,在国内外杂志上共发表论文60余篇。 江西省乐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挂职)于力,男,汉族,河北省人,1971.2参加工作,1978.11入党,现任乐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挂职) 主要经历: 2007.7至今 乐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挂职) 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1998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光电子信息专业,2000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光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学位。2008年晋升为副教授。 在模式识别和图像处理方面有着较深的理论基础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国际模式识别领域重要期刊(pattern recognition,neurocomputing等)和国际重要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processing)上先后发表英文文章多篇,其中SCI检索5篇,EI检索8篇,ISTP检索6篇。并先后两次赴香港理工大学任助理研究员。还曾为多个国际期刊和会议担任过审稿人。此外还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总装备部预研项目和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任现职以来,先后担任过本科、成教《软件技术基础》、《互联网应用技术》等课程的教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所博导研究所 :030 哈尔滨兽医所 专业学科:090602 预防兽医学 研究方向:4.动物疫苗与分子免疫学 导师简介: 男,1962年生于内蒙古,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兽医专业学士,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传染病学与预防兽医学专业硕士,东北农业大学兽医学博士。1986至1998年任职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1998年7月至2005年4月,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Temasek生命科学研究所动物保健生物技术实验室任职(Research Officer); 2005年5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杰出人才引进项目下应聘回国, 组建偶蹄动物病实验室,职位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大动物传染病研究室主任。先后从事的研究项目有,牛白血病诊断、疫苗和控制措施、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中国疫苗株的分子特征、中国大陆和台湾新出现的新城疫病毒株的分子定性和交叉保护性、中国和东南亚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以及核衣壳蛋白诱导的保护性免疫、传染性法氏囊病毒超强毒株反向遗传系统的建立、以及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复制的转录调控。目前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是:1)口蹄疫病毒的抗原漂移、毒力和宿主嗜性;2)牛肠道病毒的病原学和新型疫苗;3)山羊痘病毒载体化疫苗。在中文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或主持人发表的论文共30篇,发表SCI论文7篇。代表性著作如下:1)学术专著《慢病毒和相关疾病》,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2)。 广州医学院研导女,儿科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儿科肾脏病和免疫性疾病。1992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获得儿科学硕士学位。任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广州市儿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儿科肾脏病协会委员;广东省儿科学会常委;广东省妇幼保健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儿科肾脏学组副组长,广州市优生优育协会副会长,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委员;现任《实用儿科临床杂志》和广东省《实用医学杂志》编委等。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羊城十大杰出女性、广东省“巾帼科技创新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主持广东省自然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项目、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项目、广州医学院和广州市卫生局等项目十余项课题。获得2002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获得2001年度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中华系列杂志10余篇),多次获得国家及省、市优秀论文奖。指导硕士研究生9名。从事儿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二十余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儿童各种疑难杂症有深入的研究。擅长儿童肾脏疾病和免疫性疾病诊断与治疗,尤其擅长难治性肾病,急慢性肾炎,小儿遗尿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紫癜性肾炎和不明原因血尿和蛋白尿等早期诊断与治疗。开展小儿肾活检及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治疗,开展血浆置换术,抢救数十例肾衰竭患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