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于雷
释义

分别为小说人物、作家编辑、大学教授等。其中作家于雷,哈尔滨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畅销书作家,编辑,北京翰知苑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 中国逻辑学会会员,门萨中文俱乐部会员,逻辑思维训练专家,逻辑教育与普及协会副会长。一直致力于青少年逻辑思维的训练与开发。

影视演员

人物简介

于雷,北京人,原沈阳军区文工团相声演员,现为专业影视演员。出身相声世家,祖父于俊波、父亲于连仲、叔叔于春藻均为中国知名相声表演艺术家。自幼随父亲、叔叔学习相声,15岁起在沈阳军区登台演出,回京后成为相声名家赵连升的代拉师弟。从艺近三十年来曾多次与包括张子恩、吴子牛、宋业明、张黎、平江锁金等在内的著名导演合作。参演电影4部,参演电视剧50多部。成功塑造了一系列跨度广阔、个性鲜明的角色,如《走向共和》之蔡元培、《百年往事》之李大钊、《大长垣》之路一发、《鏖兵天府》之罗列、《佛跳墙》之陆荣、《子夜》之朱吟秋等等。

基本信息

姓名:于雷

性别:男

身高:178cm

职业:演员

代表作品:《京华烟云》、《大长垣》、《天下粮仓》、《大镜门》、《走向共和》、《百年往事》等

合作导演:张子恩、吴子牛、宋业明、平江锁金、张黎、穆德远等

个人博客: www.beijingleiye.blog.sohu

个人作品

相声

《飞笔点太原》

《傻子拽文》

电影

《鏖兵天府》(2009) 饰演:罗列 导演:李康生

《生死时刻》(2009) 饰演:香港古玩商人 导演:郑民强

《合同男友》饰演:贾天 导演:贺丰

《佳人有约》饰演:何应首 导演:黄山

电视剧

《郑氏十七房》(2011)饰演:蓝麻皮 导演:张子恩

《大长垣》(2007)饰演:路一发 导演:张子恩

《京华烟云》(2002)饰演:谢璞 导演:张子恩

《承德避暑山庄》饰演:杨三喜 导演:张子恩

《大明天下》(2006)饰演:惠王常润 导演:吴子牛

《天下粮仓》(2001)饰演:金大牙 导演:吴子牛

《夜隼》(2010)饰演:费建 导演:宋业明

《大镜门》(2008)饰演:杨世荣 导演:宋业明

《飞花如蝶》(2005)饰演:梁大成 导演:平江锁金

《青花》(2004)饰演:常德利 导演:平江锁金

《走出蓝水河》(2002)饰演:吴七 导演:平江锁金

《走向共和》(2003)饰演:蔡元培 导演:张黎

《子夜》(2008)饰演:朱吟秋 导演:杨克

《百年往事》(2008)饰演:李大钊 导演:穆德远

《金字招牌》(2007)饰演:侯老五 导演:叶振华

《女人花》(2007) 饰演:邓清风 导演:姚晓峰

《佛跳墙》(2001) 饰演:陆荣 导演:钟路

兴趣爱好

收藏古玩:家中藏品多达百余件,种类繁多主要包括陶瓷、玉器、木雕、字画等

创作诗词:自创诗词已有百余首,以古体诗居多,题材涉及佛学、圣人、智者等

研究佛学:青年时代起与佛结缘,历年来广读佛学书籍,有幸结识数位高僧大德

原创诗选

=================

《落泪桃花》

昨夜桃花落

红泥香满坡

金亭佛杨柳

小河姿婀娜

=================

《相思情话》

昨夜闺中侣

今朝水上花

爱河多长久

辗转一贫家

侬言香爱我

伴我到天涯

但愿君心语

不负一芳华

=================

《梦里桃园》

五柳飘髯轻

走笔题诗铭

山中惊野叟

禅堂动高僧

清茶可注砚

老米十斗升

与君常乐道

不为屈身躬

=================

《道法自然》

居山枕石任意眠

破席赤足笑看天

揽手浮云为羽扇

扫去功名留清闲

=================

《老子出关》

五岳山不老

古道水长流

路漫幽远之

荆棘走神牛

云鹤随天客

野花香自羞

师法自然道

苍发信风游

=================

《怀念宝林大爷》

忧患年年忆逝翁

谁人文明说相声

满堂笑倒三千客

俗不伤雅艺神功

八大改行杂学唱

醉酒关公战秦琼

妙手成患夜行记

为民求乐趣无穷

=================

小说人物一

人物简介

于雷,网络作家逆旅主人的校园同志小说《未名湖畔的爱与罚》中的双主角之一。

个人档案

姓名:于雷

昵称:黑子,鱼雷,老狐狸

性别:男

国籍:中国

出身:上海

民族:汉族

身份:北京大学法学院本科生

生日:6月6日

身高:183cm

性格:开朗,幽默,善于交际

特长:主持,朗诵

最喜欢的人:陈可

经典语录

“主席好……这种桌子捐给条件好一点的希望小学都嫌烂。”

“我并不是有意要伤害别人,只是现在我即使和她(他)在一起,最后的结果也只可能是伤害。我想要的爱情是从一而终的,完美的爱情。我现在并没有准备好自己,也没有出现合适的人,所以就单身咯。”

“马克思主义说人是经由必然王国而通向自由王国,可是人必须要通过信仰它来走向自由王国,就好象信徒必须买教会的赎罪券才能升天堂一样。难道你不觉得这种说法从本质上就是可笑的吗?”

“那你就是小松鼠,嘴巴整天嚼巴嚼巴地也不知道说了点啥,一碰上老狐狸就傻了眼了。”

“人是没有,松鼠倒有一头。”

“我现在也算是腐败的共犯,但中国的现实就是这样的,要是有人起来革命,暴力夺取政权,那谁也没话说;但在此之前,没有一个人会主动放弃自己的利益,哪怕只是一个间接的利益相关者,比如我,也高尚不了,只能龌龊地活着吧。”

“王熙凤失之狠毒,薛宝钗失之世故,勇晴雯失之刁钻,花袭人失之愚懦。宝玉别有性情,不拘尘俗之见……”(惟黛玉不以俗言语之,又倾心爱慕,况是前世因缘,故独此二人方成绝配也。)

“你傻不傻也没什么关系,只要你开心了我也开心。”

“还是毛主席说得好。机会主义头子——改也难。”

“你可都改了吧。”

“你来自云南元谋,我来自北京周口,让我牵起你毛绒绒的手……是爱情让我们直立行走。”

“你见不着我都不觉得寂寞吗?”

“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更值得我去爱,所以我比任何人都更怕失去他。”

小说人物二

玄色末日玄幻作品《2013》中的主角

作家编辑

作者简介

于雷,哈尔滨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畅销书作家,编辑,曾为北京翰知苑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后定居武汉,创办于雷图书工作室,主要从事青少年益智类图书的策划编辑。 中国逻辑学会会员,门萨中文俱乐部会员,逻辑思维训练专家,逻辑教育与普及协会副会长。一直致力于青少年逻辑思维的训练与开发。

出版图书

出版有相关图书:《北大清华学生爱做的400个思维游戏1、2》、《北大清华学生爱做的数独游戏》、《逻辑思维训练500题1、2》、《青少年逻辑思维训练系列》、《看你是不是天才》、《谁比谁聪明》、《北大清华学生爱读的成功励志故事》等50余本。其中《逻辑思维训练500题》深受读者喜爱,销售达十多万册,当年即被北京图书大厦评为“2008年读者最喜爱的图书(社科类)”。

编辑

于雷

原名于纯厚。吉林梅河人。中共党员。1950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国文系。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东北人民出版社及辽宁人民出版社文学编辑、第一编辑组长、专职创作员,春风文艺出版社外国文学室主任、《春风译丛》副主编、编审。辽宁省作家协会理事、中外文学交流委员会主任,辽宁省文学翻译协会会长。1992年曾获辽宁省优秀翻译家称号。194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作家

于雷:生于70年代末,现就职于政府部门。曾在报刊发表《幽梦》、《大地之心》、《霸王剑》等短篇小说,出版有长篇魔幻小说《魔道传》《轩辕风云》等,《死亡塔罗牌》是其首部惊悚小说,还著有《血符》、《烧纸人》、《剥皮者》四部周瞳探案系列小说,融惊悚、青春、谐趣、武侠为一体,是近年来类型化小说中的异数,深受读者喜爱。

大学教授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于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交通大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特聘教授,美国德克萨斯州南方大学科技学院(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院长、终身教授,美国德克萨斯州注册工程师。1963年6月11日出生于中国黑龙江省北安市,1984年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铁道运输管理工程专业,1988年获得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生产系统工程硕士学位,1994年获得加拿大皇后大学交通工程博士学位。1985年至1994年曾先后任职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日本东海系统研究所,加拿大皇家军事学院,1994年至今任职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南方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智能交通系统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城市交通管理与规划,汽车尾气排放控制,大规模交通网络的模拟与优化。现任多个美国交通领域执行委员会的理事或顾问,多个国际交通领域学术组织下属委员会理事,中国旅美交通协会(NACOTA)前任会长。做为项目主持人,已经完成和正在承担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以及北京市科委等18个项目,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等科研咨询项目共计32项。共发表论文近百篇,科研报告28篇。

教育背景

1980年9月-1984年7月: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工程学士学位

1985年10月-1988年3月: 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生产系统工程硕士学位

1991年1月-1994年5月: 加拿大皇后大学交通系统工程博士学位

主要科研领域

城市交通运输规划 智能交通技术开发与应用

城市道路交通控制与管理 大规模交通网络优化与模拟

尾气模型与尾气控制 交通量预测理论及应用

工作经历

2009年8月至今: 美国德克萨斯州南方大学科技学院院长

2000年9月至今: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999年9月至今: 美国德克萨斯州南方大学交通系终身教授

1998年9月-2009年8月: 美国德克萨斯州南方大学交通系主任

1996年9月-1999年8月: 美国德克萨斯州南方大学交通系副教授

1994年9月-1996年8月: 美国德克萨斯州南方大学交通系助理教授

1994年5月-1994年8月: 加拿大皇家军事学院土木工程系副研究员

1991年1月-1994年4月: 加拿大皇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学助手

1990年9月-1994年4月: 加拿大皇后大学土木工程系科研助手

1988年4月-1990年3月: 日本HAL计算机综合学园非常勤讲师

1987年1月-1990年3月: 日本东海系统研究所计算机程序员

其它兼职和社会服务

· 美国德克萨斯南方大学终身教授与升职委员会委员(Committee on Rank, Tenure and Promotion)

· 美国德克萨斯南方大学研究院院务委员会委员(Graduate Council)

· 美国德克萨斯州注册工程师(注册号:88414)(Registered Professional Engineer in Texas)

· 美国交通研究协会会员(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TRB)(会员号:042504-00)

· 美国交通工程师协会会员(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 ITE)(会员号:21803)

· 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会员(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 ITE)(会员号:35150)

· 美国西南区高等院校交通研究中心理事会理事(Southwest Region University Transportation Center, SWUTC)

· 美国国家艾森豪威尔交通奖学金评审委员会成员(Eisenhower Scholarship Selection Committee)

· 2005年北京交通网络可靠性国际研讨会共同主席

· 美国德克萨斯州交通厅研究管理委员会技术顾问(Technical Advisory Panel, Research Management Committee of Texa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TAP of RMC on TxDOT)

·

为如下国际交通领域期刊评审论文

i.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ii.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iii. Journal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 and Part D)

· 中国旅美交通协会会长(2001-2003)(NACOTA)

· Steering Committee Member of ITS: Incorporating the Consumer Conference, Feb 19 & 20, 1998, Houston, Texas.

·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 member of the 199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Studies (ICTTS’98), July 27-29, Beijing, China.

· Member of Technical Committee and Chair of One Technical Session of The 2nd Technical Symposium on Important Issues of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NACOTA in Association with TRB Annual Meeting, January 10, 1999, Washington, DC.

· Member of Technical Committee and Chair of One Technical Session of The 3rd Technical Symposium on Important Issues of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NACOTA in Association with TRB Annual Meeting, January 9, 2000, Washington, DC.

· Chair of The 4th Technical Symposium on Important Issues of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NACOTA in Association with TRB Annual Meeting, January 7, 2001, Washington, DC.

· Chair of The 5th Technical Symposium on Important Issues of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NACOTA in Association with TRB Annual Meeting, January, 2002, Washington, DC.

·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智能技术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特聘委员(2004年10月至2007年10月)

·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2004年11月至2008年11月)

·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杂志特约编委

· 《ITS通讯》杂志编委会顾问

在国内主持的科研项目(不包括参与的项目)

项目题目 项目期间 资助单位 项目编号 金额

用于制定公共政策的尾气排放因子模型体系和数据库系统 2006年1月-2006年12月 美国能源基金会

基于PEMS的尾气排放控制策略成本效益分析 2006年1月-2008年12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0522206

北京市路网可靠性研究 2005年9月-2006年12月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Y0605008040591

城市路网可靠性评估关键技术 2005年9月-2006年8月 科技部“十五”国家重大攻关项目 2005BA414B10

奥运交通仿真系统研究(奥运公园周边交通仿真) 2005年9月-2007年12月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首都国际机场T1航站楼及停车楼交通组织微观仿真与评价 2005年9月-2006年4月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缓解市区交通拥堵措施可行性研究及评价 2005年9月-2006年3月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 TL05002

北京市柴油车污染物排放控制管理对策研究 2005年1月-2006年5月 美国能源基金会 YSL05003

混合动力车尾气排放测试与比较分析 2005年11月-2006年1月 美国能源基金会 G-0510-08182

南中轴BRT运营组织与交叉口信号协调微观仿真研究 2005年1月-2005年12月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 YS2005L0010

北京交通信息化发展规划 2004年8月-2004年12月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 YS2004I0010

昌平卫星城东区综合交通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研究 2004年3月-2004年8月 北京市昌平区科委 YS2004L0220

北京市ITS产业政策研究 2004年1月-2004年5月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 YS2004L0140

利用OEM技术改善北京市交通网络尾气排放的相关研究 2004年1月-2005年6月 北京市科委 (H030630051520)YS2004H0010/

YSH04002

动态交通网络中尾气排放控制策略的定量分析与评价 2004年1月-2006年12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0378003

北京市交通发展纲要-北京市交通信息化与智能化专题研究 2003年8月-2003年12月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 YSL03030

城市交通网络尾气排放评价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2003年1月-2005年12月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20020004010、YSC02005

动态交通网络中尾气排放控制策略的定量分析与评价 2003年1月-2005年12月 北方交通大学校基金 2002SM016、YSJ02010

北京市ITS框架与规划研究 2002年4月-2003年12月 北京市科技攻关项目 YS2002H0050

ITS数据管理技术研究 2002年4月-2003年12月 科技部“十五”国家重大攻关项目 2002BA404A05

基于尾气评估的交通特性预测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2002年1月-2004年12月 GM-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项目 50122282

在国外主持的科研项目(不包括参与的项目)

1. PI: Left-Turn Lane Design and Operation (TxDOT 0-5290, $290,000, 2005-2007).

2. CO-PI: ITS Data Compression by Using Advanced Signal Processing Techniques (SWUTC 167651, $55,200, 2004-2005).

3. PI: Analyzing Truck Idling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under Altered Testing Conditions (SWUTC 167650, $20,000, 2004-2005).

4. PM: Travel Demand Modeling for SH 249 (Consulting service to Carter Burgess for TxDOT project, $35,000.00, 2004-2005).

5. PM: Travel Demand Modeling for SH 225 Major Corridor Feasibility Study (MCFS) (Consulting service to Carter Burgess for TxDOT project, $123,190.08, 2003-2004).

6. PI: 2003 TxDOT Parking Lot Survey (TxDOT 52-4XXIA009, $99,970, 2003-2004).

7. PI: Coll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On-Road Vehicle Emission Data and Activity Data (HARC H-8B, $99,993, 2003-2004).

8. PI: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On-Road Vehicle Emissions at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 (SWUTC 473700-00049, $35000, 2003-2004).

9. PI: How do Changes in Goods Movements Impact Disadvantaged Population (FHWA DTFH61-02-X-000112, $100,000, 2002-2003).

10. PI: Evaluation of Highway Safety Improvement Projects (FHWA DTFH61-02-X-000106, $37,500, 2002-2003

11. PI: Probability Generation of Frequency and Severity of Nonrecurring Congestion due to Accidents to Improve Emissions Analysis (TxDOT 0-4073, $87,000, 2002-2003).

12. PI: Extension of the Project Evaluation and Combined Use of TRANSYT-7F and CORSIM in Traffic Signal Optimization and Simulation (SWUTC 473700-00045, $30,000, 2002-2003).

13. PI: Extension of Transportation Expertise Pool Project (FHWA DTFH61-00-R-00095, $62,500, 2001-2002

14. PI: Evaluation and Combined Use of TRANSYT-7F and CORSIM in Traffic Signal Optimization and Simulation (SWUTC 473700-00045, $27,000, 2001-2002).

15. PI: Synthesis Report on Changeable Message Signs that Depict Symbols and Words (FHWA DTFH61-01-R-000126, $62,500, 2001-2002).

16. PI: Pavement Smoothness Strategies (FHWA DTFH61-01-R-000111, $56,250, 2001-2002).

17. PI: Yellow and Red Intervals to Improve Signal Timing Plans for Left-Turn Movement ( TxDOT 0-4273, $175,000, 2001-2003).

18. PI: Airport-Related Traffic and Mobile Emission Implications ( TxDOT 0-4317, $145,000, 2001-2003).

19. PI (cooperation with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Using Real-Time Traffic Data for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 TxDOT 0-4054 $245,000, 2000-2002).

20. PI: Forecasting Traffic Characteristics for Air Quality Analyses ( TxDOT 0-4142 $204,753, 2000-2002).

21. PI: Electronic Energy Storage and Future Transportation (NIST 70NANB0H0107, $85,250, 2000-2001

22. PI: Using ITS Technology to Improve Highway-Rail Crossing Safety (FHWA DTFH61-00-R-00089, $62,500, 2000-2001

23. PI: Transportation Expertise Pool (FHWA DTFH61-00-R-00095, $50,000, 2000-2001).

24. PI: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ravel Demand Forecasting Models using Real-World Networks: EMME/2 vs. QRS II (SWUTC 167901, $40,000, 1999-2000).

25. PI: Coll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Modal Traffic Data for Determination of On-Road Vehicle Emission Rates Under Certain Driving Conditions (TxDOT and FHWA, $200,000, 1995-1997).

26. PI: Evaluation of Traffic Simulation Models for Supporting ITS Development (SWUTC167602, $50,000, 1998-1999).

27. CO-PI (with Dr. Naomi W. Lede’) in Cooperation with Dr. Ardekani of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 Dallas Area Rapid Transit Personalized Public Transit Operational Test Evaluation (FTA and DART, $500,000, 1997-1999).

28. PI: Modeling for Estimating the Vehicle Exhaust Emissions from the Remote Vehicle Emission Data Collection (SWUTC #467600, $99,000, 1996-1998).

29. PI: Quantitatively Estimating Air Quality Improvements and Energy Savings of Alternative Traffic Control Strategies (SWUTC #467203, $45,000, 1995-1996).

30. PI: Improve the Modeling Logic Of Vehicles’ Progression to Optimize the Coordinated Traffic Signal Timings in ATMS Networks (SWUTC # 472840-00044, $24,000, 1995-1996).

31. PI: New Technologies and Methodologies for Evaluating and Analyzing the Implications of Various New Transportation Objectives (SWUTC # 466060, $55,000, 1994-1995).

32. PI: Modeling of South Missouri City Traffic Network Project (in Conjunction with Traffic Engineers, Inc., 1998-1999).

主要论著

发表了111篇学术论文和26篇科研报告,其中16篇被SCI检索,40篇被EI检索,1篇论文获奖。详细内容见第5章的“主要论著目录”。

专利与获奖

1. “一种基于信号处理的道路交通流数据集成方法与装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申请号:200410009698.X,2004年10月22日正式受理。(排名第一)

2. “一种城市道路交通流数据抽样存储方法与装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申请号:200410098917.6,2004年12月15日正式受理。(排名第一)

3. “一种基于数值计算理论的道路交通流数据质量控制方法与装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申请号:200510011205.0,2005年1月19日正式受理。(排名第一)

4. “北京市ITS系统规划研究”,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三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5年9月。(排名第一)

5.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杂志第一届“运通杯”优秀论文奖,第3卷第4期,“基于抽样技术的ITS数据存档策略”。(排名第一)

近5年发表的代表性论文

1. 仇恒东,韩宝明,于雷,宋国华. LPG汽油双燃料汽车实时尾气排放比较研究. 安全与环境学报.

2. 陈旭梅,于雷,耿彦斌,高永. 区域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开发方法与实例研究. 中国公路学报,2006年1月.

3. 耿彦斌,于雷,乔文鑫. 实时ITS 数据管理现状与需求分析[J].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5(6): ? ~?.2005年12月。

4. 刘宇,韩宝明,于雷,宋国华. 富康车实测尾气排放数据分析. 安全与环境工程. 第12卷. 第4期. 2005年. P? ~?。

5. 郭继孚,孙明正,余柳,陈旭梅,于雷. 南中轴BRT运营组织与交叉口信号协调微观仿真研究. 建设节约型城市交通系统(补充材料),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2005年年会暨第二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5.12. pp. 1-7. 北京

6. 赵慧,于雷,陈旭梅,耿彦斌. ITS实时交通流数据质量控制方法研究与案例分析[A]. 第一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 上海. pp. 123-130. 2005.12

7. 陈旭梅,于雷,余柳. 国外智能交通系统(ITS)发展综述及对北京市的启示. 第一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 2005.12. pp. 1056-1065.上海

8. 耿彦斌,于雷,刘梦涵,吴家庆,赵慧. 智能交通系统数据的管理技术与策略[A]. 2005 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 pp. 440 ~447. 2005 .7

9. 赵慧,于雷,耿彦斌. 国内外实时交通流数据质量控制比较与分析[A]. 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 北京. pp. 393-400. 2005.7

10. 刘梦涵,于雷,耿彦斌. 基于小波变换的交通流数据集成灵敏度分析[A]. 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 北京. pp.101-106. 2005.7

11. 万涛,于雷等.捷达车实测排放因子和MOBILE6预测值的对比分析.交通环保.第26卷.第2期. 2005.4. P11 ~14。

12. 高永,于雷,陈旭梅,褚琴. 实验交通工程法的应用实践和理论探索——应用微观模拟技术辅助交通流组织方案设计.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第五卷,第4期,2005年8月. P46~52。

13. 王文,于雷,刘娟. 中巴车实测排放因子和MOBILE6预测值的对比分析. 交通环保,第26卷,第3期,2005年6月. P40 ~43。

14. 陈旭梅,于雷,林国鑫. 智能交通技术对城市综合公共交通系统协调的影响分析.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第三卷,第3期,2005年6月,P13~17,60。

15. 于雷,宋国华. 交通环境学科方向发展战略研究[R]. 建筑、环境与土木工程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北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5,P173-190.

16. 杨方,于雷,宋国华,基于存活概率的动态车龄分布模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7. 耿彦斌,于雷,赵慧. ITS数据质量控制技术及应用研究.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第15卷,第1期,2005年1月,P82-87。

18. 耿彦斌,于雷,孙亮亮. 基于信号处理技术的ITS数据压缩方法与应用. 北航学报,2005年3月,已投出。

19. 耿彦彬,于雷. 实时ITS数据管理现状与需求分析[J].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05年第5期.

20. 于雷,乔风翔,刘娟. 基于采样交通量与路段特征的车辆行驶里程(VMT)估算模型.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第5卷, 第1期, 2005年2月, P38-46.

21. 于雷,乔风翔,刘娟. 面向尾气预测需求的VMT模型. 交通环保,第26卷, 第1期, 2005年2月, P7-9,22.

22. 于雷,陈旭梅,郭继孚.北京市智能交通系统(ITS)体系框架.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智能交通与交通信息化管理高层研讨会论文集.北京:2004年5月.P9-13。

23. 刘小明,全永燊,于雷,陈旭梅,温慧敏.北京市智能交通系统(ITS)规划及发展战略.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智能交通与交通信息化管理高层研讨会论文集.北京:2004年5月.P1-8。

24. 王文,于雷,裴文文,杨方. 基于高斯线源模式的主要尾气扩散模型综述. 交通环保,第25卷,第5期,2004年10月, P7-10。

25. 刘娟,于雷. 北京市实时尾气数据收集的探索与实践. 交通环保,第25卷,第6期,2004年12月, P13-15.

26. 杨方,于雷. 利用小样本调查数据调整北京市车里程累积率.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第28卷,第2期, 2004年, P82-85。

27. 于雷,陈旭梅,耿彦斌,乔凤翔,王欣,刘梦涵,袁振洲.基于小波分解的ITS数据集成方法,清华大学学报,第44卷,第2期, 2004年, P793-796。

28. 陈旭梅,于雷,郭继孚,全永燊.美、欧、日智能交通系统(ITS)发展分析及启示.城市规划, 第28卷,第7期,P75-79,84,2004年7月。

29. 吴家庆,于雷,袁振洲,耿彦斌,刘梦涵. 实时ITS数据抽样技术的应用与案例分析.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第4卷,第2期, 2004年5月, P31-41。

30. 裴文文,于雷,杨方,王文,宋国华. 实时尾气检测系统OEM的应用. 交通环保,第25卷,第1期, 2004年2月, P18-22。

31. 王文,于雷,杨方,裴文文,宋国华. 基于OEM技术的机动车行驶周期的研究. 交通环保,第25卷,第2期, 2004年4月, P14-17。

32. 裴文文,于雷,杨方,王文,宋国华. 北京市机动车行驶周期的建立方法研究. 交通环保,第25卷,第3期, 2004年6月, P14-17。

33. 陈旭梅,于雷,郭继孚,全永燊.美国智能交通系统ITS近期发展综述.中外公路,第23卷,第2期, 2003年2月, P9-12。

34. 黄琼,于雷,杨方,宋国华. 机动车尾气排放评价模型研究综述. 交通环保,第24卷,第6期, 2003年12月, P14-22页。

35. 于雷,乔凤翔,徐力,陈旭梅,耿彦斌,吴家庆,袁振州. 基于抽样技术的ITS数据存档策略.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第3卷,第4期,2003年11月, P16-26页。

36. 高永,于雷,王志伟,陈旭梅. 智能交通系统框架在ITS项目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ITS通讯,第4卷,第3期,,2003年4月,P30-34,北京清华大学。

37. 于雷,陈旭梅,耿彦斌,乔凤翔,王欣,刘梦涵,袁振州. 基于小波分解的智能交通系统数据集成方法. 2003年全国智能交通系统交通信息采集与融合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4月22-23日,中国杭州,P92-100。

38. 于雷,陈旭梅,耿彦斌,乔凤翔,徐力,吴家庆. 面向存储的ITS数据抽样方法及其应用. 2003年全国智能交通系统交通信息采集与融合技术研讨会论文集,P180-191, 2003年4月22-23日,中国杭州。

39. 袁振洲,刘梦涵,于雷. ITS数据管理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科技导报 , 第1期, 2003年1月, P40-43。

40. 于雷,大野胜久. 协调交通信号控制位相差优化的理论算法.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第2卷,第4期, 2002年8月, P29-39。

41. 于雷,陈旭梅. ITS公用信息平台中的数据管理技术,ITS通讯,第42-46页,2002年10月,北京清华大学。

42. 于雷,陈旭梅. ITS公用信息平台中的数据管理技术. 北京第二届ITS国际会议发言及论文集,2002年9月,P306-321, 中国北京。

43. 于雷,陈旭梅.智能交通系统共用信息平台中的数据管理技术.全国智能交通系统共用信息平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P211-215, 中国重庆,2002年.(该文后转载至第二届北京国际智能交通系统(ITS)技术研讨暨技术与产品展览会论文集、ITS通讯和交通工程通讯)

44. Yu, L. and D. Bell. Signal Timing Data Collection. The UMAP Journal ILAP: Tools for Teaching, The Consortium for Mathem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Inc., Suite 210, 57 Bedford St., Lexington, MA 02420, ISBN 0-912843-72-1, 2006, pp. 77-100.

45. Chen, X, L. Yu, and L. Yu. Vissim-Based Simulation Approach to Analysis of Synchronization Between Operation and Traffic Controls in Nanzhongzhou BRT System of Beijing. Submitted to Journal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2006.

46. Yu, L. L. Yu, X. Chen, T. Wan and J. Guo. Calibration of Vissim for Bus Rapid Transit Systems in Beijing Using GPS Data. Submitted to Journal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2006.

47. Qiao, F., H. Liu and L. Yu. Incorporating Wavelet Decomposition Technique to Compress TransGuide ITS Data. I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series, Forthcoming, TRB,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006.

48. Yu, L., F. Qiao, and V. Soltani. Characteristics of Truck Idling Emissions Under Real-World Conditions. 85th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Annual Meeting CD-ROM, Washington, DC, Jan 2006.

49. Chen, X., G. Lin, and L. Yu. Evaluation Analysis on an Integrated Fare Initiative in Beijing. Journal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Vol. 8, No. 3, 2005, pp. 33-55.

50. Geng Y., L. Yu, and L. Sun. A Signal Processing Technique-based Approach to the ITS Data Compression. Proceedings of the 2005 ASC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ing in Civil Engineering, Cancun, Mexico, July 2005.

51. Yu, L. Wavelet-Based Determination of Aggregation Level for ITS Data. Invited Presentation at the 84th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Annual Meeting Workshop # 118 on Wavelet Applications in Transportation, Washington, DC, 2005.

52. Yu, L., F. Qiao, and Y. Zhang. Improved Framework and Systematic Calibration for Left-Turn Change Intervals. I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series, No. 1925, TRB,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Washington, DC, 2005, pp. 112-122.

53. Yu, L., X. Li, and W. Zhuo. GA-Based Calibration of VISSIM for Intercontinental Airport of Houston (IAH) Network Using GPS Data. 84th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Annual Meeting CD-ROM and in Review for Publication for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Washington, DC, 2005.

54. Qiao, F. and L. Yu. Coll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On-Road Emission and Activity Data in Houston. I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series, No. 1941, TRB,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Washington, DC, 2005, pp. 60-71.

55. Yu, L., W. Pei, F. Yang, G. Song, W. Wang, J. Liu, Q. Huang, and T. Wan. Improving Environment during a High Economic Growth: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Agenda in Mobile Emission Controls at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Expert Meeting on Social Capacity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CEM) Capacity Indicators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Modeling, Vol.2. No.2. 2004. Hiroshima University, Hiroshima, Japan, January 11, 2005, pp. 243-258.

56. Yu, L., W. Pei, F. Yang, G. Song, W. Wang, J. Liu, Q. Huang, and T. Wang. Improving Environment during a High Economic Growth: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Agenda in Mobile Emission Controls at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Invited Presentation at 2nd COE Expert Meeting Organized by Hiroshima University, Renmin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November 2-3, 2004.

57. Yu, L., X. Li, and Z. Zhuo. A Genetic Algorithm-Based Approach to the Calibration of VISSIM Using GPS Data. 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cations of Advanced Technologies in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AATT2004), Beijing, China, May 26-28, 2004: 406-411.

58. Li, X., L. Yu, and V. Garg. Evaluation of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of Highway Safety Improvement Projects. 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cations of Advanced Technologies in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AATT2004), Beijing, China, May 26-28, 2004: 120-124.

59. Teng, H., L. Yu, L. Xu, and J. Guan. An Evaluation of Advanced Changeable Message Signs. 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cations of Advanced Technologies in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AATT2004), Beijing, China, May 26-28, 2004: 223-227.

60. Yang, F., L. Yu, G. Song, W. Wang, and W. Pei. Vehicle Age Distribution Model and Application for Beijing, China. 83r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Annual Meeting CD-ROM, Washington, DC, January 2004.

61. Yang, F., L. Yu, and G. Song. Application of Small Sampling Approach to Estimating Vehicle Mileage Accumulations for Beijing, China. I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series, No. 1880, TRB,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Washington, DC, 2004, pp. 77-82.

62. Yu, L., L. Munghor, P. Yi, and H. Teng. Simulation-based Evaluation of Applications of Electronic Energy Storage Devices in Buses for Reducing Emissions. I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series, No. 1887, TRB,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Washington, DC, 2004, pp.109-116.

63. Yu, L., F. Qiao, Y. Zhang, and Z. Tian. Improved Red Clearance Intervals Based-on Observed Turning Times for Left-Turn Movement. I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Journal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No. 1862, TRB,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Washington, DC, 2004, pp. 36-43.

64. Qiao, F., L. Yu.and X. Wang. Double-Sided determination of Aggregation Level for ITS Data. I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series, No. 1879, TRB,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Washington, DC, January 2004, pp. 80-88.

65. Yi, P., S. Li, and L. Yu. Wavelet Transform for Feature Extraction to Improve Volume Adjustment Factors for Rural Roads. I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No. 1879: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series, TRB,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Washington, DC, January 2004, pp. 24-29.

66. Qiao, F. and L. Yu.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VMT Estimation: Combining Traffic Count and Link Attributes. 83r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Annual Meeting CD-ROM, Washington, DC, January 2004.

67. Qi, Y., Teng, H. and Yu, L. Microscale Emission Models Incorporating Acceleration and Deceleration.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Vol. 130, No. 3, pp. 348-359, May/June 2004.

68. Pei, W., C. Shao and L. Yu, A Dynamic Model for Vehicle Emission in Beijing Streets,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ocial Capacity Development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Hiroshima University, Japan, Jan 2004: 180-188.

69. Yu, L. and D. Small. Vehicle Emissions. The UMAP Journal ILAP: Tools for Teaching, The Consortium for Mathem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Inc., Suite 210, 57 Bedford St., Lexington, MA 02420, ISBN 0-912843-75-6, January 13, 2004, pp. 111-132.

70. Wang, X., L. Yu and W. Zhuo. A Review of Demand Modeling Methodologies for Air Related Transportation: An Institutional Challenge to Intermodalism. Proceedings of East Asia Society for Transportation Studies, 2003.

71. Wang, X., L. Yu, W. Zhuo, and X. Li. Improved Sampling Method for Pavement Roughness Evaluation. Proceedings of East Asia Society for Transportation Studies, 2003.

72. Qiao, F., X. Wang and L. Yu. Optimizing Aggregation Level for ITS Data based on Wavelet Decomposition. I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No 1840: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series, TRB,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Washington, D.C., 2003, pp. 10-20.

73. Yu, L., P. Yue, and H. Teng. Comparative Study of EMME/2 and QRS II for Modeling a Small Community. I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No 1858: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series, TRB,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Washington, D.C., 2003, pp. 103-111.

74. Yang, F., L. Yu, G. Song, W. Wang, and W. Pei. Modeling Dynamic Vehicle Age Distribution in Beijing. Proceedings of the 6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SBN 0-7803-8126-2. Shanghai, China, October 12-15, 2003.

75. Liu, M., L. Yu, and Z. Yuan. Improved Aggregation Levels of ITS Data via Wavelet Decomposition and Fast Fourier Transform Algorithm. Proceedings of the 6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SBN 0-7803-8126-2. Shanghai, China, October 12-15, 2003.

76. Chen, X., L. Yu, G. G. Guo, Y. Quan, Y. Geng, and Y. Gao. Development of Beijing Regional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Architecture. Proceedings of the 6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SBN 0-7803-8126-2. Shanghai, China, October 12-15, 2003.

77. Li, X., L. Yu and W. Wang. Derivation of Emission Factors for Nanjing, China Using MOBILE5. 82n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Annual Meeting CD-ROM, Washington, DC, January 2003.

78. Qiao, F., G. Li and L. Yu. Adjusting Vehicle Mileage Accumulation Rates based on Small Sample Survey. 82n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Annual Meeting CD-ROM, Washington, DC, January 2003.

79. Yu, L., F. Qiao, L. Munghor, X. Wang, and A. Changpradith. Survey on Using ITS Technology to Improve Highway-Rail Grade Crossing. 82n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Annual Meeting CD-ROM, Washington, DC, January 2003.

80. Yu, L., F. Qiao, L. Munghor, X. Wang, and A. Changpradith. Application of ITS Technology to Improve Highway-Rail Grade Crossing Safety. Proceedings of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Studies (ICTTS’2002), Guilin, China, July 2002, pp. 1298-1305.

黑龙江通河县农业局副局长、农经师

人物简介

于 雷 男,1946年3月出生,黑龙江木兰人。中共党员。毕业于黑龙江省温春农业学校。曾任通河县农村合作经济管理站站长、黑龙江省农村珠算协会理事。现任黑龙江通河县农业局副局长、农经师,通河县农业经济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员。主要业绩:1967年工作以来,培训农村经营管理人员,授课24次,累计参训人数5381人。

主要著作

撰写工作文稿210余篇。学术论文《运用审计手段加强统筹费使用管理》和《指导农户目标管理是帮助农民致富的好办法》发表在《农民致富之友》;说当前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工作模式》、《农村集体经济现状的调查与对策》和《谈农经管理中的双代管》发表在《农村展望》;合撰的《统计工作要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发表在《农村财务会计》;《建立监控机制,减轻农民负担》发表在《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学习资料》、《体改经管动态》、《农村工作通讯》、《农村财务会计》和《农业经营管理与会计研究》;参编《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一书,撰写《农户家庭经济核算》第五章;《从万元户看农民致富的途径》、《农村经营管理模式初探》(《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学习资料》刊登)和《试论农村家庭经济核算》被评为松花江地区优秀论文。科研成果获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改进三等奖1项、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农业三等丰收奖4项。个人被评为县级科技拔尖人才、优秀共产党员、省经营管理系统、农业系统先进工作者、农牧渔业部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先进个人、北京人文函授大学第二届校长奖学金获得者。传略被编入《中国百科学者传略》、《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国专家大辞典》和《中华骄子》等书。

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人物介绍

于雷,男,1972年12月出生,南京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 最后学历: 研究生毕业 最后学位: 博士

最后毕业学校: 南京大学

主学科研究方向

十六至十九世纪英国文学、十九世纪美国文学、现当代美国文学

学术成就

英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南京大学从事博士、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在南京师范大学从事本科阶段的学习。攻读博士期间荣获南京大学“笹川良一”特等奖学金,并获得日本东京财团(Tokyo Foundation)资助赴美国加州大学(San Diego)从事博士论文研究工作。在一流核心期刊《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以及各种高等院校社科类学报上刊发研究论文多篇。近十年来教授的课程主要包括英语专业本科生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美戏剧、英美小说、欧洲文化入门等课程,以及英语专业研究生英美诗歌;研究方向:十六至十九世纪英国文学、十九世纪美国文学、现当代美国文学。

获奖情况

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笹川良一”特等奖学金

南京理工大学“科技工作先进个人”

南京理工大学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一等奖

南京理工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合作)

南京理工大学精品课程《英美文学》(合作)

目前正独立主持的科研项目

(1)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文学认知视阈下的爱伦·坡与‘南方性’”;

(2)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爱伦·坡在中国的接受”;

(3)南京理工大学自主科研项目“马克·吐温与十九世纪欧洲科学的人文想象”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2: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