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八里湾乡 |
释义 | 八里湾乡是甘谷县的一个重要乡镇。区域面积101.30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7.62万亩,平均海拔1820米,年平均降水量420毫米,年平均气温8.1摄氏度,全年无霜期150天。全乡辖有27个行政村,187个村民小组,6626户,32420人,2007年人均纯收入1750元。同名的有会宁县八里湾乡,位于会宁县东南部,东靠平头川乡和老君坡乡,西连柴家门乡,北与韩家集乡、大沟乡毗邻,南与翟家所乡接壤。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25公里,总面积195平方公里。 1、甘谷县八里湾乡农业经济农业以粮油、蔬菜、药材为主,其中党参、线辣椒驰名中外。全县蔬菜种植1万亩,党参0.5万亩,辣椒0.3万亩,苹果2.37万亩。 八里湾乡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切入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坚持前山以抓果椒为主,后山以药材、洋芋种植为主的特色农业发展思路,一是种植党参为主的药材4800亩。二是麦后复种蔬菜。三是在马耳峪村推广全膜覆盖双垄沟地膜玉米100亩。四是新增规模养殖户21,总规模养殖户达到62户。五是乡上组织举办劳务培训班6期,新建劳务基地3处,劳务基地总数达到26处,为全乡劳务输出人员达到6200多人,创劳务收入3690万元。 基础设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完成梯田建设1205亩。二是全乡建成公路32.8公里。全部按四级公路的标准设计施工。其中:八通环形公路全长12公里,全部铺砂。并投资2万元,新修涵洞1处,埋设涵管9处,衬砌边渠1250米;上岔—八通公路全长7公里,埋设涵管2处;八大公路(赵家湾)——甘通公路全长8.7公里,全部铺砂;八大公路(金岘)——甘通公路全长5.1公里,埋设涵管4处,全部铺砂。 项目建设积极开展项目建设,为农村发展增强后劲。一是谢家局村整村推进项目,引进“天引3号”洋芋良种7万公斤,种植600亩;完成圈舍建设175处,引进仔猪348头,举办以养殖和种植为内容的技术培训班2期,培训1000多人(次);新建村文卫设施一处;新修梯田600亩。二是沼气建设项目,在马耳峪、冯坡、陡湾、赵家湾、谢家局5本完成沼气650眼。同时成立了八里湾乡沼气管理协会,建设村各确定管护员1名,加强了沼气建设的后续管理工作。 2、会宁县八里湾乡自然概况八里湾乡是陇西黄土高原的组成部分,山大沟深,梁峁起伏,海拔1741米-2151米,整个地形大致为梁峁山地类型。境内只有几条季节性的小溪,流量甚微,且水质咸苦,人畜饮水全靠打窖蓄水。 八里湾乡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6.4℃,最冷月份为一月份,最低气温为-16℃--7.26℃,最热月份为七月份,最高气温为26.8℃-33.5℃,年无霜期在121-173天。年日照时间1849.7-2777.2小时。年降雨量300-400毫米,且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占年总降雨量的58%左右。年蒸发量1723毫米,有效基温2085℃。由于降雨量较少,蒸发量大,形成该乡气候干燥。因此,干旱是该乡的主要自然灾害。其次,霜冻、冰雹风灾和病虫害、洪灾等也比较突出。 行政人口全乡现辖11个村,88个村民小组,4423户,21889人。其中农业户数4406户,农业人口21732人,占总人口的99.3%;非农业人口157人,占0.7%。农村劳动力10576个,占农业人口的48.7%。 自然资源八里湾乡地域辽阔,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全乡总面积195平方公里,折合29.2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88046亩,占总面积的30.1%;在耕地面积中梯田有25750亩,占29.2%,山坡地62296亩,占70.8%。该乡种植业历史悠久,作物种类繁多,品种资源比较丰富。其中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糜子、洋芋、荞麦、莜麦等;豆类作物有豌豆、扁豆、大豆、蚕豆等;油料作物主要有胡麻、麻子;瓜菜方面有叶菜类、葱蒜类;药材主要有党参、干草。2006年,全乡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71370亩,其中洋芋种植3.4万亩,小杂粮1.3万亩,饲草2.437万亩。 该乡养畜产业发展比较快,且品种繁多。有牛、驴、马、骡子、鸡、猪、羊、兔、蜂、鸽等。其中养牛、养羊的发展已初具规模。 全乡林业资源比较溃乏,主要树种有梢白杨、柳树、榆树、椿树、杏树、苹果、梨树等,成林面积较小,覆盖率低。 经济发展1、农业:八里湾乡的农业比较落后,由于长期对土地的掠夺性开发,致使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农业抗灾能力很差,生产很不稳定。近年来,由于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和WFP/IFAD项目,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2002-2007年六年间,机整梯田2100余亩。2006年全乡粮食总产量达到409.3万公斤,完成农业总产值1591万元。 随着农业的发展,该乡畜牧业也有较快发展。全乡现有大牲畜6120头,户均1.3头,其中在2005年实施芦坪、陈 二村整村推进扶贫项目中从外地调运牛291头,在2006年实施团结村整村推进扶贫项目中调运牛162头,在2007年八里村整村推进项目中调用牛90头,共建成标准化圈舍543座;羊存栏数12469只,其中在2004 年实施百户村整村推进扶贫项目中从外地调运小尾寒羊200只,建成标准化圈舍200座。 全乡林业生态有了较大改善。因长期不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和人为的因素,原有植被遭到了破坏。近年来,特别是2002、2003年两年内,全乡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退耕还林12271亩,荒山造林10000亩,增大了林木覆盖面积,森林总面积达到6.6万亩。 2、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加。2004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0万元,2005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90万元,2006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00万元。 3、乡镇企业有了较快的发展。2006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867万元。 4、交通邮电:近年来,全乡公路建设有了很大发展。2002-2007年六年间,新修乡村公路80.4公里,养护维修累计384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由于公路网的形成,路况的改善,促进了车辆营运业的快速发展。 邮电事业发展迅速。目前,全乡安装固定电话850余户,移动用户达到260余户,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在电信方面基本达到了在报刊发送、书信往来、邮寄汇款、电话通讯等方面迅速、及时。方便了千家万户,使党的方针政策能及时和群众见面。 5、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该乡的一条支柱产业。2006年全乡劳务输出4500人(次),其中有组织输出1195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60万元,占人均纯收入的14.4%。 社会文化1、 教育事业:全乡现有小学16所,在校学生3390人,教职工160人。初级中学2所,在校学生1800人,教职工76人。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有1500余人。2002年-2006年间,完成乡中教学楼、实验楼建设及乡中心小学、芦坪、百户、陈 等村小学的改(扩)建工程,总投资317万元。由于对教育工作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全乡教育教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2、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现在全乡建有电视差转台1座,调频广播台1台,村村通无线发射机1座,村村通有线发射机1座,有放映队1个,文化站1个,全乡电视覆盖率达到100%。 3、卫生事业:医疗设施配套比较齐全的乡卫生院1所,正在动工兴建;村卫生所11个。全乡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运作规范,报销及时,参合率达到85%以上。 全乡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25%以内,计划生育率达到71%以上,基本实现了低出生、低增长的人口发展格局。 4、全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末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元,较2005年增长11.1%;全乡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50人,享受五保供养待遇的有42户,56人,年发放供养资金6.84万元;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有566户,1882人,年发放低保资金27.918万元。 组织建设全乡现有基层党支部13个:乡机关支部、乡教育管理中心支部和11个村党支部,共有党员452名。其中乡机关支部44名,乡教育管理中心支部26名,村党支部382名(其中包括35名村小学教师)。全乡共有女党员23名,占党员总数的5%;35岁以下党员48名,占党员总数的10.6%;36 -59岁266名,占党员总数的58.9%;60岁以上138名,占30.5%。其中大专文化程度以上29名,占党员总数的6.4%;中专及高中文化程度95名,占21%,初中及以下328名,占72.6%。2006年发展党员3名,均为35岁以下。 全乡现有独立村级活动阵地的村为:陈 、芦坪、团结、苟川、旯旮、李湾、百户、复兴等8个村; 2007年计划新建的有八里村。 村级两委班子健全。有支部委员33名,其中女1名;村委委员55名,其中女11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