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于海
释义
1 中国武术名家、影视演员

1.中国武术名家、影视演员

姓名:于海

性别:男

民族:汉族

生于:1942年7月18日

身高:178cm

体重:75kg

职业:武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籍贯:山东烟台人

个人简介

山东自古出英雄好汉,于海1942年出生于山东烟台,1954年拜七星螳螂拳大师林景山先生为师,学习正宗的螳螂拳.1958年在参加全国、省、市三级武术比赛时连闯三关,以优异的德技成绩被山东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招收,成为国家正式的武术运动员,从此开始了他光辉的武术生涯。1958年--1966年代表山东省武术队参加在华东和全国举行的所有重大比赛。曾多次荣获剑术,棍术,螳螂拳及全能冠军。是当时中国著名的武术运动员。

1966年--1986年被任命为山东武术队队长兼总教练,带领山东省武术队一直闯在全国先进先例,被全国武术界誉为"老大哥"队。

1987年后为山东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高级教练顾问。

1960年全国曾两次组成中国武术代表团,于海大师随团出访了捷克斯洛伐克,苏联。年底又随同周恩来总理,陈毅外长访问了缅甸。1964年后又多次任中国武术代表团教练和队长,出访过美国,法国,土耳其,摩洛哥,突尼斯,埃及,阿尔及利亚,坦桑尼亚,索马里等三十多个国家。所到之处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成为代表团优秀的表演节目。为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自1980年同现国际武打巨星李连杰先生共同拍摄了轰动全球的武打影片《少林寺》开始,陆续参加拍摄了《少林小子》、《南北少林》、《通天长老》、《长城大决战》、《新少林寺》、《太极宗师》、《黄河大侠》等近二十部电影和电视剧,并担任重要演员和武打设计。通过影视作品的表现形式,使中华武术真正被世界文化所认同,成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为弘扬国粹做出了贡献。1998年在北京的中国武协四十年大庆上被授予"中国武术明星"荣誉称号。于海大师为武术事业拼搏近五十年来,一直都活跃在武术教育第一线,从事着武术教学,研究及挖掘整理流失已久的武术遗产等各项具体工作。苦心研磨各武术门派的精髓,博采贯融并不断推陈出新,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特别是对中国的传统拳,如:螳螂拳,八卦掌,通背拳,形意拳等项目的研究和演练已达到无人能及的水平,被誉为"武学字典"。他对螳螂拳的研究和发扬,更为中华武术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奠定了他在国内外武术界宗师级的权威地位。他以精湛的武艺和高尚的武德受到了国内外众多武术爱好者的仰慕。 为向世界各国热爱武术的有缘人传授正宗的中华武术,2001年12月率其子----全国武术冠军,国家武英级运动健将,国家一级武术裁判于涛先生,在中国山东威海成立了第一所以武术教育为主的"于氏武术文化交流中心",它也是中国唯一的"于海螳螂拳培训基地"。

1999年出演经典电影《功夫小子闯情关》,又名《辫子神功》,饰演杨崇武!

传奇经历

于海的名字自《少林寺》以来便颇为响亮。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曾用名:于天堂,是他信奉基督教的父母给他起的,文革时,这个四旧的名字成了反面教材。那时特讲究“干群鱼水关系”,他便“破旧立新”成了于海,即“鱼离不开水之意”。

于海的头发很稀,他从前的一头密发自他不得不改名后的那个年代便开始脱落,于海曾是山东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的武术队队长兼教练,还曾担任过武术队领队兼教练。1966年,大小头都受到冲击,兢兢业业的于海成了执行资反路线的典型。他无论如何也转不过这个弯择,决定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徒步走到韶山,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一路上他看到是造反组织的混战,这才知道全国都是一样的。他更加百思难解,从此开始掉头发。

于海参与《少林寺》的拍摄是个一个偶然的机会。1973年,中国的国门似乎不再关闭,武术也有了出国任务。于海和李连杰在1974年的一次访美表演中引起了香港银都机构副总经理的注意。数年后,当这个机构筹划拍一部有关少林寺的影片时,想到了当时的教练于海和小运动员李连杰。谁也没有料到这部影片能一炮红透天,在香港保持了多年的票房最高记录。同期上映的成龙、刘嘉良的《十八般武艺》《龙少爷》,投资比《少林寺》高十倍,而票房却远远不及。

于海拍电影曾经很玩命。当初拍《少林寺》时,时间非常紧张,片中的马戏很多,他只用了两个上午的时间练习骑术,便投入拍摄。影片中有一组于海在一条小路上骑马疾驶的镜头,他的马时速达到40公里,拐弯时,没想到一棵杨树挡在了前面,想收缰已是来不及了。他的身子平飞了出去。于海本能地用两条胳膊护住头部,脑袋是保住了,而用以当作护具的手臂却没能幸免:手腕、肘部脱臼,左手撞断。事隔十余年了,于海提起此次险情还是一付后怕的样子。当时他只觉得肛门象过电一样疼痛,到底是习武之人,他在悲呼此命休矣的同时提肛助气以减轻痛苦。他庆幸自己反应还算敏捷,否则他撞坏的不是两条手臂,而是脑袋被冲撞到脖腔里的惨状。时间并不允许他养伤,而是逼着他带伤继续参加拍摄。1984年,影片《少林小子》在杭州黄龙洞拍外景,50度的温度计楞是被冲破了,躲在荫凉地里围观的观众每天都有好几个中暑晕倒的。如此酷热的天气,不动都躁的慌,还要拍打戏,苦不堪言的于海在与“群匪”打斗时,右腿骨断筋折,不得不到北医三院手术,之后打着石膏回到外景色地,不到两个星期,于海拖着伤腿继续拍戏。

如今,年过60的于海似乎现实了许多。他对激烈的打斗颇为憷头,而是偏爱文戏。与他合作过的许多导演认为武人出身的于海演起文戏来亦是十分不俗,然而他从武多年的特压得住阵的气质却是常人难以具备的。所以,找到于海的导演总是不忍荒废他的这种特质,他的角色也免不了打打杀杀。于海的性格曾经极其耿直,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他在90年代初看了一场全国武术锦标赛,他看到具有冠亚军水平的运动员居然没有进入前10名,便再没光顾赛场。《少林寺》上映大获成功后,由于于海在螳螂拳一门颇有造诣,香港报刊曾以《一代宗师》为题对他进行了专门报道,于海对此很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实在当不起”。不过,于海对螳螂拳确是情有独钟。他闲暇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整理研究螳螂拳的有关资料,他总想完成一部汇总各派螳螂拳的著作。也许是扮多了佛门师父,于海变得超脱了许多,凡事随缘而行,随遇而安。他说他认识的武术教练每年都要走一两个。几年前,他的得意门生邱方俭(电视剧《武松》的武打设计,当运动员时擅使九节鞭)死于车祸更是令其大受震动,他当时便挥笔写如下诗句:华年早逝得解脱,亲人难忍哀念情。称望众生勤思醒,诸般色相莫强行——这寄托哀思的诗句,亦体现了曾经沧海的于海的大彻大悟。

螳螂拳大师

说到于海的看家本领非“螳螂拳”莫属。1954年,年仅12岁的于海拜七星螳螂拳大师林景山先生为师,学习正宗的螳螂拳。看见银幕上的于海飞檐走壁,十八般武器样样精通,好生羡慕。孰不知.作为一个武术运动员的他经历了多少痛苦和伤痛,承受了何等的孤单和寂寞。由于练习而造成的伤痛至今仍折磨着于海,每逢天气突变、阴雨连连,于海身上的关节几乎没有一处不疼的。 为了能更准确地领会“螳螂拳”的精髓,于海曾经和上百只螳娜共处一室,研究这种昆虫的一举一动,从中体会“螳螂拳”的要领。 20世纪80年代,于海作为山东省武术队的队长和总教练,经常带着学生训练。当时的环境远没有现在好,学生们训练体能大多都在户外,爬山,跑步。带领学生们到附近的山上去跑步,于海发现山上有很多螳螂,便在休息的时候抓几只。学生们看见教练在抓螳螂,十分好奇,于海和他们讲了自己的用途之后,学生也利用训练休息帮着他抓。人多力量大,这样于海几平每天都能带十几只到几十只螳螂回宿舍。 再看看于海的宿舍,满屋子爬的都是螳螂,桌子上、蚊帐上、灯罩上,最多的时候能有上百只。地板上,时常还会出现螳螂的尸体,毕竟房间是人住的,不适合这些小家伙。那时,于海平时最大的乐趣就是逗螳螂。听说过养蝈蝈、斗蛐蛐的,还没见过逗螳螂的。于海一个人在宿舍,就拿一根草和螳螂打架,你一下,我一下。别以为他是在找乐子,其实在和螳螂的你来我往之中,螳螂的每一个姿势,怎么进攻,怎么防守,头往哪边转,身体往哪边动,都印在了于海的脑子里。根据螳螂的反应和动作,于海潜心研究,反复练习、总结,终于在原有的“螳螂拳”上作了改良和创新。在他的努力下,“螳螂拳”得到了发展和发扬。他也被称为一代“螳螂拳”大师。

2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于海,山东蓬莱人,中共党员,1930年参加中共上海地下革命工作,历任《文艺新闻》编辑,左翼美术联盟总干事,抗日游击队队员,胶东大众报社、山东大众报社社长,山东省文联筹备委员会主任,华东文联秘书长、党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安徽省分会专业创作员;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

3 中国国家队足球运动员

姓名:于海

场上位置:左前卫 左边锋 前腰出生日期: 1987年6月4日

身高:183cm

体重:70kg

籍贯:河南洛阳

球队:荷甲维特斯、中国国奥队、中国国青队、上海国际队、陕西中新浐灞队、中国国家队(于2009年5月进入高洪波第一期国家集训队)

场上编号:俱乐部21,国家队21

主要战绩

出道于上海国际队,2004年访问意大利与国际米兰队交锋时曾引起对方兴趣。于海以犀利的左路突破能力赢得媒体和专家的广泛赞赏,2006年他随队西迁陕西但因伤未能参赛。年底随国青队参加印度亚青赛获八强,并试训荷甲维特斯队获得成功,在2007年年初被维特斯队以租借方式引进,并于夏天正式转会。

于海深受时任国奥主帅杜伊科维奇的器重,并随队参加2007年法国土伦杯,帮助球队杀入决赛。在决赛中面对法国国青,在球队三球落后的情况下,于海为中国队攻入挽回颜面的进球,并获得当届赛事的铜球奖。

由于受伤,于海没有参加2008北京奥运会。

2009年,于海回国加盟陕西中新浐灞队。代表球队出场29次,并有3球入账。

2009年5月,于海入选高洪波执教的新一届国家队。

国家队进球

1. 2009年7月25日,国家队在天津迎战吉尔吉斯斯坦,第47分钟赵旭日中路盘带吸引了对手注意力后吸引了多名防守球员迅速传中,另一边的于海得球时处于无人防守的态势。于海在无干扰的情况下轻松打远角得分,国足将比分扩大为3-0。

2. 2009年9月30日,国家队在呼和浩特迎战博茨瓦纳,第58分钟,刘建业接姜宁传球右侧传中,国足多点接应,尽管前点漏过,但第二点的于海4码处推射破门。

3. 2009年11月14日,2011年亚洲杯预选赛,第45分钟,荣昊下底传中被黎巴嫩后卫挡出,攻防争抢中杨昊再将球挑入禁区左侧,于海面对门将小角度施射破门。

4. 2010年2月10日,东亚四强赛,国足在东京迎战韩国队,开场仅5分钟,于海头球攻门首开纪录,最终中国3比0大胜韩国,终结32年的逢韩不胜!

5. 2010年8月11日晚,中国国家队在广西南宁与来自西亚的劲旅巴林队进行了一场热身赛,结果双方凭借在比赛前20分钟的各一粒进球以1-1握手言和,为中国队打入一球的是首发出场的左前卫于海。

6.北京时间2011年1月17日凌晨 国足2-2战平乌兹别克斯坦小组积4分0净胜球位列小组第三 无缘8强 第6分钟 于海利用角球几经周折后头球攻门 为高家军取得梦幻开局 1-0。

7.北京时间9月2日20时,2014年巴西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20强赛一场焦点战正式打响,中国足球队坐镇昆明拓东体育场迎战新加坡队。第73分钟,于海补射逆转比分。最终中国队主场2-1逆转新加坡队,取得了世预赛20强赛的开门红。

8.北京时间2011年11月15日,中国男足国家队在客场4-0战胜新加坡队。上半场第42分钟,国足在对方18米区域做出连续配合,于海左边路横向带球突破把球交给蒿俊闵,后者一脚传球给陈涛,3人之间做了一次三角配合,陈涛中路送出妙传,于海前插后获得了单刀面对门将的机会,轻松推射将球打进,帮助国足首开记录。

人物评价

于海被称为中国的“罗本”,他的边路突破有着很大的威胁。于海以犀利的左路突破能力赢得媒体和专家的广泛赞赏,作为前锋,他能很好的完成自己的任务。于海年少成名,不过转会到荷兰之后他的职业生涯遭遇到了危机,最主要是就是伤病。在荷兰,于海一共接受了三次手术,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玻璃人。2009赛季加盟陕西队表现不佳,和他的伤病也是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09年四月对广州队比赛的助攻帽子戏法将于海之前的阴霾一扫而光,他的爆发对科萨和陕西队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于海现在已经成为陕西浐灞队与中国国家队的主力左前卫。

履历

赛季 俱乐部 号码 出场/首发 进球 助攻 国家 联赛等级 排名

2012 贵州人和 21 
 
 
 中国 1 

2011 陕西浐灞 21 26/28 3 
 中国 1 9

2010 陕西中建 21 28/29 4  4 中国 1 
10

2009 陕西中建 21  29/21 3  2 中国 1 12

2007/08 阿纳姆维特斯 68 
 
 
 荷兰 1 12

2007 深圳红钻 19 
 
 0 中国 1 14

2006/07 阿纳姆维特斯 
  2 
 
 荷兰 1 12

2006 陕西中建 11  0 0 0 中国 1 9

2005 陕西中建 11  14/7 0 1 中国 1 8

2004 陕西中建 28 21/14 0 5 中国 1 3

4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团长

出生年月:1955年3月

籍贯: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两城镇两城二村人

毕业学校: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大学

学位:研究生

目前所在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

现任职务/职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团长(副军职)兼音乐总监、国家一级指挥、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指挥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协管乐学会会长。

获得的主要荣誉: 1999年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7年 当选第四届北京十大杰出青年

最崇拜的一个人:毛泽东

最喜欢的一句格言: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文革中的1967年,父亲工资冻结,母亲在家庭生活十分拮据的情况下,用当时足以让全家生活十多天的两元钱为我买了一支“高档”竹笛。那一天我记忆犹新!没有那一天,恐怕也没有我的音乐人生。

生命在雄壮的军乐声中飞翔

2002年7月20日晚,能够容纳一万八千名观众的首都体育馆座无虚席,这座记录了体坛无数传奇的现代化体育馆,这一夜又见证了中国军乐史上辉煌的一幕——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庆祝建团50周年大型音乐晚会《我为祖国奏凯歌》在这里隆重上演。由解放军军乐团200多名演奏家组成的庞大的乐队阵容,在驻京八支军乐团队、北京战友歌舞团、北京爱华合唱团等1000多名演员的协助下,上演了50年来由军乐团创作、演出的《风暴》、《万岁!伟大祖国》、《北京喜讯到边寨》等脍炙人口的名曲佳作,《运动员进行曲》、《欢迎进行曲》等家喻户晓的礼宾用曲,《牧场上的家》、《水灯喃旺》等记录了一段段外交传奇的国宴音乐,充满阳刚之气的队列行进吹奏表演以及与陆海空三军仪仗队合作演出的《请祖国人民检阅》----国宾欢迎仪式情景再现等节目,把现场气氛和观众的情绪一步步推向高潮。在欢乐的掌声、欢呼声中,作为这台晚会的主要策划人、总导演、乐队指挥之一的于海终于松了一口气。在过去近一年的时间里,为筹备这场晚会,他得了严重的胃溃疡,体重骤减了近10公斤……

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于海完成了人生旅程中三次重要的角色转换,从一名普通的乐队队员成长为著名指挥家,进而成为中国军乐界的领军人物。

1955年3月,于海出生在山东日照,一座濒临大海的小城。于海从小喜欢文艺,小学三、四年级时他参加了学校宣传队,整天摆弄竹笛、口琴、二胡等民族乐器。1970年,解放军军乐团到山东招生,不满15岁的于海幸运地考入了这支国字号的“红色”乐团。刚进军乐团时,组织上分配他学习单簧管,由于之前从未接触过西洋乐器,因此学起来非常吃力。当时正赶上突出政治的年代,每天只有不到一个小时的专业学习时间。于海年龄小,有时也贪玩,但他对练习业务从不马虎,他常常利用别人休息的时间偷偷练习。凭着他的勤奋和悟性,他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军乐为他打开了一个色彩斑斓的音乐世界,他几乎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给了单簧管。时光飞逝,8年过去了,他从一个小学员成长为一名出色的乐队队员。这期间,他参加了200多次重大庆典、重要集会、迎送外宾等活动,还经常参加多种形式的音乐会演出。

1978年春,改革的春风沐浴着整个中国大地,此时机遇再次垂青风华正茂的于海,经专家、前辈层层选拔推荐,团领导决定让于海改学乐队指挥,这可是他梦寐以求、心驰神往的专业呀,一连数日他一直处于亢奋状态,他也深感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在之后的几年里,他一边工作一边师从著名指挥家吕蜀中和黄飞立教授学习。1985年,于海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随李华德教授进一步系统学习。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1988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并在北京音乐厅成功举办了《于海指挥专场音乐会》。至此,于海完成了作为一名指挥家应具备的各种素质的积累与储备,他的脉搏已经和音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军乐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那几年,于海总感觉全身有使不完的劲,他那潇洒的身影频繁地出现在各种演出舞台上---时而他手持指挥旗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国宾欢迎仪式上,时而他又轻捻指挥棒,在舞台上指挥各种形式的音乐会,在军营、在厂矿、在学校、在国际音乐交流活动中,他不知疲倦地工作,一步步走向成熟,在文艺界和音乐爱好者中的知名度也迅速提高。 1984年,于海担任国庆35周年联合军乐团分指挥。 1989年,他担任国庆40周年大型乐团指挥。在天安门广场指挥20万人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990年,他担任第11届北京亚运会开幕式大型军乐表演指挥。1994年,他担任国庆45周年大型焰火晚会联合军乐团总指挥。

1995年11月20日,《解放军报》以《军中第一青年指挥》为题,称赞他的“指挥动作朴实大方,适度严谨,柔中有刚,刚中有柔,他的指挥棒运行的点和线之间闪烁着生命的活力与光彩”。文章称,“站在指挥台上的于海象一名气宇轩昂,成竹在胸的将军,指挥着千军万马气势磅礴地向着音乐的圣地开进,那短短的指挥棒仿佛闪烁着情感的火焰,引领着乐手和听众在庞大的生命之舟上跌荡起伏。他指挥解放军军乐团演奏的充满豪气的音乐,凝聚着全国人民的心声,映衬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浸透着全军将士一往无前的气概”。

1995年9月18日晚,在欢迎奥地利总统托马斯·克莱斯蒂尔的宴会上,江主席对于海说:“你们今天的曲目安排的非常好,我已经把你们的节目单保存起来了。” 为国家和军队外事司礼活动服务是军乐团第一位的工作,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于海以精湛的指挥技艺和良好的艺术修养赢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宾的高度赞誉。1983年12月15日晚,国家主席李先念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宴会欢迎西哈努克亲王。当于海指挥乐队演奏亲王作词谱曲的《怀念中国》后,精通音律的亲王激动地向于海敬酒,连续称赞:“演奏得太出色了!”李主席见状指示于海把这首乐曲再演奏一遍。当《怀念中国》旋律再次响起时,宾主双方的情绪达到了高潮。从此以后,于海每次为来访的亲王指挥演奏,亲王都要热情地与他拥抱,向他敬酒。有时亲王在京过生日,也要邀请于海带小乐队到寓所助兴。在演奏中,亲王每每激情难抑而慨然高歌。

1995年9月18日晚,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内正在举行欢迎奥地利总统托马斯·克莱斯蒂尔的宴会。席间,于海指挥军乐团演奏了《轻骑兵序曲》、《埃及进行曲》、《拔根芦柴花》等中外名曲。乐队每演奏一首乐曲,宾主双方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来自音乐王国的托马斯·克莱斯蒂尔总统听了军乐团演奏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后,激动地对江主席说:“太好了,太好了,比我国的乐队演奏得还要出色”。江主席听了也很高兴,特意请乐队再演奏一遍这首乐曲。总统兴奋地站了起来指挥大家随着音乐的节拍击掌。江主席则带头离席迈出了舞步,总统也随之起舞。两位国家元首翩翩的舞步使宴会的友好气氛达到了使人亢奋的状态。舞毕,在乐队的伴奏下,江主席和中方的随同人员一起高唱《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富有东方色彩的旋律由领袖亲自演唱,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来宾的友好情谊,奥地利客人望着眼前这令人难忘的一幕,激动不已。那天分别时,江主席对于海说:“你们今天的曲目安排的非常好,我已经把你们的节目单保存起来了。”说着江主席还拍了拍上衣口袋,那里面装的是当天的节目单。

1993年12月2日下午,江泽民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举行仪式,欢迎来访的乌拉圭总统。仪式开始后,于海手中的指挥旗一挥,清亮帅气的乌拉圭国歌立刻在大厅内回荡,当国歌演奏完后,猛的从乌拉圭来宾队伍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这突如其来的违反常规外交礼仪的举动,使于海一惊,连忙示意队员暂缓演奏,待乌拉圭客人掌声欢呼停止,中国国歌随即从容响起……。在当晚的欢迎宴会上,乌拉圭客人告诉于海,乌拉圭国歌是世界上最长的国歌之一,在外交场合,很多国家,有时包括本国的乐队常常只演奏其中的一部分。今天,中国军乐团完整、准确地演奏了全曲,这使代表团的高级官员们激动不已,他们认为这是中国人民对乌拉圭人民最大的尊重与理解…… 这些经历使于海深切感到,自己担负的工作任务不仅能展示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和文化修养,同时音乐已经成为国家外交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军旅音乐家,于海每年都要到边防哨卡为戍边的战士演出。有一年秋天,军乐团演出分队赴新疆军区慰问,他们先后去了喀什、伊犁、阿拉山口、博尔塔拉等边防哨所,高原充足的紫外线几乎在一天之间就晒黑了于海白皙的脸庞。站在边界线上,他听官兵们讲述部队战士戍边的故事。和战士们在一起,他感到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净化与升华。在海拔2000多米的兵站,他参加了部队的升旗仪式,在指挥近千名官兵高唱国歌时,他的一招一式之中不自觉地溶入了军人所特有的神圣与崇高。 至今,于海还经常与远在祖国边陲的官兵们保持着联系,为战士释疑解惑,为战士乐队提供辅导资料…… 于海认为,“严肃音乐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修养和文明程度,一个有良知的音乐家不能因其艰难而放弃或逃避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实现自己的承诺,他不懈地努力着……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严肃音乐”、“高雅音乐”受到各种流行音乐的强烈冲击,进音乐厅的人越来越少,高雅艺术的命运令人担忧。然而就在这一时期,于海却以极大的勇气和魄力,先后与当时的中央乐团交响乐队、中央广播交响乐团、中央民族乐团、山东省交响乐团、湖南省交响乐团和解放军军乐团等团体合作,多次在京内外各大音乐厅举办个人专场音乐会,上演了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李斯特等大师的经典作品,推出了斯特拉文斯基《管乐八重奏》、威尔第的歌剧《命运之力序曲》、格什文《蓝色狂想曲》等作品,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有媒体认为,在严肃音乐不景气的情况下,于海以自己的勤奋和执着为高雅艺术注入了一股清新剂,因而受到观众、专家和同行的高度赞誉。 但有人不理解,甚至有些好朋友也说,现在大家都在忙于“钻棚”、“走穴”,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名气拉关系挣钱,你于海已经是国家一级指挥了,要地位有地位、要名声有名声,何必还要自己掏腰包开音乐会呢?面对这些议论,于海始终坚持自己的信条,他认为,严肃音乐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修养和文明程度,一个有良知的音乐家不能因其艰难而放弃或逃避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了实现自己的承诺,他不懈地努力着,为此他付出了很多。

1996年7月10日,军乐团在北京音乐厅演出,上午彩排时,大家注意到他的左臂上带了一块黑纱----他的母亲两天前在山东老家过世了。于海的脸色很难看,满身疲惫,但在排练时,他依然像往常一样,有条不紊,一丝不苟。 当天的音乐会是为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们举办的,是进行曲和舞曲专场,演出现场的气氛十分轻松活跃,威风堂堂的进行曲,轻盈欢快的圆舞曲,一首接一首,观众与乐队的情感不断地拉近,每奏完一首乐曲,观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每当一曲终了,于海总是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微笑谢幕,但他内心的悲楚却是观众察觉不到的。

演出结束时,几十名手持鲜花的观众一下子拥到台上,他们都是于海的亲朋好友,此情此景,不禁令于海哽咽无语,他深知这是朋友们在帮他分担内心的悲痛。他想起了挚爱的妈妈,想到在那么艰苦的情况下是妈妈支持自己走上音乐之路。多年来,每当工作、事业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母亲亲切的叮咛,温馨的眼神,一直在激励着自己。遗憾的是这些年自己因工作繁忙,很少有机会在母亲身边尽孝道,她老人家最终也没有机会到现场看儿子的音乐会,想到这儿,他禁不住泪流满面…… 离开北京音乐厅,于海直奔火车站----他要连夜赶回山东为母亲奔丧。乐团的领导、同事以及知情的音乐厅的工作人员深深地被他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一位中央电视台的记者赶上了这精彩的一幕,他用手中的摄像机完整的记录了全过程。 至今在于海家中的书柜里,还摆放着一个淡青色的鸭蛋。于海说,这是母亲活着的时候给他带来的咸鸭蛋,母亲去世后,他把这只蛋风干后,专门做了一个小玻璃罩子,放在里面,摆在书柜里最显眼的位置,作为永远的纪念。

进入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于海多次随团赴亚洲和欧洲各国参加国际音乐交流访问演出活动,他和他的同事们以精湛的技艺,为国家和军队赢得了荣誉。1994年6月,军乐团参加了芬兰哈米娜市举行的国际军乐节。尽管美国、俄罗斯等多个乐团都演奏了表现芬兰人民为争取独立解放而斗争的音乐史诗《芬兰颂》,但于海指挥中国军乐团演奏的《芬兰颂》,包含对芬兰人民的理解与同情,精妙准确地表达了芬兰人民渴望自由、赞美祖国壮美河山的真挚情感,深深地打动了芬兰听众。一位耄耋老人含着眼泪对于海讲,“作品演奏得非常精彩,中国人民是我们真挚的朋友”。哈米娜市议长激动地对于海说:“只有世界上最优秀的指挥,才能将《芬兰颂》把握得这样准确、深刻!”军乐节闭幕时,组委会秘书长把会旗降下后亲自送给团长吕蜀中和指挥于海的手中,并一再表示:“只有最好的乐团才能享有如此殊荣。”

2000年春节,于海带队赴德国参加不来梅国际音乐节,有一次在法兰克福演出中外名曲音乐会,中场休息时,有人告诉于海,观众中有一位老人曾在中国工作多年,今天正赶上老人75岁生日。细心的于海在下半场一开始,专门为这位老人演奏了一首中国乐曲《可爱的一朵玫瑰花》,以表达对老人的敬意与祝福。一曲终了,全场掌声四起,老人家激动得老泪纵横。音乐会结束后老人特地买了很多我军乐团录制的CD唱片,当场分发给自己的朋友。老人兴奋地对于海说:“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生日礼物,我和我的全家人永远都会记住这份来自中国的美好祝愿!” “国家盛典上的军乐演奏最重要的是尊严与豪情,军乐队员最需要的是自信与坚定,丝毫的犹豫、紧张就好比战士在战场上做了逃兵”。

1999年,对于海来说是个非同寻常的年份。 5月5日,总政治部主任于永波上将签发命令,任命于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副团长。 6月中旬,参加第七届全军文艺会演,由他担纲指挥的解放军军乐团荣获集体演奏一等奖。为表彰他多年来对军队文艺工作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总政治部为其颁发了第七届全军文艺会演指挥特别贡献奖。 7月,于海受命担任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千人联合军乐团总指挥。 于海常说自己的军乐生涯和天安门广场,和国庆大典,和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说出任副团长意味着责任重大,那么担任千人军乐团总指挥对他来讲意味着事业上又一次大的跨越。

1970年,于海作为解放军军乐团最年轻的演奏员之一,在天安门广场,接受了毛泽东等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检阅。1984年,于海作为千人联合军乐团的分指挥,光荣地接受了邓小平等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检阅。

1999年,于海作为联合军乐团的总指挥,光荣地接受了江泽民等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检阅。

难忘的1999年国庆大典,于海站在天安门广场10万学生和千人军乐团的最中央、最前方,正对着天安门城楼。在登上火红的总指挥台的一刻,他努力使自己保持镇静。上午10时,贾庆林宣布庆典开始。于海沉着果断地下了指挥拍子,嘹亮的国歌引子随即腾空而出,1200名军乐队员高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蔚为壮观的阅兵场面在黄钟大吕般的军乐映衬下,犹如长江、黄河奔腾到海,一泻千里,犹如日出东山,喷薄而出。这激动人心、摄人魂魄的场面,令全世界的炎黄子孙欢欣鼓舞。作为1200多人的联合军乐团总指挥,于海在近一年的筹备、集训过程中,夜以继日,不辞辛劳,付出了超人的劳动,经受了人生最严峻的考验。

大典集训中的一件事使于海难以忘怀。来自全军的14个军乐团队在京郊某军营集中后,各乐队纷纷提出“乐队决不拖全团的后腿,声部决不拖乐队的后腿,个人决不拖声部的后腿”…… 集训的第二天,联合乐团组织声部练习情况抽查,当抽查到某军区军乐队圆号声部时,或是因为乐谱背的不熟,或是因为眼前站着这么多大名鼎鼎的解放军军乐团的老师和专家,几个年轻的演奏员不由的心里紧张,脑子里刹那间一片空白,结果演奏的很糟糕……。检查结束后,总指挥于海当众点名批评了这支乐队的圆号声部“演奏的很差”。此言一出,全场肃然,视荣誉为生命的军人们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动——毕竟这是联合军乐团成立以来,第一次受到如此的批评。当晚,于海独自来到该乐队驻地,当他进入乐队会议室时,眼前的一幕使他惊讶——乐队正在召开全队会议,乐队的指挥和四位圆号手非常内疚地表示今天的表现给联合军乐团丢了人,给所代表的军区抹了黑,表示要发奋练习,尽快提高演奏技术。于海给予他们安慰、鼓励的同时,告诫年轻的军乐队员们:“国家盛典上的军乐演奏最重要的是尊严与豪情,军乐队员最需要的是自信与坚定,丝毫的犹豫、紧张就好比战士在战场上做了逃兵”。

“在我心中,国歌与国旗国徽一样是一个主权国家的象征”,“使用统一规范的国歌版本刻不容缓。” 解放军军乐团作为国家和军队的礼仪乐团,在其演奏过的几千首乐曲中,演奏次数最多的无疑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担任专职指挥时,于海经常要在国宾欢迎仪式和各种重要集会及其他庄严隆重的场合指挥奏唱国歌。这些经历使他对国歌产生了特殊的情感,他谙熟国歌歌词中的每个字和乐曲总谱中的每个音符。面对国歌,一向主张以个性诠释经典的于海却提出,指挥演奏国歌时应排斥个性---对于这样一支具有特殊意义的乐曲,准确和忠实才是最重要的。 有一次,于海看到一则报道,讲一个400人的日本中学代表团访华,在欢迎仪式奏唱两国国歌时,400个日本孩子演唱的日本国歌,无论是音调和气势,完全盖过了将近3000个中国孩子演唱的中国国歌,我们的学生别说高声唱歌了,整个国歌音乐的奏唱过程中,我们的孩子竟然连真正立正的都没有几个。联想到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对国歌缺乏起码的尊重和爱护,有的人在奏国歌时心不在焉,东张西望,交头接耳,更有甚者,把国歌作为一般喜庆、休闲乐曲播放等等。这些现象引起了于海深深的不安与思考。同时作为一名军人艺术家,于海对如何正确使用国歌,发挥国歌在激发青年一代爱国主义情感,振奋民族精神等方面都有独到见解和切身的感受。这些年他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自己的主张。早在1996年他就针对国歌演奏、演唱版本不准确、不统一的状况,在《人民音乐》等专业刊物和媒体上呼吁“使用正确的统一的国歌版本刻不容缓”,强调“国歌和国旗国徽一样是一个主权国家的象征。”他的这些观点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004年3月,在十届人大第二次会议上,国歌入宪成为本次会议的新闻焦点之一。“两会”召开前夕,于海频繁在各种媒体发表自己的见解,广泛地与全国各地的人大、政协委员接触,表达自己的心声。他说“国歌如能写入国家的根本大法,必将推动国歌法等相关法律的出台,从而进一步规范国歌的奏唱、使用行为”,“法律的力量能更有力地捍卫国歌的尊严,也会促使人们更加珍视对于国歌的情感”。他的呼吁和见解,再次得到了“两会”代表、委员尤其是文化艺术界代表的积极响应和高度重视。3月14日下午两点,会议即将闭幕时,于海带领军乐团160名同事早早来到人民大会堂,准备执行大会的仪式演奏任务。军乐队员们小心翼翼地用柔布仔细擦拭自己的乐器,反复校验音准。《义勇军进行曲》队员们几十年间演奏过不下万次,但今天于海还是让大家认真练习了好几遍。对于海和他的同事们来说,今天的演奏有着不同寻常的含义:这将是《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写入宪法之后的首次演奏。为了完成好这次演奏,于海多次召集乐队指挥和有关人员开会,他从乐曲整体情绪的把握,演奏速度、音量甚至某一小节的强弱,结尾音的长短都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规定,他要求全体演奏员全神贯注,向大会和全国人民奉献一个最规范、最标准的国歌版本。下午16时54分,吴邦国委员长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通过!如雷的掌声又一次在人民大会堂响起。掌声中,《义勇军进行曲》这熟悉的旋律在人民大会堂奏响。伴随这激越的乐曲,一种豪情在于海心中激荡,他盼望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早日出台。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的《东方之子》、《旋转舞台》等栏目都为于海做过多次专题节目。《人民日报》、《中国日报》、《解放军报》、香港《大公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国内外百余家报刊多次对其进行专题采访、介绍。其名字作为辞条已收入《中国音乐家名录》、《中国当代音乐界名人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世界名人录》等多部辞书。他还应聘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工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任兼职教授,并在北京大学等多所学校任艺术指导。

2003年3月,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任命于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团长。 如今的于海比以前更忙碌了,角色的转变使他登场指挥演出的机会少了许多。作为一团之长,他要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规划军乐团整体发展战略,用更多的精力考虑如何适应国家礼宾改革的新要求,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乐艺术发展体系,如何引领中国军乐走向世界,如何建立健全更高质量的作品创作和人才培养机制,还有如何进一步提高全团人员的生活待遇等等问题。 回首自己的军乐人生,于海一再表示,要用自己毕生的精力,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回报党和人民对自己的培养,回报部队官兵和社会各界对自己的关爱。

2009年,于海再次担任联合军乐团总指挥,并且兼任团长,参加国庆60周年的阅兵式演奏。他带领着1300人的军乐团、2500人的合唱团和200人的民族打击乐队,非常完美地完成了这次任务,受到了众人的高度赞赏。并且成为了我国第一个担任国庆阅兵联合军乐团总指挥的全国政协委员,也是继1999年担任国庆50周年大典联合军乐团总指挥之后,唯一两次担任国庆阅兵联合军乐团总指挥的人。

“我已经54岁了,下一个10年大阅兵,联合军乐团总指挥肯定不会选我了,这次就是我的一个句号,但是是圆满的”,阅兵结束后,联合军乐团总指挥于海说。带着伤感而又自豪的语调。阅兵当天下午撤回驻地路上,于海就接到很多短信、电话,军委的领导给他发来短信表示祝贺。也有业内的朋友实在忍不住给他打电话,问他是不是“假奏”,实际放录音。于海回答,“我们表现非常准确、完美,和放录音效果一样。但我们要求很严格,都是现场演奏的”。晚上庆功宴上,第一次喝酒不再限制,于海和大家一起干杯,喝了很多酒。第二天上午,联合军乐团解散,于海把大家一个个送走,依依不舍。

于海说,他已参加指挥3次大阅兵,接受了4代领导人的检阅,这次是最完美,最难忘的一次。谈及下一个10年大阅兵,于海说,到时他已64岁了,“这次我站3个小时,下来体力就感觉受不了”,下一次他将不再是站在最耀眼位置的总指挥,但会继续出谋划策,贡献智力,“帮助下一代总指挥超越我自己”。

于海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震撼人心的音乐,更让我们看到了他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对人对事所体现出的高尚人格。

5 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

哲学硕士,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副主任。

个人简历

1978-1982: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

1982-1985:上海华东政法学院社会科学部,教师

1985-1988: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硕士

1988-2004: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师

2005- 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师

主要教学及研究兴趣: 西方社会思想史、城市社会学、Development Studies、Shanghai Studies等。

目前组织的科研项目:“社会理论的核心范畴”(国家社科);“上海大学生发展研究”(上海市教委);“上海学生民族精神研究”(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民慈善调查”(上海慈善基金会);“上海社区发展研究”(上海街镇协会);“西方社会思想史”(国家十一五重点教材规划项目)。

代表作:

2006,“民族精神意涵: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载《上海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研究报告》(于海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西方城市理论一百年”,载《城市社会学文选》(于海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非典的社会学分析”,载《SARS:全球化与中国》(谢遐龄、于海、范丽珠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志愿运动、志愿行为和志愿组织”,《学术月刊》第11期。

1993,《西方社会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6 长春理工大学原副教授

于海,笔名于子期,男,满族,1940年10月出生,黑龙江明水人;大学学历,副教授,长春理工大学退休;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北京君子书友会会员。

其学术专著《控制系统方块图的直接简化》于2000年5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人体生命科学研究专著《三元延寿功》“征求意见稿”于2001年内部出版发行。

其隶书作品《和平崛起中兴路,与时俱进小康灯》被收录在《中华老人诗文书画作品集》(2005年卷)中。其篆书作品《神六飞天有感》被收录在《中华老人诗文书画作品集》(2006年卷);其山水画《长白山 天池 瀑布》在参加北京国家教育部2004年举办的“郧阳医学院杯”华夏师表书画大展中获优秀奖。其篆书法作品《庆祝香港回归》被收录在《中华老人诗文书画作品集》(2007年卷)并获金奖;其篆书作品《祝君行》被收录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当代书画家墨迹大观》中,该作品获得银奖,作者并获得“走向共和功勋艺术家”荣誉称号。应奥运组委会书画巡展邀请,选送篆书作品《水龙吟 记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参加“奥运有我全国书画作品巡回展览”。上列所有书法的诗、词,均系作者本人创作。

7 东北大学副教授

于海博士,现为东北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1993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电子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6年获东北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博士学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开始从事非线性系统、混沌分形与复杂性理论,通信安全技术,数字信号与数字图像处理等方向的研究工作,于国际学报《KYBERNETIKA》、《Information Science》、国内《计算机学报》、《电子信息学报》、《小型微型计算机》、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英文版)》、《东北大学学报》、及IEEE系列国际会议发表论文50余篇。

曾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技术基金、国家博士点学科专项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课题的研究,并先后荣获辽宁省发明创造一等奖和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年来多次参加相关领域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并参与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Young Computer Scientists, 1st -- 4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haos-Fractal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以及5th Asia-Pacific Workshop on Chaos Control and Synchronization等国际会议的组织工作,曾任4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haos-Fractal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程序委员会主席和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Young Computer Scientists最佳论文评选委员会主席。

2009年曾赴香港城市大学混沌与复杂网络研究中心访问交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1: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