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于阜民 |
释义 | 于阜民,1927年生,195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长期担任《营口市志》编委会成员,著有《营口通史》、《营口史话》等著作,是营口地方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现为营口市历史学会顾问,是营口地区德高望重的知名学者。2007年11月,凝结着于阜民20年心血的《于阜民文选》汇编成册并出版。 大连大学法学系教授于阜民,吉林四平人,1954年出生。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追随龙斯荣教授研习民商法,获法学硕士学位,又师从王牧教授读刑法,获法学博士学位。治学情趣广泛,20年前还曾发表过哲学论文、科幻小说等作品。曾大学毕业留校作助教3年,再作法学编辑7年,而萌生研究部门法先行司法实践之理念,遂辞去公职,专职律师执业10年,先后在吉林省中安律师事务所、大连黄海律师事务所、北京隆发律师事务所等注册执业,并担任律师事务所主任,专业职称晋升到“一级律师”。又于1996年10月获得司法部、证监会颁发的“律师从事证券法律业务资格证书”。二度去美国办案、工作交流两年,率先开展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上市法律服务新业务(深圳《投资导报》、《吉林日报》、《吉林法制报》等多家报刊予以报导)。代理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V20050350号仲裁案(合资合同纠纷)、(2008)中国贸仲沪字第4953号(上海分会)仲裁案(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纠纷)等影响较大的国际经济贸易仲裁案件;2006-2007年参与中谷集团短期融资债券(二期发行总额20亿元)发行法律顾问工作;现正在担任红嘴集团资产重组、上市法律顾问。 研究领域 中国刑法、国际刑法、环境犯罪、知识产权法。 课题与项目 当前主持科研课题: ①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研究项目:《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惩治与防范研究—侵犯专利权犯罪惩治与防范对策》(项目编号:09BFX067 ); ②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科研项目:《中国参与反海盗国际行动的法律对策研究—以国际刑法》。 著作与文章 主要著作: 于阜民主编:《刑法学》,科学出版社,2008.7 于阜民:《专利权的刑事保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9 重要文章: 于阜民:“反海盗国际行动与刑事管辖权问题”,载《检察日报》(理论版),2009年6月29日。 于阜民:“累计犯”与“连续犯”的法律适用辨析,载《检察日报》(理论版),2009年5月11日。 于阜民:“海洋生态损害行为刑事责任论”,载《当代法学》2009年第3期。 于阜民:“WTO‘知识产权协议’与专利权司法保护”,《载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于阜民:“中国专利权的刑法保护”,载《法学研究》(韩国)第10辑第2号。 于阜民:“犯罪既遂概念:困惑与重构”,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2期。 于阜民:“犯罪现象范畴论纲—兼论犯罪学与刑法学研究对象分野”,载《人民检察》2004第9期。 于阜民:“假冒专利罪客体、对象辩正”,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年第4期。 于阜民:“关于开展购销合同履行见证和担保业务的建议”, 载《中国律师》1993年第4期。 于阜民:“关于合同法的完全赔偿原则”,载《当代法学》1993年第2期。 任职(社会兼职) 中国犯罪学学会理事 北京市京翰律师事务所专家室主任律师。 营口市历史学会顾问于阜民,1927年生,2007年11月,近百万字的营口史学研究文集——《于阜民文选》终于汇编成册,它是已80周岁的于阜民20 年来集心血之大成,集平生所学之成果。营口历史学会会长王金令称赞该书为:是献给营口人民的一份厚礼,是研究营口历史的史学工作者的重要参考资料,是学习营口地方历史的好教材,是在校学生了解家乡历史的有益课外读物,是营口地区史学工作者的共同财富!令人称奇的是,年已八旬的作者于阜民并非专业人士,他只是一位退休的教育工作者。 一位老人,何以能完成专业人士都难以完成的工程?一位业余作者,何以能完成这样的鸿篇巨制?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走近了于阜民。 当记者来到于阜民在月光园小区的家中时,他正在电脑前“网上冲浪”。看着于阜民熟练地应用电脑,记者不禁心中好奇,问道,“于老师,您很时髦啊,怎么学会上网的?”听了记者的问题,于阜民“呵呵”地笑了起来,“我自己学的啊,不但上网,我还用电脑写稿子,那本文选都是我自己打字的。” 原来为了更快地整理好《于阜民文选》的材料,今年1月于阜民特意买了一台电脑。不会操作,一点也难不倒好钻研的他,买本《电脑入门手册》学习学习就没问题了。 于阜民是个爱学习、好钻研的人,用他的话说就是“人决不能让脑袋空着”。于阜民1927 年出生于当时的盖平县沙岗村,祖辈以种田为生,家里条件不好。但他最大的嗜好就是读书、写作。因为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受到兄长的资助,先后就读于华北联合大学、辽北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等学府。学过哲学、文学、教育学、史学。无论是战乱时,还是贫困时,于阜民对于学习从未放弃,“文革”时期,家里的书几乎全被烧了,只有地图没烧,他就开始研究地图,学习地理。 参加工作后,他任中学教师,先后教过语文、政治、地理、历史和书法等课程。丰富的阅历把他武装成一位知识渊博的人,为他日后在史学方面有所成就奠定了基础。 1986年退休后,于阜民被营口市地方史志办公室聘请为编纂员、特约编辑,从事地方史研究和编辑,一干就是二十年。 从事起地方志研究工作后,于阜民了解到有关营口的史料过于分散,他便琢磨着把它们串在一起,进行编辑加工,既利于专业人士研究,也利于普通人了解。 此后,于阜民几乎把全部的时间都用来查资料和写作。二十年来,他已经养成天天凌晨1点睡觉的习惯了。 由于地理位置及历史原因,历代史籍鲜有营口地区的史料著录,地上文物遗存也不多,可供参考借鉴的文献、资料十分匮乏。有时候为了研究一个历史问题,于阜民不仅要查阅营口档案馆的资料,还要奔波到省档案馆、大连档案馆、国家档案馆…… 有人问于阜民:治史难吗?为什么你能坚持到今天呢?“很难,但也很过瘾!”于阜民笑着说。 在研究营口地方史的过程中于阜民遇到过很多棘手的难题。 例如,“营口在历史上隶属过渤海国吗?”他就曾被这个问题难住,问题的关键在于“营口应该不隶属于渤海国,那么为什么在营口会出现熊岳、汤池这样有渤海国特色的名字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于阜民四处奔走查阅资料,废寝忘食地分析史料,从史料中发现蛛丝马迹,一路查找,最终找到答案——“因为渤海国的居民在迁徙时,把自己的城市的名字也迁徙了。”兴奋的于阜民觉得自己好象是个侦探,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把案子给破了,非常有成就感。就像他所说的“研究历史虽然很累,但很过瘾,让人兴奋。” 二十年来,于阜民对于营口历史的研究从未间断,凭借着他深厚的知识功底,对史学的执著追求,早已成为我市史学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也是营口地方史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之一。 营口的民间艺术有哪些?营口是怎样代替牛庄开港的?在《于阜民文选》中都可以找到答案。《于阜民文选》内容丰富,据他的学生阎海介绍,第一部分为“史志长篇”,是于阜民在地方志办公室工作期间为《营口市志》所撰写的文章,内容广泛,涉及历史、军事、民俗等多个方面。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是无法驾驭这些纷繁复杂的史料的。第二部分为“历史论文”,这些论文大部分是对营口历史的考证,在10几年前,营口地方史研究刚刚起步的时候,这些文章无疑成为当时填补空白的拓荒之作。第三部分“历史杂文”是面向大众的普及文章。第四部分“历史小说”是于阜民用文学的形式叙述历史的一种尝试。因为历史小说具有故事性强、普及面广的特点,成为大众了解历史的一扇窗子。第五部分“乡土教材”是于阜民特为我市中小学生编写的教材。他是教师出身,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着丰富的经验,加之对营口历史的准确把握,因此他编写的教材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得,是难得的好教材。 今年11月,随着凝结着于阜民20年心血的《于阜民文选》汇编成册,这位八十高龄的老人深深地松了一口气,“今日将此书整理出来,主要意愿是为有志于营口历史研究者提供一些线索、资料。如能做到,今夙愿克遂,已不枉此生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