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于非闇 |
释义 | 于非闇(1889年3月22日—1959年7月3日)中国画家。原名于魁照,后改名于照,字仰枢,别署非闇,又号闲人、闻人、老非。原籍山东蓬莱,出生于北京,自幼得书画家传。1912年入师范学校学习,后任教于私立师范校、私立华北大学美术系。兼任古物陈列所附设国画研究馆导师。1935年起专攻工笔花鸟画。1949年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画院副院长。作品有《玉兰黄鹂》、《丹柿图》、《牡丹鸽子》等。著有《非闇漫墨》、《艺兰记》、《中国画颜料研究》、《我怎样画花鸟画》。 中文名:于非闇 别名:于照 国籍:中国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889年3月22日 逝世日期:1959年7月3日 代表作品:《都门钓鱼记》、《都门艺菊记》、《都门养鸽记》等书 生平简介光绪十五年(1889)农历三月二十二日(阳历4月21日),于非闇在北京的四合院里诞生了。于家本是汉族,祖籍山东蓬莱,大约在他四代之前移居北京。其父属内务府正白旗汉军,其母为满族人,1954年于非闇改随母亲祖籍并正式登记为满族。 于非闇幼年在家随曾祖父于明保,童年随祖父于钟英,少年随父亲于文森识字读书习画。后在家中读私塾。其母爱新觉罗氏,为满清宗室。其妻爱新觉罗·风,也是宗室后裔。于非闇兄妹6人,其排行老大,二弟于魁耀,三弟于魁焕,另有三个妹妹。于非闇祖辈三代都是清朝举人,均以教书为生,家中藏有法帖、书画,印谱,拓片,缂丝等旧藏。于非闇自幼在祖父和父亲的指导下研习书画,同时对笔,墨,纸、砚,颜色等进行收藏与研究。 1908年入满蒙高等学堂,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学习。1913年随民间画家王润暄学习绘画,制颜色。后任职于《晨报》文艺副刊,以非厂闲人和“非闇漫墨”之名,在北京,天津和上海等报刊上发表或连载文章,是当时知名的专栏作家。后又先后任教于北京市第二小学,市立师范学校,私立华北大学美术系、私立京华美术专科学校,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31年曾从师齐白石习山水与篆刻。后听从张大千建议,于1935年起专攻工笔花鸟。1936年在中山公园举办首次个人画展。1937年受聘担任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审阅委员,并于同年起任故宫古物陈列所附设的国画研究室导师至1945年。1946年至1948年专心研究宋人画风并精心临摹创作了一批宋人风格的优秀作品。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市新国画研究会会员、常务理事,副会长,1952年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画《和平鸽》。1954年起,任北京市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市文联常务理事,北京中国画院(后改名为北京画院)副院长等职。 于非闇是近现代中国画史上致力于工笔花鸟画研究与创作,并有着重要成就的画家。正是于非闇及其同志者的努力,使传统工笔画的精华得以传承,为现代工笔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后来的众多文人墨客所赏识与效仿。代表作有《玉兰黄鹂图》、《红杏山鹧图》、《和平鸽图》、《果实来禽图》等。著《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中国画颜色的研究》、《都门养鸽记》、《都门艺菊记》、 《于非闇工笔花鸟画选》等。于非闇的弟子中,最出名的两位是田世光和俞致贞,田世光和俞致贞作为美院的教授,弟子很多,其中田世光的弟子中,最著名的当属龚文桢、金鸿均等。 艺术风格绘画于非闇46岁左右开始画工笔花鸟画,从学清代陈洪绶入手,后学宋、元花鸟画,并着意研究赵佶手法。重古意是于非案的一大特点,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于病中作了一幅《喜鹊柳树》,在题跋中写道:“从五代两宋到陈老莲是我学习传统第一阶段,专学赵佶是第二阶段,自后就我栽花养鸟一些知识从事写生,兼汲取民间画法,但文人画之经营位置亦未尝忽视。如此用功直到今天,深深体会到生活是创作的泉源,浓妆艳抹、淡妆素服以及一切表现技巧均以此出也。”这是他对一生艺术里程的重要总结。但师古而不泥古,创两宋双勾技法之新,自成画派。构图打破陈规,用笔刚柔相济,着色求艳丽而不俗。如画牡丹,取春之花、夏之叶、秋之干而成,既能远观,又可近赏。且善于在画上题诗跋文,配以自刻印章,使画面饶有意趣。他艺风严谨,订有日课,未曾稍懈。在古物陈列所工作期间,接触到不少古画,并且经常出没于古董店,借古画临摹,汲取许多技法。还到北京故宫研究名作,开扩了眼界,提高了画艺。到沈阳故宫临摹黄筌《写生珍禽图)及赵佶《瑞鹤图》,继承现实主义传统。除学习卷轴画外,又学宋纯丝古朴的装饰手法。 于非闇的工笔花鸟不仅得李公麟之笔法,蓝瑛之多变的风格,还体现着陈洪绶的高古之风趣。《仿宣和御笔花鸟》于疏廓里见真意。尤其画中羽毛鲜艳的小鸟,微微仰头的一瞬,极显天真古趣,最能传达画外之意。在此基础上,于非闇的绘画作品同样可以渗透出时代的气息。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环境丕变,其作品也有所表现。他曾说"花鸟画要画得朝气蓬勃,使人乍后如亲临其境,如欣赏鲜花和活泼的虫鸟一样,消除掉一天的疲荣,更感生活幸福。"这种"朝气蓬勃"的表现手法最明显见于五十年代中后期,他以工笔重彩填矿物颜料为地,以凸显反视画中景物的色调和质感。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于非闇的作品融合了众家之长,得百家之法,因此,在于非闇的绘画作品中,我们应该首先确定的是于非闇扎实深厚的绘画功底。于非闇的《双钩竹雀图》,是一幅在民间收藏的作品。这幅画,构图严谨,用笔流畅,工笔用的线条、用墨线浓淡、粗细、虚实、轻重、刚柔、曲线表现的十分到位,先是出了于非闇所具有的扎实的中国画功底。正如中国著名书画大师杨仁恺所言,蓬莱于氏双钩“竹雀图”用笔老道雕嵌绿尤见清逸属佳作妙品。 于非闇的工笔双勾重彩花鸟画,主要吸收了三方面的营养。一是从古代绘画遗产中汲取传统精华。上文便是对其这一特点的描述。二是于非闇注重从写生中体察物理、物情、物态。三是于非闇不时借鉴民间绘画中优秀的技法。比如装饰风格、色彩的对比与协调。 在勾线用笔上则以书法入,表现出形象的气骨。于非闇反对过于工巧细密而失掉笔墨高韵和整体精神,作画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就笔法而言,他初以赵子固、陈老莲笔法为本,兼得圆硬尖瘦之趣,后以赵佶瘦金书笔法入画,笔道有了粗细、软硬、顿挫,波磔的变化,不仅书意大增,且使线条具有表现质感、体积感、空间感的丰富变化。对于工笔花鸟画来说,能否很好地描绘出树木的枝干如同勾线设色一样,都是检验一个工笔画画家技能水平高低的重要参照。在工笔画中,如果把处于次要位置的枝干刻画得过于细致精到,虽然形象逼真,但在整体效果中就会显得喧宾夺主,影响主题。如果把枝与干的形态弱化,忽略它的存在,即使是突出主题,但对于画面本身就会缺乏协调,整体效果不够统一。有的画家之所以用写意的方式在工笔画中表现枝干,就是回避了这方面的欠缺。 于非闇的《木笔山鹧图》,小枝与主干之间不仅在穿插避让上井然有序,主次关系明确,表现技巧也更生动自然。主干的线条虽然粗犷却不显粗糙,笔势稳重结实,细致的皴擦使枝干具有很强的立体效果,再加上淡赭色的渲染,很有些西画的韵味。盛开的辛夷花娇柔轻灵,给人以恬淡宁静、端庄秀丽、平和安详之感。层层晕染的花瓣丰满滋润,仿佛是由晶莹的玛瑙雕琢而成,那轻灵滋润的样子,让人心旷神怡。 填色上于非闇主张柔婉鲜华,《祥云瑞鸽》写五只飞翔的瑞鸽。五只鸽子的羽毛颜色极尽变化之妙,而每一鸽子的羽毛又有不同。与祥云的色彩变幻颇为呼应。并且在整体构图上生动、精到,耐人寻味。 在于非闇的绘画作品中,宋人高古的气韵,精到的笔法与色彩的艳丽并不像冲突,不会因“艳”而显出“俗”,正是绘画大师的高明之处。所以艳美之色与高古之意,整体的贯穿在于非闇的作品之中的,是一格基调,也是识别其作品的根本。 书法在书法上,于非闇仍是以古为师,习宋徽宗赵佶独特的“瘦金体”书法,并且相当有造诣,是近代写“瘦金体”首屈一指的大师。对于工笔画家来说“瘦金体”不仅能够锻炼笔力,而且这种瘦硬的书法风格与工笔画相得益彰。《木笔山鹧图》中,用酣畅挺拔的“瘦金书”题写了一首白居易的诗《题灵隐寺红辛夷花一戏酬光上人》:“紫彩笔含尖火焰,红胭脂染小莲花。芳情香思知多少,恼得山僧悔出家。” ,颇见其趣。其书法配其工笔花鸟,古意更浓。 于非闇的书画风格鲜明,并注重文化和内心的修养与绘画书法的结合,是一位全面的文人气的书画名家,可与张大千相媲美。因此,可知其艺术作品在今后的市场上将会有一个美好的前景。 人物年表1889年(己丑) 光绪十五年3月20日生于北京。名魁照,号仰枢。为清内务府正白旗汉军旗人。 1896—1904年(丙申—甲辰) 光绪二十二至三十年时年八至十六岁在家中及私塾读书。 1905—1907年(乙巳—丁未) 光绪三十一至三十三年 时年十七至十九岁在公立第二小学高等班读书,毕业后作为“贡生”。 1908—1911年(戊申—辛亥) 光绪三十四至宣统三年时年二十至二十三岁考入满蒙高等师范二部学堂,肆业三年。 1911年(辛亥) 宣统三年时年二十三岁由此时加上姓氏“于”,并改用山东蓬莱原籍。开始向民间画师王润暄先生学画花鸟、草虫,并学习饲养昆虫及研制颜料之法。 1912—1913年(壬子—癸丑) 民国元年至二年时年二十四至二十五岁考入师范本科二部学习。 1913—1926年(癸丑—丙寅) 民国二年至十五年时年二十五至三十八岁在北京公立第二小学校高年级任教员,后因事辞职。 1921年(辛酉) 民国十年时年三十三岁改名于照,号非闇。 1926—1928年(丙寅—戊辰) 民国十五年至十七年时年三十八至四十岁失业。 1927年(丁卯) 民国十六年时年三十九岁作《山水》。 1928年(戊辰) 民国十七年时年四十岁五月,所著《都门钓鱼记》、《都门艺兰记》及《都门豢鸽记》出版发行。作《花卉》、《雪景山水》。 1929—1930年(己巳—庚午) 民国十八年至十九年时年四十一至四十二岁任北京市市立一中图画教员。 1929—1937年(己巳—丁丑) 民国十八年至二十六年时年四十一至四十九岁任私立京华美术专科学校教员。 1930—1931年(庚午—辛未) 民国十九年至二十年 时年四十二至四十三岁任私立华北大学美术系教员。 1930—1933年(庚午—癸酉) 民国十九年至二十二年 时年四十二至四十五岁任北平市市立师范图画教员。 1930—1934年(庚午—甲戌) 民国十九年至二十三年 时年四十二至四十六岁任北平《晨报》“艺圃版”编辑。 1930年(庚午) 民国十九年时年四十二岁作《牵牛蜻蜓图》。 1931年(辛未) 民国二十年 时年四十三岁向齐白石学习雪景染法。 1935年(乙亥) 民国二十四年 时年四十七岁开始研习工笔重彩花鸟画。 1936—1943年(丙子—癸未 民国二十五年至三十二年 时年四十八至五十五岁应古物陈列所所长钱桐之邀创办“国画研究馆”并任导师。 1936年(丙子) 民国二十五年 时年四十八岁五月,举办“张大千、于非闇、方介堪书画联展”。十二月,举办“救济赤贫—张大千、于非闇合作画展”。秋作《菊花》,冬作《富贵白头》、《茶花斑鸠图》。 1937年(丁丑) 民国二十六年 时年四十九岁春作《水仙》,端阳作《竹枝双鸠》,冬至作《花鸟图》。 1938—1942年(戊寅—壬午) 民国二十七年至三十一年 时年五十至五十四岁在伪华北教育总署直辖编导会挂名办教育刊物任编导,领干薪养家。 1938年(戊寅) 民国二十七年 时年五十岁春作《梅鹊图》,上元节作《梅鹊图》、《仿黄筌竹鸠图》。 1939年(己卯) 民国二十八年 时年五十一岁作《双清息禽》、《仿马麟暗香疏影》。 1940年(庚辰) 民国二十九年 时年五十二岁四月作《白荷蜻蜓》,十月作《浴鸽图》,冬至作《牡丹双禽》。 1941—1942年(辛巳—壬午) 民国三十年至三十一年 时年五十三至五十四岁任伪国立美术专科学校花鸟画教员。 1941年(辛巳) 民国三十年 时年五十三岁暮春作《杏花鹦鹉》,秋作《蔬菜草虫》,秋作《红柿绶带》,冬作《箩葡图》 1942—1943年(壬午—癸未) 民国三十一年至三十二年 时年五十四至五十五岁任伪国立北京国画馆代理秘书。 1942年(壬午) 民国三十一年 时年五十四岁春作《水仙图》。 1943—1946年(癸未—丙戌) 民国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 时年五十五至五十八岁失业。 1943年(癸未) 民国三十二年 时年五十五岁闰四月作《墨叶牡丹》,冬作《绿牡丹》。 1945年(乙酉) 民国三十四年 时年五十七岁国画研究馆关闭。作《茶梅栖禽》、《枝头鸣鹊》、《梅雀图》。 1946—1947年(丙戌—丁亥) 民国三十五年至三十六年 时年五十八至五十九岁任北平《新民报》“北京人”版编辑。 1947—1949年(丁亥—己丑) 民国三十六年至三十八年 时年五十九至六十一岁失业。 1947年(丁亥) 民国三十六年 时年五十九岁游雁荡山。春作《红荷》,秋作《辛夷引蜂蝶》、《三折瀑》。 1948年(戊子) 民国三十七年 时年六十岁元月作《雁荡山》、四月作《翠竹芙蓉》,夏作《竹枝栖禽》。 1949—1959年(己丑—己亥) 时年六十一至七十一岁1949年底,由老舍倡议成立“新中国画研究会”(后改名为“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为首任副主席,后任常务理事与经济审核组主任。 1949年(己丑) 民国三十八年 时年六十一岁春作《牡丹图》,四月作《鸳鸯嘉藕》,夏作《富贵白头》,秋作《粉红牡丹》。 1950年(庚寅) 时年六十二岁移居护国寺北帽胡同。 1951年(辛卯) 时年六十三岁春作《海棠》,夏作《亭亭玉立》、《绶带双清》、《秋葵》、《山茶蝶舞》。 1952年(壬辰) 时年六十四岁作《白山茶》、《瑞雪祥鸽》、《朱砂牡丹》。 1953—1954年(癸巳—甲午) 时年六十五至六十六岁被邀作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代表。 1953—1959年(癸巳—己亥) 时年六十五至七十一岁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953年(癸巳) 举办“全国国画展览会”,于非闇以《牡丹图》参展。作《大芦花》、《仙鹤》、《桃花春禽》、《墨竹喜鹊》、《和平万岁》、《梅竹锦雉》、《辛夷虾蝶》、《青松》。 1954—1959年(甲午—己亥) 时年六十六至七十一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任北京市文联常务理事美术组副组长,北京市第一、第二、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4年(甲午) 时年六十六岁因母亲为满族,自愿加入满族。元月作《御鹰图》、《红杏山鹚》、《鞠有黄华》。 1955年(乙未) 时年六十七岁所著《中国画颜色的研究》出版。参加“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六月十四日,与齐白石、陈半丁、何香凝等十三人集体创作。大幅作品《和平颂》献给世界和平大会。在民族美术研究所召开国画写生问题座谈会。四月作《黄筌珍禽图》,七月作《红杏》,十月作《美人蕉》,岁暮作《桃花翠鸟》。 1956年(丙申) 时年六十八岁四月,出席全国文化先进工作者会议。二月作《红叶鸽子》、《红叶小鸟》、《白牡丹》,五月作《喜上眉梢》,重阳节作《牡丹》,八月作《同心》,冬作《四喜图》。 1957年(丁酉) 时年六十九岁二月,举办“于非闇、张其翼、段履青、田世光、俞致贞写生花鸟画展”。十月,所著《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一书出版。一月作《梧桐》、《山茶蝴蝶》、《梅竹双鸠》,二月作《红梅白鹊》,三月作《烟波红莲》、《国香》、《白荷》,四月作《山茶白头》,春作《杜鹃图》。 1958年(戊戌) 时年七十岁春作《直上青霄》,秋作《丹柿图》,建军节作《牵牛花》,十月作《紫凤朝阳》。 1959年(己亥)7月 终年七十一岁病重;七月三日,病逝于北京寓所。九月,《于非闇工笔花鸟画选集》出版。春节作《迎春》,一月作《迎春图》,三月作《喜鹊柳树》、《牡丹双鸽》(遗作)。 著述节选《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 我自幼即喜欢养花、鸟、虫、鱼,我也粗浅地学习过园艺学、鸟类学等知识,我对这些无论是各部的组织与解剖,无论是各自不同的习性与特征,由于特别地喜爱它们,我也就特别地熟习它们。这对于我学习花鸟画,是一个有利的条件。我在二十三四岁时,业余从一位民间画家王润喧老师学习绘画,他先令我代他制造颜料,他还教我养菊花、水仙,养蟋蟀、蝈蝈,我从他学画不及两年,制颜料学会了,养花、斗蟋蟀也学会了,绘画他却一笔未教。王老师是以画蝈蝈、菊花出名的。他病到垂危,才把他描绘的稿子送给我,并且说:“你不要学我,你要学生物,你要学会使用工具。”我那时还不大重视绘画,只是喜欢玩虫鸟花卉。但是我受到制颜料、养花和养虫的教育,使我对生物的描绘,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与帮助。 在这里,我从养生物说起,将说到我的写生方法、创作过程,把我二十多年来一点点经验连我钻牛犄角,走弯路也包括在内,我一总地叙说出来。今先把我的学画日课表介绍一下。1935年到1937年,午前定为学画的时间,最初两年内很少对生物进行写生,第三年才用铅笔描写一下家中所养的花鸟。1938年起,自上午8时半至12时,下午1时半至4时定为学画时间。进行写生,不一定在家里,已练习到敢于在各公园各地方去描写。画的范围并不限定是北京的花鸟,这样到1945年。自1946年起,时间仍照以前,只把描绘的范围缩小,限于北京的一个地区。这一时期里,我的生活陷于极度的困难,下午的时间大半被谋求柴米占去,同时,老妻病故,心情坏极,但我不自馁,仍照旧用功夫。到这时,我已懂得铅笔与墨笔的结合。我提前早起,日出前我已到了各个公园的门口,对生物进行再观察分析和比较,专找它们各自不同的性格与特征。作画的时间倒比以前减少了,特别是春秋两季午前总是各处看花看鸟。解放后,生活很快就安定了,学习的时间没有加减,默写的功夫比对物写生的功夫更加长了。到目前为止,北京花鸟能默写的就一天比一天增多。我预备在最近的一两年内,再跑跑花鸟种类繁多的地区,像成都、昆明等地区,我再把描写的范围放宽,因为,我练习有了一些成就,就容易塑造它们的形象了。例如成都的芙蓉,昆明的山茶花等,我都没有亲自去观察,自然就难于描绘了。解放后,在晚饭过后我还订了两小时的理论自修的时间,直到现在我还坚持着学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