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于渤 |
释义 | 于渤,男,汉族,1960年10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拥有众多著述。目前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 履历学习1978.03—1981.12 哈工大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本科学习; 任教1982.01—1987.07任哈工大管理学院助教; 进修1984.09—1986.07 哈工大工业管理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班学习(1988.12获硕士学位); 目前1987.07—1992.12任哈工大管理学院讲师; 1992.12—1998.07任哈工大管理学院副教授; 1996.03—1999.07 哈工大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习,获博士学位; 1998.07至今任哈工大管理学院教授; 2000.09—2002.10任哈工大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 2002.10—2003.03任哈工大管理学院MBA教育中心主任; 2003.03-2008.04哈工大管理学院院长助理、MBA教育中心主任。 2008.03至今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 社会兼职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能源系统工程委员会 副主任 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 常务理事 全国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北京宇航学会航天技术经济委员会 委员 黑龙江省财政预算理事会 理事 航天科研管理研究会 理事 黑龙江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宏观经济组 专家 学科技术经济与管理 研究方向产业技术经济分析、技术创新与管理、区域可持续发展 论著成果[1]周明,于渤,. 衍生品市场的法律框架:国际比较与趋势[J]. 证券市场导报,2007,(12). [2]周明,于渤,. 巨灾衍生品:规避巨灾导致的经济风险[J]. 经营与管理,2008,(1). [3]修国英,于渤,黄福玉,. 基于扩展模糊逻辑的公共服务事业知识表示方法[J].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7,(11). [4]崔志,于渤,郝生宾,.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对竞争优势影响的实证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2007,(11). [5]高俊光,杨武,于渤,徐民成,. 深圳高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证测评[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5). [6]高俊光,于渤,杨武,. 产业技术创新对深圳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7]张宇,于渤,. AHP决策模型在怒江流域水电能源开发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2007,(4). [8]程志芬,于渤,. 以节能供暖为中心 全面提高供暖水平[J]. 节能技术,2007,(4). [9]高印朝,于渤,. 基于剩余收益模型的商业银行价值评估模型及实证研究[J]. 系统管理学报,2007,(2). [10]郝生宾,于渤,吴伟伟,. 基于企业R&D技术选择的合作研发组织博弈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2007,(2). [11]李欣,于渤,. 基于顾客二度满意的服务补救策略[J]. 管理世界,2006,(5). [12]王丽,于渤,陈辉,. 激励机制在企业改革中的应用[J]. 商业研究,2006,(18). [13]崔山,昆朱,彬于渤,. 建设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科技风险投资组织[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7). [14]于渤,黎永亮,迟春洁,. 考虑能源耗竭、污染治理的经济持续增长内生模型[J]. 管理科学学报,2006,(4). [15]于渤,赵珊,. 发电设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项目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4). [16]于渤,吴伟伟,. 航天预研项目费用管理方法研究[J]. 航天工业管理,2006,(7). [17]吴伟伟,朱彬,于渤,. 企业技术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 软科学,2006,(3). [18]王新纯,于渤,. 产业生态系统的废物管理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2). [19]王新纯,于渤,. 基于产业生态的投资决策模型研究[J]. 技术经济,2006,(2). [20]董贵滨,于渤,刘婷,. 政府与企业控制模式的演进研究[J]. 管理科学,2005,(6). [21]朱彬,于渤,王艳丽,. 基于资本充足率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评估研究[J]. 技术经济,2005,(12). [22]于渤,高洪玲. 服务创新是连锁药店生命力的源泉[J]. 商业研究,2005,(20). [23]高印朝,于渤. 非信贷类资产风险状况及对策研究[J]. 经济论坛,2005,(17). [24]高俊光,于渤. 企业文化的深层次研究[J]. 商业研究,2005,(14). [25]高俊光,于渤. 关于我国实行绿色GDP核算的思考[J]. 商业研究,2005,(13). [26]高印朝,于渤. 基于价值管理的金融企业财务体系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4). [27]刘洵怡 ,于渤 ,崔宇. 商业银行客户利润贡献研究[J]. 技术经济,2005,(5). [28]于渤,高印朝. 银行股票市场定价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研究[J]. 金融研究,2005,(6). [29]于渤,郑画. 基于客户贡献度的客户盈利贷款定价方法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3). [30]于渤,温妍. 石油开采企业工作噪声损失价值评估[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3). [31]高印朝,于渤. 企业价值内涵及其评估方法[J]. 商场现代化,2004,(15). [32]王哲,容毅虹,于渤,徐殿国. 利用基于TOCO的新工具实现供应商选择的科学决策[J]. 中国管理科学,2004,(4). [33]王哲,容毅虹,于渤. 新产品开发项目的有效决策模型[J]. 管理科学,2004,(4). [34]迟春洁,于渤,张弛. 基于LEAP模型的中国未来能源发展前景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5). [35]李欣,于渤. 服务质量评价特征及服务补救策略[J]. 管理科学,2004,(3). [36]高印朝,于渤. 金融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选择的难点分析[J]. 济南金融,2004,(3). [37]王哲,于渤,徐殿国. 全球采购中一种新的决策工具[J].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4,(2). [38]张宇,于渤. 松辽流域水能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评价方法与对策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2004,(2). [39]张宇,于渤. 图们江流域水能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研究[J]. 水电能源科学,2004,(1). [40]张宇,于渤. 松辽流域水能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研究[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41]张宇,于渤. 水能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政策研究[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4,(1). [42]王哲,于渤,徐殿国. 新产品开发项目的有效决策[J].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4,(1). [43]黎永亮,于渤,叶志瑜. 单边开放电力市场中电价风险基金的数学模型[J]. 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4,(1). [44]张宇,于渤. 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开发研究[J]. 水利水电技术,2003,(5). [45]张宇,于渤. 流域水能资源规划中的几个问题[J]. 可再生能源,2003,(6). [46]刘明明,于渤. 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体系的建立与完善[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0). [47]于渤,迟春洁,苏国福. 石油价格对国民经济影响测度模型[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5). [48]孟祥东,于渤,蒋跃军,蒋志庆. 关于锅炉“四管”漏泄的综合治理[J].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2,(6). [49]孙桂霞,庞达,于渤. 中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市场定位[J]. 中国卫生经济,2002,(11). [50]吴艳华,于渤. 航天技术与环境保护[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2). [51]于渤,朱彬. 20年中国能源回顾与21世纪展望[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8). [52]于渤. 中国煤炭替代的经济分析[J]. 中国能源,2000,(3). [53]于渤,于浩. 基于随动思想的月度用电量时间序列预测模型[J]. 电力系统自动化,2000,(14). [54]于渤,叶元煦. 中国能源可持续利用评价[J]. 中国能源,1999,(3). [55]韩伟,于渤. 哈尔滨热电厂改制过程中股权划分问题研究[J]. 决策借鉴,1999,(3). 东北经济发展建议近30年以来,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变化不大是全国各省区中少见的。以工业结构为例:能源、制造、化工、食品为支柱产业的格局没有变,能源产业是黑龙江省最大工业产业的格局也没有变。1980年能源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3.5%,2008年上升为43.4%。四大支柱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980年为68.1%,2008年达到88.4%。在这一段发展过程中,过度依赖资源,过度依靠物质投入,这种“原字号”、低附加值、低端粗放的发展方式基本没有改变。这种方式发展难以为继,“十二五”期间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黑龙江省能否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确保科学发展的主攻方向。 一、加快主导产业演进与调整 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黑龙江省有关部门要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通过“八大经济区”的建设,建立起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拉动全省经济加快发展,逐步形成黑龙江省新的“十大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矿产钢铁产业、煤化工和石油化工产业、林纸产业、光伏新材料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 二、提高投资效益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动力和引擎,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往往也是以投资项目的建设来落实的。在“十二五”期间拉动内需将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只有通过大上项目、上好项目,才能充分发挥黑龙江省的比较优势,从源头上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十一五”期间我国各省区的实际情况看,利用国家预算资金的比例除西藏外均不足10%,扩宽投资渠道,获得更多发展投资成为影响各省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任何投资者都希望自己的投资具有高的回报率,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是区域吸引投资的关键。 同时更要关注投资环境的建设,尤其是制度的建设。没有好投资环境,没有一个健全的制度作为保障,再好的项目也难以形成优势,发挥作用。制度建设包括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健全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完善政府经济调节机制、项目规划实施和评估制度等。只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机制、监督评估机制和财政预算的分配机制,才能保证计划与规划的合理衔接,以及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首先应增加R&D(研究与试验发展)的投入,提高其占GDP的比重,围绕重点领域、产业和环节,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在应用技术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高新技术领域实现重点跨越。其次,在“八大经济区”中的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开发区,要通过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各级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哈尔滨、大庆两大高新区进入全国一流园区行列,其他各类科技园区跨越发展,高新科技产业领先发展,全省产业结构实现战略升级。要通过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国家级装备制造中心,加快优势和骨干产品升级换代,建设国内最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发电设备、数控机床制造、现代农机制造和焊接基地,国内重要的交通运输设备、军事装备制造基地。同时,要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鼓励中小企业创新。 山东经济发展建议“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在京公布,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案。同日,由山东企业家俱乐部、哈尔滨工业大学EMBA教育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的“蓝色经济与企业创新高层论坛”在济举行。 论坛上,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于渤表示,“区域发展网络在不断细化,节点也不断增多,蓝色经济给山东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而机遇也伴随着挑战,企业的自主创新也需加快步伐。”于渤强调,要以大项目建设推动大企业集团发展。 据悉,山东省级财政2011年将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区内7市共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以后每年省、市两级财政专项资金都要有所增加,用于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我省正在筹备设立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利用现有的山东海洋投资有限公司、山东半岛蓝色经济投资基金有限公司搭建区域投融资平台,并有意组建服务于海洋经济发展的大型金融集团。 今年1月,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成为国家战略。2月,山东在北京推介,并当场签约项目23个,总投资额达2549.4亿元人民币。论坛上,哈工大威海管理学院院长曲世友也给山东企业提了建议,“山东企业也要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的合作,要积极推动研发外包、生产外包、服务外包等多种资源整合模式。” 黑龙江“十二五”发展建议近日,省委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四次全会精神形势政策教育宣讲团到黑河、农垦、鹤岗、伊春、齐齐哈尔举办专场报告会。 14日,宣讲团在黑河作专场报告。省社科院院长曲伟从中央和省委“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主要精神和基本要求、我省“十一五”完成情况的分析和研判、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推动我省更快更好发展三个方面,深刻阐述了中央、省委全会的重要意义、影响和制约我省科学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破解发展难题的思路对策。参会者纷纷表示,要认真领会报告精神,在各自项目建设、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不断完善“十二五”规划,为黑河美好的未来做出更大努力。 15日下午,宣讲团在省农垦总局举行报告会。哈工大管理学院院长于渤教授作了题为《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科学编制与实施我省“十二五”规划》的辅导报告。于渤认为,突破我省“十二五”发展的制约瓶颈,我省应抓住几个重大机遇:扩大沿边开放,强化对俄合作的机遇;力推城乡一体化,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机遇;重视粮食、放活林区、建设农业林业强省的机遇;资源税收调整、土地价格攀升的机遇;低碳发展,打造绿色龙江的机遇。机关干部普遍认为,听了报告,既感受到省委省政府对垦区的关心和支持,也感受到了鞭策和鼓舞,进一步明确了目标,理清了思路,树立了信心。 17日上午,宣讲团到达鹤岗市,省委党校副校长祝福恩教授围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四次全会精神作专题报告。祝福恩在报告中围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现实背景,《建议》确定的主题和主线以及《建议》的六大亮点等内容,深入解读我国在“十二五”时期的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 21日,宣讲团抵达伊春。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处处长李丽萍围绕国家“十二五”规划主要内容、我省“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亮点和我省如何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跨越式发展等内容进行了专题辅导。李丽萍认为,我省实施的“十大工程”,是建设“八大经济区”的重要抓手,充分体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也是未来五年实现全省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伊春在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中占主角优势,应坚持生态主导、科学开发的方针,构筑国家重要生态屏障。 23日上午,宣讲团在齐齐哈尔举行报告会。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张聚昌在报告中以深入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题,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需要完成的十大任务,加快推进我省“十二五”实施跨越发展的战略思路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阐释。与会者一致认为,宣讲全面准确、重点突出,对于深入学习全会精神意义重大,对深刻理解、全面掌握全会精神的丰富内容有很大帮助。 中国管理学三十年回顾与展望中国的管理教育源远流长,自战国时代就有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它强调肩负国家管理责任要从个性修养入手,并从治理好一个家庭开始。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管理教育发端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但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发展迟缓。新中国成立后,管理教育在我国也经历了几起沉浮。中国的管理教育真正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领域,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起步、扩张与提高三个阶段,我国的管理教育实现了史无前例的跨越式发展,初步建立起了学科门类齐全,培养体系完备的管理教育体系。目前按照教育部的分类标准,管理学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农业经济与管理、图书档案学等5个学科门类,培养层次涵盖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MBA、EMBA、MPA、工程硕士等专业学位教育层次。 管理学科是近几年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目前已超过农学成为中国第四大学科。2007年,管理学本专科学生的招生、在校和毕业生数量分别占当年全国学生总数的19.7%、18.6%和17.4%;研究生招生、在校和毕业生数量分别占当年全国学生总数的11.5%、11.3%和11.0%。目前,在全国高校专任教师队伍中从事管理教育的教师占6.4%,管理学博导占博导总数的5.65%。开办管理学专业的大学共572所,设置了一批紧密与市场经济接轨、体现全球化趋势的专业与课程。改革开放30年来,管理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推动中国管理教育的发展主体之一,哈尔滨工业大学也见证和参与了中国管理教育的整个发展历程。 从历史渊源和学术传统的角度考察,我国的管理教育可分为三类:源于计划经济时期财经院校传统的管理学教育;源于工科院校传统的管理学教育;源于经济学传统的管理学教育。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管理教育就源于工科院校传统。上世纪40年代,哈工大建立了铁路管理、工程经济、东方经济等专业,上世纪50年代建立的工程经济系是哈工大管理学院的前身,它是我国高等工科院校中最早建立的管理科系,在借鉴国内外特别是前苏联管理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组建了当时国内一流的师资队伍。在学术研究方面,工程经济系1952年就开办了管理类研究生教育,培养出了一批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学者。在当时工程经济与管理人才匮乏的情况下,哈工大管理学院多次受教育部和有关部门的委托,举办了多期师资和管理干部培训班,为高等院校培养了大批管理专业师资,并为国家部委培养了大批管理干部。 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工程经济系和管理工程系的基础上成立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成为我国首批建立的四所管理学院之一。经过20余年的改革与发展,哈工大管理学院在现代中国管理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大胆实践,办学规模与实力逐步壮大,初步建立起了学科门类齐全,培养体系完善的管理教育体系。目前涵盖管理学和经济学两大学科体系,四个一级学科,两个博士后流动站(管理科学工程与工商管理),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一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包括MBA、EMBA、MPA和工程硕士四个专业硕士学位培养项目,管理科学与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在2002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一级学科综合评估中排名第三,目前有学生近四千人。 经济发展的巨大需求是管理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中国转型经济的实践为中国管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鲜土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改革开放及经济全球化使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动,加之组织内部从人的观念到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各种因素都对管理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管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上世纪80年代我国信息化刚起步时,哈工大管理学院就在国内较早创立了管理信息系统专业,1981年黄梯云教授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管理信息系统专著《企业管理信息系统》。20多年来,该专业不断跟踪世界前沿,成为中国信息管理领域的排头兵。以管理学院为主体的研究团队,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参与了中国三峡工程公司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六年间创造直接效益两千多万元。学院完成的国家“十五”重大攻关项目——“基于ERP的电子商务软件成果”,是国家863高技术产业示范工程,被国家五部委评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并获欧盟认证。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哈工大管理学院是我国较早采用系统优化理论与方法的院系,完成了多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并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近年来,哈工大管理学院紧密结合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立足航天,面向国防,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已形成多个研究方向,重点建设了企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网络环境下的建设与房地产管理理论与方法、管理系统分析与优化、管理有效性的理论与方法、国际制造战略、风险与技术管理等六个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构建中国管理教育体系是管理教育的中心工作 高水平的管理学院应分析历史条件,结合办学基础,明晰学科定位,才能从理论层面、内容层面、师资层面、资源共享层面建立功能明确、结构合理的管理教育体系。此外,管理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应该用严谨的科学推论和规范的研究方法去丰富和发展管理学理论,推动理论创新。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哈工大管理学院通过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以制度建设激励学者秉承“为求知而求知”的科研精神,取得原创性成果。管理学院先后出台了数项论文奖励措施,鼓励教师发表高水平原创性成果。学院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管理有效性理论及评价方法的理论体系”,有效解决了管理绩效评价中的难题,该成果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鉴定为优秀,基于该研究成果的管理有效性评价软件在中组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大庆石油管理局等单位使用,获得了较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其次,主办特色鲜明的学术期刊,依托我院主办的《管理科学学报》与《公共管理学报》,专门发表管理学领域前沿学术成果,进行管理教育的学术传播。这两个杂志都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指定为A级重要期刊。我院主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国际会议”自1993年以来已连续举办16届,成为中国管理学界的重要学术阵地。会议论文历年都得到ISTP收录,2006年又被EI收录。我院从2003年主办的“建设与房地产管理国际会议”已发展为序列性国际会议,会议论文集均被ISTP全文收录检索。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明确了培养层次的不同目标,强调课程内容与知识体系的异质性。对于本科生的管理教育强调管理知识的一般性,培养学生未来从事管理实践的基本能力,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同时发挥我校的工科优势,强调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只有掌握必需的工程技术知识,才能在管理实践中有所依托,个人发展才有后劲。对于硕士研究生则实行了学术性和应用性两个层次的培养模式。对于博士研究生,我们定位于为大学和研究机构培养从事管理研究和教学的学者,鼓励其在学术界做出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对MBA及MPA,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性需求制定不同培养方案,对他们的培养定位在通过学习提升管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其成为未来领导者的潜质。对EMBA学员,着眼于培养其系统、深邃的战略思维,较高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统揽全局的水平。 如何建立分工清晰,功能完善,运行顺畅的管理教育体系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在管理教育中,我们不仅强化管理知识的传授和管理技巧的培养,还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人文教育、主体教育、终生教育的思想在教学中加以贯彻。 立足现实,打造特色,彰显比较优势 实现管理教育的快速追赶,必须立足于历史与现实环境,探索打造自已的特色,形成中国管理教育的比较优势。我们认为,中国管理教育最大的比较优势是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鲜活的第一手素材。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通过长期的积累与探索,在管理教育理论层面上有重大突破。 管理学科是在多学科交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理工类见长的学科布局为哈工大管理学院探寻新的理论增长点提供了有利环境。目前,我院正积极探寻管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的有效模式和途径。例如,由我院承担的教育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技术、政策与管理研究基地,就涉及技术、管理、经济等多个学科。 在科研团队建设中,我们把培养学术团队领军人物作为建设的重点,着力于培养一批具有深邃学术远见,能洞悉学科前沿发展,具有领导才能的学术领军人物,实现管理理论的集成创新。 我们还要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1954年我校成为国家首批建设的6所重点大学,1996年成为首批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1999年被国家教育部、国防科工委、黑龙江省政府三方共建,确定为按照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建设的九所大学之一。经过211工程与985工程的重点建设,哈工大已发展为多学科、开放式、研究型大学。 坚持走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道路 管理教育的国际化是今后管理教育的普遍趋势,它可以体现为管理教育理念的国际化、教学模式的国际化、师资配置的国际化等各个层面。我国的管理教育必须坚持与世界接轨,管理学教育与研究从本土化向国际化的过渡已成为大势所趋。我们认为,在目前的转型阶段构建中国的管理学教育体系,需要将本土化与国际化有机结合起来,结合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现实条件,建立一个管理学发展的有序体系,使理论与实践能在这个体系下健康高效发展。 结合哈工大管理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上世纪50年代正是依靠前苏联专家的帮助和老一代管理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我们建立了在国内理工科院校中居于领先地位的工程管理教育培养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注重与国外的学术交流与往来,1979年与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日本千叶大学、日本工业大学、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校进行了接触,与世界名校的交流拓宽了我们的眼界。近些年,我们更加大了国际交往的力度,积极走出去,引进来,现在我院已与美、英、德、法、俄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20多所大学建立了紧密的学术合作与往来。这既促进了我们学科水平的提高,也改进了人才培养的模式。 同时,我们也注重管理教育的本土化。管理是与一国的文化和制度密切相关的,具有所在国家或区域的特征。管理教育模式与该国的文化、制度特别是教育传统、公司治理结构、典型经理人员的职业生涯模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此我们认为:中国管理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应同时进行,没有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国际化,不可能培养出中国发展所需要的合格管理人才。我们的方针是“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特色”。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管理教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仍任重而道远。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管理教育如何体现以人为本,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建立学科清晰,范式清晰,方法清晰的管理学教育体系,从而带来更多的管理学理论创新?如何面向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大需求,解决好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如何在共性传承中彰显我们的个性?如何通过持续的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更好地推进管理学院运行体制的改革?这些都是富有挑战性的重大问题。我们愿与同行们一道,共同致力于推进中国管理学教育的发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