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幼仪杂箴 |
释义 | 幼仪杂箴(《幼仪杂箴》)乃杂著,为明方孝孺所撰。见于《逊志斋集》卷一。《幼仪杂箴》二十首,共列了坐、立、行、寝、揖、拜、食、饮、言、动、笑、喜、怒、忧、好、恶、取、与、诵、书二十项,前边有序。在《幼仪杂箴》二十首中则把理学关于修养心性的内容和具体方法归纳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而把此杂箴放在全集第一卷,可见作者对日常修养的重视。 简介方孝孺一生以儒家圣贤自视,所著《逊志斋集》目的就在于讲述如何通过修养心性成为“明王道”的道德君子。 在序中,作者阐述了写作意图和重要性。他说:“道之于事,无乎不在乎古人。自少至长于其所在,皆致谨焉而不敢忽。故行跪揖拜饮食言动有其则,喜怒好恶忧乐取予有其度。或铭于盘盂或书于绅笏,所以养其心志,约其形体者,至详密矣。其进于道也,岂不易哉。”认为通过对日常行为的约束和修养可以“养其心志”、“约其形体”,有此基础后,在道的修炼上,就更容易了。但是他又有感于“后世教无其法,学失其本。学者汩于名势之慕,利禄之诱,内无所养,外无所约而人之成法者难矣。”于是他“病乎此也。盖久欲自其近而易行者为学而未能,因此列所当勉之目为箴,揭于左右,以改己之厥繇乎,近而至乎远。” 方孝孺认为修养心性是从日常的坐、立、行、寝开始的。坐有坐容“背欲直,貌端庄,手拱臆,仰为矣,俯为戚,毋箕以距,欹以侧”的目的是培养“坚静若山”的心态;主要如同树木一样挺直,“手之恭也如翼其中也,敬而外也,直不为物迁,进退可式”则可以培养屹然不动的精神;行要步履稳重,容貌恭敬,则可以与仁义俱行,如履坦途;寝是因为“形倦于昼,夜以息之”,必须“宁心定气,勿妄有思,偃勿如伏,仰勿如尸”,以便“安养厥德”,并称之为“万化之基”。 方孝孺推崇古礼,礼仪周全与否也体现一个人的修养。故以揖、拜为例说,揖时应“张拱而前,肃以纾敬,上手宜徐视,瞻必定,勿游以傲,勿眺以轻。”那么就可以使人远离耻辱“动必以正”。而拜也不可轻视,“数之多寡,尊卑以秩”,如果应该多拜却少了的话,则会招来祸端,而如果应该少拜却多礼的话,则是陷媚阿谀之态,所以礼制的事情不能随便。对礼仪的看重实际上反映了方孝孺尊卑有序的思想,他曾概叹当时的人尊卑无节,上下失度,把礼说成虚伪,对敬不足以道,而且行悖理,越伦卒,这些都是会招来大祸的,劝戒时人要“敬兹天秩以保室家”(《家人十五箴·谨礼》) 方孝孺以儒贤自任,故也时时注意提醒人要“存天理,去人欲”,他在论“动”时说,“吾形也人,吾性也天。不天之抵而人之随,徇人而忘反不弃其天而论于禽兽也几希!”认为人性在天理,故必须追从天理,而从人出发只是追求形体,弃天理则会与禽兽差不多了。论喜时,说“惟道之务,惟欲之去,颜孟之乐,反身则至。”说的是修道的要务当惟灭人欲,如果去人欲了,颜孟之乐很容易就获得了。在说“好”时,他劝人“物有可好汝勿好之,德有可好汝则效之”,只要“贱物而贵德”那么离道成之日就不远了。但人有喜、有好则必有怒、有恶。方孝孺劝人发怒时不要暴跳如雷,咬牙切齿,“不审厥虑,圣贤不然”因此要培养揆道、审虑之心。说到恶时,指出人常见别人不善时知道是恶,但自己不善时怎么能不当作是恶呢?人对恶的厌恶是相同的,所以一个人只有改掉自己的恶,别人才能容你,当一个人以自己认为可恶的事为恶(而不做时),那么他的德行每天都在更新。劝诫人们只有自己不为恶时,才有资格去恶人。方孝孺把他的道德一正一反对比列出,其主旨鲜明可见。 《幼仪杂箴》还论仁义之道,说“非吾义锱铢勿视,义之得千驷无愧。物有多寡,义无不存,畏非义如毒螫,养气之门。”劝人莫贪,不可取不义之财,只可安享应该得到的东西,因此对不义的东西要畏之如毒螫,这是养气的关键。养气必须修仁义,认为仁义是“彼受为义,吾施为仁”,故“义之不图,陷人为利。私惠虽劳,非仁者事。”认为不可随便与人东西,如私惠虽劳,却是陷人于不利,也不是仁者当做的事,只有“当其可与,万金与之,义所不宜,毫发拒之。”从取和与的角度论仁和义的关系。既然善与不善,仁义和不仁义都在人的举动之中,方孝孺就在“诵”当中指出修道明心之法“诵其言,思其义,存诸心,见乎事。以静畜德,以静养志。” 方孝孺在《幼仪杂箴》中所提供的修养之道,细微入厘,照他的方法,人们必须在日常坐卧,人之常情中左揣摩右揣测,稍有不当便会成为不仁不义之人。今天看来甚为迂腐的观点,但在方孝孺却是极重要的事,他认为遵从他的方法可以令人“克己”,那么有了“克己”的基础其后的“忘己”,直觉天道,成为道德君子也就指日可待了。 在《幼仪杂箴》中还体现了方孝孺对文艺的观点,在“书”一则中,他说:“德有余者,其艺必精,敢本于德,无为而名”,认为艺是德的副产品,有德则艺必精,而无艺有德人也有名。“惟艺之务,德则不至。苟极其精,世不之贵。汝书不美,自视不善,德不若人,乃不知忧。”认为专心于艺,则会忽略德的修养,是本末倒置,即使艺到达精的程度,世人也不会以之为贵,所以“汝书不美”只不过是自己看到不好,而因为专于艺使德不若人却不担心,就是不知忧患了。方孝孺指出“先乎其大,后乎其细,大或可传,人不汝弃。”他以德为大,艺为细,实际是提倡文艺只是道德的工具,是和“文以载道”的观点对立的。从《幼仪杂箴》内容看,体现了方孝孺不折不扣的道学思想,对封建统治是有利的,故而此篇虽于靖难后被禁,但明、清之际仍多次重刻。 正文公名孝孺,字希直,明浙江宁海人,官翰林学士,靖难死节。 道之于事,无乎不在,古之人自少至长, 于其所在,皆致谨焉而不敢忽,故行跪、揖拜、饮食、言动有其则,喜、怒、好、恶、忧、乐、取、予有其度。或铭于盘盂,或书于绅笏,所以养其心志,约其形体 者,至详密矣。其进于道也,岂不易哉。后世教无其法,学失其本,学者汩于名势之慕,利禄之诱,内无所养,外无所约,而人之成德者难矣。予病乎此也。盖久欲 自其近而易行者,学焉而未能,因列所当勉之目为箴,揭于左右,以攻己阙。由乎近而至乎远,盖始诸此,非谓足以尽乎自修之事也。方孝孺序。 坐维坐容。背欲直。貌端庄。手拱臆。仰为骄。俯为戚。毋箕以踞。欹以侧。坚静若山乃恒德。 立足之比也如植。手之恭也如翼。其中也敬。而外也直。不为物迁。进退可式。将有立乎圣贤之域。 行步履欲重。容止欲舒。周旋迟速。与仁义俱。行不畔乎仁义。是为恒途。 寝形倦于昼。夜以息之。宁心定气。勿妄有思。偃勿如伏。仰勿如尸。安养厥德。万化之基。 揖张拱而前。肃以纾敬。上手宜徐。视瞻必定。勿游以傲。勿佻以轻。远耻辱于人。动必以正。 拜古拜有九。今存其一。数之多寡。尊卑以秩。宜多而寡。倨以取祸。宜寡而多。为谄为阿。以礼制事。不爽其宜。 食珍腴之惭。不若藜藿之甘。万钟之尸居。不若釜庾之有为。苟无待于富贵。夫孰得而贫贱之。噫。 饮酒之为患。俾谨者荒。俾庄者狂。俾贵者贱。而存者亡。有家有国。尚慎其防。 言发乎口。为臧为否。加乎人。为喜为嗔。用乎世。为成为败。传乎书。为贤为愚。呜呼。其发也可不慎乎。 动吾形也人。吾性也天。不天之祇。而人之随。徇人而忘反。不弃其天。而沦于禽兽也几希。 笑中之喜笑勿启齿。见其异. 勿侮以戏。内既病乎德。外为祸阶。抵掌绝缨。匪优则俳。 喜得乎道而喜. 其喜曷已。得乎欲而喜. 悲可立俟。惟道之务。惟欲之去。颜孟之乐。反身则至。 怒世人于怒。伤暴与遽。切齿攘袂。不审厥虑。圣贤不然。以道为度。揆道酬物。己则无与。暴遽是惩。圣贤是师。颜之好学。自此而推。 忧惰学与德。汝日戚戚。忧为有益。名位不光。惟日忧伤。汝志则荒。弃其所当忧. 而忧其不必忧。世之人皆然。汝孰忧哉。勉于自修。 好物有可好。汝勿好之。德有可好。汝则效之。贱物而贵德。孰谓道远。将允蹈之。 恶见人不善。莫不知恶。己有不善。安之不顾。人之恶恶。心与汝同。汝恶不改。人宁汝容。恶己所可恶。德乃自新。己无不善。斯能恶人。 取非吾义。锱铢勿视。义之得。千驷无愧。物有多寡。义无不存。畏非义如毒螫。养气之门。 与有以处己。有以处人。彼受为义。吾施为仁。义之不图。陷人为利。私惠虽劳。非仁者事。当其可与。万金与之。义所不宜。豪发拒之。 诵诵其言。思其义。存诸心。见乎事。以敬畜德。以静养志。日化岁加。山立川驶。圣德卓然。焉敢不至。 书德有余者。其艺必精。艺本于德。无为而名。惟艺之务。德则不至。茍极其精。世不之贵。汝书不美。自视不善。德不若人。乃不知忧。先乎其大。后乎其细。大或可传。人不汝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