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又一个五月之夜 |
释义 | 又一个五月之夜又一个五月之夜 (俄)费特 多美的夜色!温馨笼罩了一切! 午夜的时分亲爱的家乡啊,谢谢! 挣脱冰封疆界,飞离风雪之国, 你的五月多么清新,多么纯洁! 多美的夜色!繁星中的每一颗, 重新又温暖柔和地注视着心灵。 空中,尾随着夜莺那婉转的歌, 到处传播着焦灼,洋溢着爱情。 白桦期待着,那半透风的叶子, 腼腆的招手,抚慰人们的目光, 白桦颤动着,像新娘面临婚礼, 既欣喜又羞于穿戴自己的盛装。 啊,夜色,你无形的容颜柔和, 无论什么时节也不会使我厌倦! 情不自禁吟唱着最新谱就的歌, 我再一次信步来到你的身边。 作者简介费特·阿法纳西·阿法纳西耶维奇(Фет (Шеншин) Афанасий Афанасьевич,1820-1892) 诗人。父姓宪欣。出生于奥廖尔省的一个地主家庭,幼年时在德国人办的寄宿学校学习。1838年至1844年就读于莫斯科大学语文系。1845年至1858年在军队服役,从60年代开始经营农庄。1840年费特的第一本诗集《抒情诗的万神殿》出版,诗中有着俄罗斯古典浪漫主义风格和明显的拜伦痕迹。第二本诗集(1850年)中有许多优秀诗篇,如《我来向你致意》,《黎明前你不要叫醒他》,《你美丽的花环清新而芬芳》,《狄安娜》,《当我的幻想回到遥远的往昔》,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音乐性征服了当时文坛许多名家。50年代后期,费特曾一度与《现代人》旗下的作家涅克拉索夫、屠格涅夫、冈察洛夫、鲍特金、德鲁日宁等接近,先后有两本新诗集问世(1856、1860)。到60年代初,他的创作激情衰退,专事农庄经营,而进入晚年又重新执笔,著有四卷本诗集《黄昏之火》(1883-1891)。 赏析5月之夜的清新气息,人们都呼吸过;夜莺委婉的歌声,很多人都听到过;满天繁星,刚刚钻出嫩叶的白桦树,很多人都看见过。可是有几个人能像费特那样,把眼中之景,化为心中之景,再把心中之景,化为笔下之景呢?而费特却善于把细微的观察,心中的才情凝聚于笔端,写成诗篇,唤起他人的共鸣,道人人心中所有,写人人口中所无,这就是诗人费特的过人之处。 诗人费特对自然界的微妙变化感觉特别敏锐,他的视力、听觉、嗅觉,超乎寻常地机敏。空气的清新,星光的柔和,夜莺鸣叫声的婉转,白桦的颤抖,透明的毛茸茸树叶,一一被他写入诗篇。 托尔斯泰引用的两行诗句固然美妙,而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5月的白桦,把它比喻为“婚礼中的新娘,既欣喜又羞于穿戴她的盛装”,描写得惟妙惟肖,诗句同样精彩,在俄罗斯抒情诗中前所未见!能道人所未道,正是诗人创造力的体现。 诗人费特爱读托尔斯泰的小说,小说家托尔斯泰欣赏费特的诗作,两个人成了文坛的知音,20多年保持友谊,往来书信不断。1867年6月28日,托尔斯泰寄给费特的信中有这样的文字: “亲爱的朋友阿方纳西·阿方纳西耶维奇,假如每次想念您,我就给您写信,那么,您每天都会收到我的两封信,想说的话总也说不完……我们彼此友爱,正如您所言,我们都一样用心灵的智慧进行思考……诗歌的力量就包含在爱心之中——这种力量的趋向取决于性格。没有爱的力量就没有诗……我对您依然满怀期待,像期待一个二十岁的年轻诗人一样,我不相信您会衰老。比您更朝气蓬勃、更强健有力的诗人我还从未见过。您的诗思如泉水滔滔涌流,您提供给人们的一桶桶清泉水都包含着力量。” 十几年以后,1870年5月,费特把他刚刚写完的另一首关于5月的诗寄给托尔斯泰,作家读了朋友的新作,激动得热泪盈眶。他在给朋友的复信中描述了自己的感受: “亲爱的朋友阿方纳西·阿方纳西耶维奇……我收到了您的来信,拆开信,先读了你的诗,我的鼻子发酸,跑到妻子那里,想读给她听,可是感动的热泪使我读不成句。这首诗属于那种为数不多、一个词也不能增删改动的杰作;诗本身就具有生命,而且非常奇妙。这首诗写得实在出色,因此我觉得,它并非偶然所得,而是长期被阻拦的水流,突破水坝的一次迸发……我希望您只朝拜缪斯。您询问我对这首诗的看法,您肯定会料到,我能理解您的心意并为此感到幸福:您意识到这首诗是美妙的,并且意识到这首诗是从您的心里脱化出来的,因此,这首诗就是您的化身。” 应该说,这就使列夫·托尔斯泰的最精彩的“诗论”! 这首让托尔斯泰感动落泪的抒情诗,题目是《五月之夜》: 最后消失的一团乌云, 飞过我们头顶。 一片轻柔透明的云絮 倚近弯月消融。 春天施展神奇的魅力, 前额佩戴星星。 温柔之夜,你曾允诺—— 劳碌孕育欢情。 欢情何在?如同云烟, 不在凡尘俗境。 随它飞吧!御虚凌空—— 我们飞向永恒! 费特这首描写5月之夜的抒情诗,依然纯净透明,诗中的意象,有正在消失的乌云,有逐渐消融的云絮,有明亮的弯月,有夜空的星星,都是5月之夜常见的景象。为什么托尔斯泰读了这首诗,竟然会感动得潸然泪下呢?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与上一首诗《又一个五月之夜》比较,两首诗的情调显然不同,前一首诗的基调是宁静、欣慰、满足,而后面一首诗的基调则是宁静、振作、追求。前一首诗内涵较为单纯,后一首诗的内涵则比较深沉、复杂。如果说前一首诗像音调悠扬的小夜曲,那么,后一首诗则像喜忧参半、具有复调结构的奏鸣曲。 《又一个五月之夜》是情景交融的抒情诗,而《五月之夜》是在写景抒情之外,增加了哲理思考。5月曾经允诺,“劳碌孕育欢情”,就是说,人世间的忙碌能够换来幸福。但是,体现幸福的欢情在哪里呢?欢情犹如空中飘渺的云烟,转瞬即逝。人世间物欲横流,嘈杂喧嚣,无处寻觅欢情与幸福。因此,诗人幻想跟随5月之夜的流云一起飞行,因为他知道:只有超脱物质世界,才能进入精神的永恒。而这,不正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的追求吗? 俄罗斯的5月之夜,春意盎然,诗情洋溢。5月之夜,联结着许多优美动人的故事。1857年,《俄罗斯导报》发表了诗人费特(1820—1892)的抒情诗《又一个五月之夜》,主持杂志评论栏的鲍特金把这首诗的手稿寄给了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对费特的诗极为赞赏,他在给鲍特金的回信中写道:“费特的诗美极了……像这样的诗句:‘空中,尾随夜莺婉转的歌声,到处传播着焦灼,洋溢着爱情。’简直达到了美的极致!这位心地善良的胖军官,哪儿来的这种美妙的抒情勇气和卓越诗人的才情呢?” 阿方纳西·阿方纳西耶维奇·费特——是俄罗斯纯艺术派的代表性诗人,他曾经多年在军队服役,满面络腮胡须,身体肥胖,看外表根本不像个风度潇洒的诗人,所以托尔斯泰开玩笑称他为“胖军官”。别看费特其貌不扬,他却有与众不同的追求。以涅克拉索夫为代表的公民诗人,关注社会题材,提倡“要做诗人,先做公民”。费特不同意他们的主张,他认为诗歌创作的宗旨就是追求美。诗人倾向于表现内心的感受。人与自然,爱情,友情,是他反复吟咏的主题。 对于费特的诗歌创作,历来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有些人抨击他题材狭窄,逃避社会斗争;有些人则推崇他诗思机敏,善于把握自然界的瞬间变化,擅长捕捉情感的微妙起伏,不愧是俄罗斯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俄罗斯白银时代的象征派诗人,更把诗人费特视为楷模与先驱。不过,争论归争论,最有说服力的办法还是阅读作品。现在,我们就来欣赏深受托尔斯泰赞美的诗篇《又一个五月之夜》: 多美的夜色!温馨笼罩了一切! 午夜时分亲爱的家乡,谢谢! 挣脱冰封疆界,飞离风雪之国, 你的五月多么清新,多么纯洁! 多美的夜色!繁星中的每一颗, 重新又温柔祥和地注视心灵, 空中,尾随夜莺婉转的歌声, 到处传播着焦灼,洋溢着爱情。 白桦期待着。那半透明的叶子, 腼腆地招手,抚慰人的目光。 白桦颤动着,像婚礼中的新娘, 既欣喜又羞于穿戴她的盛装。 啊,夜色,你温柔无形的容颜, 到什么时候都不会让我厌倦! 我情不自禁唱着最新的歌曲, 又一次信步来到了你的身边。 5月之夜的清新气息,人们都呼吸过;夜莺委婉的歌声,很多人都听到过;满天繁星,刚刚钻出嫩叶的白桦树,很多人都看见过。可是有几个人能像费特那样,把眼中之景,化为心中之景,再把心中之景,化为笔下之景呢?而费特却善于把细微的观察,心中的才情凝聚于笔端,写成诗篇,唤起他人的共鸣,道人人心中所有,写人人口中所无,这就是诗人费特的过人之处。 诗人费特对自然界的微妙变化感觉特别敏锐,他的视力、听觉、嗅觉,超乎寻常地机敏。空气的清新,星光的柔和,夜莺鸣叫声的婉转,白桦的颤抖,透明的毛茸茸树叶,一一被他写入诗篇。托尔斯泰引用的两行诗句固然美妙,而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5月的白桦,把它比喻为“婚礼中的新娘,既欣喜又羞于穿戴她的盛装”,描写得惟妙惟肖,诗句同样精彩,在俄罗斯抒情诗中前所未见!能道人所未道,正是诗人创造力的体现。 诗人费特爱读托尔斯泰的小说,小说家托尔斯泰欣赏费特的诗作,两个人成了文坛的知音,20多年保持友谊,往来书信不断。1867年6月28日,托尔斯泰寄给费特的信中有这样的文字: “亲爱的朋友阿方纳西·阿方纳西耶维奇,假如每次想念您,我就给您写信,那么,您每天都会收到我的两封信,想说的话总也说不完……我们彼此友爱,正如您所言,我们都一样用心灵的智慧进行思考……诗歌的力量就包含在爱心之中——这种力量的趋向取决于性格。没有爱的力量就没有诗……我对您依然满怀期待,像期待一个二十岁的年轻诗人一样,我不相信您会衰老。比您更朝气蓬勃、更强健有力的诗人我还从未见过。您的诗思如泉水滔滔涌流,您提供给人们的一桶桶清泉水都包含着力量。” 十几年以后,1870年5月,费特把他刚刚写完的另一首关于5月的诗寄给托尔斯泰,作家读了朋友的新作,激动得热泪盈眶。他在给朋友的复信中描述了自己的感受: “亲爱的朋友阿方纳西·阿方纳西耶维奇……我收到了您的来信,拆开信,先读了你的诗,我的鼻子发酸,跑到妻子那里,想读给她听,可是感动的热泪使我读不成句。这首诗属于那种为数不多、一个词也不能增删改动的杰作;诗本身就具有生命,而且非常奇妙。这首诗写得实在出色,因此我觉得,它并非偶然所得,而是长期被阻拦的水流,突破水坝的一次迸发……我希望您只朝拜缪斯。您询问我对这首诗的看法,您肯定会料到,我能理解您的心意并为此感到幸福:您意识到这首诗是美妙的,并且意识到这首诗是从您的心里脱化出来的,因此,这首诗就是您的化身。” 这首让托尔斯泰感动落泪的抒情诗,题目是《五月之夜》,让我们一起阅读诗的译文: 最后消失的一团乌云, 飞过我们头顶。 一片轻柔透明的云絮 倚近弯月消融。 春天施展神奇的魅力, 前额佩戴星星。 温柔之夜,你曾允诺—— 劳碌孕育欢情。 欢情何在?如同云烟, 不在凡尘俗境。 随它飞吧!御虚凌空—— 我们飞向永恒! 费特这首描写5月之夜的抒情诗,依然纯净透明,诗中的意象,有正在消失的乌云,有逐渐消融的云絮,有明亮的弯月,有夜空的星星,都是5月之夜常见的景象。为什么托尔斯泰读了这首诗,竟然会感动得潸然泪下呢?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与上一首诗《又一个五月之夜》比较,两首诗的情调显然不同,前一首诗的基调是宁静、喜悦,欣慰、满足,而后面一首诗的基调则是宁静、失落、振作、追求。前一首诗内涵较为单纯,后一首诗的内涵则比较深沉、复杂。如果说前一首诗像音调悠扬的小夜曲,那么,后一首诗则像喜忧参半、具有复调结构的奏鸣曲。 《又一个五月之夜》是情景交融的抒情诗,而《五月之夜》是在写景抒情之外,增加了哲理思考。5月曾经允诺,“劳碌孕育欢情”,就是说,人世间的忙碌能够换来幸福。但是,体现幸福的欢情在哪里呢?欢情犹如空中飘渺的云烟,转瞬即逝。人世间物欲横流,嘈杂喧嚣,无处寻觅欢情与幸福。因此,诗人幻想跟随5月之夜的流云一起飞行,因为他知道:只有超脱物质世界,才能进入精神的永恒。 托尔斯泰读了《又一个五月之夜》,感受到的是审美的愉悦,是“诗歌的力量包含在爱心之中”。他赞赏诗作,给予诗人以善意的调侃,友好的夸奖;而读了《五月之夜》,他却鼻子发酸,热泪盈眶,触动作家心灵的,我以为,恰恰是这首诗的哲理思索,是精神追求,用托尔斯泰自己的话说,就是“用心灵的智慧进行思考”。 真正的诗人与作家,能够超脱于物质享受的层面,向往心灵的净化与提升,渴望驰骋想象,进入精神世界的浩瀚天地。对于他们说来,语言文字是思想的载体,方寸虽小,能包容世界,生命有限,人却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凝聚着真情实感的诗篇,记载着历史风云变幻的小说,其持久的艺术生命,正是诗人与作家生命的延续。 托尔斯泰为费特的《五月之夜》落泪,决非偶然,那是作家与诗人两颗痴迷艺术的心相互碰撞激发出来的泪花,从这个角度着眼,诗人费特这两首描写5月之夜的抒情诗,带给我们的,不止有诗意的馨香,更多了一份哲理探索的隽永。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