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又见龙首山 |
释义 | 《又见龙首山》是作者王放在多次游览龙首山之后,有感而发,写下的优美的游记。 基本信息作者:王放 正文:一 每一次回去都要去看一看龙首山,不然的话就觉得这次归乡之旅不完整。龙园,星桥,慈清寺,四望阁,白塔,近年又多了个凤园。 这座山的高度决定了对它的描述与“登”字无缘,只能说是“走山”,“逛山”。辽北的第一高峰----坐落在铁岭市西丰县的“冰砬山”我登过,鞍山的“千山”也上过,“五岳之首”泰山也爬过,平心而论,和这些峻岭相比,铁岭龙首山顶多算是个土丘:它没有留存千年的古迹名胜,没有动人婉转的瑰丽传说,没有可供挖掘的商业契机,它甚至没有一矗险峰,没有一块奇石。走在上面不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惑心慌,更不会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喜悦激动,最初只感觉平平淡淡,寻寻常常。 但是,为什么这样一座不起眼的小山会让周恩来总理在山顶吟出“铁岭是我的第二故乡”的动情语句?为什么这座小山会在每个铁岭人心中的分量如此沉重? 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符号,它已经包含了过多的文化内涵,承载了过重的情丝万缕,它已经从现实中抽离,幻化成铁岭人心头萦萦绕绕的一个梦。 于是,在铁岭这片黑土地上出现了一个文化奇观:平凡寻常的现实客体依然可以拥有长久茂盛的文化生命。 这是为什么? 二 要解决这个疑问,我们要换一个思路,不能从这座山的历史来说起,那样只会越说越乱,越说越虚。 诚实说来,恐怕连铁岭土生土长的老百姓也搞不清这座山的历史渊源,因为对于绝大多数的人们来说,这座山代表着清晨跑步的佳处,黄昏登高的美地,夜晚健身的好所。对于相当一部分的老年人,这样的“走山程序”甚至天天进行,从不间断。山上的风景的确不够绝美,但是用于跑步健身之余的散心来说它的观赏性已经足够了。每到夜晚,山脚下的“龙园”“凤园”更是人流不断:谈天的,跳舞的,下棋的,唱歌的,练太极的,练武术的,打羽毛球的,踢毽子的......你所能想到的各种文体形式聚集在这里,迸发出一片欢声笑语热热闹闹的和谐景象。 它已经成为了铁岭人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那些老年人,我甚至想不出如果把龙首山从他们的晚年生活中抽离出去,对于他们将会是多么毁灭性的打击,因为那几乎意味着生活最大的快乐源头被填埋堵塞。 所以我常说,龙首山人文奇特性在于它“以人为本”的景观理念。在这座小山脚下你看到的不是人与自然的相互征服,你看到的是人和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其乐溶溶。 三 从这个角度铺展开来,让我们再看看中国的一些奇峰名山:泰山,黄山,香山等等。泰山之辈之所以为名山,很大的幸运是沾了自然造物的光。人们前仆后继地攀爬只是为了要用身体实践一下“征服自然”的不易和艰辛。在泰山之辈面前,人是渺小卑微的。自然以不可被超越战胜的倔傲态度高高在上地俯视着山脚下如麻的人群,众人亦以充满崇敬和挑战意味的眼神迷茫无奈地抬头眺望着。登一趟泰山是为了什么?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或许只是为了那句在他人面前的炫耀之词“我去过泰山”。 所以我说,泰山之辈和人的感情是分阶级高低的,这也就注定了泰山之辈永远不能够真正地走进人们的内心,因为它们实在是太高了,所以人们提起它们不会像是提起自家的孩子那样来得亲切、自然。这种横隔在山和人之间的距离感注定了人们对这些高山的情感不会太深刻。没听说哪个人天天晚上做梦梦见在登泰山的。 相反,正因为龙首山很轻松容易地就可以被“征服”,正因为龙首山的风景不够“惊心险恶”,正因为龙首山放低了姿态在“亲民”中与民同乐,铁岭人才回报给这座小山如此充沛的情感寄托。 因此,龙首山以她独特的定位成为了真真正正的“辽北名山”。 四 前几年龙首山上曾经有蛇出没,但是在山上遇到蛇的人大都选择了放生,没见过谁一刀剁了龙首山上的蛇的。佛教的信徒们每年都会到龙首山放生他们买下来的乌龟。近几年山上有了小松鼠,许多市民们会来逗玩松鼠并且把自己特意买的食物分食给它们。不仅如此,龙首山上没有一处“不许折花折草”的标语,但是山上的一草一木都不会有人去故意破坏。因为在铁岭人的心里,龙首山上的生灵已经和这座山一样,是他们感情深厚的孩子。 自己的孩子,又怎么忍心去伤害呢? 其实龙首山的历史和银州古城一样,已经有上千年了。千年的惊涛巨浪竟然没有奈何得了一座海拔不超过三百米的小山,这是为什么? 由此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人们心中有着生命的历史景观才会有更长久的现实寿命。对于一个其貌不扬的物质所在来说,亲民----往往是最明智的选择。 夕阳西下,天边的云朵被染成了血色, 回望身后的龙首山,铁岭这座千年古城今夜又会如同每夜一样在她熟悉的龙山怀里轻轻睡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