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八角楼 |
释义 | 在江西宁冈县城东南16公里处的茅坪村谢氏慎公祠后面,有一栋土砖结构的两屋楼房,楼上有一个八角形天窗,当地群众称之为八角楼。 江西省井冈山八角楼简介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经常在八角楼居住和办公。在八角楼的清油灯下,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阐明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八角楼的灯光在茫茫黑夜里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现楼内陈列着毛泽东当年用过的大砚台、竹筒铁盏青油灯等物品。 在土地革命战争馆内,陈列着一盏轻便而简朴的小油灯。这盏被熏黑的、靠灯芯燃出豆点亮光的油灯,是当年红军在井冈山时用过的许多油灯中的一盏。它看起来是那么的普通:一个20厘米高的竹筒做托儿,上面放一个盛有灯油和灯芯的小铁勺,两侧还有一个便于手提的竹皮拧成的竹梁。如今人们早已弃它不用。它留给人们的只是遥远模糊的回忆。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在这里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在宁冈砻市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4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兼军委书记,同年12月,彭德怀率领由平江起义部队组成的红5军与红4军在宁冈县城会师。井冈山的革命力量进一步壮大。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壮大也使国民党当局惶恐起来,为了把革命根据地扼杀在摇篮里,他们在军事上对井冈山发动多次“会剿”和“进剿”,经济上对井冈山实行严密封锁,使井冈山根据地所需的服装、弹药、柴米油盐都发生了困难。为了进行长期的革命战争,毛泽东精打细算,教育红军战士节约粮油等。因井冈山只出产少量茶油,大部分用油要靠下山打土豪获得。因此,毛泽东率部队刚上井冈山时,就向部队宣布了用油规定,即各连及其以上机关办公时用一盏油灯,可点3根灯芯;不办公时,应将油灯熄灭;连部留一盏油灯,供值班、查哨用,但只准点1根灯芯。在井冈山上,全军都严格地执行了这一规定。每到夜晚,随着熄灯号的响起,战士们就吹灭了油灯,只有连部的一盏油灯点燃着。 毛泽东抓了这件看似不大的小事,让战士们懂得了怎样精打细算,省吃俭用,使有限的物资能使用更长的时间,以度过困难,迎接胜利。同时,毛泽东以身作则,他每天都要工作至深夜,但能用1根灯芯时,绝不用2根。就是在这样的油灯的微弱亮光下,毛泽东先后写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著名文章,从理论和实践方面,系统地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经验,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 这盏油灯陪伴着毛泽东,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为中国革命指明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惟一正确的革命道路。正因此,井冈山的油灯成了革命的指明灯,它在茫茫的黑夜中,指引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深入开展土地革命。 小贴士从八角楼可以乘车返回吉安,也可乘汽车直接到去历史文化名城赣州。 湖南省汝城县八角楼八角楼(原称文武世家牌坊)位于湖南省汝城县土桥镇土桥村广安所李氏宗祠左侧,始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座北朝南,面阔三开间,高7.4米,进深5.3米,面阔9米,占地面积47.4平方米。门楼木结构歇山顶,飞檐翘角,因底檐四角与顶檐四角相互呼应,蔚为壮观,故称八角楼。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骠骑将军李兴奉调剪除巨寇钟均道,钦赠铁券,赦封广安所为军营,设千户,后又赦封为元勋第,传至其五世孙李安,“以武力开基而能以文德继之”,钦赠文武世家匾额。明弘治二年(1489年),钦命为乡进士李安立文武世家牌坊。八角楼造型古朴,庄重肃穆,是明代古牌坊之精品。2006年5月,“八角楼”与“李氏宗祠”被湖南省人民政府一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台湾省鼓浪屿八角楼八角楼在林氏府内,建于1915年,属法式建筑,有南欧风格,兼有巴洛克韵味。如今已经成为酒店大堂和林氏家族博物馆的八角楼,姿态蹁跹儒雅,造型多棱角而不拘束,堪称鼓浪屿老洋房中的经典之作。八角楼的由来,其实源自一件意外事件。林维源的长子林尔嘉执掌林氏家族后,1915年的某天,其子在小楼做化学实验时引发爆炸,几乎将小楼炸毁。林尔嘉在修缮小楼之余,还请来法国设计师,在大楼与小楼之间新修了八角楼,使得整个林氏府组成优雅的“S”形。 虽然现在的八角楼外观呈现的是淡雅的黛色,早年它的外墙用的则是低调脱俗的灰黑色涂料,清雅中透着大胆之风,也被岛上居民称作“乌厝”。内部则是高调华贵的巴洛克风格,设计师像切割钻石一样重塑多棱体的房间,而门窗、入口柱廊那白色的拱券楣框上,则镶嵌着精美的卷草纹浮雕,凸显了主人殷实的家底。八角楼看八方,日光岩、鹭江、老榕树换一个角度,鼓浪屿的一个个剖面渐次展开,而这,或许就是昔日八面玲珑的林尔嘉最初的选择。 广东省东源县八角楼八角楼位于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仙坑村,260多年前,一位叫叶本菘的长者在乾隆年间从政,告老还乡后耗费数万两白银,历时16年建成了一座四方型城堡式的建筑、房角各设一碉楼俗称四角楼,为确保万无一失抵御敌人又在外围增设双保险的护城墙,四个角再各设一座高10米的碉楼,从此方圆百里便诞生了第一座八角楼。护城墙墙体厚约1.7米,由于全用坚硬的条形麻石砌成,当地人称其为石楼。 八角楼城墙用条形麻石砌成,里面机关暗道繁多,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堡垒,为叶氏族人一次次遮风挡雨、庇护灾祸。如今经历百年风雨的八角楼肯定不是河源最大的角楼,但肯定是最坚固的。2008年仙坑村乡亲开始自发捐款修缮八角楼,这次修缮与其说是纪念先祖,不如说是共筑家园的精神堡垒。 四川省邻水县八角楼邻水县八角楼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曾多次修葺、两次重建。目前的这座八角楼建于2001年,有7层楼,高约30米,是邻水县标志性建筑。始建至今,风雨沧桑,楼层每增,八角不减。八角有何寓意?据说当时建楼是为登高望远,望远的兴致在于远眺八方,建八个角也暗含胸怀八方之意。传统亭台楼阁的格局通常为四角、四面,颇有局限,“八”在中国浩瀚辞藻中被赋予了太多博大、丰富的内涵,八面威风、才高八斗、四通八达、马驰八骏……因此有了八角楼的雏形。站在楼顶远望,云绕群山间,薄雾列其下,亦远亦近,亦真亦幻;俯瞰邻水县城,经纬分明,规划得体,一派繁荣景象。 河南省洛阳市八角楼八角楼位于老城十字街东北角,是一座四层八角仿古式建筑,高约20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它建成于1979年,由于当时老城没有太高的建筑,使其显得卓尔不群。八角楼建成后,主要以批发、零售工艺美术制品为主,由于地处繁华商业中心、楼层较高、外形较为奇特等原因,八角楼很快成为老城的标志性建筑。 据住在八角楼附近的老人介绍,八角楼建成后,顾客盈门,生意红火,迅速享誉洛阳市区及周边郊县,几乎成为老城十字街商业中心的代名词。 福建省安溪县八角楼八石,八角,而称“八角楼”。楼的基座为七个台阶高,台石六角为六支六角型的石柱,中央的一块约两米高石碑和碑座,石碑的正面阴刻《解放纪念碑》,背面阳刻碑文。宝盖为木瓦结栟。形状近似现圩头大桥碑楼。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