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有尾惧诛
释义

出处

苏轼《艾子杂说》

写作背景

本文中的艾子(即苏轼自指),有过不少艰难痛苦的人生经历。从文中提到的“艾子浮于海”的情况来看,此作应写于他最后被贬海南岛的日子里。在海南岛生活的岁月中,六十多岁的苏轼反思着他的人生历程——其间,一段经历使他永生难忘。在被茫茫大海包围的岛屿中生活的作者的思绪,又回到了那一次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中。

这段经历,恰与作者被贬海南昌化军的社会背景有关。时当宋哲宗绍圣(公元1094—1098)年间,在激烈的党争中,朝廷大逐元祐党人(苏轼被定为元祐党人,“元祐”为宋哲宗年号,公元1086—1094)的一次清洗活动。“龙王有旨:‘应水族有尾者斩’”,正是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政治斗争。毕沅的《续资治通鉴》记载道:绍圣四年二月,宋哲宗下令追贬宰相司马光、吕公著等重臣,有大臣借机上言:“司马光、吕公著诋毁先帝,变更法度,罪恶至深,及当时同恶相济、首尾附会之人,……亦当量罪示恶。”因此与宰相司马光有关的的三十一人,都被贬官。苏轼也被贬向海南昌化军。

知道了这样的政治背景,就不难知道作者此寓言的真实用意。文中提到的蝌蚪小尾巴,就隐指政敌攻击的所谓“首尾附会之人”(苏轼与司马光的政见略同,当然被视为“首尾附会之人”;如果说,宰相司马光相当于那“鼍”的话,作为翰林侍读学士的苏轼就相当于司马光的“首尾附会”之“蛤蟆”了),可见这“蝌尾”隐含着那场残酷的政治迫害事件!

简介

《有尾惧诛》,又有版本叫《蛤蟆惧诛》。出自《艾子杂说》,作者、朝代等不明。

原文

艾子浮于海,夜泊岛峙中,夜闻水下有人哭声,复若人言,遂听之。其言曰:"昨日龙王有令:'应水族有尾者斩。'吾鼍也,故惧诛而哭。汝虾虫麻无尾,何哭?"复闻有言曰:"吾今幸无尾,但恐更理会科斗时事也。"

译文

艾子乘船在大海中航行,晚上停泊在一个海岛上,半夜听见水底下有人哭,又好像有人在说话。就认真地听着。

那声音道:“昨天龙王下令,水族动物中凡有尾巴的都斩首,我是鳄鱼呀,所以害怕杀头而哭泣,而你是只蛤蟆,又没有尾巴,为什么也哭个不停呢?"

又听见一个声音说:"我现在幸亏没有尾巴,但害怕龙王追究我当蝌蚪的事情啊!"

中:半

一应:一切

诛:杀

鼍[tuó] :鳄鱼的一种,有蜥蜴的尾巴。

寓意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吏滥杀无辜的社会现象。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8:5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