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有美堂记 |
释义 | 《有美堂记》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应杭州知州梅挚之请,写的一篇旨在纪念有美堂的碑记。 嘉佑二年(1057年),梅挚离开京城赴任杭州,宋仁宗作诗《赐梅挚知杭州》,为表达对天子赐诗的感激,则在吴山建造了览胜赏景的“有美堂”,并特意请欧阳修写一篇文章以志纪念。《有美堂记》赞扬有美堂占尽地理之胜,奇伟秀绝,既处于四方之聚,百货交流,物产丰富,人烟稠密的都会,又能尽揽山水的美景,二者得兼。并从金陵与杭州的比较中突出杭州,进而盛赞钱王功绩。 作品名称:有美堂记 创作年代:北宋 文学体裁:碑词 作者:欧阳修 有美堂碑在茗香楼附近立《有美堂记》碑,正面为有美堂三个大字,背面为欧阳修为记的《有美堂记》。由于有美堂年代久远,遗迹早已堙没,相关资料缺乏,恢复困难,2006年立碑纪念。 欧阳修简介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有美堂记》原文嘉祐二年,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梅公,出守於杭。於其行也,天子宠之以诗。於是始作有美之堂。盖取赐诗之首章而名之,以为杭人之荣。然公之甚爱斯堂也,虽去而不忘。今年自金陵遣人走京师,命予志之。其请至六七而不倦,予乃为之言曰: 夫举天下之至美与其乐,有不得兼焉者多矣。故穷山水登临之美者,必之乎宽闲之野、寂寞之乡,而後得焉。览人物之盛丽,跨都邑之雄富者,必据乎四达之冲、舟车之会,而後足焉。盖彼放心於物外,而此娱意於繁华,二者各有适焉。然其为乐,不得而兼也。 今夫所谓罗浮、天台、衡岳、洞庭之广,三峡之险,号为东南奇伟秀绝者,乃皆在乎下州小邑,僻陋之邦。此幽潜之士,穷愁放逐之臣之所乐也。若四方之所聚,百货之所交,物盛人众,为一都会,而又能兼有山水之美,以资富贵之娱者,惟金陵、钱塘。然二邦皆僭窃於乱世。及圣宋受命,海内为一。金陵以後服见诛,今其江山虽在,而颓垣废址,荒烟野草,过而览者,莫不为之踌躇(chouchu)而凄怆。独钱塘,自五代始时,知尊中国,效臣顺及其亡也。顿首请命,不烦干戈。今其民幸富完安乐。又其俗习工巧。邑屋华丽,盖十馀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商海贾,风帆浪舶,出入於江涛浩渺(haomiao)、烟云杳霭(yaolao)之间,可谓盛矣。而临是邦者,必皆朝廷公卿大臣。若天子之侍从,四方游士为之宾客。故喜占形胜,治亭榭。相与极游览之娱。然其於所取,有得於此者,必有遗於彼。独所谓有美堂者,山水登临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一寓目而尽得之。盖钱塘兼有天下之美,而斯堂者,又尽得钱塘之美焉。宜乎公之甚爱而难忘也。 梅公清慎,好学君子也。视其所好,可以知其人焉。 四年八月丁亥,庐陵欧阳修记。 《有美堂记》译文宋仁宗嘉祐二年,龙图阁的直学士(尚书),也就是吏部的郎中梅清慎先生到钱塘(杭州)去任职。那时由于皇上很爱惜这位人材,在临行的时候写了一首诗赠送给他。梅清慎先生到了杭州以后,在吴山上盖了一座有美堂,并把皇上赠诗的前两句中的“有美堂”三个字作为堂名,做了一块匾,设法给钱塘的市民带来荣耀。梅先生非常喜欢这个“有美堂”,虽然现在已经调离钱塘,但是还是不能忘怀这“有美堂”,今年从金陵(南京)派人来到京城,叫我给有美堂写一篇序文。派来的人前五、六次都被我推辞了,但梅先生还不怕失败,又派人来求我写序,所以我就写了下面这段文字: 天底下山水的秀美与人们能从中得到的快乐是往往是不能两全的。要能看到登高俯瞰山水的秀美,往往要走到偏僻的乡下,寂寞无闻的村庄里去,要看到相貌好的人物和丰富的物产,有的富人富到拥有连整个城的财富,那光用我们两只脚走去寻找是找不到的,只有到车水马龙的路口,商贾云集的码头去找。前一个是使我们看了风景而忘记了自身,而后一个是想到事物的繁盛也忘记自身。这两个的追求是不一样的,人们从中所得到的快乐也是不一样的,这二个东西是很难都难能要到的啊。 现时我们所说的“罗浮”、“天台”、“衡山”、“洞庭湖”,还有“三峡”的险要,这些地方是我国东南部最秀丽的风景,但这些地方都是在小的县城、小的州治、偏僻少闻的乡下。这些风景是给隐士、放逐之人享受的。如果既要是在交通方便,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的集市,又要有山水秀美的地方,它能给于有钱的人的以娱乐,我看只有“金陵”、“钱塘”这两个城市了。这二个城市由于幸免于战乱,保存得比较好。宋朝皇帝受于天命,统一了中国,由于金陵归宋较迟,现在江山虽在,但旧的城墙庙宇被毁坏而埋于荒草的很多,到过金陵的人几乎没有不为看到这些景象而感凄凉与踌躇的。这么说,中国只有一个钱塘自五代以来闻名于海内了。究其原因,是因为当地前朝的地方官顺及形势,向大宋请命,不动战争。现在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富裕安好,幸福快乐。在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又多熟悉工艺技巧,城市中的屋宇非常漂亮。这样的房屋约有十万多座,整个城市掩映在西湖和山林之中,非常好看。在大江的码头上云集有福建来的艘艘商船,这些商船极其忙碌地进进出出于钱塘江辽扩浩渺的烟波里。 到这个地方来的人,大多是朝庭的公卿大臣,也有是皇上的待从,还有各地的喜欢旅游的人和外地来的客人。大家都要寻找个好的地方,筑起了他们亭台和水榭。朋友们一边相会,一边游览,一边享受山水的快乐。在钱塘的其他地方看风景往往是有得有失,只有这有美堂上看风景,登高望远,既可以看到山水之美,又可以看到人居物产之盛,也就是说一耸目而尽得之啊! 人们说钱塘兼有天下之美,而这个堂却又兼有钱塘之美,这就是为什么梅清慎先生非常喜欢这个“有美堂”而永远忘能忘怀的原因啊! 梅清慎先生,是个爱好学习的君子,我们看他的爱好,就可以知道他的人品了。 嘉祐四年八月丁亥日,庐陵人欧阳修写 。 欧阳修惟一一篇与杭州有关的文章唐宋八大家里,除苏轼与杭州濡染较深外,韩柳与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及苏轼父亲苏洵、苏轼胞弟苏辙七人均和杭州因缘甚浅。这既和杭州这座城市的发展进程有关,也跟杭州的城市品位不可分。八人中,苏轼是能雅能俗亦庄亦谐的“样有份”(宁波老话,样样能沾上边),随遇而安的性格,注定其人是没有品位可言的。唐代的杭州不能吸引韩柳,却能让白居易之流留连,其城市品位偏俗已经值得反省。北宋的杭州照样不能吸引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两苏驻足,倒让柳永这类人尽情玩乐,这理应算是杭州城市历史上的一大可耻之处。 北宋文化人中,欧阳修是位教父级的人物,他写过许多有关西湖的诗、词、文,可惜此西湖是安徽阜阳的西湖。在他众多的散文作品中,与杭州有关的只有一篇。在当事人软磨硬泡,派人当面求了六七趟后,1059年的秋天欧阳修写了《有美堂记》,一篇很“纯”的应景之作。 1057年梅挚出任杭州知府,临走时宋仁宗赐诗相勉,其中有“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的句子。梅到杭州后,感念浩荡皇恩,就用纳税人的钱造了座“有美堂”,“取赐诗之首章而名之”,表面上是“以为杭人之荣”,骨子里无非粉饰太平,拍拍“今上”龙屁。请欧阳修写篇“记”,也无非是管何仙姑叫舅妈——借点仙气而已。中国文人中聪明如欧阳修的,恐怕只有鲁迅可继武。欧阳修当然不愿为他人撑台面,想方设法推托。实在不行,“予乃为之言曰”,便说了通白痴也看得出的场面话敷衍了事。 欧阳修肯定杭州城和南京城均属于“四方之所聚,百货之所交,物盛人众,为一都会,而又能兼有山水之美以资富贵之娱者”,同时通过比较,指出由于战争的破坏,南京衰落了,杭州城成为东南独秀的一枝。至此,话锋一转,不无揶揄地写道:“而临是邦者,必皆朝廷公卿大臣,若天子之侍从,又有四方游士为之宾客,故喜占形胜,治亭榭,相与极游览之娱。”对杭州西湖“销金锅”性质的体认,在欧阳修时代就已是常识了。奢华、轻浮的城市品位一旦构筑定型,似乎很难“翻身”!所以,即便欧阳修日后也成了“朝廷公卿大臣”,他钟爱的城市不是杭州,而是安徽阜阳。更令杭州城沮丧的是,苏轼最终选定的栖身之处,也不是杭州,而是江苏常州。 所以,鲁迅当年坦率地承认自己最不喜欢的中国城市是杭州和太原,反映的也不过是前贤某种通识而已。 这种通识之于今日的杭州城是当起“警世”作用的。对中国知识分子而言,龚自珍的杭州,竺可桢的杭州,甚至岳飞、于谦、张苍水的杭州,才是不朽的!杭州不应迷醉在白居易、苏轼、柳永的诗词里,当从欧阳修的《有美堂记》里,找寻“物盛人众”、“山水之美”之上的意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