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游牧 |
释义 | 游牧是终年随水草转移进行游动放牧的一种粗放的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牧民长期无固定住所,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生产设备相当简陋,经营非常粗放,基本处于靠天养草和靠天养畜的落后状态。分为纯游牧和半游牧两种。 基本信息词目:游牧拼音:yóu mù 英文:rove around as a nomad 词义:从事畜牧,不在一个地方定居的: ~~民族| ~~生活 详细释义基本解释 [rove around as a nomad;pastoral nomadism] 居无定处,从事畜牧 游牧部落 详细解释 1. 居无定处,从事畜牧。 《新唐书·西域传下·大食》:“居 你诃温多城 ,宜马羊,俗柔宽,故 大食 常游牧於此。”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八:“天下有城郭之国,有游牧之国,有舟楫之国。”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六章第一节:“ 鲜卑 拓跋 部一向在北荒游牧。” 2. 从事畜牧,不定居的。 清 陈其元 《庸闲斋随笔·三教增为五教》:“ 青海 二十九旗, 喀尔喀 八十一旗, 蒙古 游牧五十九旗, 滇 蜀 边番数十土司,皆敬奉焉。” 基本概念游牧是终年随水草转移进行游动放牧的一种粗放的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牧民长期无固定住所,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生产设备相当简陋,经营非常粗放,基本处于靠天养草和靠天养畜的落后状态。分为纯游牧和半游牧两种。前者如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骆驼游牧民,终年游动放牧;后者如非洲东部肯尼亚等国的马萨伊族游牧民,旱季移动放牧,湿季定居务农。游牧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既不利于畜牧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也不利于牧民本身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广大牧区多属游牧类型。其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牧民生活的改善,大部分牧区由纯游牧逐步走向定居游牧。 还有一种说法, 就是代表一种心情,一般情况下是向往自由的人们会用的名字。 我就是这样的人!向往自由,向往上面所述的那种惬意的生活, 没有那么多人与人之间的琐事! 形成原因游牧是存在了七千年的,人类适应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生态环境的一种生产生活方式。游牧不是一种漫无边际、没有目的的流动,而是有着非常清晰的社会边界,这种边界是依赖于社会的规范-它非常明确的规范着人们的行动。这种流动性不仅体现在游牧族群能够在多变的生态条件下灵活应对的这样一种能力,而且也体现了他们自身的社会组织在不确定的条件下保持秩序和整合的一种能力。 比如中国北方干旱草原区几千年来存在着游牧族群,他们并非“逐水草而居”,大半年完全靠雪解决人、畜的饮水,夏天则集体到各个固定的湖、河边生活。游牧民为了保护干旱区的植被,不论冬夏,最多两周就要搬家,以免过分践踏蒙古包附近的草皮。他们适应了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有着保护植被和水源的习惯法和成文法。这种游牧方式和草原生态存在着和谐的共生关系。 地域分布游牧,从最基本的层面来说,是人类利用农业资源匮乏之边缘环境的一种经济生产方式。利用草食动物之食性与它们卓越的移动力,将广大地区人类无法直接消化、利用的植物资源,转换为人们的肉类、乳类等食物以及其他生活所需。在较贫瘠的山地,如川西羌族地区,约要6—10余亩地才能养活这样的家庭。然而在当前内蒙的新巴尔虎右旗,20亩地才能养一只羊,至少要300—400头羊才能供养一个五口之家;因此一个牧民家庭至少需要6000—8000亩地。以上这些数字可说明,“游牧”的单位土地生产力远低于农业生产。所知20世纪上半叶的游牧地区——如阿拉伯半岛,东非、北非、中非的沙漠与疏林草原,西亚中亚山地,欧亚草原,中国西藏、帕米尔、南美安第斯山等高地,西伯利亚与中国东北之森林草原等地。 游牧生产在游牧生产活动中,牧民并不如人们所想的那样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他们生活忙碌、艰苦,并经常遭遇一些难以预测的风险。日常生活中直接与牧业生产有关的事务便有:放牧、挤奶、制酪、剪毛、鞣皮、制毡子、照顾初生幼畜、治疗病畜、阉畜、收集畜粪作为燃料,等。有些牧民还有秋季“打草”(割牧草)以储草过冬的习惯。打草时间虽短(约花上2—3周),但需及时,因此需花费相当人力。更不用说,许多牧民的生产活动皆不限于牧业,他们有时还从事农作、狩猎、采集、贸易。过去有些游牧人群还从事对外劫掠,这也算是一种生产活动。这些活动,都需消耗许多人力。 放牧是最主要的生产活动项目,其中又包含许多工作,涉及不同季节、不同牲畜,也因此涉及各种技术。放牧技术好而又勤快的牧民,与经验差或又偷懒的牧民,其牲畜的成长、生产情况皆有天壤之别。秋季,有经验的牧民会赶着羊捡最肥美、最营养的草吃,且经常移动。羊动得多、吃得多才能够养膘。羊的膘够厚,便能活过艰苦的寒冬,在初春产下健康的羊羔。有经验的牧民,也常能够利用冬场之外最后的一点草资源,赶着牲畜游牧,尽量延迟进入冬草场,以多保留冬场的草让动物可赖以过冬。 牧民皆期望牲畜能多生产健康的幼畜;牲畜的生育经营,也是一项需要经验、知识与努力的工作。动物的选种、阉割、分群、交配都需在良好的经营控制之中,如此才能在适当季节让母畜生下幼畜。由于同类幼畜都在年中同一时段出生,因此“接羔”(接生小羊)季节牧民十分繁忙。小羊出生时或太弱需人工照顾,更普遍的是,小羊第一次吸母羊的奶有时需人协助,这也是协助母羊认识小羊的关键时刻。牧民皆倾向于维持最低数量的种畜(雄畜),其余的雄畜都需阉割。此一方面是为了便于选种、控制交配;另一方面,未阉割的雄畜难控制,发情时易躁怒,肉质也不好。挤奶、制酪、剪毛、屠宰、集粪等工作,直接涉及牧民日常衣食所需,或以相关产品来交换其他生活用品。挤奶、制酪在许多游牧社会中都是女人与老人从事的工作。在春、夏、秋季,几乎每日都要挤奶2—3次;即使在冬季与早春,也需挤一些畜奶以供食用。收集羊圈、牛圈中的粪便,晒干、堆积,以作为炊煮、取暖的燃料,这也是牧民的日常工作。即使牧地附近有山区林木,许多游牧人群仍视畜粪为最好及最稳定的燃料来源。剪毛作为日用(衣物、帐幕、绳索的原料)或出卖,也是一年中的重要工作。青海南部至四川北部的藏族牧民,剪羊毛通常在初夏7月,剪牛毛在4、5月间。相关工作除剪毛外,还有以牛羊毛搓绳、编织、缝补帐幕以及运送贩卖等 游牧分工在家庭分工方面,虽然在各种游牧生计中都有依男女老幼的基本家内分工,但由于突发状况很多,或某些季节性工作亟须人手,因此许多事经常都是家人相互协助共同完成。在许多定居农业社会中,特别是在中国(主要是部分汉族地区)与印度,女人只负责家内的事务及生育“生产者”(也是继承者)。与此相对的,在所有游牧社会中女人都需直接从事生产工作。在西亚、中亚及中国藏族地区皆如此。在社会分工及相关的社会贫富阶序上,由于生活所需物质器具、工具少,且它们多由附近定居城镇的工匠制造,通常游牧社会中少有社会分工,大家都从事类似的日常游牧工作。即使部分游牧社会中有些专业技术人士,如在蒙古国西部,近代当地喀尔喀蒙古牧民中有鞣皮匠、木匠、铁匠、阉畜手、兽医,等等,但这些人大多仍然从事放牧。而且据报道,这些工匠都不会因其技艺而致富。在社会贫富阶序方面,世界许多牧区如西亚、沙特阿拉伯、中亚、哈萨克及蒙古等地,都有相当富裕的牧主;在藏区、东非,相对于前者,牧民的畜产较平均。 社会组织在游牧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最小、最基本的人群应是家庭与牧团。游牧家庭,一般是人类最基本的家庭组合方式,只包括一对夫妻及他们的未婚子女。当然也有鳏寡单亲带着孩子的家庭,或有近亲同住而较大的家庭。有些游牧人群的家庭较大,如阿穆拉贝都因人经常为三代同在一家庭中——已婚儿子及其妻儿与其父母同住。同一家庭的人经常也就是住在同一帐幕中的人,因此“帐”通常是游牧社会称呼家庭的数量单位。如说这个家族或部落有多少“帐”,大约便是指它有多少家庭。 同家庭的人住在一起,共同拥有畜产,共同分担所有放牧工作,也同炊共食并分享收成。在农业定居社会(如印度、东南亚与中国)所常见的女性社会地位低、无财产继承权等现象,在大多数游牧社会中都并非如此。女儿在出嫁离开家庭时,或在出嫁后其母家分产时,经常都可分到一分畜产。在严格区隔男女、严格控制妇女行动的伊斯兰教世界中,游牧贝都因人的妇女则在家中有较大的权力,行动较自由,而且在当地观念中“帐幕”是家中女主人的财产。在家庭、牧团或牧圈等人们日常接触的群体外,一个人又是一层层更大社会群体的成员。这些一层层由小而大的社会群体,经常也是人们所相信或宣称与自己有亲疏血缘关系的群体——家族、氏族、部落。 同名专辑专辑中文名: 游牧专辑英文名: Introduction To Nomads 别名: Нүүдэл 艺术家: Cuthberth 发行时间: 2008年 地区: 蒙古 语言: 蒙古语 专辑介绍: 以蒙古族民间音乐为基础的轻音乐。 Nomadic Chill Out像字面,清凉的游牧 渴望逃离都市沉闷的发朴归真~得以片刻的清新 专辑曲目: 01. Бороо (6:32) 02. Оргил Дээгvvр (6:02) 03. Хязгааргvй Бодол (6:42) 04. Тэхийн Зогсоол (5:43) 05. Нvvдэлчдийн Домог (5:14) 06. Хотын Хэмнэл (5:18) 07. Гоолингоо (7:28) 08. Зvvд (7:47) 09. Нvvдэл (8:28) 10. Бороо (6:32) 11. Зугаалсан нь (5:29)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