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游兰溪 |
释义 | 《游兰溪》又名《游沙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作的一篇记游而写人的随笔小品。该篇收入在《东坡志林》里。该文描述了作者和乡村名医聋人庞安常认识的过程,以及同游清泉寺的情景。文中笔墨颇为风趣,略有苦中作乐的味道。通过对在兰溪见闻的描述,抒发了乐观旷达,即使在失意中也人老心不老壮志满怀的豪情。 作品名称:游兰溪 作品别名:游沙湖 创作年代:宋代 作品出处:东坡志林 文学体裁:游记 作者:苏轼 作品原文游兰溪① 黄州②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③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④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⑤,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⑥深了⑦人意。余戏⑧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⑨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⑩郭⑪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⑫洗笔泉,水极甘⑬,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⑭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⑮暮雨子规⑯啼。谁道人生无再少⑰?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⑱。”是日剧饮⑲而归。 注释译文词语注释①游兰溪:选自《东坡志林》。本篇一作《游沙湖》。游兰溪,游览兰溪。兰溪,在今湖北省浠水县东,水出竹箬山,其侧多兰,唐置兰溪县。时兰溪之水颇有盛名,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说“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 ②黄州:现在湖北省黄岗一带。苏轼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③相:察看。 ④庞安常:人名,字时安,当时名医。儿时读书过目不忘,博物通古今。耳聋,但自学研习中医,尤善针灸,为人治病,十愈八九,救人无数,为乡里口碑。 ⑤颖悟绝人:聪明超过一般人。颖悟,聪明。绝,过。 ⑥辄:总是,往往。 ⑦了:领悟。 ⑧戏:调笑。 ⑨异人:奇特的人。 ⑩蕲水:旧县名,治所在今湖北浠水县。 ⑪郭:外城,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一道城墙。 ⑫王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表字逸少。传说他曾“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⑬甘:香甜,味美。 ⑭歌:指文中结尾部分的《浣溪沙》词,也是作者所作。原词的小序说:“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⑮萧萧:同“潇潇”,形容细雨。 ⑯子规:杜鹃鸟。 ⑰少:青春年少。 ⑱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面对报晓的黄鸡悲叹自己的白发。黄鸡,报晓鸡。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珑》曰:“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发催年酉时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居易称“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慨叹人就是在黄鸡的叫声、白日的流动中一天天变老的。苏轼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 ⑲剧饮:开怀畅饮。 诗词译文离黄州东南三十里是沙湖,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田地,因为去看田,得了病。听说麻桥人庞安常会看病,是个聋子。就去他那里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超过一般人。我用纸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他就能够深刻地懂得我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俩都是一时奇异的人。”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去游览清泉寺。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左右。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池水很香很甜,下方靠近兰溪,溪水倒向西流。我因此作了一首诗歌: 山下兰芽儿,短短的,浸在溪水里, 松林里沙子路上好干净,没有污泥。 傍晚的雨潇潇下,子规鸟正在鸣啼。 谁说人老了就不可能再青春年少呢? 请你看看那兰溪水吧,还能流向西, 莫伤悲,白发老人还能作报晓的鸡。 这一天,我们开怀畅饮才回去。 创作背景《游兰溪》是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三月)的事。这是作者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期间所作。当时他在政治上失意,生活上也比较艰苦,但仍对人生抱着乐观向上的态度、豁达的胸襟,实在难能可贵。 作品鉴赏诗词赏析《游兰溪》是一篇山水游记,又是记人之作。记游而记人,记人而及己。这中间,庞安常是个关键人物,作者是从庞安常与“我”同“异”的角度来写人的,“异”是关键之关键。作者去兰溪,原本不是去游山玩水,欣赏名胜古迹,他是去看田的。一个风云人物,不“处庙堂之高”,反倒跑到那穷乡僻壤去看田。 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丰三年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可是“不得签书公文”。只有“无案牍之劳形”。这一走就走病了,三十多里地,他一介文弱书生,经不起寒暑的袭击、田间之苦,何况还有心病。 他没有朝廷太医院供候,只好去找乡村的“赤脚医生”。有一医术高明的人叫庞安常,是个聋子。作者不去写见面寒暄,也无法写他望闻问切,只是抓住“聋”这个特征来下笔。自己只能“以纸画字”来表达内心的想法,而庞安常只能“以眼为耳”来向你了解病情。可是还没有写上几个字,庞安常医生却能深刻地懂得人的意思,真是聪明绝顶。 专程去看田,却不写田。不光是急着看病,何病、何药等也均没有写,由此引出庞安常,径直把庞安常“以眼为耳”的怪异特写在读者面前。 在一个有生理缺陷的人面前戏言说笑,不怕忌讳。从后文同游来看,他们是心心相映的好朋友。看似谐谑,其实也是在写他自己,实在寄寓了很深的感叹。聋子庞安常“以眼为耳”,成一方巧手神医;而诗人“以手为口”,是一代诗文绝佳的士子。安常“颖悟绝人”,却隐居乡间,权充一名村医;自己也因诗文得祸,贬居僻远。而又自居“异人”,可见作者开朗诙谐、活泼风趣与乐观自信的性情。得这样一位同病相怜、眼明心慧而又一派天然之能人,早已把自己的病放到了一边,直接写他们在他病好过后同游清泉寺。 清泉寺还与一位才异之人相关,就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惟此三人(王、庞、苏)都是异常之人。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珑》诗借“黄鸡催晓”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而苏轼却反其意而用之唱《浣溪沙》词,这是一种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豪情,最后一起畅饮而后归。这种人生情怀也使本文具有了一种超然洒脱的韵致。 诗词点评《游兰溪》170多字,简短之中却用了他自己的一首词《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来结束,42字,约占全文的1/4,结构很有特色。 上阕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兰芽浸溪”、“沙路无泥”、“暮雨规啼”。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芽,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两幅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而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更突出了画面的静谧。 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相互映衬。 作品集评现代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论苏轼随笔小品,称其“不刻意为文,遇有可记,随笔写去”。《游兰溪》叙事记人、写景抒情,落脚点都在“一时异人”上。句句新颖,简洁自然,轻松灵巧,饶有风趣,略有苦中作乐的味道。后一部分以词记游,更使文、词融为一体,相互激发,自然流畅而情韵悠长。真的是如吕叔湘先生所说:“处处有一东坡,其为人,其哲学,皆豁然呈现。”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大文豪。其诗, 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与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