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油甘埔村 |
释义 | 油甘埔村位于东莞市凤岗镇东南部,东与凤岗镇官井头村毗邻,东南与深圳市龙岗区交界,南与凤岗镇雁田村相邻,西南与凤岗镇塘沥村相接,北与凤岗镇凤德岭村接壤,面积7.2 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距东莞市区60 公里,到深圳市中心21 公里,深圳市龙岗镇至平湖镇的“龙平公路”和东莞市至深圳市的“东深公路”、“东深二线”穿村而过。 概述油甘埔村委会下辖油甘埔、虾公潭、南岸、沙岭4个村民小组。至2 0 0 5年底,全村户籍人口计 547户,1951人;外来暂住人口4万多人;村籍华侨、华人和港台同胞分布在20多个国家与地区,约为1万多人。 油甘埔立村最早的是宋末元初入居南岸自然村的刘姓,已有700多年历史,后张、阮、江、李、黄、赖等姓于清朝初年相继迁入,谢、林、邓等姓大都为建国后迁入。 油甘埔属亚热带气候,常年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传统的农业经济主要是种植稻谷、甘蔗和花生,辅以饲养猪、牛、狗、鸡、鸭、鹅等及种植果树林木。 建国前,油甘埔生产形态陈旧,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落后,加上地属山区,人多耕地少,耕地大部分都是“望天田”,这些田地也大多为地主富农所有,因此,农民常年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遇到天旱、水灾、台风,农作物减收,村民生活苦不堪言。在抗击各种自然灾害的同时,作为客家人的油甘埔村民既要应对兵匪强盗的突然袭击,还要时常提防原住民的暗算和“械斗”(打家伙),用热血甚至生命来保卫自己的家园,生存环境十分困难,油甘埔众多的碉楼就是那段历史最好的见证。 几百年来,油甘埔村民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从19世纪以后常有人离家迁徙,因此,油甘埔村逐渐形成两部分人,一部分人留村守业,一部分人外出求发展,多数到异国他乡谋生,这部分人后来成为华侨或外籍华人。油甘埔村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华侨之乡。 油甘埔村是一个革命老区, 油甘埔村民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变革中, 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众多的油甘埔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与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舍生忘死,为了革命事业、为了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终于迎来了祖国的解放。张鸿藻、黄祥、李查尔、张月清、李东发、张法兴、黄金友、李仕林、张容喜、张敏琴……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在东莞市的革命斗争史上写了光辉的一页。建国后,油甘埔村又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经济建设中不断谱写了新的篇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油甘埔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凭借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华侨众多的优势,发扬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胆而积极地在有限的土地上做文章,走过了艰难曲折的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转型的历程。 1979 年11 月,油甘埔大队利用仕璘学校空置的楼房,引进了第一家港商开办的“三来一补”企业——新新毛织厂,1980 年正式投产,年底为集体增加收入约10 万元,油甘埔大队掘到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桶金。1985 年以后,油甘埔村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采用集体建厂房出租,和有偿租赁土地给外商建厂。到1990 年,油甘埔管理区“三来一补”企业发展到90 家,工缴费收入达到208万美元。1992 年,邓小平南巡以后,油甘埔以“三来一补”企业为突破口,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农村工业化”。是年,油甘埔“三来一补”企业超过100 家,年工缴费收入达到515 万美元。 1993 年冬,油甘埔管理区对各自然村的土地实行集中有偿统筹规划,统一开发。1999 年12 月13 日,油甘埔村召开村民大会通过《油甘埔经济联合社土地股份制合作章程》。这种土地股份合作制是一种新型的土地开发制度和经济制度,是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种发展模式。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速了油甘埔村工业建设的步伐,外向型经济逐渐形成规模。到2000 年,油甘埔村各种类型的工厂企业发展到近200 家,其中“三来一补”企业100 多家。为了妥善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缩小自然村之间的贫富差距,油甘埔管理区先后安排600 个劳动力到工厂就业,给100 多家“三来一补”企业中派驻“五大员”(即厂长、会计、出纳、仓管和报关员)及部分后勤人员、门卫等,同时组建治安队、消防队、环卫所、绿化队,又解决了120 多名村民的就业。村民有的利用自己在外资厂学到的技术自己办起了民营工厂,有的开店经商办实业。油甘埔村的农民就一个个“洗脚上田”了,彻底转换了身份,成了新时期的工人和城镇的管理者。 在油甘埔经济蓬勃发展的基础上,村党总支部和村委会与时俱进,一方面继续花力气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水电设施的投入,确保辖区内企业和村民的水电需求,2 0 0 5年油甘埔村年用电量达到1 . 2亿千瓦时;同时不断完善交通运输网络,修建了多条水泥村级道路,村境内通车公路里程达23公里。另一方面增加医疗卫生保健设施,改造村卫生站,开办凤岗华侨医院油甘埔分院,彻底解决了村民和外来员工看病难的问题。油甘埔村民自古以来崇尚教育,文化底蕴深厚。清末民初就办过多间私塾学堂,曾出多位秀才。随着村民源源不断的漂洋过海、外出异域谋生,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也随之传入油甘埔,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互相渗透,共同发展,形成了油甘埔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油甘埔的文化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村委会不断完善文化教育体育设施,建起了占地1 5亩的文化公园、6个灯光球场和5个展览室、活动室、图书室,藏书达5万册,2 0 0 1年油甘埔村被市政府评为“文明村标兵”,2004年又获市委、市政府授予的“东莞市文化达标村”荣誉称号。到2005年全村办有小学3所、幼儿园2所,教职工122人,在校小学生2190人,入园幼儿312人。2004年油甘埔小学被评为市一级学校,2005年油甘埔幼儿园被评为市一级幼儿园。同时村委会着力改造和完善投资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工作,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使油甘埔的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村委会在努力提高和改善村民生活水平的同时,还积极发展各项社会福利事业,为村民办了医疗和社会保险;为全村男6 0岁、女5 5岁以上老人发放定额养老金,五保户实行全包制,还制定和实行了学生升学奖励制度等。昔日为柴、米、油、盐终日奔波的村民,99%住进了新居。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电灯、电话,用上了煤气,现代化的家用电器设备齐全,人民的生活不断改善、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2004年6月15日,油甘埔村委会在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基础上,成立“油甘埔股份经济联合社”,4个村民小组分别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选举了“股份经济联合社”和“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董事会和监事会,通过了《油甘埔股份经济联合社的章程》。这个章程改革了原来“按人头,定基数”的福利分配方式,实行“盈利共享,风险共担,先提后用,按股分红”的分配形式,农民变股民,确保了失去土地的农民不会失去利益,共享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成果,免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的积极性,加快了油甘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改革开放以后, 油甘埔的工业企业迅猛增加, 村组两级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到2005年底,油甘埔村已有“三来一补”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2 3 0家。工业由1 9 7 9年的毛织发展到电脑、电子、服装、塑胶、五金、纸品、手袋、玩具等多个门类,产品远销世界各地。村、组两级集体资产超4亿元,列全市村组两级净资产超2亿元村第34名,村、组两级纯收入5310.89万元,创汇8720万港元;列东莞市村组两级可支配财政收入超3000万元村的第35名;连续8年受到东莞市委、市政府的表彰。村民在村、组两级集体收入中人均分配超过1万元。到2005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油甘埔传统的种植业及养殖业已基本消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被现代工业经济所取代。 油甘埔已有了一个美好、幸福的今天。在进入21世纪后,油甘埔党总支部和村委会的干部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和顽强拼搏精神,戒骄戒躁,再接再厉,继续带领全体村民团结、求实、开拓、创新,为创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新油甘埔而努力奋斗! 地理位置油甘埔村位于东莞市凤岗镇东南部,东与凤岗镇官井头村毗邻,东南与深圳市龙岗区交界,南与凤岗镇雁田村相邻,西南与凤岗镇塘沥村相接,北与凤岗镇凤德岭村接壤,面积7.2 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距东莞市区60 公里,到深圳市中心21 公里,深圳市龙岗镇至平湖镇的“龙平公路”和东莞市至深圳市的“东深公路”、“东深二线”穿村而过。 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民国35年(1946),油甘埔村有水田面积360.61亩,虾公潭村有水田面积95.48亩,南岸村有水田面积127.44亩。据1950年土地调查,自然村土地改革前的农田有:油甘埔村1498亩、虾公潭村8 2 8亩、南岸村7 0 8亩,合计3 0 4 4亩(当时沙岭村未划入)。土地改革后期,乡政府作了调整,划出410亩水田给邻边缺少耕地的村庄。这时,油甘埔有水田面积1474亩、虾公潭696亩、南岸村464亩,合计2634亩。油甘埔村水田土壤,以泥质田和泥沙田为主;旱地多为红壤,而山岭则为沙质岩和红壤。到2005年底,油甘埔村还存耕地864亩,山林4157亩。 矿产资源油甘埔辖区内,除有可开采的石灰石和花岗石外,未发现有其他矿藏资源。 植物资源树木类 乡土树木有1 0 0多种,主要品种有苦楝、木兰桑、大叶榕、细叶榕、黄牛木、木棉、红花荷、大叶芙蓉、台湾相思、凤凰木、紫荆、木麻黄、水扬梅、山乌桕、大叶桉、柠檬桉、马尾松、水松、湿地松、杉、荷木、鸭脚木等。 竹类 共有20多种,主要有青竹、黄竹、勒竹、大头竹等。 水果类 共有4 0多种,主要有荔枝、龙眼、蕉、橙、柑、桔、沙梨、杨桃、黄皮、柿、芒果、柚、桃、李、梅、葡萄、菠萝、番石榴、木瓜、乌榄、白榄、番荔枝等。 中草药类 油甘埔山头面积广,中草药源丰富,但随着开发建设和造林种果,野生中草药资源逐步减少。2005年,据不完全统计有近200种。主要品种有九里香、一枝黄花、了哥王、土半厦、土茯苓、土茵陈、土黄莲、飞来参、大飞杨、小飞杨、凤尾草、大艾、马齿苋、千斤拔、火炭母、水杨梅、毛冬青、车前草、布狗尾、石黄皮、石仙桃、白花蛇舌草、白茅根、半边莲、半边旗、田基王、地胆头、过岗龙、羊蹄草、血见愁、鸡血藤、豆豉羌、苦楝子、金银花、金樱子、金钱草、狗肝菜、独脚思茅、穿心莲、益母草、崩大碗、救必应、蓖麻、鹅不食草、塘边藕、熊胆草、榕树吊根、土红花、驳骨草、大样五爪龙、造药、过路黄、两面针、白茫叶、雷公头、天打锤等。 动物资源油甘埔村属山区丘陵地带四面环山,改革开放前,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改革开放后,随着开发建设,造林种果,野生动物逐步少见。2005年主要野生动物分类如下: 哺乳类 水獭、野猪、猫狸、豹狸、山羊、黄猄、豺狗、果子狸、穿山甲、獾、蝙蝠、鼠等。 鸟类 雉(通称“野鸡”)、凫(俗叫“野鸭”)、鹧鸪、黄莺、斑鸠、水潭鹅、田氹鸡、百灵鸟、画眉、白头翁、白眼圈、相思鸟、啄木鸟、猫头鹰、布谷鸟、紫燕、翠鸟、杜鹃、山雀、喜鹊、麻雀、麻鹰、黄雀、鹤、雁、鹌鹑、瓦鹩、禾谷、禾花雀、燕子、鹁鸪、鸬鹚、白面鸡等。 鱼类 黑鲩、草鲩、鳙、鲢、鲤、鲮、鲫鱼、鳊、黄鳝、白鳝、泥鳅、塘虱、福寿鱼、泰国鲮、泰国塘虱、非洲鲫、斑鱼(生鱼)等。此外,还有各种金鱼、日本锦鱼和各种热带观赏鱼。 两栖、爬行类 青蛙、蟾蜍、鳖、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青竹蛇、禾花蛇、泥蛇、红头蛇、黄水赢蛇、过山峰蛇、草芽蛇、壁虎、蚯蚓、蚂蟥等。 昆虫类 蜻蜓、蝴蝶、蜘蛛、蜈蚣、蚂蚁、苍蝇、蚊子、蟑螂、草蜢、象鼻虫、臭屁虫(蝽象)、禾虫、冻毛虫(蛀虫)、松毛虫等。 自然环境地形 地貌油甘埔总的地貌呈南北高, 中间低的趋势, 南部和北部基本为山地和林地,比较平坦的区域集中在中部地区,易于开发建设,是油甘埔建设用地较集中的地方,而山林绿化为全村建设营造了优美的环境。 一、山岭 油甘埔村四周环山,东有鹰山、南有老虎山、西为对面山、北是狮岭,中间属平坦地带,呈小盆地之状。这4座小山中,较有名气的是老虎山,海拔132米,因山形酷似卧虎而得此名。村境内最高的山为“鹰嘴山”,海拔187米。其余山岭都在海拔100米左右。 二、溪河 古时村人把流经油甘埔这节河段叫做“金钩河”。它起源于雁田长表,横穿油甘埔,流经塘沥、竹塘、塘厦、桥头汇入东江,从珠江口出海。据陈伯陶《东莞县志》记载,从凤岗雁田到桥头这条水系称为九江水,后称石马河。油甘埔村辖区内,还有2条小溪流,一条叫猪仔沥,一条叫横沥,在格沥口汇集,流入金钩河。 1 9 6 4年,因修建东江至深圳的引水工程,河水倒流。原为东江河支流金钩河水系改称为东深河,向香港、深圳市供水。改革开放后,工厂污水排放严重,为了防止水质污染,东深供水系统改为管道供水,原东深河道变成排污水道。2005年,镇政府开始在河道两旁建排污渠,截拦污水到竹塘污水处理厂。 气候油甘埔,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气候,夏热秋凉,夏秋两季多雨,有台风,冬春两季较寒冷。 一、气温 油甘埔年平均温度约为22℃,农历六月,天气较热,最高35℃左右,平均温度28℃左右;农历十二月天气较冷,最低温度0℃左右,有时出现霜冻现象,平均温度12℃左右。 二、日照 全年日照量约为2005小时,日照最长是“大暑”,约为14时44分;最短日照是“小雪”,约为11时01分。各季节交替日照时数,见下述昼夜时间对照表: 三、降水 据记载,1983年降雨量较多,年降雨量达2319.5毫米,降雨量较少是1963年,仅有706.3毫米。一般年份降雨量在1800毫米左右。但雨量的分布不均匀,呈双峰型:主峰出现在5—6月,称“龙舟水”;次峰在8—9月称“白露水”。夏秋雨季常受台风侵袭,带来暴雨。 四、风 本区域季节风向较明显,夏季多南风,冬季多吹北风,夏秋雨季有台风,一般风力不大,九级以上台风少见。 人口数量油甘埔村委会下辖油甘埔、虾公潭、南岸、沙岭4个村民小组。至2 0 0 5年底,全村户籍人口计 547户,1951人;外来暂住人口4万多人;村籍华侨、华人和港台同胞分布在20多个国家与地区,约为1万多人。 土地面积油甘埔村面积7.2平方公里。 民国35年(1946),油甘埔村有水田面积360.61亩,虾公潭村有水田面积95.48亩,南岸村有水田面积127.44亩。 据1950年土地调查,自然村土地改革前的农田有:油甘埔村1498亩、虾公潭村828亩、南岸村708亩,合计3044亩(当时沙岭村未划入)。土地改革后期,乡政府作了调整,划出410亩水田给邻边缺少耕地的村庄。这时,油甘埔有水田面积1474亩、虾公潭696亩、南岸村464亩,合计2634亩。 油甘埔村水田土壤,以泥质田和泥沙田为主;旱地多为红壤,而山岭则为沙质岩和红壤。 到2005年底,油甘埔村还存耕地864亩,山林4157亩。 行政区划民国10—26年(1921—1937),凤岗原3 6约分别属塘沥、凤岗两个乡管辖。塘沥乡下辖“8约”即塘沥、楼厦、上村、狮石厦、虾公潭、油甘埔、芦竹田、凤德岭8个村,每约为一村。南岸村属雁联乡。民国22年(1933),油甘埔村成立自治会。民国23年(1934),东莞实行保甲制,以10户为1甲,10甲为1保。保设保长1人,甲设甲长1人,副保长、副甲长1—2人。民国35年(1946),塘沥乡与凤岗乡合并为塘凤乡,油甘埔、虾公潭、南岸村属塘凤乡。乡公所设在端风学校纪念堂二楼。民国36年(1947),凤岗乡辖29保共50多个自然村(每个大自然村为一保),虾公潭村属26保,保长李侠英,油甘埔属27保,保长张华汉;而南岸村属雁联乡,为第8保,保长刘伦保。 保、甲长职责:催征粮税,抽壮丁、抽调民夫、调解民事纠纷等。 1949年10月至1951年间,凤岗建立了塘凤乡人民政府。 1950年后随着土改工作的展开,塘凤乡又划分为:雁田、塘埔、岭山、五塘、竹排5个小乡。并分别建立小乡农民协会(简称农会),农会设主席1人,取代乡长之职,由土改工作队直接领导。 1951年至1952年,塘凤乡又与雁田乡合并为塘雁乡人民政府(简称塘雁小区)。 1952年土改后,各小乡乡长与农会主席联合执政。 1955年春,南岸村从雁田乡划归油甘埔大乡管辖。 1953年至1957年,油甘埔获得了土地的翻身农民,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很高,以互助合作形式,开展生产互助活动,先后建立了4个互助组,接着组建成立了两个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1957年秋,初级社又合并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10月,成立塘厦人民公社(清溪、凤岗纳入其中),建立政社合一政权机构。按军事编制,公社下设营、连、排单位,设营长、连长、排长等职。凤岗为第三营,营部下辖11个连,油甘埔为第三连。这时,珊珠坑、南陀围从官井头下迁到油甘埔。 1959年,油甘埔改称为生产大队。 1960年,整社后建立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三级核算制。分设公社管理委员会、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生产小队管理委员会等管理机构。设社主任、大队长、小队长等行政职务。每一级都设一正二副和若干委员,组成领导班子。 1961年,凤岗从塘厦公社划分出来,单独成立凤岗人民公社。社辖区内设11个生产大队,各大队设大队长1人,治保主任、民兵队长、妇联以及统计员、 会计、出纳等5—7人;生产小队设:小队长、会计、出纳、保管、记分员等3—5人,组成队委会。 油甘埔自然村成为一个大队。虾公潭村和南岸村,合并为虾公潭大队。 1964年初,油甘埔和虾公潭两大队合并,统称为“油甘埔生产大队”。 1965年,原珊珠坑村民搬迁到沙岭新村居住,南陀围村村民搬迁到凤岗圩内居住。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公社、大队及各系统领导班子由革命委员会取代。 1983年9月,撤社改区,公社改为区公所。1984年3月油甘埔大队改称为乡政府。乡长1人,副乡长1—2人,另设民政员、治保主任、民兵营长和村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并建立乡一级人民代表会,选举产生正、副乡长等。 1987年10月,凤岗撤区改镇,油甘埔乡改称为油甘埔管理区,下辖4个自然村(油甘埔、虾公潭、南岸、沙岭)。 1999年10月,油甘埔管理区,改为油甘埔村民委员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村民委员会及其成员,村委会下辖油甘埔、虾公潭、南岸、沙岭4个村小组。 2002年1月,油甘埔村委会换届选举产生第二届村民委员会及其成员。 2005年4月,油甘埔村委会换届选举 历史沿革油溪由来油甘埔村位于村的西北面。清朝顺治年间张姓村民从五华县迁此, 当时荒埔一片, 长满油柑子树, 故得名油甘埔。 清朝初期,东莞县实行“邑制”。下属县城内称“坊”,附城称“厢”,农村则以“乡”统“都”。油甘埔隶属东莞县归城乡第六都。清朝中后期,东莞县下属分“都村制”,县以下有五属辖区域,凤岗原属第七都,后改属东莞戎厅,共辖51个小村。历史上凤岗也有36约之称,每约相等于1个村。塘沥8个村,常称8约,即塘沥、楼厦、上村、狮石厦、虾公潭、油甘埔、芦竹田、凤德岭8个村。 民国期间,凤岗原划分为塘沥、雁联两个乡,后又增设凤岗乡。南岸村属雁联乡。油甘埔、虾公潭属塘沥乡。民国34年(1945),塘沥乡与凤岗乡合并为凤岗乡,辖29保共50多个自然村(每个大自然村为一保),虾公潭村属第二十六保,油甘埔属第二十七保。而南岸村属雁联乡,为第八保。 抗日战争后期,凤岗划归东莞路东第三区,分为凤岗乡和塘沥乡。 民国38年(1949)初,东莞县民主政府把凤岗改为新三区,把凤岗和塘沥两个乡合并改为塘凤乡。 1949年10月,属塘凤乡下辖36“约”(个)村庄;雁田乡,下辖雁田等5个自然村。 1950年,塘凤乡又与雁田乡合并为塘雁乡人民政府(简称塘雁小区)。 1951年2月,土地改革期间,凤岗境内又划分:雁田、塘埔、岭山、五堂、竹排5个小乡。油甘埔属塘埔小乡。南岸村属雁田小乡。 1953年5月,全县划为15个区,油甘埔、虾公潭、南岸属第八区塘埔乡。 1954年7月,全县划为214个乡,10个乡级镇,3个区镇,油甘埔、虾公潭、南岸属雁田乡。 1955年春,南岸村从雁田划归油甘埔大社管辖。 1957年10月26日,全县设37个大乡。油甘埔、虾公潭、南岸属凤岗大乡中的塘埔小乡。 1958年9月,大乡合并为公社,全县共设为1 3个公社,清溪、凤岗、塘厦合并成立塘厦人民公社。油甘埔、虾公潭、南岸属塘厦公社。按军事编制,公社下设营、连、排单位。凤岗为第三营,营部下辖11个连,油甘埔为第三连。1959年油甘埔改为生产大队,下辖4个生产队。 1958年,油甘埔村分4个排,虾公潭4个排,南岸1个排,合计9个排。 1961年,凤岗从塘厦公社划分出来,单独成立凤岗人民公社。油甘埔自然村成为一个大队,称油甘埔生产大队;南岸村与虾公潭合并一个大队,称虾公潭生产大队。 1964年初,油甘埔和虾公潭两个大队合并成一个大队,统称为油甘埔大队。下辖14个生产小队,其中油甘埔自然村8个生产小队,虾公潭自然村4个生产小队,南岸自然村2个生产小队。1965年,油甘埔二小队搬到沙岭新村,称沙岭生产队。 1983年9月,撤社改区,公社改为区公所。 1984年3月,油甘埔大队改为油甘埔乡政府。 1987年10月,凤岗撤区改镇后,油甘埔乡改为油甘埔管理区,下辖油甘埔、虾公潭、南岸、沙岭4个村。 1999年10月,油甘埔管理区改为油甘埔村委会,下辖油甘埔、虾公潭、南岸、沙岭4个村民小组。 现代油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油甘埔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凭借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华侨众多的优势,发扬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胆而积极地在有限的土地上做文章,走过了艰难曲折的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转型的历程。 1979 年11 月,油甘埔大队利用仕璘学校空置的楼房,引进了第一家港商开办的“三来一补”企业——新新毛织厂,1980 年正式投产,年底为集体增加收入约10 万元,油甘埔大队掘到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桶金。1985 年以后,油甘埔村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采用集体建厂房出租,和有偿租赁土地给外商建厂。到1990 年,油甘埔管理区“三来一补”企业发展到90 家,工缴费收入达到208万美元。1992 年,邓小平南巡以后,油甘埔以“三来一补”企业为突破口,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农村工业化”。是年,油甘埔“三来一补”企业超过100 家,年工缴费收入达到515 万美元。 1993 年冬,油甘埔管理区对各自然村的土地实行集中有偿统筹规划,统一开发。1999 年12 月13 日,油甘埔村召开村民大会通过《油甘埔经济联合社土地股份制合作章程》。这种土地股份合作制是一种新型的土地开发制度和经济制度,是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种发展模式。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速了油甘埔村工业建设的步伐,外向型经济逐渐形成规模。到2000 年,油甘埔村各种类型的工厂企业发展到近200 家,其中“三来一补”企业100 多家。为了妥善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缩小自然村之间的贫富差距,油甘埔管理区先后安排600 个劳动力到工厂就业,给100 多家“三来一补”企业中派驻“五大员”(即厂长、会计、出纳、仓管和报关员)及部分后勤人员、门卫等,同时组建治安队、消防队、环卫所、绿化队,又解决了120 多名村民的就业。村民有的利用自己在外资厂学到的技术自己办起了民营工厂,有的开店经商办实业。油甘埔村的农民就一个个“洗脚上田”了,彻底转换了身份,成了新时期的工人和城镇的管理者。 在油甘埔经济蓬勃发展的基础上,村党总支部和村委会与时俱进,一方面继续花力气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水电设施的投入,确保辖区内企业和村民的水电需求,2 0 0 5年油甘埔村年用电量达到1 . 2亿千瓦时;同时不断完善交通运输网络,修建了多条水泥村级道路,村境内通车公路里程达23公里。另一方面增加医疗卫生保健设施,改造村卫生站,开办凤岗华侨医院油甘埔分院,彻底解决了村民和外来员工看病难的问题。油甘埔村民自古以来崇尚教育,文化底蕴深厚。清末民初就办过多间私塾学堂,曾出多位秀才。随着村民源源不断的漂洋过海、外出异域谋生,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也随之传入油甘埔,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互相渗透,共同发展,形成了油甘埔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油甘埔的文化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村委会不断完善文化教育体育设施,建起了占地1 5亩的文化公园、6个灯光球场和5个展览室、活动室、图书室,藏书达5万册,2 0 0 1年油甘埔村被市政府评为“文明村标兵”,2004年又获市委、市政府授予的“东莞市文化达标村”荣誉称号。到2005年全村办有小学3所、幼儿园2所,教职工122人,在校小学生2190人,入园幼儿312人。2004年油甘埔小学被评为市一级学校,2005年油甘埔幼儿园被评为市一级幼儿园。同时村委会着力改造和完善投资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工作,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使油甘埔的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很快的发展。村委会在努力提高和改善村民生活水平的同时,还积极发展各项社会福利事业,为村民办了医疗和社会保险;为全村男6 0岁、女5 5岁以上老人发放定额养老金,五保户实行全包制,还制定和实行了学生升学奖励制度等。昔日为柴、米、油、盐终日奔波的村民,99%住进了新居。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电灯、电话,用上了煤气,现代化的家用电器设备齐全,人民的生活不断改善、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2004年6月15日,油甘埔村委会在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基础上,成立“油甘埔股份经济联合社”,4个村民小组分别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选举了“股份经济联合社”和“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董事会和监事会,通过了《油甘埔股份经济联合社的章程》。这个章程改革了原来“按人头,定基数”的福利分配方式,实行“盈利共享,风险共担,先提后用,按股分红”的分配形式,农民变股民,确保了失去土地的农民不会失去利益,共享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成果,免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的积极性,加快了油甘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改革开放以后, 油甘埔的工业企业迅猛增加, 村组两级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到2005年底,油甘埔村已有“三来一补”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2 3 0家。工业由1 9 7 9年的毛织发展到电脑、电子、服装、塑胶、五金、纸品、手袋、玩具等多个门类,产品远销世界各地。村、组两级集体资产超4亿元,列全市村组两级净资产超2亿元村第34名,村、组两级纯收入5310.89万元,创汇8720万港元;列东莞市村组两级可支配财政收入超3000万元村的第35名;连续8年受到东莞市委、市政府的表彰。村民在村、组两级集体收入中人均分配超过1万元。到2005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油甘埔传统的种植业及养殖业已基本消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被现代工业经济所取代。 油甘埔已有了一个美好、幸福的今天。在进入21世纪后,油甘埔党总支部和村委会的干部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和顽强拼搏精神,戒骄戒躁,再接再厉,继续带领全体村民团结、求实、开拓、创新,为创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新油甘埔而努力奋斗! 现代工商业工业油甘埔村自建村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没有任何厂矿企业,属典型的纯农业经济,只有个别服务性的个体手工业者。 1958年,油甘埔(大队)把有一技之长的人组织起来,兴办了一些作坊式的小企业,经济效益都不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油甘埔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充分利用优越地理环境和条件,发挥集体的智慧,结合实际,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投资办厂活动,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加快了经济转型发展的速度。 从1979年村引进了第一家来料加工毛织厂开始,到2005年,在村辖区内已发展建起的各种类型的工厂(包括“三来一补”、“三资”、民营企业)达230多家,其中投资超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2家。企业(工厂)的总数约占凤岗镇辖区内的总量的19%。主要行业有:电子、塑胶、机电、机械、制衣、玩具、五金和制模等。大部分产品出口外销。 油甘埔的工业效益收入,约占村的整体经济收入的80%左右。油甘埔已从纯农业型经济转变到工业型经济。 “三资”企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是油甘埔村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986年,油甘埔村委会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完善投资环境,采取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油甘埔的“三资”企业按三年免税,最后两年减半执行的政策,在签订“生产计划”时,按进口原材料总值增值20%—25%作成品价格出口,进出口差价即增值部分资金,作为企业的运营费用。镇政府外经办按出口额收取1%的综合服务费(镇政府0.2%、村委会0.8%。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油甘埔村就有了第一家台商投资的“三资”企业——东莞锦显织造有限公司,公司位于青塘面工业区,投资800万港元,是以经营布标、商标及织带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 2002年全村的“三资”企业出口值为3488万美元;2003年为3796万美元;2004年为5499万美元。至2005年全村共有“三资”企业24?家(多数是香港、台湾商人投资),经营项目有精密仪器、家电、计算机配件、塑胶五金、玩具等。油甘埔村的“三资”企业发展比较稳定,1990年至2005年,每年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新签的项目,2005年加工费6585万港元,“三资”企业总产值为5308.06万美元。2000年以来,生产及出口值来看,“三资”企业每年出口值都有一定的增长,已经成为推动油甘埔村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 商业建国前,油甘埔村只有4家零售杂货店和一些食品小作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4个自然村中,只有私人办的小杂货店。村民平常要购买食品和日用品,或销售自产有余的农副产品,每逢圩期,到几里远的塘沥圩、凤岗圩,或到较远的原属惠阳县的龙岗圩和属宝安县的平湖、观澜圩等。那时逢圩期赶集,村民只能靠肩挑手提走田埂小道,连理发也要走几里远的路程。 建国后,20世纪50至60年代,国家对粮、油、糖、肉类、布匹等实行统购统销,定量供应,村民赶集时,需带上各种购物证件,经过排队等候,凭票证才能购到数量极少的生活必需品,个别年份即使有票证也买不到所需物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油甘埔各类型的商业、服务行业以及农贸市场迅速发展起来。 2005年,在油甘埔辖区有合法经营证照的各类型大小商场、商店等近1000多家。其中日用百货3 6 0家,副食杂货店3 0 0多家,时装店5 0多家,大中型茶(酒)楼4家,小型饮食店5 0多家,大中型超级(自选)商场4家。村委会也在油甘埔(自然村)里兴建了农贸市场和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设有肉档60个,鲜鱼档10个,家禽档16个,熟食档10个,蔬菜档20个,茶烟酒档5个,水果档5个;蔬菜批发市场设有100多个档位。此外,沙岭村小组和南岸村小组也各自办了小型农贸市场,方便了居民生活需要。除此外,还有许多时装、小工艺品、水果等流动摊档。 在龙平(深圳龙岗至平湖)公路两侧,以及各自然村道两旁,商店林立,有大型的家具商场、家用电器商场。所经营的商品有国产和进口的家用电器,如电视机、音响、空调机、电冰箱、热水器、洗衣机等;还有卡拉O K厅、投影场、发廊、美容店、粮油专卖店、化妆品专卖店、中西医药店、电脑培训中心、照相馆、汽车和摩托车维修场所等,还有许多流动或不流动的饮食大排挡和小杂货店。 油甘埔辖区内的市场繁荣,粮、油、糖及肉类完全敞开供应;各类食品和日用百货,琳琅满目;各种新鲜蔬菜、水果和鲜活鱼虾,随处可买;过去少见或没有见过的北方水果以及进口水果也随处可见。 用老一辈油甘埔村民的话说,过去人们有钱无物卖,有物无钱买,就是有钱有物,也要凭证购到数量极少的东西。每人月配给的4两猪肉,还要分多次就餐。现在好了,市场就在家门口,想要吃什么,就可买什么,天天像过年过节一样。 荣誉榜2009年1月 2008年度凤岗镇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2008年度凤岗镇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奖 劳动服务站获2008年度凤岗镇劳动调解工作先进单位 东莞市首批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社区) 2009年3月 2008年度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09年4月 凤岗镇创建国家卫生镇工作先进单位 2009年8月 在校大学生参加镇爱国教育知识竞赛获第四名,村委会获组织奖 在校大学生参加镇大学生拓展联谊趣味运动会获团体第四名 油甘埔市场连续三年荣获东莞市文明诚信市场称号 2009年9月 凤岗镇表彰教育工作先进个人与先进单位获奖情况: 东莞市优秀教师:张慧(油甘埔小学) 凤岗镇教书育人优秀教师:李志辉(油甘埔小学)张晶晶(油甘埔幼儿园) 凤岗镇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张小玲(油甘埔小学) 凤岗镇优秀教育工作者:刘少怀(油甘埔小学)张明拉(油甘埔幼儿园) 凤岗镇教坛新秀:张丽欢 (油甘埔小学)陈妹婧(油甘埔小学) 尊师重教先进集体:油甘埔村2009年11月 参加镇首届象棋联赛获第三名和优秀赛场奖 2009年12月 镇第十四届凤凰杯篮球赛,男子乙级第一名、女子组第一名、优秀赛场奖、体育道德风尚奖 2009年度:“村组可支配收入总额超3000万元奖”全市排名第四十位 “村组两级净资产超2亿元奖”全市排名第37位 2009年度凤岗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 2009年度凤岗镇镇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 2009年度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特色油甘埔村特色:碉楼、江屋、大盆菜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