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尤里埃尔·瓦恩里希 |
释义 | 尤里埃尔·瓦恩里希(Uriel Weinreich,1926年—1967年3月30日)是一位世界知名的语言学家。他专长于意第绪语研究,是社会语言学、方言学 的专家。直到现在,他提倡的区分方言的方法,仍然为语言学者所遵从。 人物生平尤里埃尔·瓦恩里希在维尔纽斯(当时属波兰,现属立陶宛)出生,当时正值波兰及立陶宛就维尔纽斯地区的所属问题而爆发的战争完结不久。当时,维尔纽斯的居民投票决定加入波兰,而尤里埃尔也就成为了一个波兰人。尤里埃尔生于一个语言学家庭,他的父亲麦克斯·瓦恩里希也是一位颇有份量的语言学家,同样精通意第绪语。 尤里埃尔·瓦恩里希从小学意第绪语(也称依地语),并且学会了希伯来语、德语、波兰语、白俄罗斯语和俄语。14岁移居美国。他受业于A.马丁内和R.雅柯布逊等人,1951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4岁移居美国。他受业于A.马丁内和R.雅柯布逊等人,1951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从1952年起担任哥伦比亚大学依地语言、文学及文化讲座,后来还担任语言学系主任。1953~1960年,他是语言学杂志《词》的主编。 学术成就尤里埃尔·瓦恩里希对依地语言、文学及文化进行了毕生的研究。在语言学方面,他所涉及的面也很广。早年研究双语现象,系统地描述了由于双语或多语在一个地方同时存在而产生的种种互相干扰的现象,干扰的机制,干扰的语言结构因素及心理、社会、文化等因素。他的研究成为后来双语研究者的主要出发点。 为了调和方言学与结构语言学的矛盾,尤里埃尔·瓦恩里希提出了以方言内部结构为基础来考察方言间的差异,并且认为可以建立一个更高一层的“跨方言系统”用以描写方言间的异同。 20世纪60年代中期,尤里埃尔·瓦恩里希着重于语义研究。他认为语义学的目的就是要阐明人们理解句子的能力,语义是有结构的,而且语义与句法虽然各有各的特征,但是不能截然分开。这些看法对生成语义学派有影响。 尤里埃尔·瓦恩里希是美国著名犹太裔语言学家马文·赫尔索格(Marvin Herzog)及威廉·拉波夫(William Labov)的博士指导员。赫尔索格与他共同奠下了意第绪语方言研究的基石。在最后几年,尤里埃尔·瓦恩里希和学生威廉·拉波夫(1927~ )等人提出了一个关于语言演变的新理论。他们说,只有把语言看成一个井井有条的杂合体,认为语言内部存在着有规则的差异,而且分明可见,才能把语言的共时结构与历史演变调和起来。在他看来,演变是寓于语言结构的有规则的差异之中的。 人物著作尤里埃尔·瓦恩里希在语言学方面的代表作有《不同语言的并用》(Languages in Contact,1953)、《结构方言学有可能吗?》(1954)、《语义学理论探索》(1966),以及与拉博夫等人合著的《语言演变理论的经验基础》(1968)等。 尤里埃尔·瓦恩里希在他的著作《Languages in Contact》里,首度提出语言学习者在习得第二种语言之时,通常都会把它的语言形式与他的母语中相同的形式等同;不过,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以该第二语言为母语的人来说,分别却很大。因此,每当我们听到外国人说我们的语言时,总会有一种怪怪的感觉。 尤里埃尔·瓦恩里希在他的生命最后阶段,一直都在为他的《意第绪语-英语辞典》(Modern English-Yiddish English-Yiddish Dictionary)努力,但等不到辞典的出版,他却因为癌症而与世长辞。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