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尤芳湖
释义

人物简介

尤芳湖,中国共产党党员、山东省科学院原院长、名誉院长、研究员、离休干部尤芳湖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9月1日12时30分不幸逝世,享年77岁。

尤芳湖同志1928年1月2日生于福建省泉州市,1949年4月于厦门大学参加革命工作,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5月毕业于厦门大学海洋系海洋学专业。历任福建省委青委学生部干事、厦门大学助教、大连海运学院助教、中科院办公厅秘书、中科院青岛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山东省科委副主任、党组成员、山东省科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名誉院长、研究员。2003年12月3日离职休养。曾任中国海岸河口学会副理事长。兼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名誉常务理事、中国老教授学会海洋分会名誉会长、《科学与管理》主编、《山东科学》主编。

学术思想

理论与实践

尤芳湖同志具有海洋科学理论与海洋调查实践兼备的特质。在科学研究中,他既重视理论又重视实践,特别善于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解决和国家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海洋学问题。在祖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在山东半岛的海岸、海岛,在天津新港、广西防城港、汕头港,到处都留下他在海上颠簸、孜孜求索的身影,闪耀着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术思想的光辉。

1957年5月,按照中国科学院和苏联科学院关于国际地球物理年的有关协议,尤芳湖同志受中国科学院派遣,参加苏联“勇士”号在太平洋上航程2万海里,历时110天的综合考察。这是新中国第一代海洋科学工作者首次纵跨太平洋。他在7万言的考察日记中写道:“海洋中出现的科技问题层出不穷,探索海洋的奥秘,要经过长期的努力。”他在日记中还生动地记述了两位苏联青年海洋学家有趣的私下辩论,他们“辩论实践与理论在科学上的价值,举了很多例,各执一辞,面红耳赤。我主张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我问他们科学有没有只有理论而没有实践的,或者反之?他们说没有。那不就得了吗!”他认为,当时“我国海洋学正处于萌芽状态,离开数理分析走不深,不重实测会成为无源之水,应当有目的而又经济地取得资料,发现问题,逐步开展研究。”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他所从事的研究项目大都是国家建设中面临的海洋学难题。天津新港建设中的减淤问题就是其中一例。天津新港建设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156项重大建设项目之一,港口及附近泥沙回淤是一大制约因素,他组织渤海湾调查队,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近岸带海域地貌、地质和海洋水文动力要素的综合调查,根据充分可靠的实测资料,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深入研究了渤海湾淤积物质的特征和规律,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渤海湾调查报告——论渤海的泥沙动态及天津新港附近泥沙的来源”,提出了天津新港减淤良策,为交通部和建港指挥部采纳,成果列入中国科学院建国十周年成果展。尤芳湖同志成功的海洋科学研究实践告诉我们,在科学研究中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结合是一条根本性的原则。它要求理论研究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规律的概括要有充分的依据,而且能指出它的实践意义,有助于解决国家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继承与创新

尤芳湖同志的学术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但其核心是创新。他曾经说过:“人生有涯,学海无涯。创新是科技人员的永恒主题。”他还经常告诫我们,科学是艰苦的探索,是创造性的劳动,离开了创新就谈不上科学研究,没有创造性的论文、研究报告,不能算作科研成果,否则就等于浪费国家的资源,甚至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他常说,要创新,不要重复。他反对重复别人,也反对重复自己。这些学术思想在他的学术论著中,在他晚年结集出版的《论海》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追忆尤芳湖同志的创新思想和走过的创新之路,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种激励和鞭策。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国的科学技术从总体上来说,还处于学习和掌握世界上已有的先进成就的阶段。尤芳湖同志充分利用赴苏进修和远洋考察的机遇,“抱着一切从头学起,书本知识缺乏学文献,实践缺乏自己动手”的精神,如饥似渴地学习有关海洋科学理论和知识,以超人的毅力学习海洋考察的仪器设备和方法。回国后与他人合作,翻译出版了苏联院士舒列金的《海洋物理学》,把苏联先进海洋科学成果介绍给国内同行。在海洋科学工作中,他经常阅览英、俄文科技文献资料,跟踪当时国际海洋科学发展的最新进展,借鉴吸收前人和国外自己有关的科学技术成果,切实根据中国浅海、海湾、河口的实际情况,推进自己具有独创性的研究,在海洋物理学领域的近海水文特征、潮汐、海流、波浪和海洋声学研究,在海洋地质学领域的海洋沉积和地貌研究,在海洋工程领域的近岸工程和港口工程等方面,都有他独特的贡献。

在科学研究中,富有创新的学术思想是科学家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尤芳湖同志勤学多思,涉猎广泛,平时重视知识积累和知识储备,加上超人的记性,使他具有有关学科甚至边缘学科的渊博知识。他海上阅历丰富,富有实践经验,掌握辨证唯物论和系统论思维方法,这些都使他在科学研究中比常人更容易产生科学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

尤芳湖同志富有创新的学术思想还源自他不屑坎坷、不畏艰险、勇于探索、锲而不舍、为追求科学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文化大革命”期间,极“左”思潮猖獗,他所在的研究所有多人被迫害致死。他被扣上“里通外国的特务分子”等罪名,蒙受残酷批斗、停止党籍、抄家、住牛棚的屈辱,但他奉献海洋的初心不改,矢志不移。1972年,尚未恢复党籍的他,告别了患病的爱人和年少的孩子,又满怀激情地参加山东白沙口潮汐发电站的工程攻关。他和几个年轻人在离岸2公里荒无人烟的小岛上,设置测波站,对波浪和冲淤量等进行昼夜观测,同步观测。狂风恶浪正是观测波浪掀沙的良机,严寒酷暑也要连续观测,不能间断。13个月的孤岛苦战,他终于获得了一系列系统珍贵的实测资料,经过周密的综合分析和科学思考,突破难关,发表了“波浪沿岸输沙率的计算公式”和“近岸带水下沙丘的群体运动”两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取得了国内首创的理论成果。并对白沙口附近泥沙的主要来源、运动方式和防淤措施等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建议。1974年,他应交通部之邀,又远赴广西防城港,和同志们一起连续多年进行海上实测和试验,完成并发表了“‘拦门沙’航道泥沙冲淤变动规律的研究”和“防城湾潮汐通道稳定性问题的研究”两篇学术论文,提出了验证其判据和冲淤模式,并对浚深后的稳定前景做出了预测。这些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均被交通部采纳,且为其后的工程实践所证实。

学科融合与协作

尤芳湖同志的学术思想体现了多学科融合与协作的鲜明特点。多学科融合与协作是现代科学整体化趋势的现实要求,也是一种科学的综合性和边缘性在研究方面的具体反映。他认为,浩如烟海的科学技术,决不是一个人能够掌握的,许多重大的课题研究,不可能由一个人、一种专业人才或一个研究机构独立完成,要靠多学科互动融合,共同研究,才能完成。他常对周围的同志们说,合作研究正在日益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形式,要和其他单位协作好,要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同心同德真诚协作,讲团结,挑重担,讲风格。

1958年,他从苏联学成回国,在海洋水文动力学方面已有相当深厚的功力,但他敏锐地发现,由于中国浅海海湾的特点,囿于海洋水文动力学难以解决我国海湾河口复杂的现实问题,只有学科融合、协作才有希望达到胜利的彼岸。他在渤海湾调查和天津新港减淤对策研究实践中,首次把海洋水文动力学与海岸河口地质地貌学相结合,进行了方法论的创新,取得了创造性的研究成果。1960年,他根据国防的需要,代表海洋所与中国科学院声学所合作,进行持续多年的东海水声考察,开展多种项目的现场实验,发现了东海浅水水下声道和反波导,完成了“东海声速垂直分布类型”的研究报告。这一富有开拓之功的研究成果,为水声技术在国防、通讯上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1979年,国务院批准国家海洋局等组织沿海十省、市、自治区进行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的计划。他作为全国领导小组成员,并受山东省科委之命,成功地组织有5000多人次参调,历时8年,耗资千余万,多部门、多单位、多学科参加的“山东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工作。1990年,国务院批准国家科委等五部委的报告,部署进行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年逾花甲的他再度受命,负责组织国家驻鲁和省属的有关科研、教学和管理机构的1500余名科技工作者,历时三年进行了多学科、多层次的“山东省海岛调查和开发试验”。并组织编写和审核出版了《山东海岛研究》和《山东海岛志》。上述两项以多学科协作和融合为特点的大型海洋调查活动,获得了中国近海系统的海洋资料,为海洋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为我省“海上山东”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打下了基础,为科技兴海、建设“海上山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海洋开发与保护

尤芳湖同志热爱海洋、憧憬海洋。他说,在大洋大海面前,个人觉得十分渺小。他把一生献给了祖国的海洋科学事业,旨在探索海洋奥妙,科学地开发、保护海洋资源和环境,以造福人民。他在中国海洋资源、环境的开发与保护方面的诸多立功、立言,构成他学术思想的重要部分。

尤芳湖同志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先后在青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省科委和山东省科学院工作过,曾两次主持山东省海岸带、海涂资源和海岛的综合调查,对山东海洋情有独钟。他认为海洋是21世纪人类的希望,山东具备开发海洋的良好基础和条件。于是,他以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精神和气概,为科学地开发利用山东海洋资源著书立说,奔走呼号。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根据山东省海洋资源和海洋科技资源的优势,提出建设“海上山东”的建议和设想,并对1991年山东省将“海上山东”列为重大跨世纪工程决策的科学依据有所补益,十分欣慰。他同时感到建设“海上山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进一步深入有创见的研究,为推进“海上山东”的建设继续提供有真知灼见的意见和建议。为此,他心无旁骛,不论春秋寒暑,甚至无分日夜,在周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海上山东’量化目标研究”,对海洋经济的界定、“海上山东”经济量化目标与模拟模型、“海上山东”科技和社会量化目标以及“海上山东”建设的阶段措施,作了系统、创新性的分析。除此以外,他还主持完成了“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山东省海洋产业结构”和“建设‘海上山东’总体思路及实施方案研究”,撰写了“加大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力度,增强海洋高技术的研究内涵”和“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海洋资源”等文章,连续出版了《论海上山东》、《再论海上山东》和《三论海上山东》。他一直关注“海上山东”建设,于1998年两次上书省长,对有关规划中的“概念不清,数据有误,目标不实”等问题据实质疑。鉴于尤芳湖同志对山东海洋科学的研究与开发方面的突出贡献,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多项奖励。

尤芳湖同志在海洋科学研究中深感近海海洋污染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他认为人类和自然界要和谐共处,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应该是征服性、掠夺性的,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要把开发和保护很好地结合起来,既达到开发利用的目的,又做到保护资源环境不恶化,生态平衡不受破坏。1997年他与他人合作,独辟蹊径,选择了我国海域沿岸6个有代表性验潮站近二三十年来的相关资料,研究了世人关注的平均海平面变动问题。以后又与美国知名学者合作,发表论文提出温室效应加剧是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以警示世人。他认为保护海洋资源和环境,要靠管理,靠政策法规,靠科学技术。他在著述中明确主张,在发展山东目前重点海洋产业时,要保护近海资源,鼓励支持外海、远洋渔业,对非再生的海洋资源和旅游资源,要大力加强保护,设立自然保护区,以保护蓝色国土的净化,创造并保护优良的海洋开发软硬环境。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7:4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