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永州 |
释义 | 永州,即古之零陵,是祖国的一部分,位于远东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南省西南部。是湘粤桂三省交界处城市,湘西南口岸城市,拥有面积22441平方千米。目前暂辖2个市辖区、8个县、1个自治县:冷水滩、零陵、双牌、祁阳、东安、道县、宁远、新田、蓝山、江永、江华瑶族自治县(排名不分先后),另潇湘区正在规划中。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10年底,全市常住人口518.02万,居湖南省各市第五位。 中文名称:永州 外文名称:Yong Zhou 别名:永州(九嶷、零陵、潇湘、竹城) 行政区类别:地级市 所属地区:中国中南 下辖地区:2个区、8个县、1个自治县 政府驻地:冷水滩区逸云路1号 电话区号:0746 邮政区码:425000 地理位置:湖南省西南部 面积:22441平方千米 人口:609万(2010年) 方言:永州话、西南官话、湘语、粤语等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永州八景舜帝陵阳明山潇湘公园等 机场:永州机场 火车站:永州站、零陵火车站等 车牌代码:湘M 简介“锦绣潇湘”湖南永州湖南省永州市(汉语拼音:Yongzhou Shì,英语:Yongzhou City )。原名零陵地区,简称永州,雅称“潇湘”,别称“竹城”。1984年撤销零陵县,南北一分为二设立(县级)永州市和冷水滩市;1995年撤销(县级)永州市和冷水滩市,设立永州市零冷两区,南北重新合二为一。永州市区(零陵区、冷水滩区)是湖南省四大历史文化名城、十大旅游胜地、二级铁路枢纽、二级公路枢纽、三级航空枢纽、猎豹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是黄盖、怀素、李达、秦光荣的故乡;是柳宗元、欧阳修、陆游、徐霞客笔下描绘的神奇地方;自然空气、水质均居湖南省第一位。 永州古称零陵,隋朝始称永州,别称“竹城”;因其地有潇水、湘江汇合,故雅称“潇湘”。是历代诗人与文学家用武之地,北宋著名诗人欧阳修就有“画图曾识零陵郡,今日方知画不如。”的诗句。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就有“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的诗句。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永州八记》等。永州是一座山水江河交融的城市,一座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一座民营经济发达的城市,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一座充满活力与激情的城市,一座充满魅力与梦幻的城市,一座充满智慧与故事的城市。永州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瑶族文化、楚文化发祥地之一。 永州现辖2区、8县、1自治县:零陵区、冷水滩区、祁阳县、东安县、双牌县、道县、宁远县、新田县、蓝山县、江永县、江华瑶族自治县;共15个街道、106个镇、79个乡;5313个行政村(社区)、45714个村(居)民小组。 市情概况湖南省永州市,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湘江经西向东穿越零祁盆地(永祁盆地),潇水由南至北纵贯全境;两水汇于永州市区(零冷城区)。永州市东接郴州市,东南抵广东省清远市,西南达广西区贺州市,西连广西区桂林市,西北挨邵阳市,东北靠衡阳市。 永州地区地理坐标为 东经111°06′-112°21′、北纬24°39′-26°51′。南北相距最长245千米,东西相间最宽144千米。地区总面积22441.43平方千米(即2.24万平方千米),地区户籍人口580万人(2011年),常住人口5180235(2010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其中永州市辖区面积3200平方千米,市辖区户籍人口110多万(2012年),市辖区城市人口40多万。永州市区坐落在潇湘二水汇流处,整个市区分为零陵和冷水滩两个城区,两城区相距15公里,由湘江和零陵大道(永州大道)将两城区联接在一起,呈哑铃形框架,构成“潇湘第一城”独特的城市风貌。 永州市是湖南省下属的地级市,为湘西南口岸城市,位于五岭北麓,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永州是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是湖南直达两广、两南(海南、大西南)和港澳的主要通道。湘桂铁路、洛湛铁路、207国道、322国道、二广高速公路即G55国家高速公路(永州段分别叫邵永高速公路和永蓝高速公路)、泉南高速公路即G72国家高速公路(永州段叫衡枣高速公路)、永连公路都贯穿全境及九条省道在境内纵横交错。永州零陵机场已开通长沙、海口、广州、深圳航线。泉南高速公路、二广高速、洛湛铁路与湘桂铁路在永州市区(零冷城区)形成新的交通枢纽。正在规划中的贵(阳)福(州)铁路将横贯永州地区中部。 永州西汉始置零陵郡,因舜帝南巡崩于宁远九嶷山而得名。隋初设置永州总管府。又因潇水与湘江在永州城区汇合,所以永州自古雅称“潇湘”。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零陵地区,设立地级永州市。永州自古便是华中、华东地区通往广东、广西、海南及西南地区的交通要塞,也是湖南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素有“南山通衢”之称。“距水陆之冲,当楚粤之要,遥控百蛮,横连五岭,梅庚绵亘于其前,衡岳镇临于其后”,镇东北可入中原腹地,控制西南扼广西边陲之咽喉,据东南握广东海滨之通道,故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湖南唯一与两广接壤的地区,永州市区(即零冷城区)到广东广州仅500多公里,南六县距广州仅400多公里,是“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 行政区划截止2012年5月1日,永州市辖:永州市区<零陵区和冷水滩区>及祁阳县<龙山街道、长虹街道、浯溪街道>、东安县<白牙市镇>、双牌县<shuāng泷泊镇>、道县<濂溪街道和西洲街道>、宁远县<舜陵镇>、新田县<龙泉镇>、蓝山县<塔峰镇>、江永县<潇浦镇>、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共九县二区。 永州市人民政府原位于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潇水中路106号,1997年7月迁于冷水滩区梅湾街道逸云路1号。永州市区总面积3200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50多平方千米;市区户籍人口110万(2012年),其中城区户籍人口40多万。永州市区地理坐标东经110°10′-111°56′,北纬25°51′-26°49′;最北端杨村甸乡,最南端梳子铺乡,最西端石岩头镇,最东端菱角塘镇。其中:徐家井街道地理坐标:北纬26°13′东经111°37′;梅湾街道地理坐标:北纬26°25′东经111°36′;梧桐街道地理坐标:北纬26°28′东经111°35′。 永州市零陵区面积1986平方千米,人口61万。行政区代码431102。邮政编码425100。区人民政府驻徐家井街道,南津中路。 永州市冷水滩区面积1222平方千米,人口53万。行政区代码431103。邮政编码425000。区人民政府驻梧桐街道,梧桐路。 祁阳县 面积2519平方千米,人口102万。行政区代码431121。邮政编码426100。县人民政府驻长虹街道,金盆西路。 东安县面积2211平方千米,人口59万。行政区代码431122。邮政编码425900。县人民政府驻白牙市镇,东安大道。 双牌县 面积1739平方千米,人口17万。行政区代码431123。邮政编码425200。县人民政府驻(shuāng)泷泊镇,迎宾路。 道 县 面积2441平方千米,人口67万。行政区代码431124。邮政编码425300。县人民政府驻濂溪街道,春陵街。 江永县面积1633平方千米,人口25万。行政区代码431125。邮政编码425400。县人民政府驻潇浦镇,千家峒路。 宁远县面积2508平方千米,人口74万。行政区代码431126。邮政编码425600。县人民政府驻舜陵镇,印山路。 蓝山县面积1807平方千米,人口35万。行政区代码431127。邮政编码425800。县人民政府驻塔峰镇,城东南路。 新田县面积1004平方千米,人口37万。行政区代码431128。邮政编码425700。县人民政府驻龙泉镇,文泉路。 江华瑶族自治县 面积3216平方千米,人口46万。行政区代码431129。邮政编码425500。自治县人民政府驻沱江镇,春晓路。 截至2012年4月1日,永州市辖区下辖10个街道、19个镇、6个乡、2个开发园区;总共37个乡(镇、街道、开发园区);市辖区总共878个村(社区)。其中永州市零陵区辖4个街道、8个镇、4个乡;共545个村(社区)。永州市冷水滩区辖6个街道、11个镇、2个乡、2个开发园区;共333村(社区)。分别是: 徐家井街道、朝阳街道、南津渡街道、七里店街道、梅湾街道、菱角山街道、肖家园街道、杨家桥街道、梧桐街道、凤凰街道;邮亭圩镇、接履桥镇、菱角塘镇、富家桥镇、黄田铺镇、珠山镇、石岩头镇、水口山镇、仁湾镇、花桥街镇、普利桥镇、牛角坝镇、高溪市镇、黄阳司镇、上岭桥镇、竹山桥镇、伊塘镇、岚角山镇、蔡市镇;大庆坪乡、石山脚乡、凼底乡、梳子铺乡、珊瑚乡、杨村甸乡;马坪农业开发区、冷水滩工业园区。 历史沿革历史地名零陵、永州是中国两个重要的古地名。永州在隋朝以前称零陵。隋朝以后,永州、零陵成为一地二名,泛指今天的永州地区,特指现在的永州市区;今永州市区由南北两个城区组成即零陵区和冷水滩区。 中国共有夏代以前的古地名34个,零陵是其中之一。《零陵地区志》还称:“零陵”是全国惟一出现最早而又沿用至今的地市级行政区域名称。现在“零陵”为县级行政区域名称;即永州市零陵区。 最早于新石器晚期,已有人类栖息,今永州市黄田铺镇尚保存的人类遗址——石棚,据考证为距今2万年的人类栖息场所(一说为原始宗教祭祀处)和道县玉蟾岩发掘出土的稻谷遗存距今1万年左右,均可资佐证。 约五千年前左右,人类由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相传炎帝为南方氏族部落联盟首领,今零陵境域当属炎帝势力范围。零陵得名于舜葬九嶷山。《史记·五帝本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零陵之名从此著称于世,并成为中国出现于夏代以前且沿用至今的重要古地名之一。 建制沿革原始社会末期,今永州地区属三苗国的江南地。 夏商至西周时期,今永州地区属荆州之域。 春秋战国时期,今永州地区属楚国南境。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实行郡县制,设长沙郡,始置零陵县。 西汉汉武帝元朔五年六月壬子,即公元前124年农历六月二十六日,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置县级泉陵侯国。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析长沙国,始置零陵郡,零陵县治,隶荆州。为湖南四大古郡之一。 新莽王朝时,零陵郡改名九嶷郡,零陵县治,隶荆州。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复名零陵郡,改泉陵侯国为泉陵县,将零陵郡治所移至泉陵县,隶荆州。 三国东吴,为零陵郡,泉陵县治;分营阳郡,营浦治。皆隶荆州。 怀帝永嘉元年(307年),为零陵郡,泉陵县治,改隶湘州。 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为零陵郡,泉陵县治;分营阳郡,营浦治。改隶荆州。 梁天监十四年(515年),为零陵郡,泉陵县治,分营州永阳郡,营浦治,改隶湘州。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废零陵郡和永阳郡,置永州总管府,府治泉陵县,同年更名零陵县,隶湘州。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又改永州总管府为零陵郡,郡治零陵县,隶湘州。唐武德四年(621年)废零陵郡,分置永州、营州。武德五年,改营州为南营州。贞观八年(634年),改南营州为道州。贞观十七年,撤道州并入永州。上元二年(675年),复置道州。开宝元年(742年),改永州为永州零陵郡,改道州为道州江华郡,改营道县为宏道县.乾元元年(758年),废郡名,复称永州、道州。广德二年(764年),置湖南观察使,湖南之名自此始,永州、道州属之。 五代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为永州,零陵县治;分道州,宏道县治,隶江南西道。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为永州,零陵县治;分道州,营道县治,隶荆湖南路。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83年),改永州路,零陵县治;分道州路,营道县治,隶湖南道宣慰司。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为府。永州府治零陵县、道州府治营道县,隶属湖广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将道州府降为道州,隶属永州府。同年,改湖广行省为湖广承宣布政使司,永州府属之。 清顺治元年(1644年),分湖广承宣布政使司为湖广左承宣布政使司和湖广右承宣布政使司,永州府属湖广右承宣布政使司。康熙三年(1664年),改湖广右承宣布政使司为湖南省,永州府属湖南省衡永郴桂道。零陵县治。 民国2年(1913年),改道州为道县。民国3年,衡永郴桂道改为衡阳道,永州属衡阳道。民国11年(1922年),湖南省撤销道,仅存省、县二级。 民国26年(1937年),湖南省划分行政督察区,永州各县属第九行政督察区,零陵治。民国29年(1940年),湖南省调整行政督察区,原第九行政督察区所属各县改属第七行政督察区,零陵治。 1949年10~11月,永州地区各县先后解放,永州专区(1949年10月--1950年5月)于10月正式成立。永州专区专员公署驻零陵县芝城镇(1966年芝城镇改名东风镇,1979年东风镇改名永州镇)。辖:零陵县(今永州市区和双牌县北部)、东安县、祁阳县(今祁阳县和祁东县)、新田县、宁远县、江华县、道县(今道县和双牌县南部)、永明县(今江永县),8个县。 1950年5月,永州专区改名零陵专区,专员公署驻地不变,即驻零陵县芝城镇.(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1952年由祁阳县析置祁东县,县政府驻洪桥镇。 1952年11月,零陵、衡阳、郴州三个专区合并为湘南行政区。撤销零陵专区,原零陵专区所属零陵县(今永州市区和双牌县北部)、东安县、祁阳县、新田县、宁远县、江华县、道县(今道县和双牌县南部)、永明县(今江永县)、祁东县9个县划归湘南行署领导。 1954年7月,湘南行政区撤销,原零陵专区所属各县,除新田县划归郴县专区外,其余县全部划归衡阳专区。 1955年11月,江华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改称江华瑶族自治县。1956年3月,永明县更名江永县。1959年3月,新田县并入桂阳县。1961年7月,恢复新田县。1960年6月,零陵县冷水滩镇升格为县级冷水滩市。 1962年10月,撤销冷水滩市,改为冷水滩区,仍属零陵县管辖。 (从1952年11月到1962年12月今永州地区都被并入今衡阳地区或者郴州地区) 1962年12月底,恢复零陵专区,专署仍然设零陵县芝城镇.原属衡阳专区的零陵县(今永州市区和双牌县北部)、江永县、道县(今道县和双牌县南部)、宁远县、东安县5个县及江华瑶族自治县和郴州专区所属蓝山县、新田县2个县划入零陵专区。原零陵专区的祁阳县、祁东县2个县划归衡阳专区。 至此1962年12月底,零陵专区(1950年5月--1968年9月,其中1952年11月到1962年12月无零陵专区此区划)辖7县、1自治县:零陵县(今永州市区和双牌县北部)、东安县、道县(今道县和双牌县南部)、宁远县、江永县、江华瑶族自治县、新田县、蓝山县。零陵专区,专员公署驻零陵县芝城镇(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1964年5月,划零陵县、道县的12个公社和9个国营林场,设置潇水林区管理局。1966年零陵县驻地芝城镇改名东风镇。1968年9月,改零陵专区为零陵地区。1969年12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潇水林区管理局,设立双牌县。1979年3月,零陵县驻地东风镇改名永州镇,由地区直接领导。1982年1月,升永州镇为县级永州市。1983年2月,祁阳县重新划归零陵地区管辖。1984年6月,撤销零陵县,恢复县级冷水滩市。原零陵县的邮亭圩区(白塘乡除外)、菱角塘区、富家桥区、水口山区、珠山区、黄田铺区等6个区和楚江圩区的接履桥乡,划归县级永州市管辖;楚江圩区(接履桥乡除外)、黄阳司区、普里桥区、冷水滩区等4个区和邮亭圩区的白塘乡,划归冷水滩市管辖。 至此1968年9月,零陵地区(1968年9月--1995年11月)辖:永州市(今永州市零陵区)、冷水滩市(今永州市冷水滩区)2个市和祁阳县、东安县、双牌县、道县、宁远县、江永县、江华瑶族自治县、新田县、蓝山县9个县。零陵地区,行政公署驻永州市徐家井街道潇湘中路(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潇水中路) 1995年11月2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5]110号):(1)撤销零陵地区和县级永州市、冷水滩市,设立地级永州市,永州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芝山区(2005年更名为零陵区)。(2)永州市新设立芝山区、冷水滩区。以原永州市为芝山区的行政区域,芝山区人民政府驻徐家井街道南津中路;以原冷水滩市为冷水滩区的行政区域,冷水滩区人民政府驻梅湾街道清桥路(现迁驻梧桐街道梧桐路)。(3)永州市辖原零陵地区的祁阳县、新田县、道县、蓝山县、东安县、双牌县、宁远县、江永县、江华瑶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芝山区(今零陵区)、冷水滩区。 至此1995年11月,永州市辖:永州市区<芝山区和冷水滩区>及祁阳县<浯溪镇>、东安县<白牙市镇>、双牌县<泷泊镇>、道县<道江镇>、宁远县<舜陵镇>、新田县<龙泉镇>、蓝山县<塔峰镇>、江永县<潇浦镇>、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共九县二区。永州市人民政府驻永州市芝山区徐家井街道潇湘中路(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潇水中路106号)。 2000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将永州市人民政府驻地由永州市芝山区潇湘中路(今永州市零陵区潇水中路106号)迁址永州市冷水滩区逸云路1号 <实际上在1997年7~8月中共永州市委、永州市人民政府先后迁驻永州市冷水滩区> 2005年6月15日,民政部《关于湖南省永州市芝山区更名为零陵区的批复》(民函[2005]138号):经国务院批准,永州市芝山区更名为零陵区,行政区域不变,区人民政府驻地不变。8月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永州市芝山区更名为零陵区的通知》(湘政函[2005]133号)。零陵区和冷水滩区,隶属永州市辖区,永州市区由零陵城区和冷水滩城区组成。 至此2012年5月1日永州市辖:永州市区<零陵区和冷水滩区>及祁阳县<龙山街道、长虹街道、浯溪街道>、东安县<白牙市镇>、双牌县<shuāng泷泊镇>、道县<濂溪街道和西洲街道>、宁远县<舜陵镇>、新田县<龙泉镇>、蓝山县<塔峰镇>、江永县<潇浦镇>、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共九县二区。永州市人民政府驻永州市冷水滩区梅湾街道逸云路1号。 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永州市位于湖南省西南东三面环山、向东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的南缘。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奇峰秀岭逶迤蜿蜒,河川溪涧纵横交错,山岗盆地相间分布。在全市3366.55万亩土地总面积中,平原面积478.67万亩,占14.29%;岗地面积596.87万亩,占17.81%;丘陵面积486.3万亩,占4.51%;山地面积1656.68万亩,占49.45%。从总体上看,全市大体呈现“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格局。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三山围夹两盆地,呈向东北倾斜的山字形地貌轮廓 越城岭—四明山系雄踞西北,萌渚岭—九疑山系矗立东南,都庞岭—阳明山系横插中部,将永州分隔成南北两大相对独立的部分。在三大山系及其支脉的围夹下,构成南北两个半封闭型的山间盆地。位于北部的零祁盆地,面积达855.4万亩,占境内盆地总面积的45.5%。盆地内地势低平开阔,耕地连片延伸。盆地周围由北面的四明山、西北的越城岭、南面的紫金山、东南面的阳明山相环绕,东北向衡阳盆地敞口。南部道江盆地,面积1024.27万亩,占境内盆地总面积的54.5%。盆地内丘岗起伏,耕地连片。盆地东面向郴州、永兴盆地开口,西南成狭长谷地向江永、江华南部延伸,形成串通湖广的交通走廊。盆地外周由北面的阳明山、西北的紫金山、西面的都庞岭、南面的萌渚岭—九疑山围隔而成。 西南高,东北及中部低,地表切割强烈 从全国地形看,永州位于由西向东倾降的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交接地带,是南岭山地向洞庭湖平原过渡的初始阶段。西北、西、西南三大山系,山体巍峨蜿蜒,山峰高达千米以上。都庞岭的峰顶韮菜岭,海拔2009.3米,是全市最高点。东北及中部,丘岗星罗棋布,谷盆相嵌,海拔一般在300米以下。湘江河谷祁阳唐家岭的九洲,海拔63米,是全市最低点。全市相对高差1946.3米,比降达2.7~20%,切割深一般为300~700米,最深达800~1000米。纵观全市地势,大体是西部和西南高,东北及中部低,以三大山系为脊线,呈环带状、阶梯式向两大盆地中心倾降。 地貌类型复杂,以丘岗山地为主 全市地貌类型发育,在历次构造运动、岩浆侵入以及地表水的长期风化剥蚀下,形成了以山丘地为主体,丘、岗、平俱全的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全市有中山、中低山、低山总面积11044.5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9.5%。丘陵3242平方公里,岗地3979平方公里,平原3191平方公里,水面880平方公里,分别占总面积的14.5%、17.81%、14.29%和3.94% 山地山系永州山地面积大。境内峰峦迭障,雄伟壮观。主要山脉有越城岭—四明山系、都庞岭—阳明山系和萌渚岭—九疑山系。 越城岭—四明山系 越城岭自西南向东北,由广西插入东安县境。其余脉舜皇山、牛头寨山、四明山等折转向东,横跨东安县、邵阳县、祁东县、永州市冷水滩区四县(区)北部边境,构成阻隔西北寒流入侵永州的天然屏障。越城岭—四明山系高峻陡峭,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有金字岭、紫云山、高挂山、大界岭、牛头歧等21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85座。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有154座。 都庞岭—阳明山系 都庞岭大致成南北趋向,虎踞于湘桂边陲。其支脉紫金山、阳明山折转向东,横贯永州中部,将永州分隔为南北两大区域。都庞岭—阳明山系蜿蜒200余公里,构成境内 永州市零陵区、江永县、道县、双牌县、祁阳县、宁远县等6县(区)的主要山地。都庞岭—阳明山系群峰起伏,到处崇山峻岭。其中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有韮菜岭、阳明山、杉木顶等35座,海拔1000上的山峰有472座。 萌渚岭—九嶷山系 萌渚岭是湘粤桂三省区的自然界岭,又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山系南北、东北走向,属南岭山脉纬向构造带。山系群峰高耸,苍山如海。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有大龙山、癞子山、姑婆山、黄龙山、团圆山、紫良界岭等44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91座。 山脉山峰阳明山 巍峨的阳明山位于潇水之东,与永州市零陵区、双牌县、祁阳县、宁远县等县(区)接壤。主峰海拔1625米。阳明山境内70%的山地海拔在1000米以上,群山连绵,山峰环立,主峰望佛台海拔1624.6米,登峰远眺,极目千里,上可达九嶷,下可见衡岳,零城冷区和蜿蜒潇湘,无不历历在目。山高谷幽,石怪峰奇,,森林茂密,树种繁多,松涛和鸣,秀竹滴翠,流泉飞瀑,云山雾海,路转峰回,鸟语虫鸣,奇花异草,相互辉映。身临其境,宛若进入“鸟鸣山更幽”的人间仙境。 阳明山土质肥沃,资源丰富,列为省自然保护区。山中盛产竹木,有竹乡林海之称。国内名贵稀有的华东黄杉,这里有成片的次生林;濒临绝种的白鹇,亦时在山里行走翻飞。其他稀有药材,珍禽走兽,种类繁多,难以胜记。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动植物宝库。 九嶷山 九嶷山又名苍梧山,位于宁远、江华、蓝山三县交界处。纵横100余千米,有“天下万山朝九嶷”之说。因9座山峰,峰峰相似,故名九嶷山。主峰畚箕窝海拔高达1959.2米。九嶷山奇特秀丽,溶洞众多,曾得到世界地貌学鼻祖徐霞客的赏识。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珍贵的诗文。九嶷山不仅怪石嶙峋,洞石遍布,而且是森林王国,其面积约53平方千米。九嶷山国家森林公园就在湖南省宁远县九嶷山瑶族乡境内。 舜皇山 舜皇山位于东安县西部30千米处,为湘南第一峰。系国家级森林公园(1992年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82年设立)。史籍载为舜帝南巡驻跸之处,故名。主峰海拔1882.4米,总面积14549公顷,森林覆盖率为91.8%,有原始次生林5300公顷。山中有高等植物1640种,野生脊椎动物118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7种,二级22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8种,二级22种。千米以上高峰12座,景观多变;峡谷9条,层进渐险;30米落差以上瀑布22处,吐珠喷雾;大型溶洞13个,景致精美;怪石、崖壁26处,似物像人,巧妙逼真;成景山泉7处,淙淙流淌。山、水、石、林巧合成景,岩、泉、树、藤自然成趣,四时花开不断,气候宜人。更有山北之古庙,山麓之舜王庙及多处名人题咏碑刻等人文景观。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央直属机关的“红章”纵队和“红星”纵队于1934年11月17日从新宁县老山界途经东安县舜皇山大庙口镇塘旁边,翻越“雷群岭”进入广西桂林地区。 都庞岭 都庞岭位于湖南省道县和江永县境内,地处南岭山脉中部,都庞岭东侧,境内峰高岭峻,河谷深邃,切割强烈,最高峰韭菜岭海拔2009.3米,千米以上山头近百座。由于保护区位于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区内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属华中、华南、华东三大植物区系的交汇地带,动物区系为东洋界华中区,并有华南区系成为渗透,华中区向华南区过渡特征。本区森林植被保存良好,生物资源丰富,低海拔地区分布有大面积结构完整的常绿阔叶林,为保护的主要对象,同时区内还分布有大面积的福建柏群落和长苞铁杉群落;已发现的维管束植物有214科861属1949种,其中冷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香果树、鹅掌楸等10余种植物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区内不分布有丰富的作物野生亲缘种种质资源;已发现的陆栖脊椎动物有70科146属20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鳄蜥、云豹、蟒、短尾猴、水鹿等25种。本区还是湖南省西南部的重要水源涵养林区,并为瑶文化的发源地,因而在森林生态、动植物遗传和保护以及民族学的研究等方面均具有很高的价值。 四明山 四明山,因这四明山与东安县、邵阳县、祁东县、永州市冷水滩区四县区(或者说与东安县、邵阳县、原祁阳县、原零陵县)相邻,“ 四望皆明 ” 而得名。山势陡峻,切割强烈,四明山海拔 1000米以上的山峰3座,境内以杨村甸腾云岭为最高峰,海拔1044米;800米以上的6座。登临山中,远观山翠如黛,岭断云连;秋看枫红似火,黄叶翻飞。山中现存有珍贵树种有白玉兰、银杏、楠木、摇钱树、青钱柳、紫穗槐等 10 多种。常年活动着香猫、聋猪、穿山甲、猴鹰、夜鸦等珍禽异兽数十种。据传明代建北京故宫、太和殿一根主梁就取自这里出产的珍贵楠木。 河流水系永州是一个河流密布、水系发育的地区。全市共有大小河流733条,总长10515公里。按长度分,301公里以上的2条,101~300公里的2条,50~100公里的14条,5~49公里的590条。按流域面积分,5000平方公里以上的2条,1001~5000平方公里的7条,101~1000平方公里的55条,11~100平方公里的543条。全市河流受地形地貌及构造断裂带的控制,大都呈由南向北或自西向东的走向,并分为三个水系:一是湘江水系。包括全市主要河流,流域面积2146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6.09%。二是珠江水系。主要是江永桃川、江华河路口一带及蓝山的一部分小河。流域面积为77.8平方公里。三是资江水系。只有东安南桥、大盛部分地方的小河属之,流域面积101.3平方公里。 永州境内的水系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河流纵横,呈树枝状分布。全市绝大多数河流从西北、中部、南部三大山系发源,穿山绕岭,逐级汇流,形成树枝状流域网,汇集于潇湘二水,最后从零祁盆地东北口流出,注入洞庭湖。二是河流水量大,易涨易涸。全市河流总水量占全省河流年均总水量的11.1%。其水源主要靠自然降水,因而年内各季的水位变化大。春末夏初的暴雨期,各河流会出现短期洪汛,水位差在5~18米,径流量超过正常值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而秋冬枯旱时,河流就会涸浅,有的甚至会断流。三是河床坡降大,谷深流急。南岭山地相对高差大,地势比降达2.7~20%。穿越这里的河流下切,河道窄而切割深,水流湍急,落差集中。 永州的主要河流有湘江、潇水、宁远河、白水、祁水、芦洪江、舂陵河、石期河、永明河等。 湘江 发源永州市蓝山县紫良瑶族乡野狗岭,与周边河流汇集于潇水,经宁远、江华、道县,双牌流经永州市区最后由祁阳县唐家岭的九洲流向常宁市。境内流程227.2公里,自然落差55.3米。湘江水量丰富,入境流量283.55秒立米,出境流量774.5秒立米,是境内最重要的水路交通,也是全市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源泉。 潇水 古名深水,又名营水,东晋以后改名潇水。潇水是湘江上游最大的支流。发源于蓝山县紫良乡野狗山麓,流经江华、江永、道县、双牌,汇集永明河、宁远河,于永州市城区萍岛注入湘江。干流长354公里,流域面积1209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08.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345秒立米,为全市生产生活供水的主要水系网络。 白水 湘江上游一级支流。发源于桂阳县大土岭,于常市蒲竹进入祁阳,在祁阳白水镇汇入湘江。白水全长117公里,流域面积181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4.3秒立米,河床落差达653米。 祁水 湘江一级支流。发源于邵阳县四明山东侧的九塘坳,流经祁东县黄泥桥,在窰头铺的石湾村进入祁阳,经黎家坪、下马渡,在县城浯溪镇东汇入湘江。全长114公里,流域面积168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3.9秒立米,多年平均径流量7.55亿立方米。祁水在祁阳境内河长67.2公里,流域面积568.2平方公里。 芦洪江 又名应水。湘江上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东安县与邵阳县的分水岭黄花山东麓,于永州市冷水滩区高溪市镇汇入湘江。全长80多公里,有大小支流15条,流域面积107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6.3亿立方米,平均流量19.89秒立米。 紫水河 又名大阳川水,为湘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东安紫云阳合坪,于东安大江口汇入湘江,全长96公里。落差1550.5米,流域面积983.6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3.94秒立米,年均径流总量7.6亿立方米。 宁远河 湘江的二级支流,潇水的一级支流,由舂水和泠水汇合而成。舂水与泠水在宁远曹家滩汇合后流入道县油湘,再进入宁远下白营,最后经道县油湘流入潇水。宁远河全长90多公里,流域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20.53秒立米。 永明河 潇水一级支流,湘江二级支流。发源于江永县凉伞界,流经古宅、江永县城、上江圩,于道县涔江渡汇入潇水。全长82公里,流域面积121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2.6秒立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3.5亿立方米。 气候特征永州市属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一年四季比较分明。全市年均气温为17.6~18.6℃,无霜期286~311天,日最低气温0℃以下的天数只有8~15天。多年平均降雪日数为3~7天,极端最低气温在-4.9~-8.4℃之间。日平均气温≥0℃的积温达6450—6800℃,≥10℃的积温为5530~5860℃。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300—1740小时,太阳总辐射量达101.5~113千卡∕平方厘米。多年平均降水量1200~1900毫米,一般是山区多于平岗区,南部多于北部。 交通航空交通枢纽永州零陵机场 永州零陵机场,建在永州市岚角山镇,机场距零陵城区最北端(虎啸花坛)、冷水滩城区最南端(九嶷山职院)均为7公里。现已开通至长沙、广州、昆明、北京、西安、成都、海口、三亚等20个城市的航班。但大多数航班需要在长沙转机。在永州市内乘车到永州零陵机场,可乘23路、26路、28路公共汽车及零冷快巴,分别在零陵机场入口下即可。 铁路交通枢纽永州火车站(永州火车西站)、永州火车南站(零陵火车站)、永州火车东站(冷水滩老火车站) 永州地区境内有2条铁路线:洛湛铁路(洛阳--湛江)、湘桂铁路(衡阳--凭祥),分别连接永州南北和东西的交通,并在永州市区(零冷城区)交汇,形成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 公路交通枢纽永州汽车北站(永州冷水滩汽车站)、永州汽车南站(永州零陵汽车站)、永州汽车西站(永州凤凰园汽车站)、永州长途汽车总站(永州怀素汽车站) G322国道(衡阳--凭祥)、G207国道(锡林浩特--徐闻)和G55国家高速公路即二广高速公路(永州段分别叫邵永高速公路和永蓝高速公路)、G72国家高速公路即泉南高速公路(永州段叫衡枣高速公路)、永连公路在永州市区(零冷城区)交汇,形成重要的公路交通枢纽。 水路交通枢纽永州潇湘码头 永州还有便捷的航运条件,湘江连东西,潇水流南北,通航里程达到了555公里。潇湘码头通洞庭湖达东海。 资源土地资源全市有土地面积3364.25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10.5%,位居全省第二。土地类型多样、质量较好。有宜农耕地500万亩,宜林地2100万亩,连片宜牧地158万亩。土地后备资源充足。全市待开发土地563万亩,宜农荒地是全省数量多、质量好的地区之一。 动物资源全市已查明的野生动物有1000余种,其中有大量的珍稀动物。现列为国家保护的有31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华南虎、黄腹角雉;属国家二级濒危保护动物五步蛇、猕猴、穿山甲、金钱豹、麝、红腹角雉、毛冠鹿、水鹿、大鲵(娃娃鱼)、红石猴、灰腹角雉等10种;三级保护的有獐、青羊、苏州羚、白鹇、金鸡等19种。全市已知水产动物有186种,其中鱼类有153种。主要经济鱼类有草、青、鲢、鳙、鲤等20余种;稀有珍贵鱼类有中华鲟、竹鱼等;水产两栖动物有大鲵(娃娃鱼)等16种;水产爬行动物主要有鳖、团鱼、乌龟等;珍贵水产兽类有华东水獭(俗名水貂)。 植物资源永州市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系本省植物资源富集地区。全境共有维管束植物232科、1003属、2712种,占全省的68%,为全国的10%;有乔木树种127科、429属、1542种。其中有栽培价值的58科、253种,有实用推广价值的180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6种:银杉、水杉、珙桐、香杉、种萼木(伯乐树)、苏铁;属国家二级保护的13种:楠木、银杏、冷杉、中华珈、长柄双花木、香树、红豆树、白豆松等;属国家三级保护的有杜仲、鹅掌楸、福建柏、华南栲、青钱柳、檫木、黄杉等27种;属省级保护的有斑竹、方竹、罗汉竹、绒毛皂荚、山羊角树、黄连、党参、天麻等29种。 矿藏资源全市地处中国著名“南岭多金属成矿带”,已探明的矿藏有55种,占全省矿种一半。已知矿床点632处,达到工业矿床80处,其中大型5处,中型15处,小型60处。锰、锡、稀土等矿藏储量大,品位高。其中锰保有储量约6800万吨,占全省的34.7%,居全省第二位,产量居全省第一位。江华姑婆岭稀土矿为大型矿藏,储量全省第一。 水力资源永州是个河流密布、水系发达的地区,共有大小河流700余条,总长1万多公里,河床谷深流急,水能资源蕴藏丰裕,总量达238万千瓦,位居湖南第三,其中可开发量达101万千瓦,待开发利用的达60余万千瓦。 经济2011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完成940亿元、比上年增长13%,总量是2006年的2.3倍;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260亿元、比上年增长22%,总量是2006年的4.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90亿元、比上年增长19%,总量是2006年的2.5倍;财政总收入完成70.5亿元、比上年增长31.7%,总量是2006年的3倍;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51亿元、比上年增长18.3%,总量是2006年的2.28倍。 文化艺术风土人情永州地区共有2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7.5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36%,居全省第三位。在少数民族人口中,瑶族35.61万人,壮族1.48万人,其他少数民族4800多人。 永州地区居民宗教信仰者50多万,约占全市9%。信仰的宗教主要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其中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对永州的历史、文化、艺术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永州地区现有宗教活动场所达100多处。 永州地区使用北京时间(中国标准时间)(UTC+8)行政区划代码为431100,邮政编码为425000 ,电话长途区号为0746(+86746、0086746),汽车牌照为湘M 永州市区方言为零陵话(也叫永州话),因古零陵县得名,今主要分布于永州市区(零陵区和冷水滩区)及双牌县的北部,以零陵城区为中心,使用人口120万左右,属于汉语方言-北方语-西南官话-零陵话(永州话)。另外永州地区汉语方言还有以白牙市镇为中心的东安话,以浯溪镇为中心的祁阳话,以道江镇为中心的道州话,以舜陵镇为中心的宁远蓝山新田话,以沱江镇为中心的江华江永话. 永州地区特产主要有五步蛇、眼镜蛇、永州血鸭、东安鸡、永州喝螺、永州异蛇酒、油茶、永州水晶巷酱板鸭、江永“三香”(香米、香柚、香芋)、江华苦茶、道县红瓜子、道州灰鹅、新田薯酒、蓝山黑糊酒、金桔等。 地方戏曲永州是戏曲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自明代起,境内就开始戏剧表演出现。此后,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大型地方剧种——祁剧。与此同时,在永州境内还有零陵花鼓戏、祁阳小调、木偶戏等地方戏曲。 祁剧祁剧发祥于祁阳,旧称“大戏”、“祁阳戏”、“祁阳班子”、“楚南戏”等。新中国成立后,始称祁剧。 明代中叶,江西“弋阳腔”目莲戏传入祁阳,与祁阳地方语言、音乐、祭祀、风俗、民情相结合,逐步演变为祁剧高腔。以后昆、弹腔相继传入,成为祁剧三大声腔。明嘉靖年间,祁剧已初具规模。此后,逐步流传到湘南、湘西、湘中、粤北、赣南、闽西、广西、黔东一带,有“祁阳弟子遍天下”之称。在长期流传过程中,造成剧目、唱腔、脸谱、服饰、应工、表演风格的差异,形成两大流派:以祁阳县、永州市为中心的湘南各地祁剧叫永河派,以邵阳市为中心的湘中、湘西各地祁剧叫宝河派。 零陵花鼓戏零陵花鼓戏,过去称为花灯或调子,主要有祁阳花鼓灯和道县调子戏两大艺术派系。以后,两派合流,成为零陵花鼓戏。 花鼓戏传入零陵的时间在清乾隆前后,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清乾隆、嘉庆年间(1796—1820),诸联所著《明斋小识》载:“花鼓戏传来三十年,而变者屡矣。始以男,继以女;始以日,继以夜; 始于乡野,继而城市;始盛于村俗农甿,继沿于纨绔子弟。”文中概括了当时花鼓戏的发展演变情况。零陵花鼓戏的传统剧目有150多个, 内容主要是表现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婚姻爱情和其他社会生活;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语言通俗,形象生动,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念白、歌舞、声腔、伴奏等,都富有地方特色,为流行地区群众所喜闻乐见。 祁阳小调祁阳小调是一种有词有曲、词曲结合,结构完整,旋律优美;有说有唱、说唱结合,以唱为主的一种地方色彩很浓的民间曲艺形式。祁阳小调流行于祁阳各地,尤以浯溪镇、肖家村镇、文明铺镇、黎家坪镇、羊角塘镇、潘市镇、观音滩镇等地为盛。其曲牌极为丰富,约有300来个。流传较广的有《四季花开》、《十月花开》、《三杯酒》、《讨学钱》、《摘菜苔》、《送金花》、《走场调》、《五更留郎》、《闹五更》等。其唱词属民歌体,句子结构形式有:一种为正规句子,七字一句,四句一段,或五字一句,四句一段;另一种为非正规句子,由长短句组成,唱词灵活自由,多用口头语。但不管哪种结构,其节奏都很分明。曲调结构形式,多为一段体,由上下两个乐句或四个乐句为一段构成。其中有只唱不说的,也有唱与韵白结合的,有似自由体小快板式进行的,还有个别的由A、B两段体构成。祁阳小调的演唱形式小型灵活,一般为一人唱一人伴奏,动作不大,主要靠面部表情;也有男女二人边歌边舞,风趣活跃。由于祁阳小调有其独特风格,1982年的《中国百科全书》已将它列为全国的一个曲种。 木偶戏木偶戏源于汉代,盛于唐宋。在祁阳一带,元、明时期已有木偶戏演出。清嘉庆、道光年间,祁阳木偶戏已很盛行,遍布于文明铺和潘家埠一带。到了咸丰年间,有名木偶剧团首推祁阳文明铺李陶儿家的“仁和班”。民国时期,祁阳有半职业、职业木偶剧团108个,艺人500余人。著名艺人有刘光奎、王连生、唐耀、刘玉生等人。新中国成立后,王连生等人被邀至北京传授木偶艺术两个多月。1954年,祁阳“仁和班”被邵阳文工团接走,成立邵阳木偶剧团。1956年,邵阳木偶剧团与长沙皮影剧团合并,成立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团,曾到苏联、蒙古等国家访问。1958年赴京演出,刘玉生饰《追鱼记》中的鲤鱼精,毛泽东观看后,与演员合影。同年12月在汉口演出,受到陈毅副总理和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称赞,并被上海美术电影制版厂拍成电影。1961年至“文化大革命”,祁阳县创办木偶剧团1个,接收民间艺人18人,青年学徒7人,“文化大革命”中被解散. 教育公立大学:3所①湖南科技学院(原名零陵学院)---永州市朝阳街道杨梓塘路 ②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新本部永州学院)--永州市七里店街道永州大道中 ③湖南九嶷职业技术学院(原名湖南九嶷学院)---永州市上岭桥镇曲河村永州大道中 永州职院医学院 (原名零陵卫校)---永州市七里店街道永州大道南(南津路) 永州职院信息工程学院(原名零陵农校)---永州市梧桐街道梧桐路 永州职院商贸旅游学院(原名零陵商校)---永州市七里店街道永州大道南(南津路) 永州职院人文教育学院(原名零陵师范)---永州市南津渡街道中山南路 永州职院理工电子学院(原名零陵工校)---永州市徐家井街道潇水中路 公立中学:15所永州市第一中学:(原零陵县第一中学、县级永州市第一中学)--七里店街道宗元路 永州市第二中学:(原零陵县第二中学、县级冷水滩市第二中学)--菱角山街道凤凰路 永州市第三中学:(原零陵县第三中学、县级永州市第三中学)--南津渡街道中山南路 永州市第四中学:(原零陵县第四中学、县级冷水滩市第四中学)--梧桐街道西区路 永州市第五中学:(原县级永州市第四中学)--南津渡街道东门岭路 永州市第六中学:(原县级冷水滩市第五中学)--杨家桥街道将军岭路 永州市第七中学:(原县级永州市第五中学)朝阳街道萍阳南路 永州市第八中学:(原县级冷水滩市第一中学、冷水滩市第八中学)--梅湾街道逸云路 永州市第九中学:(原县级永州市第二中学)--七里店街道永州大道南(南津北路) 永州市第十中学:(原县级冷水滩市第三中学)--杨家桥街道长安路 永州市第十一中学:南津渡街道潇水东路 永州市第十二中学:(原县级冷水滩市第六中学)--杨家桥街道将军路 永州市第十四中学:菱角山街道下河线路 永州市第十六中学:凤凰街道向荣路 永州市第十八中学: 凤凰街道凤凰路 因1984年撤销零陵县,成立(县级)永州市和冷水滩市,于1985年零陵一中和零陵三中改名为(县级)永州一中和永州三中;而零陵二中和零陵四中则改名为(县级)冷水滩二中和冷水滩四中; 又因1995年撤销(县级)永州市和冷水滩市,南北合二为一,成立永州市芝山区<今 零陵区>和冷水滩区,于1996年(县级)永州一中和永州三中升格为(地级)永州一中和永州三中;而(县级)冷水滩二中和冷水滩四中则改名升格为(地级)永州二中和永州四中。 其余学校校名皆因撤县级市升地级市而改名或新建升格而成。根据单数学校在零陵区,偶数学校在冷水滩区的规则,未来的永州市第十三中学、永州市第十五中学、永州市第十七中学,将规划建设在永州市零陵区。 旅游“永州八记”遗址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谒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遗址 永州八景朝阳旭日、回龙夕照、萍洲春涨、香零烟雨、恩院风荷、愚溪眺雪、绿天蕉影、山寺晚钟是为永州八景,其中萍洲春涨是湖南八景之第一景,名曰“潇湘夜雨”。 永州古称零陵郡,因舜帝南巡崩于宁远九嶷山而得名。隋初设置永州总管府。又因潇水与湘江在永州城区汇合,所以永州自古雅称“潇湘”。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零陵地区,设立地级永州市。永州自古便是华中、华东地区通往广东、广西、海南及西南地区的交通要塞,也是湖南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素有“南山通衢”之称。“距水陆之冲,当楚粤之要,遥控百蛮,横连五岭,梅庚绵亘于其前,衡岳镇临于其后”,镇东北可入中原腹地,控制西南扼广西边陲之咽喉,据东南握广东海滨之通道,故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湖南唯一与两广接壤的地区,永州市区(即零冷城区)到广东广州仅500多公里,南六县距广州仅400多公里,是“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 永州是一本书,其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据权威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永州地区是世界稻作农业之源、中国陶瓷工业之源、中华文明道德之源。舜的开明治国、任人唯贤,柳宗元深刻的惜民爱民思想,周敦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女书”的神秘莫测和瑶族文化的千姿百态,以及道县玉蟾岩文物的出土,永州远古文化的出现,无一不丰富中华文化的宝库。永州山水,融“奇、绝、险、秀”与美丽传说于一体,汇自然情趣与历史文化于一身。永州柳子庙、永州文庙、永州高山寺、永州“潇湘平湖”、宁远九嶷山-舜帝陵、祁阳浯溪碑林、祁阳文昌塔、双牌阳明山、东安舜皇山、江华“瑶城”、江永“女书”、道县湘源温泉等已成为新的旅游热点。 著名人物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参加唐代古文运动被贬于湖南永州(今永州市区),在这里生活了十年。在被派遣的抑郁和寂寞中,柳宗元创作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以《永州八记》最为出名。 黄盖黄盖,字公覆,东汉末年零陵郡泉陵县(今湖南省永州市区即零、冷二区)人,南阳太守黄子廉后裔,幼年丧父,随祖父迁居泉陵县。黄盖三岁丧父,七岁丧母,随兄嫂生活,家境贫寒。他自幼好学,且有壮志,长大成人后,初为郡中小吏,后举荐为孝廉。东汉末年,董卓专权,黄盖追随孙坚举兵声讨,官拜别部司马丹阳令;孙坚死后事孙策,孙策死后事孙权,屡立战功。他管辖过的9个县,大小官吏无一不顺服, 黄盖病故后,吴国各地绘其形貌,四时祭祀,以示怀念。至今安徽省南陵县(原舂谷县)仍有以黄盖墓命名的黄墓镇。湖南临湘与湖北蒲圻交界处有黄盖湖,其面积约70平方公里,传说为赤壁战前黄盖率水军操练之处。《巴陵县志》载:“三国时,吴之孙权论赤壁战功,以此湖赠黄盖,故名。” 怀素怀素(725-785)唐代永州零陵县(今湖南省永州市区)人,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汉族。幼年好佛,出家为僧。他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 怀素是中国唐代书法家。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卒于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因他三家为僧,书史上称他“零陵僧”。 目前永州市区潇水中路的怀素公园是为了纪念怀素而命名的。 刘仁刘仁,为东汉光武帝刘秀祖父(一说堂祖父)。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其祖父刘买受封为舂陵侯(舂陵侯国故城在今湖南省宁远县柏家坪镇),刘仁遂出生于舂陵。元康元年(前65),刘仁嗣位,“以舂陵地形下湿,草木多青”,上书要求南徙,于元初四年(前45)迁封于南阳(今湖北省襄阳市以南)。 蒋晋蒋晋,后汉泉陵(今湖南省永州市区)人,灵帝时举孝廉,授尚书郎,曾任汝南太守,后官至尚书仆射。史称其“入奏事,应对不滞”;“在位清直,为群僚所推服”。 赖恭赖恭,零陵(今永州市区)人,为人才器不凡,初事刘表,任交州刺史;后事刘备,授镇远将军,同诸葛亮等上书汉献帝封刘备为汉中王,官拜太常;继与诸葛亮、糜竺等言请刘备称帝,被采纳。 刘巴刘巴,字子初,零陵(今永州市区)人,先事曹操后事刘备,授左将军西曹椽。刘备赞其“才智绝人”,诸葛亮亦称“运筹帷幄,吾不如子初远矣”,后为尚书令。刘备称帝,文诰策命,皆出刘巴之手,史称其为官“躬履清俭,退无私交”。 周不疑周不疑,字无直,零陵(今永州市区)人,系刘先外甥,自幼聪明敏杰,有才名。曹操先欲以女妻之,后忌其才,担心曹丕不能驾驭,遣刺客将其刺死,年仅17岁;有《文谕》四首载人《文章流别集》。 蒋琬蒋琬,字公琰,后汉零陵郡人。少时即以才学闻名于郡县,初以州书佐随刘备人蜀,授广都长,不久召为尚书郎,深得诸葛亮器重,称其为“社稷之器,非百里才也”,升参军长史。诸葛亮北征攻魏,蒋琬受丞相重托“统留府事”,主持兵源与粮饷供应。诸葛亮死后,他代诸葛亮主持政事,为尚书令,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封安阳亭侯,诏加大司马,尽力辅佐刘禅,死后谥“恭侯”。唐代,零陵县城千秋岭有蒋琬祠,传为其旧居地。此祠于日军沦陷永州时被炸毁。注:蒋琬,《三国志》作零陵郡湘乡人;《零陵县志》说泉陵(今永州市区)人。光绪《湖南道县·方外志》载:龙兴寺(遗址在今永州市千秋岭)有“本蒋琬故宅”,祁阳砖塘乡(今属祁东)曾出土石碑,上刻“蒋碗故里”。故蒋琬系当时零陵郡何处人,尚待考定。 周敦颐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李达李达,号鹤鸣,曾用名立达、江春、李特、胡火等,湖南省零陵县(今湖南省永州市区即零、冷二区)人。是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中国共产党创史人之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系党的八大代表,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曾先后担任中央政法干校副校长、湖南大学校长、武汉大学校长,被推选为中国科学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第一任中国哲学会会长。 1937年5月在上海出版《社会学大纲》,被毛泽东誉为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号召党的高级干部学习此书。建国后,长期担任武汉大学校长和中国哲学学会会长,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应用和发展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毛泽东曾当面称赞他是理论界的鲁迅。1966年8月在武汉逝世 陶铸陶铸,字剑寒,今湖南省祁阳县石洞源人。陶铸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久经考验的忠诚的革命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军队卓越的政治工作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他一生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人民群众熟悉和爱戴的革命前辈。 唐生智唐生智,湖南省东安县南应乡大枧塘村人。1949年在湖南组织“和平自救”运动,任“湖南人民自救委员会”主任委员,参加湖南和平起义。建国后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第三届常务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一届委员、第二、第三、第四届常务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政协副主席,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等职。 蒋先云蒋先云(1902—1927),原名湘耘,别号巫山,湖南省新田县大坪塘乡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和革命烈士;牺牲时年仅25岁。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9月与李立三、刘少奇等一起领导了安源工人大罢工。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与贺衷寒、陈赓被并称为“黄埔三杰”; 1984年,蒋先云在黄埔军校同期同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徐向前在其回忆录里,称其为“良师益友”,并题词:“蒋先云烈士永垂不朽!”现存于新田博物馆。 江华江华(原名虞上聪),湖南省江华县人,江华同志是中共第八、十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在党的第十二次、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