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永通桥及石道碑
释义

地理位置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朝阳区东部,跨通惠河东段与通州区交界处。永通桥因距通州治所西八里,又名八里桥。

历史沿革

咸丰十年(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侵略军攻陷天津、通州后,清在此阻击英法,进行了八里桥之役。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义和团在八里桥进行抵抗。1987年被公布为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永通桥保护范围系永通桥建筑本身及石道;石道碑保护范围系东、西至距石道碑座25米的平行线,南至京通公路规划红线,北至距碑座30米的平行线。

永通桥

“明代拱卫京师四大桥”之一。建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后历代修葺。桥为三孔拱券石桥,南北走向。全长50米,宽16米,为3孔拱券结构石桥,中孔净跨6.2米,净高8.45米,两边孔净跨4.5米,净高4.31米。桥墩、拱券等部位使用腰铁以加强砌石之间的拉力。桥墩的分水尖上,设置了三角铁桩,以减轻水流对桥墩的撞击。桥两侧各有石栏板32块和望柱33根,柱头雕有形态各异的石狮子,桥头雕有蹲伏状戗水兽4个。两桥头原各有桥牌坊1座,坊额上有“永通桥”三个大字,已无存。1938年修京通公路时将桥头两端垫土,以减小坡度,20世纪40年代末桥面铺设沥青。20世纪80年代于古桥北侧开掘分水渠道,并在分水河道上新建一座3孔混凝土桥,与老桥南北相连。1984、1986年桥北、南券东端遭暴雨和洪水冲击而坍塌,已修复。

石道碑

清雍正十一年(1733)雍正帝为记载修筑京通间石道之事撰文并在东桥头立“御制通州石道碑”,乾隆三十八年(1773)重修,并于朝阳区三间房村西侧复立石碑1通,东距原碑5千米,与其形制和规模相同。原雍正御制碑有碑亭,四角攒尖,黄琉璃筒瓦带宝顶,柱栋朱髹,和玺彩画,碑南向面道,艾叶青石制。碑身高5米、宽1.6米、厚0.8米;碑趺长4米、高1.5米、宽1.8米;龟下平托石座长3.62米、宽2.56米、高0.5米,由2块长方巨石拼成,阳面浮雕上塑海水江崖四兽。碑阳螭首,正中设镜平方额,篆刻“御制”二字,碑周身雕群龙戏水,内纵刻碑文,左为汉字,右为满文。光绪二十六年被八国联军烧毁。2005年在原址建碑亭,亭总高12米,为四角、黄琉璃亭,双围柱、重檐、歇山顶。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