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永庆寺 |
释义 | 1 江苏省张家港市永庆寺永庆寺位于张家港市凤凰山,始建于东吴赤乌年间,迄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梁大同二年(公元537年),由陆孝本舍宅扩建,由此扬名。 ◎ 寺内建筑寺内建筑有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三圣殿、东岳庙、关圣殿、文昌阁、藏经楼、罗汉堂等殿堂和金仙塔院,是佛教信众朝圣参学的圣地。寺中罗汉堂内塑有16尊罗汉像,是唐著名塑像家杨惠之亲塑(系江南二堂半中一堂)。寺内外有胜迹数十处,以及人称“三绝”的千年古桧、肉身菩萨和自然石井。 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4年),高僧鉴真和尚最后一次东渡日本,应永庆寺住持常达邀请,行前参礼此寺,再从黄泗浦登船东渡日本。 ◎ 永庆寺的钟声永庆寺的钟声早已闻名。据《河阳永庆寺志》上记载,永庆寺的大钟建于梁大同二年(537年),筑有钟楼一座,钟声能远播十里之外。“引杵宜缓,扬声欲长”,抑扬顿挫,煞是动听。如唐李湛的“钟声清上方”句;明钱朝鼎的“古寺晨钟喜再过”句;清代钱陆灿的“空山宫殿古洪钟”句等等,都是反映永庆寺钟声的诗句。故古时永庆寺的“河阳十景”中,就有“晓寺钟声”景而被歌颂。在张家港市的凤凰镇、港口镇、西张镇、乘航镇一带的居民中古代有每逢岁末元旦时,进永庆寺守岁听钟声的习俗。 ◎ 墨客留迹永庆寺周围风景秀美,成为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的游玩之地,并留下了诗词数百篇。如元代李堪、温革、杨维桢、施耐庵、陈基、张著;明代徐恪、蒋胤、肖奎、徐崇诚、松林道人、缪昌期、贡修令、季是则;清代钱陆灿、钱朝丁、徐肇达、王丁、袁澄、赵在公等数十位著名文人都到过此寺。元末文学家、《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曾隐居于该寺文昌阁内写作,留有洗砚池、磨剑石、衣冠等遗迹。 永庆寺自建成以来,几经兴废。1958年遭彻底毁坏,寺废僧散,使千年古刹不复存在。1980年以来宗教政策落实,张家港市人民政府批准重建永庆寺,1993年10月举行“重建永庆寺典基”仪式,历经6年修建,现已初具规模。现建有山门、天王殿、观音殿、地藏殿、钟楼、玉佛殿、大雄宝殿以及香花桥、放生池、放生亭等建筑景点。大雄宝殿依山而建,建筑宏伟 。殿内佛像庄严,雕工精巧,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玉佛殿内供奉从缅甸请回的三尊玉佛。 进山门后西侧是一片樱花树,这是日本樱花代表团于1998年5月到该寺参访时并种植的二十七棵樱花,象征着中日友好。 重现昔日异彩的永庆寺以及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氛围声名远扬,成为张家港市的一处佛教旅游胜地。 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苏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寒山寺方丈性空法师任该寺名誉方丈,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毕业僧秋林法师任该寺监院,现有僧人20余人。 2 山东省德州市永庆寺◎ 简要信息永庆寺,坐落在旧州城东侧偏南(今德州第一中学址),占地1.34公顷, 明永乐十年(1412)移建于此。据1935年《德县志》载:“唐贞元元年(785年)建永庆、慈氏二寺。”又载:“永庆寺,唐贞元间建,本在运河西岸,元季遭兵燹。明永乐十年,僧古峰移建于城内。景泰年间,邑人张惠重修,并作记略。殿宇嵯峨,诚巨刹也。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僧妙熙募化再修,殿阁一新。” ◎ 建筑永庆寺院落8进,房屋建筑面积1500余平方米,佛像数千尊,是德州僧人为俗家做佛事的场所,也是冀鲁佛事活动中心。寺内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为山门3间,山门左右供守护佛法的二天神-----哼、哈二将;对面有3间观音殿,供泥塑观音坐像。进山门10米处有3间“天王殿”,面阔13米,进深9米,正中供弥勒佛坐像,泥塑贴金,左右是持国、增长、广目、多闻四大天王像。殿后连接1间面北殿堂-----韦驮殿。韦驮殿面对正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建在高1米、30米见方的砖石基座上,面阔5间,进深3间,砖木结构。歇山单檐,柱、梁、檀、椽承托屋顶,斗、拱、昂、枋抱厦挑檐,前后辟门相通,装木制红色棂门,红色山墙,黄琉璃瓦盖顶;正中供释迦牟尼像,左阿弥陀佛,右药师琉璃光王佛,3佛均高达3米,铜质鎏金,盘坐于须弥座上。殿内东西山墙下各有罗汉9尊,都在木龛内。殿内西南1尊貌似罗汉佛像。据说是转轮王像。正殿顶装“藻井”,亦名“玄罗”,系由无数木块衔接而成。沿前脊檀有透雕盘龙,栩栩如生,技艺高超,为古建筑中稀有结构。正中佛像后砖砌屏风,屏风后供佛3尊,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四周墙壁饰浮雕彩绘。殿前基座上有1米多高铜鼎和石狮,基座前有明朝以来历次修庙竖立的高大石碑数幢,详细记载着修庙的史实和施主姓名。院中有御碑亭1座,内有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皇帝南巡路经德州时亲笔写下的汉、满、蒙、藏四种文字的汉白玉石碑-----四面碑。正殿前两侧有东西配殿各3间,西配殿供殷代太师闻仲,两旁有风、云、雷、电神立像。正殿后院是观音阁-----千佛阁,建于砖石砌筑基座上,面宽5间21米,进深3间13.5米,为双檐9脊顶双层砖木结构,黄琉璃筒瓦盖顶。殿内供千手千眼佛像,像为铜质鎏金,数不清的大小手臂扇面形伸向四方,每个手心均有1只眼。阁上阁下有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佛像,都藏于1尺见方的佛龛内。千佛阁前两侧各有3间配殿,后有1所厅堂式的小佛殿“净业堂”,内有佛龛,供释迦牟尼坐像;另有卧佛一尊,是释迦牟尼的“涅盘”像。最后院是僧人的禅房和宿舍,均系青砖青瓦,院内花木葱笼。院西北隅有土坯平房10余间,系佣人住所和仓库、碾、磨棚、牲口棚;东北隅置后大门,出入车辆。进山门向西,有1座建筑别致的佛殿,歇山挑檐,5脊筒瓦,面阔10米,进深7米,供释迦牟尼立像,称“旃檀像”;两旁立释迦牟尼大弟子----迦叶和阿难像,均为木雕贴金。佛殿前有东西配殿各2间,殿后有3间砖瓦北房为藏经堂。进山门向东,有南房6间为小客厅,东房5间藏经箱(做佛事用的服装乐器)。院中有大铁钟1口,高2米、底径1米,系元代遗物。 ◎ 拆除1928年,原德县县长崔馨山将神像大部拆掉,把僧众赶往小关帝庙,改永庆寺为中山公园。1929年设山东省第十二中学于此。1946年德州解放,僧众还俗,永庆寺为德州中学。1952年改为德州第一中学。除大雄宝殿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其它建筑相继倒塌拆除。1971年大雄宝殿也被拆除。 3 甘肃省天水市永庆寺神龙山永庆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神龙山位于天水街子乡(现撤销,其北归甘泉,其南并麦积,老乡戏称“二失街亭”)永庆村东南,因传远古神农氏采药尝百草曾到过此地,故而得名。似金字塔般的山型拔地而起,独立群峰。由于相对于诸峰此山较高,是日我们一行人登上山颠,“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同”的诗境尤感真切。举目南望,自西向东,麦积秀山,仙人雄崖,石门峻岭及叠翠群峰,渺如烟海,胜似仙山。转身向北,近观街子古镇,东柯水环流,八股槐奇巍,不由人追忆诗圣行踪,低吟子美遗韵;极目远望,陇山连绵,渭水东去,甚至莽莽万重山中的古城秦州也映入视线之中。神农山,你纯粹雄美,神龙山,我相见恨晚。 神龙山顶原建有神龙宫、玉皇殿,民国九年(1920)着火全毁,故无法考证始建年代。不过从残砖碎瓦、庙观遗址可想其历史不会很短。近年山头重建了神龙宫,有人还编集《神龙山与神龙文化》,加上媒体报道,一时闻名。 三国马谡失街亭之地目前一般认为在秦安陇城。但还有一说,就是这儿名曰“街亭古镇”。不要说志书有载,仅神农山顶现存的滚木雷石,还有出土的青铜箭镞、炮筒等作战兵器,就可证此处说不定就是当年或更远年代多次战役厮杀的古战场。 至于神龙山上通山顶,下至山腰,神秘莫测的八海洞(又称神龙洞)和树围近4米的稀有树种花豹榆,只有亲探自赏,方觉趣味无穷。 永庆寺又称佛窑,在神龙山北不远永庆村王家碾北山南麓。据寺内保存光绪建元(1875)年木刻《重修永庆寺碑记》载,续建于乾隆壬午(1762)年的佛窑,其历史可谓远矣。 现今的永庆寺由普渡桥、滴水观音及观音洞、无量洞、佛祖洞、三官洞、古禅洞和新建的千佛洞、药师洞、地藏洞并山脚光绪戊寅年(1878)年立《惠流梓里》功德碑、山神庙等形成以窑洞为特色的宗教建筑群。 满山翠柏掩映,林间紫丁飘香,是永庆寺又一特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个“史无前例”的年代,有当权的打起了砍光满山柏树的坏主意,要不是时任队长的仙正率众三顶逼压,勇于保护,佛窑这一片宝贵的苍翠柏林早已毁之殆尽。 近年来村民们在神龙山、永庆寺挖掘出不少陶片、陶罐、石斧、石佛头和鹿角、兽骨化石以及取火用的火烈,可能还会有更多的发现。足见神龙山、永庆寺历史之悠久,文化之深厚。 4 海南省澄迈县永庆寺◎ 简介重建之永庆寺,位于海南省澄迈县老城开发区盈滨半岛,为现今琼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寺院占地约80亩,建筑面积约9200平方米。大雄宝殿及各殿供奉之四十二尊佛像均采用整块缅甸白玉精雕细琢而成,法相殊妙,莹白光润,乃世所罕见。 ◎ 史料海南澄迈永庆寺始建于宋代,后经历代扩建,成为当时澄迈规模最大的寺院,是当地民众膜拜、祈祷活动的禅林圣地,一年四季香火萦绕。据清代《澄迈县志》记载:“永庆寺在老城以东二里”,位置大致在今老城南泰鳄鱼湖动物园东北面。当年的永庆寺周围树林茂盛,是一个景色秀丽、环境优雅的游览胜 地。 据史料记载,曾有李纲、李光、胡铨等众多历史名人贤士慕名游历该寺,使之名播四方,法音宣流于琼州各地。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数度前往礼佛参学,并写下感人肺腑的诗句。宁绍圣四年(1097年)6月11日,苏东坡渡海来琼,夜宿老城驿通潮阁,次日游永庆寺,为此处美景所陶醉,欣然作诗云:“幽怀忽破散,咏啸来天风”。元符三年(1100年)6月,他获赦北归,再游该寺又咏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千古佳句,流传至今。明代名贤曾沂曾以《永庆丛林》为题赋诗:“梵宫森植有丛林,苑翳虬盘院宇深;四际不闻钟鼓响,在中只见影阴阴”。 ◎ 景色永庆寺倚海而立,景色怡人,空气清新。寺院中遍植与佛学相关联的五树(菩提、贝叶棕、糖棕、大青和槟榔)、六花(鸡蛋花、文殊兰、荷花、黄缅贵、黄姜花和地涌金莲)等植物,突出绿色及佛界的威宏博大、肃穆清静,达到返朴归真,天地—人佛—合一的境界。 5 陕西省华县永庆寺◎ 简介永庆寺位于华县柳枝镇黄安村东的沟峪河东岸,在少华山北麓的国道之侧,距县城12公里,总面积4342.8米。寺院坐南向北,四周绿竹环绕,山上翠柏覆盖,绿树成荫,山下平畴千田,田园似锦。据清《续华州志》记载,西汉末年,东汉之初,此地为高士辛缮隐居之所。一日,忽有大鸟伴栖于辛缮庐室巨槐树上,旬时不去,朝野称奇,人称鸾凤,因而名为凤居山或凤凰山。 据永庆寺中明宣德八年(1433)的《凤居山永庆寺禅院碑记》所记载,该寺“始于汉室,隆于唐世”,据当地传说,刘秀当年曾被王莽军追捕,逃至凤凰山终于脱离险情,其子汉明帝为感念凤凰山潜藏其父形迹使之得以脱难,遂诏命于此建“永庆禅院”一座,故名永庆寺。 该寺鼎盛时期有300多门徒。据说天竺国高僧鸠摩罗什、唐三藏法师、玄奘和尚等先后在该寺驻锡弘法。唐太宗李世民曾来此降香祝福,慈嬉太后与光绪皇帝等人移驾西安途中,曾到该寺敬香,并留下风袍以作纪念。 ◎ 建筑寺内山门齐整,前院各列钟鼓二楼,中殿弥勒尊佛,笑口常开,大肚能容,四大天王,各执法器,威慑一方,韦驮天将,宝杵镇魔,昼夜护法,尊尊彩塑,形神各异,肃穆庄严;再进中院,即寮居旁宅,东西方三圣分供两侧,正中间原为僧人坐禅堂,今作大雄宝殿,外围有“玉猴寿桃”“龙戏牡丹 ”之石雕栏杆,造形别致,今存有脊兽头、琉璃瓦、柱顶石、石栏雕之残片,足以证明当年大雄宝殿之辉煌。 永庆寺内有山门照壁、千年黄杨、明代石碑和龙泉圣水四大景观。尤以千年黄杨最为著名。它又名罗汉杨,相传为东汉明帝建寺时院内所植,距今1900余年,原植二株,东西相向,现存活一株,长于院内东侧,此株冠若行龟,常年葱郁,生机盎然,此树有触一处而动全身之妙,细耳静听,可发游龙戏水之响。 1985年12月18日,华县人民政府公布永庆寺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 四川省资中县永庆寺◎ 简介永庆寺位于四川省资中县城东北隅重龙山上。地处成渝高速公路中段,距成都142公里,辟为宗教活动及游览场所。永庆寺始建于唐,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续建,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重修,乾隆、嘉庆时多次培修。 ◎ 历史永庆寺 「西蜀名刹」,位于四川省资中县城重龙山上。明代悟云禅师即在此讲经说法,时香火鼎盛。而据史料记载,唐代即建寺于山,现永庆寺复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一五五九年),迄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现寺名「永庆寺」匾额,清俊挺拔,由清定法师手书。 文革期间,寺中佛像殿堂,匾额楹联,佛教经典,毁坏殆尽。文革后,永庆寺劫后重生,一九九一年被列为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三年,永庆寺被批准为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资中县政府礼请内江圣水寺智常法师就任永庆寺住持。 现为四川省文物的重点保护单位 ◎ 特色全寺总体格局呈直线,天王殿、来鹤亭、圆通宝殿、大雄宝殿和罗汉堂居中轴线上,两侧有钟楼、鼓楼、客堂、斋堂、文丈室和寮房。殿廊之间,点缀以名家书画。寺中「天池」,为县城至高处,池水澄澈见底。圆通宝殿内,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塑像栩栩如生。罗汉堂是近年新建的,也是成渝中线唯一的一座五百罗汉堂。 该寺座北向南,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102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69平方米。由山门石坊、天王殿、来鹤亭、普陀殿、大雄宝殿、东西厢房等组成。其中《文命诞敷》木牌坊是辛亥革命中“杀端方”的现存唯一历史见证。而寺庙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则设计协调、装修尺寸得体、图案精美、雕刻精细、特别是屋面设计颇具浓厚的地方特色,具有南方古建筑俏丽精巧的风格,为不可多得的文物建筑珍品。位于寺中的来鹤亭精巧典雅、重檐八角,据说古时重龙山古柏苍松,郁郁青青,经常有白鹤飞来栖息、遨游,故以“来鹤”名亭。清高培谷来资州主政,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扩亭为园,并撰《来鹤园记》以记之,并由四川著名书法家包汝谐书碑。 永庆寺寺前有巍峨壮观的“重龙古迹”坊,寺中有着传奇故事的天池和各式精美的建筑,寺后有内城墙、明“玉虚宫”石坊,东侧稍低处有来鹤园,亭廊小榭,构成了融寺庙与园林于一炉的古朴、幽静、开阔的人文景观。永庆寺历来香火鼎盛,高僧辈出,以“西蜀名刹”著称于世,吸引众多的信徒前来烧香拜佛。永庆寺及木牌坊是资中重龙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 ◎ 法会由资中籍新加坡华人许志扬先生无偿捐赠的万年乌木千手观音开光法会时间于农历二五五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公历二00八年四月二日)上午十时举行。参加开光法会的有内江市有关领导、三县两区民族宗教局领导、资中县县委、政协、政法委分管领导、资中县统战部、民族宗教局、旅游局等有关部门领导及市、县新闻媒体、三县两区四十余个开放寺庙、广大居士信徒等共计人数一千余人。 法会剪彩活动及揭牌仪式由县民宗局领导主持。市、县领导分别发表讲话并且剪彩。市政协副主席、永庆寺住持共同揭牌。开光活动由资中县永庆寺住持智常主持,省内著名清德、智海、智果等法师开光。 7 河南省范县旧城永庆寺永庆寺,位于范县旧城。建寺时间不可考,明洪武十三年,因黄河泛滥,永庆寺被大水冲倒,只留下一座古塔。 ◎ 简介据《续修范县县志》(民国二十四年铅本)载:“范旧城为晋大夫士会食邑。会之先刘累尝为御龙氏,故城建六门以肖龙形,东西为首尾,南北为四足。东南门内对古佛堂,东门外枕天齐庙,大西门外枕关帝庙,西南隅外映西峰寺(旧志称永庆寺)并西峰塔。西峰寺内有铜铸如来佛三尊;古佛堂后大殿设铜菩萨一尊、铁罗汉十八位。前殿有铜铸关帝像一尊,高六尺许,形容非常严肃,相传唐吴道子铸。” ◎ 风景古塔晴晖是永庆寺一道亮丽的风景。据《范县乡土志》(清光绪三十四年石印本)载:永庆寺在县东南二十里,有峻塔,即古塔晴晖一景也。明代和民国时期的县志均记载了时人以《古塔晴晖》为标题的诗作,足见当时此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古塔晴晖 黄质(明) 范阳城外草芊芊,宝塔棱层古刹前。 影捶太空知几代,基铭石刻纪唐年。 东观苍海波光远,北眺神京望气鲜。 驻马临风登胜览,曈昽晓日罩轻烟。 古塔晴晖 佚名(民国) 窥探宝塔直凌空,碧瓦朱檐掩映中。 基础层层思缔造,风光面面看玲珑。 顶高风岭日霄近,影压稚城气势雄。 纪胜遥传唐世代,千秋呵护有神功。 ◎ 毁灭范县地处黄泛区,不时遭受黄河的侵犯。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黄水泛涨,寺庙倾圮,唯有一塔孤村。相传黄河水没有进入县城时,有一位白头老翁沿街卖土,但没有人去买。于是老翁将土围绕古佛堂周围层层撒开,待大水冲陷城区时,只有古佛堂仍高出水面,救活了数百人。至明嘉靖时期,时任山东提学副史的陈镐夜宿永庆寺,并写下了《宿旧城寺》一诗: 宿旧城寺 陈镐(明.嘉靖) 渺漠轻烟暗淡斜, 市尘犹有旧人家。 依稀景物浑如昨, 寥落荒墟寻野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