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八斑绢草蛉 |
释义 | 基本信息中文名:八斑绢草蛉 拉丁学名:Ancylopteryx octopunctata Fabricicus 纲:昆虫纲 目:脉翅目 科:草蛉科 功能类别:捕食性天敌 寄主昆虫:介壳虫、红蜘蛛、粉虱、叶蝉、蚜虫、潜叶蛾 寄主危害作物:柑桔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8-9毫米,前翅长11-12毫米,后翅长10-11.5毫米,触角长10-13毫米。体黄绿色。头部黄绿,两颊各有一黑色斑,下颚须和下唇须为黄褐色;触角约与前翅等长,色黄褐,第1节粗大,第2节较第1节小,鞭节呈线状。胸部和腹部同为黄绿色,前胸背板前端两侧各有一不太明显的黑褐色斑,中胸背板有一对呈月牙形的大黑斑。足黄绿色。跗节末端黑色,前、中足的胫节中央各有一黑点。翅透明,前翅极宽,后翅显得狭窄;静伏时翅平叠。翅脉大部分为黄绿色,仅前缘横脉列及径横脉列的各脉顶端处为黑褐色,翅痣黄绿色。前翅于翅痣内侧,Cu脉末端及翅中部内阶脉组的最下端处各具一黑褐色斑。后期仅翅痣旁有一黑褐斑,前后翅共有8个黑斑。此外还有许多淡褐色的斑纹,在横脉、阶脉及翅缘各脉的分叉处。 卵:椭圆形,卵粒长0.8-0.9毫米,宽0.5-0.6毫米,丝质卵柄长6-7毫米,常弯垂。初产卵淡紫色,孵化前变为灰 茧和蛹:茧丝质、椭圆形,灰白色。长2.8-3.1毫米。宽2.5-2.7毫米,茧皮较薄,茧外粘有枯叶屑等杂物。蛹封闭在茧内,黄绿色,似成虫.为裸蛹;翅芽白色,后期转为黑色,触角回形,紧贴在翅芽外侧。 生物学特性生活史八斑绢草蛉在广州地区一年发生6代,无越冬虫态,终年繁殖。成虫寿命较长,自交尾后,有连续产卵的习性,因此,世代非常重叠。 八斑绢草蛉从卵发育至成虫完成一个世代的历期随各季节气温变化而有差异。各世代各虫态的历期见表23。世代历期最短39.5天,最长为122.3天。 生活习性成虫:成虫羽化以夜间为多,羽化后数分钟脱去透明膜质的蛹壳,经10分钟的爬行,将绉缩在体侧的四翅展开,半小时后排粪,便可飞翔和取食。室内饲养羽化率平均为74.08%。室内饲养的雌性比为54%,野外为50.1%。 成虫羽化后,需要补充营养才能达到性成熟而进行交尾。交尾多见于19-21时,每次历时10-20分钟,一次交尾可终身产受精卵。产卵前期8-48天,多集中于20-22时产卵。每雌一生平均产251粒,最多达540粒,产卵期22-89天,平均55.2天。产卵期内有间隙产卵习性,其日产卵量平均9.8粒,最高达33粒。雌虫停产后数天死亡。成虫寿命3-8月份为21-109天,平均58.1天.最长可达132天。在饥饿状况下,可存活1-4.5天。 成虫负趋光性,喜在荫蔽较好的果林丛中活动。高温季节更喜栖于近水的低矮阔叶丛林中。低湿、骤雨和大风时活动力明显减弱,常数头至数十头群居于树冠的中、下部。当夜临、晴空、月色皎洁,可见成虫子树丛间飞舞。捕捉入网的成虫有短时假死现象。 卵:产卵部位要求不严,卵可产于鲜叶、嫩枝、枯枝、枝干上,卵粒散产或3-7粒成行排列。卵的孵化率平均为92%。 幼虫:幼虫孵化多在夜间20-21时,白天则在11-16时。初孵幼虫先在卵壳上停伏10-20小时,随后沿卵柄爬下开始觅食。幼虫有背驮枯叶、虫壳等杂物的习性。 茧和蛹:老熟幼虫多在树干缝隙和变形叶的卷曲处结茧。营茧毕便进入预蛹期,6-8天脱皮化蛹。茧皮常粘有幼虫驮负的植物枯屑、虫壳等杂物。室内以米蛾卵和蚜虫饲养,结茧率分别为71.4%和100%。 取食:八斑绢革蛉成虫在野外以花粉稻蜜露为食,不取食蚜虫、红蜘蛛和米蛾卵。幼虫可取食介壳虫、红蜘蛛、粉虱、叶蝉、桔蚜、桃蚜以及桔潜叶蛾卵、幼虫和蛹。捕食量较大,一个幼虫全期(1-3龄)可捕食米蛾卵54.1粒、蚜虫183头。 地理分布福建、湖南、广东、广西、江西、四川、台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