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永嘉场 |
释义 | 南国永嘉场温州永强的旧称,位于浙江温州东部瓯江入海口,古有“东瓯之地”的说法,解放初为永强乡,今属温州龙湾区。是浙南地区少有的天然平原和鱼米之乡,著名的温州永强机场就在此地。 原永强地区包括以下地方: 一都:新田、度山、前黄、白水、渡郎桥、五甲、四甲、前河、三甲、钟桥、后凤、洋新屋、二甲、庄泉、郑奥、南凰奥、岭北洋、司南、携仁、笑客岩、下垟厂、梅头。共二十二处。 二都:衙前、英桥、西岸、新城、万工桥、塘下、萼方、高原、蟾庄、虹桥、水潭、老城、前街、殿前、南桥、沙园、坛头、孙洋、河渠、双奥、七甲、八甲,共二十二处。 三都:西河、上吴、寺后、沙门头、方叉陡门、寺前街、拜圣桥、普门堂、车驾巷、姚家汇、上黄、沧河、沙村、教场头、上朱洋、沙角滩头、计衙、蓝田、宁村、新村、天妃宫埭、筑沙埭、鱼池荡、小陡门,共二十四处。 四都:上湾、龙湾陡、金奥、洽桥、快怀岭、杨府庙、新河、水心、待驾桥、五里岩、后垟、东郭、西州、后郑、横浃、北山下、沙奥、山北、营田、上奥、双桥、东林、渔渡桥、上金、后金、后陈、东垣、黄石陡门、青山、上陈、姚家润、何家桥、双石碣,共三十三处。 五都:丁家奥、戏台奥、后垟、御史桥、前岩、茅竹桥、马鞍岭、方山头、苏家浃、下河滨、上河滨、姚界、浃底、河口、北凰奥、都堂岭、南山下、御桥、漳浃桥、瑶溪。共二十二处。 宋朝年间朝廷在温州沿海设了四个盐场。瑞安“双穗盐场”、平阳“天富盐场”、乐清“长林盐场”,还有一个就是“永嘉盐场”。简称“永嘉场”,位于今天的温州永强一带,“永嘉场”的叫法一直叫到今。 盐场变故后人细细一忖,又感茫然:当年四个办盐场的地方,乐清的早就改叫“塔头”,瑞安的变为“场桥”,平阳的成了“芦浦”,缘何唯独留下个“永嘉场”? 其实,永嘉场本身就是个“场”,“永嘉盐场”仅是个历史上巧遇的外加符号。它的本质就是一个自然地貌完整的“场”、人文环境也自成特色的“场”。 入海的瓯江匆匆忙忙地亲了下永嘉场的北角后,留下个灵昆岛走了。大罗山北起茅竹岭,一路洋洋洒洒朝南走,到“叫客岩”打住,组成道弧形的屏风,从西北一线将永嘉场严严护定;东海像个护城池,北起茅竹岭南止叫客岩,当中凹成个半月形,从东南全境小心翼翼捧住永嘉场。山环海拥,中间一片二、三十里方圆的平原上,摆开“一百另八爿”地方。《辞源》对“场”字的注解有:“就空地而关除之也”。永嘉场四向间隔,自成一域,天造地设。“场”乎?“场”也!难怪“永嘉场”叫了千余年。 永强塘河与永强平原永强平原嵌在大罗山东麓、瓯江口南岸的东海之滨。平原上河流纵纵横横,中间那条最粗横卧的大脉络,即是由南到北贯穿全境的长达20公里的塘,河其余的就是大大小小的河、浃、沥。密密麻麻的河流将永强平原分割成大片小块,211平方公里的疆域上分布着总长约182公里的水系,每平方公里土地就将近占有1公里河流。因此构成了阡陌河岔、小桥人家的江南水乡格局。 因而“鱼米之乡”几乎已与“人间天堂”接壤,永强塘河哺育的大地岂只有鱼与米,还盛产甜的糖和咸的盐。上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的半个世纪中,永强的年产红糖曾达800万斤,成为温州重点产糖区,塘河上穿梭着满仓满载的运糖船。早在8世纪唐朝开设的全国十大盐场中,就有永强平原上的永嘉盐场———简称永嘉场。当时我国尚处于农耕社会,永强平原上却早已开发为国家级经济特区。古书云:“天下之赋,盐利占半”。永强塘河上一艘艘满载官盐的航船,也就成为当年这个世界超级大国GDP的增长点。悠悠1200年,永嘉场因而一直称呼至今! 永嘉场人水乡的灵魂是水,水的载体是河。永强平原的片片土地绕着河,块块土地浸着水。都说大地是母亲,究其实永强平原的母亲是河水。母亲河全神贯注地顺着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势,将河水导向东面的海、北面的江。北入江的有大水闸3个,东入海的有陡门6座,每秒钟的排水总量达450立方以上。明时的刘伯温赞叹永强是块“茄儿”地———浮在水面沉不下! 世上万物难得十全十美,皇帝老儿也只“九五之尊”。永嘉场山虽好,不高不矮不肥不瘦,修竹茂林、杨梅茶叶。只是小了点,方圆不过四十里,“秃秃童山”还不少;水虽好,大河小河密如网、均匀如棋盘。只是水源短了些,小旱年年有,大旱不过三;土虽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四季不偷赖。只是粘些、咸些,费工费料难侍候。永嘉场的天赋条件全而不美,永嘉场的辉煌是靠永嘉场人用汗油点燃起来的。 方寸乾坤母亲河向两岸的水田旱地提供1500万立方的储水量,滋润着嗷嗷待哺的庄稼。保证了水田的一年三熟,黄金翡翠频换;旱地里滋润了番薯、糖蔗、棉花、花生,还有套种的大豆、绿豆、玉米、西瓜,兼顾俱全,相濡以沫! 三伏天,20公里长的永强塘河上游弋着一支支河泥船,一人掌桨四人分站在两旁扁平的船沿上,各持长长的竹竿“河泥兜”,朝河底挖污泥。于是淀积一年的泥污变为一船船上好的有机肥;旱地的浃与沥里则一人入水掏泥污,一人在岸上接应,将一桶桶泥肥施在农作物的根部。高温下的作物喘着气,领受着又凉又湿的污泥的惠赐。给母亲河清了淤,又给庄稼施了肥。田野河流,一片青翠! 永嘉场有山、有海、有江、有岛,有河流、田野、坭涂、沙滩。弹丸之地,方寸乾坤也! 永嘉场人古话讲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草原人将家安在马背上,哼着歌儿领着羊群跟踪春天;西北人窑洞冬暖夏凉,羊皮袄坚实玉米馍馍香甜;海岛人“一潮发成大财主”,也习惯于“潮涨吃鲜潮落点盐”;山里人望望挂在屋角的鱼鲞头,也照常四肢长膘。 永嘉场好山好水好土地,永嘉场人好种田、好打渔、好晒盐。 永强塘河滋养了“鱼米糖盐”之乡永嘉场,更孕育了别具灵性与毅力的永嘉场人。“勤劳”与“勇敢”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概括,它在永强塘河两岸有着最生动的诠释:人类改造自然、养活自己的工具是锄头,北方的锄南方的锄都比不上永嘉场的锄。永嘉场的“铁板”(锄的俗称)长尺二、宽六寸、重五斤,刃口亮似雪、利若刀、锐如斧,外加条3斤重的梨柴柄,重量质量都有口皆碑。 “一日三餐”!全世界通行。唯独永嘉场一日四餐,农忙时还得五餐。五更三点王登殿,永嘉场人起床吃“天光”,城底人上班时永嘉场人吃“日昼”。下午一时许,正当北国农村“歇响”的鼾声如地雷时,永嘉场人吃“接力”,天衔暗时才吃“黄昏”。当忙时节在“天光”“日昼”之间再加“小接”。人靠“饭力”,永嘉场人加班加点的超负荷体力支出,只有破例地加餐来“接力”。除早晚两顿在家吃外,其余几顿都是老弱妇幼送到地头,田埂园坎当饭桌。 习惯的看法认为勤奋的人总内向孤僻,永嘉场人可好交际、重情谊。除夕夜合家团聚吃“年饭”已成中华国粹,永嘉场人却要扩大到与众亲友同团圆,叫“分岁酒”。岳父女婿、亲族好友,济济一堂,互致问候,煞有点儿像现在流行的春节“团拜会”。一年一度,隆重不过。自腊月半开始,挨家陆续举办,有来有往,轮流作乐,直吃到大年夜“关门炮”响! 永强盟兄弟永嘉场人自幼便好交朋友,人人长到七、八岁,便要找“盟兄弟”了,凑一桌人。每年聚餐一次。虽非生死与共的“剔颈之交”,但多少带点“义结金兰”的意思,在人生途程上少不了相互间的提携关照。所以永嘉场虽然菩萨(佛、神)多,一尊菩萨就是一个“雷锋”,寄托着人们崇善尚义的追求。但最吃香的算关老爷,几乎村村都有关帝庙,因为关云长最重情义。 温州市区流传着句顺口溜叫:“永嘉场,好商量”!此话出自对待“乡下人”历来持剔态度的“城底人”之口,就决非那些提“民风”,必称“淳朴”的套话了。这是货真价实的口碑——“城底人”眼中的“永嘉场人”! 人的禀赋不同,钟爱各异。大德者喜山之敦厚笃实;博学者爱海的旷达机变。故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而山与水的薰陶又影响着一方人的天禀与生存方式,孕育了地域文化,“淮南桔,淮北枳”可作为其略带夸张的说明。永嘉场秉承“仁山智水”的垂爱,至善至美地完成了瓯越文化的精髓——“自强不息“的精神的铸造,久而久之,人遂称其为“永强”! 峥嵘岁月明初洪武帝朱元璋派信国公汤和主持南方抗倭一事,在华夏大地东南沿海修筑了以“卫”“所”“寨”为单位的军民作战堡垒。 自公元1552至1563的11年中,温州一共遭受了倭寇的28次侵扰,史书上多次出现“各乡罹其锋者几半”、“烧毁民居十之八”、“杀人溪水变赤”、“稻禾不能下种”等等惨不忍睹的记载。温州人民同仇敌忾奋起抗战。永强塘河两岸成了抗倭的主战场。永嘉场人卓尔不群的勤劳品格,淋漓尽致地转化为保家卫国的凛然勇气。 明代中叶,火光与血泊中站出了胸怀大义的知识分子王德、王沛,以他俩为首组织的2500人的“王氏义师”驰骋于抗倭前线,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凶焰,史载:“是时永嘉场军声号称长城”。 永强塘河上的这段峥嵘岁月,应当成为历史的绝唱。因为五千年中华虽然边境烽火不断,但大都是56个兄弟民族大融合过程中的摩擦与“阵痛”。真正的外族入侵,是明代的倭患;真正的民族保卫战,是东南沿海人民的抗倭斗争。永嘉场人以其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与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在塘河上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壮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