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永安天宝岩自然保护区 |
释义 | 永安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中部永安市,总面积11000余公顷,原始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九十六点七,是福建省重点自然保护区之一。该区地处戴云山余脉,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地带性土壤为花岗岩和砂岩风化发育成的红壤,是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这里不仅是闽江的重要水源涵养林区,也是中国国内少有的物种基因库之一,有多种国家保护的动植物。区内环境的多样性决定了森林植被类型的多样性和特殊性,构成天宝岩保护区景观资源的主体,使它不仅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景区简介永安天宝岩自然保护区位于永安市西洋、上坪、青水3个乡(镇)交界处的石罗山,距市区25公里。保护区内面积1.1万公顷。该区为戴云山余脉,属于中低山地貌,最高处为主峰天宝岩,海拔1604.8米;最低处海拔580米,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2座。区内露出地层的有泥盆纪和侏罗纪的沉积岩,以及深层侵入的花岗岩。森林覆盖率达96.8%,为闽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林区。闽江干流——沙溪的支流苏坑溪、桂溪、薯沙溪3条溪流的源头均在保护区内,呈树枝状水系。 2003年6月,天宝岩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宝岩不仅是闽江的重要水源涵养林区,也是中国国内少有的物种基因库之一。据统计,保护区内有各种动植物640余科3200余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南方红豆杉、钟萼木、金钱豹和黄腹角雉等12种。 天宝岩最具特色的当属大面积天然分布的长苞铁杉林、猴头杜鹃树和我国东南地区首次发现的泥炭藓沼泽。这些原始森林的地貌特征、植被特征国内罕见,对研究生态系统和全球气候的变化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对天宝岩植被的保护可追溯到200年前。早在清乾隆四十七年和清嘉庆十一年,在天宝岩区内的本畲、沟墩坪、香木林和林后四处就立有四块禁伐碑,以保护当地的森林资源,这在中国自然保护史上极为少见。如今,天宝岩被确立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有利于这一天然物种基因库和自然景观的永续保存。 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永安市东部的西洋、上坪、青水三个乡(镇)交界处,距离永安市区36公里,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7˚28΄3˝~117˚35΄28˝,北纬25˚50΄51˝~26˚1΄20˝。全区总面积为11015.38公顷,其中:核心区3401.56公顷、缓冲区2678.92公顷、实验区4934.9公顷。 地形 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戴云山余脉,属中、低山地貌,最高处海拔1604.8米,最低处海拔580米,相对高差达1024.8米。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有22座。保护区露出地层的有泥盆纪和侏罗纪的沉积岩,以及深层侵入的花岗岩。区内南溪谷底为细粒石英砂岩,石英含量较高。表面为铁质 染成紫红色,新鲜面则为灰白色。 气候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光、热、水条件优越。据永安市气象局资料记录,保护区年平均气温15℃,1月均温5℃,极端低温-11℃,7月均温23℃,极端高温40℃;大于或等于10℃的活动积温4500~5800℃,无霜期290天;年平均降水量2039毫米,多集中于5~9月,年平均相对湿度80%以上。 土壤地带性土壤为花岗岩和砂岩风化发育成的红壤,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下,随海拔上升表现出一定的垂直变化,海拔800~1350米为山地黄红壤,海拔1350米以上为山地黄壤。大部分地区土层较薄,但生长长苞铁杉林与猴头杜鹃林分布地段土层较厚,土层厚达1米以上,其腐殖质层厚约20厘米,地表枯枝落叶层厚5~20厘米,表土质地为壤土,土壤呈酸性反应。 自然资源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6.8%,是中国少有的物种基因库和小区域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闽江的重要水源涵养林区。区内生态系统多样性十分丰富,主要植被类型可以分为8个植被型39个群系52个群丛。包含了中国中亚热带地区许多典型的植被类型,具有中亚热带地区植被类型的典型性、多样性和系统性。 植物资源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植物地理上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与古热带植物区两个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带,是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一个核心部分。保护区植物种类繁多,区内已定名的维管束植物种类有185科688属1512种。其中蕨类植物37科71属169种;裸子植物8科20属27种;被子植物140科597属1316种。保护区具有一定特有成分物种,珍稀特有种多。 据统计,自然保护区内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21种,其中Ⅰ级保护植物有苏铁、四川苏铁、银杏、南方红豆杉和钟萼木5种,Ⅱ级保护植物有金毛狗、闽楠、黑桫椤、金钱松、香榧等16种,38种省重点保护植物,兰科植物18种,“永安素”兰花名品最早来源地。 保护区的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植被垂直带谱较为明显,随着海拔的递增、气温的递减和降水量的增多,依次分布有常绿针叶林、常绿针阔叶混交林、中山苔藓矮曲林(1100~1250米)四个垂直带谱,这种分布规律在中国东南大陆乃至中亚热带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最具典型保护对象有: 原始的长苞铁杉林。长苞铁杉为中国特有的渐危种,也是第四纪冰川期遗留下来的古老树种。区内长苞铁杉林分布面积达186.7公顷,纯林20公顷,为全国第一。现已列为福建省重点保护植物。 原始的猴头杜鹃林。猴头杜鹃林分布于冷湿、多风的孤立山顶与山脊,是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亚区域的最具代表性的山地苔藓矮曲林和地形顶极群落。区内陡峭的山体上分布面积达106.7公顷,纯林40公顷,每到五月便将天宝岩及天斗山变成花的海洋,为全国罕见。 泥炭藓沼泽。泥炭藓沼泽主要分布在东北,华中、云贵高原有小面积分布。区内2处山间盆地泥炭藓沼泽在中国东南地区属首次发现,总面积达30.7公顷。该淡水湿地的发现,对研究植物区系组成、植被类型、地质变化等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动物资源保护区的动物区系在地理区划上主要属于东洋界和古北界的成分。保护区内已知的陆生脊椎动物有405种,其中,哺乳纲8目21科68种;鸟纲18目46科232种,是世界上鸟类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爬行纲3目12科74种;两栖动物2目7科31种;淡水鱼类有5目14科68种;昆虫种类繁多,初步调查表明,有32目230科1154种。保护区405种陆生脊椎动物中,包括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1996)名单中的2种濒危物种华南虎和金钱豹,9个易危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2003)附录I的有黑熊、水獭等13种;属于附录II的有穿山甲、虎纹蛙等34种;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88)有48种。 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金钱豹、云豹、华南虎、黑麂、黄腹角雉、金斑喙凤蝶、白颈长尾雉和蟒蛇8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穿山甲、黑熊、苏门羚、阳彩臂金龟等42种;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有11种;双边国际性协定保护候鸟中,中日、中澳保护的种类各为75种和22种。区内栖息有大量珍贵稀有野生动物,这是中国小区域单位面积上野生动物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之一。 旅游资源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且整体质量较高。保护区不仅拥有十分独特的自然景观与景观组合,如在华东地区较为罕见的绝壁、深谷、飞瀑、激流、密林等高质量景观资源组合,同时,保护区及其周边社区颇具本地特色的传统文化、传统村落建筑和民俗风情也得以保留。 自然风景资源地文资源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山脉纵横,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2座,山体雄浑;地势起伏较大,相对高差达1024.8米,整个保护区的地势呈北高南低的簸箕形;山高谷深,切割深度可达500~600米,河谷皆呈“V”字形峡谷,多处地段地形陡峭,平均坡度在30°~40°之间;保护区露出地层的有泥盆纪和侏罗纪的沉积岩,以及深层侵入的花岗岩,其中,南溪谷底为石英含量较高的细粒石英砂岩,天宝岩顶由淡肉红色的坚硬砾岩组成,区内沉积岩地层基本上都向西或向西南方向倾斜。九龙壁壮观的绝壁峭崖幽谷,南溪一线蜿蜒多变的幽深峡谷,双虹桥-铁钉石一带绵延数里的危崖险峰,将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群山的雄、险、奇、变表现得淋漓尽致。 龙头生态休闲旅游区以幽婉狭长、地势跌宕多变的溪谷为主要地文特色。 九龙壁观光休闲旅游区内的山体和岩壁险峻、壮观。论其险,无论上攀悬崖,下探深谷,游人无不头晕目眩,叹其险峻。论其壮,高度超过300米的九龙绝壁,登上高处,眼前豁然开朗,极目远眺,群山逶迤,林海壮阔,令人心旷神怡。 水文资源保护区水系呈树枝状分布,河流面窄,河床中多砾石,为典型山地性河流,坡降大,水流湍急。由于保护区地势起伏大,河谷皆呈“V”字形峡谷,故在九龙壁、上山洋、桂溪和南溪等处都 可见到多级瀑布跌水现象,瀑布姿态万千,急流飞瀑、绝壁巨瀑,与峡谷、险峰、绝壁、深潭、溪流、怪石、密林等多种景观相呼应,景色绝佳。龙头生态休闲旅游区内南溪一线蜿蜒多变的幽深峡谷,沿溪景致宛如仙境,谷中溪流随地势高差跌宕起伏,沿溪可见近十条瀑布姿态各异,穷尽云间飞瀑之美。此外,由于坡降大,跌水与深潭层层相连。溪畔古木参天,绿荫浓密。激流千回百转,在绿海中穿行。 九龙壁观光休闲旅游区:区内山涧、溪流清澈见底,飞瀑沿石隙下泻,谷底花木清幽,古树参天,清流掩于枝叶藤蔓之下,只闻溪瀑水声上下呼应,抬头难见青天白云。 森林景观资源福建天宝岩国家级保护区内群峰叠嶂,包含了中国中亚热带地区许多典型的植被类型,其森林主要植被可以分为以常绿阔叶林为等地带性植被的39个群系,以及长苞铁杉-猴头杜鹃-延羽卵果蕨群丛等52个群丛,具有中亚热带地区植被类型的典型性、多样性和系统性。保存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优质且丰富的森林景观,为保护区的自然景观奠定了绿色的主基调。 春季,众多春花植物如杜鹃类、木兰类、石楠类、樱花类、金钟花、春兰等竞相盛开,百草含芬;秋季,各类色叶树种如枫香、槭树类、乌桕类、柿树、蓝果树、盐肤木等令层林尽染,如七彩珍珠落翡翠玉盘。所谓“春看竹笋花满山,夏看树绿云雾霁;秋看红叶相思豆,冬看霜雪裹银装”,正是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季风光的写照。 保存了大面积的原始猴头杜鹃纯林,且高大粗壮、林冠斜展、枝干弯曲,常顺风倾斜,生长繁茂,较为罕见。每到四、五月份,繁花似锦,异常美丽,为全国罕见。 有大面积的毛竹林,连川连岭,四季葱茏,秀色醉人。竹根雕、竹编手工艺品颇具雅 趣,竹笋、笋干、竹荪、全竹宴又可吸引八方来客。此外,保护区内常见形态各异的古树名木,分布于山间、溪畔、村落、古道,它们记载了人类历史文化的沧桑,也是人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活化石,具有很大的保护价值、科研价值和景观价值。 在龙头生态休闲旅游区内,有一千多种植物、数百种动物,以及丰富的植被类型,森林生态系统相对完整而富有多样性。 天象资源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高谷深,群峰耸立,峰顶常有云雾缭绕。尤其在春夏时节,于九龙壁观光休闲旅游区,登高远眺,只见逶迤群山在云雾间忽隐忽现,如同置身云海,令人心旷神怡。待阳光从云间透射,金光万缕,山水林木均笼罩在金色的霞光里,可谓“仙霞披彩”。待至冬季,寒山凝重,泉声幽咽,琼枝玉树,满山银妆素裹。此外,天斗山“四怪”奇景之中,“东面放晴西面雾”也称得上一种奇特的天象景观。 人文风景资源村落结构和民居建筑的传统风格很有特色,村内古桥、古树、老祠堂,乃至旧式制笋干的木 屋等诸多景观令人既具历史沉淀之感,又觉新鲜有趣;梯田风光和山野民居等景观也颇具吸引力,经改造后可被旅游区很好地利用。庆云洞古寺旧址、古石门等 旅游资源质量评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005-1999《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对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风景资源质量、区域环境质量、旅游开发利用条件等进行综合评定。旅游资源质量为一级。 科研价值天宝岩自然保护区不仅是闽江的重要水源涵养林区,也是国内少有的物种基因库之一。该区属森林生态型保护区,地理条件优越,植物种类繁多。据统计,保护区内有各种动植物640余科3200余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南方红豆杉、钟萼木、金钱豹和黄腹角雉等12种。保护区内植被垂直带谱较明显,随着海拔的递增,依次分布有常绿针林、常绿针阔叶混交林、中山苔藓矮曲林。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树种有南方红豆杉、钟萼木、香果树等15种;属省内数量稀少的树种有百日青、穗花杉等20种;最具特色的当属大面积天然分布的长苞铁杉林、猴头杜鹃树和我国东南地区首次发现的泥炭藓沼泽。这些原始森林的地貌特征、植被特征均为国内罕见,它对研究生态系统和全球气候的变化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保护史天宝岩植被的保护可追溯到200多年前。早在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当地群众就自发在本畲立下了一块禁伐碑,保护森林。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当地群众又分别在本畲、沟墩坪、香木岭、林后四处立下了四块禁伐碑,严加保护森林资源,保护措施相当严密,并经过当时的县衙批准,这些历史文物在中国自然保护史上极为罕见。1988年,天宝岩被省政府批准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天宝岩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景区荣誉建区以来,曾获得国家林业局“2002年全国自然保护区先进集体”,福建省林业厅“1996~1999年度先进单位”和“2000~2001年度福建省自然保护区先进单位”、多次获当地政府和部门“先进单位”和“无火灾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同时,充分利用保护区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优势,开展生动有趣的夏令营、科普营、野外考察、科普游戏、展馆演示等科普教育工作,将其作为提高保护能力建设来抓。热心支持和全力实践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先后多次在《中国绿色时报》、《福建日报》以及福建电视台、三明电视台、永安电视台等做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2003年在福建信息港网站做了专题网页,并积极组织“爱鸟周”、“世界湿地日”、“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活动。2001年11月被列为永安市科普教育基地,2003年被列为三明市科普教育基地。现是福建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福建省生态学会理事单位。 经营管理在清乾隆47年(1782年),当地百姓就把天宝岩一带的山水视为风水宝地,多次立下禁伐碑,自发采取措施严格保护森林,形成了自然保护区的雏形,这在我国自然保护史上极为罕见。1988年1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天宝岩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现有办公综合楼、哨所、食堂、招待所和模型室、标本室、科普宣传室等建筑总面积773m2,森林防火无线网络已建成。职工有28人,其中科研人员20人(其中中高级职称9人),有一定接待前来参观、考察、学习的能力。多年来,积极与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及相关科研院所合作,邀请专家、学者前来考察、研究。先后有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林鹏院士、复旦大学陈家宽教 授、东北师范大学郎惠卿教授、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科勒教授、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专家德米特里.τ.皮库诺夫、伊尔戈.尼古拉耶夫教授、田村维新博士和日本环境专家佐竹研一教授、日本群马大学角田欣一教授等国内外专家学者到保护区考察指导,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主要科研成果有: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3年)、福建天宝岩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2001年)、竹阔混交林经营模式(2000年)、天宝岩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1998年)、天宝岩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调查报告及维管束植物名录(1990年)和天宝岩自然保护区昆虫资源与病害调查报告(1990年)等等。 2008年以后,永安交通将得到显著改善,连接高速公路、国道和省道以及周边机场,地理区位优势愈加明显。特别项目区内青上县道硬化的完工,景区交通更为完善,为生态旅游开发创造了良好环境。 管理概况保护区的历史早在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当地百姓就把天宝岩一带的山水视为风水宝地,多次立下禁伐碑,自发采取措施严格保护森林,形成了自然保护区的雏形,这在我国自然保护史上极为罕见。1988年1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天宝岩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基础设施和管理机构保护区现有办公综合楼、哨所、食堂、招待所和模型室、标本室、科普宣传室等建筑,总面积1773 m2 。电力、通讯、交通、闭路电视已到位,森林防火无线网络已建成。保护区管理机构健全,已配备森林公安派出所。 技术力量和科研活动自然保护区有职工38人,其中科研人员22名(包括高级职称7名、中级职称6名),有能力接待一定数量的群众前往保护区参观、考察、学习。多年来,保护区一直积极创造条件与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和相关科研院所合作,邀请专家、学者前来保护区考察、研究,建立自然科学教育基地,培养高、中级自然学科人才。先后有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林鹏院士、复旦大学陈家宽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郎惠卿教授、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科勒教授、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专家德米特里.τ.皮库诺夫、伊尔戈.尼古拉耶夫教授、田村维新博士和日本环境专家佐竹研一教授、日本群马大学角田欣一教授、北京林业大学胡德夫博士、南京林业大学沈伯葵、邹惠渝教授、福建农林大学洪伟、林杰、郑清芳教授、东北林业大学郑冬、鲁迪博士等国内外专家学者到保护区考察指导,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主要科研成果有:(1) 福建天宝岩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2001年);(2) 福建天宝岩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1年);(3) 天宝岩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调查报告及维管束植物名录(1990年);(4) 天宝岩自然保护区昆虫资源与病害调查报告(1990年);(5) 天宝岩自然保护区经营方案(1991年);(6) 天宝岩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1998年);(7) 竹阔混交林经营模式(2000年);(8) 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3年);(9)南方山间盆地泥炭藓沼泽湿地价值与保护研究(正在进行);(10) 长苞铁杉原始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正在进行);(11) 猴头杜鹃原始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正在进行);(12)长苞铁杉林群落“种子雨”的研究(正在进行);(13)长苞铁杉林群落林窗的研究(正在进行)。 保护成效建区16年来,我区未发生一起森林火灾、火警和破坏自然资源的事件。天宝岩自然保护区于2002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 “全国自然保护区先进集体”、分别于1999年和2002年被福建省林业厅授予1998~1999年度“先进单位”和2000~2001年度 “福建省自然保护区先进单位”、1997~2003年先后多次被永安市政府、市林业局、市森林防火指挥部授予“先进单位”和“无火灾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2005年被中国生物多样保护基金会授予“示范基地”。 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教活动1、宣传活动:自建区以来,保护区一向热心支持和全力实践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络等宣传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推介生物多样性保护。先后多次在《中国绿色时报》、《福建日报》、《三明日报》、《八闽林业》、《永安报》以及福建电视台、三明电视台、永安电视台等媒体上做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2003年还在福建信息港网站做了专题网页。在“爱鸟周”活动中,通过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和举办野生动物标本、摄影作品展览以及开展观鸟等活动,使“关爱生灵、保护鸟类”意识深入人心。在“世界湿地日”活动中,紧紧围绕“保护湿地、造福人类”主题开展宣传,以宣传车、标语等形式加大泥炭藓沼泽的保护宣传,唤起公众保护湿地、爱护水禽的意识。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活动中,充分利用“非典”的有利契机,利用挂图、以案说法等形式进行多层次、多媒体的广泛宣传,提高广大群众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 2、青少年科普教育:保护区于2001年被列为永安市科普教育基地,2003年被列为三明市科普教育基地,2004年被列为福建省科普教育基地。建区以来,我区高度重视科普教育工作,充分利用保护区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优势,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充分发挥自然科学教育基地作用,积极开展生动有趣的夏令营、科普营活动。采用野外考察、科普游戏、展馆演示等多种形式,寓教于乐,让青少年通过实践了解生物学科普知识,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3、对外交流:为了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力度和提高保护区影响,保护区积极参加各类协会组织,加强对外交流合作。2003年永安市人民政府与复旦大学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复旦大学决定在永安建立博士后流动站,把天宝岩自然保护区作为重要的产、学、研教育基地。2002年8月加入福建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成为福建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单位。2003年加入福建省生态学会成为福建省生态学会理事单位。多年来,积极为各协会组织工作,克服种种困难,把协会在本地区的工作尽职尽责地做好。 未来发展为了能胜任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理事单位的工作,我们将以组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契机,在组建过程中,打好基础,加强保护、科研、宣教等基础工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发展而尽最大努力。主要计划如下: 在人员组织上,积极推进科研队伍建设。与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结成科研合作伙伴关系,形成稳定的科研资金来源。与高校合作伙伴单位联合建设自然科学教学实习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与一些国内外学术机构和基金会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 在宣教方面,建设好面积达1000 ㎡ 的天宝岩宣传教育中心和300 ㎡的天宝岩人与自然史博物馆等设施,配备必要的设备,采取各种形式,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在科研方面,加强科研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面积达1800 ㎡ 的科研中心和占地2hm2的天宝岩野生动物救治与恢复中心。通过科学研究,促进人类了解自然,掌握自然变化规律,指导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恢复,维护生态平衡,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进一步进行本底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国内外技术合作与交流,提高科研水平,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国务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主任祝光耀同志关于“要把天宝岩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地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要求,把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基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