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涌泉三高士
释义

清王朝建立以后为巩固其政权、曾施行了一系列民族压迫政策:“围田”、“剃发令”、“逃人法”、“投充法”、“屠城”等。这一系列的做法,有的是惨无人道的,有的是完全侮辱人格的,从而加剧了民族之间的矛盾。如“剃发令’,说什么“剃头之令,不遵者斩”。这对汉人来说,是一个被征服的标志。因此,“反剃发”已成为当时汉族人民反对民族压迫最响亮的口号。 涌泉就聚集着一批反清志士,其中冯喆、叶崇震、董嗣纯三人是最有影响的人物,后人称为“涌泉三高士”。

冯喆

(1616—1696),字孟睿,号三有(即有须眉发)。涌泉人。崇祯壬午年(1642)庠生。生性敏捷,记忆力强,读书一览不忘。在延恩寺后边的东刊山倚天馆读书三年。清兵入关,社会改朝换代后,但他仍我行我素,坚持自己的观点:“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可毁伤以图取浮云富贵乎?况人各有志,唐虞之时有巢、许,文武之世有夷、齐,我自为世外逋民耳,于时何碍?即不然如谢枋得之被拘,亦第为明明处士足矣,又何虑焉?”他的父亲“见其能坚守义,亦乐之”。

诗作

后来,随着时光的推移,社会景况的变化,他还写下了一些引人深思的诗篇。现抄录二首:

不赴试

惭余自学仲尼徒,惟佩经言宝发肤。

敢效采薇千古节,将为抱瓮一时图。

先机欲窜禈中虱,雅爱空怜屋下乌。

毕竟避痴无药饵,岂知韦杜事糊涂。

弃田

家君垂业志綦艰,不肖痴儿视等闻。

一掷如毛三十亩,只图娱乐祫禔间。

求取功名

读书赶考.谋取功名,在当时社会的知识分子中是一条较为普遍的求学之路。但是,冯喆却不愿意走这条路。那个时代,有田者赋役很重。特别是徭役。冯喆留着长发,如何去服役?有一次,他的学生孟隆、孟成代他去承担了。他想这样长期下去,还是躲不过的,只有卖掉土地,才是唯一办法。于是,他就将家中三十亩田卖掉,自己则以教书为生。“不赴试”、“弃田”二首持,是这一时期冯喆生活的真实写照。

“剃发令”,是一道极其严厉的政令,政府规定“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冯喆坚持留发,不得已他说服了父亲,离家出走。隐居望头山石庆寺。但时间—长,又心感不安。于是,他返回老家,承欢膝下。当地村民也保护着他。

但是有一年,冯喆与另一氏族为山林问题发生了严重纠纷。这时,冯喆想从中做调解工作。 谁知对方将冯喆的留发一事抓住不放进行威胁。此时,冯的侄子、亲戚都出来劝说,希望他将长发削了,以便诉讼。但是,冯喆仍坚持气节,矢志不移,并斩钉截铁地说:“宁可官司输了,也不削发。”这可说百折不回。

顺治十八年

(1661),清政府为打击郑成功、张煌言的反清力量,采取封锁沿海水域,将沿海30里内的人口全部迁到内地,妄图隔断海上粮食、物资的接济。后来,海上抗清明显失败,张煌言遣散部队,隐居南田岛。冯喆获此信息,就冒着被抓杀的危险去见面。张对冯的气节非常赞赏,临别写了“送临海冯生序”一文,赞扬冯的民族气节。康熙三年(1664)张煌言在南田岛被清军逮捕,后在杭州遇害,墓建在杭州南屏山,与岳飞坟遥遥相对。 康熙十二年(1673),耿精忠水师在向台州城进发的途中,曾停泊在涌泉地区。此时,冯喆凭着自己的声望,使耿军相戒:“莫犯其里。”从而,“台南诸乡遭戮,凤桥(即涌泉)千余家独全”,未受损失。以后冯喆闻汛,赠诗云:“德全患难方为至,道济乡邻未是穷。” 董嗣纯,生卒不详,又名心,别号三一道人,临海古城人,他和弟嗣奇、原在黄沙避难,因与冯喆相识,就转到涌泉隐居。 当时,清政府一边实施民族压迫政策,一边以招降纳叛等形式,来引诱那些有学识的人为其服务。这时,董嗣纯还是一个刚成年,且巳订婚的青年。明朝亡后,他就弃家出走,最后隐居延恩寺,与僧希愚一起,开办东林禅社以终其身。他拒绝结婚,就是要断绝子嗣,他以这种决绝态度表达了他与敌人“不共戴天”的立场。他死后,与冯喆同葬在涌泉葡萄坟。其未婚妻亦忠贞不移。守节而死。

叶崇震

(?—1653),字孺雷,号淖民,临海古城人。明朝亡后,他离开古城,住到涌泉沙渚。沙渚四周临江,既隐蔽,又安静,是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孤渚。他到涌泉沙渚,确实有自己的抱负。一是涌泉聚集着一批反清志士,他可以经常同冯喆等一起,抒发心中的苦衷。二是他立下大志,一定要把明朝几代的历史写下来,以寄托亡国的悲痛。于是,他一边教书,—边整理史料。历经10个寒暑,终于将明代“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历史人物,整理成书,足有尺余厚,名《历、昌、启、祯四朝史传》。顺治十年(1653)八月十一日病故。临终前他遗嘱将史稿交给冯喆。冯将它放在家里的竹箱中,等候有志继承的人,以期整理出版。在以后长达5年的时间中,冯悉心管护。有时遇上清兵进村,他就背着书稿逃到小山上躲藏起来。顺治十四年(1657)秋,有一支海上武装入境,不仅将冯喆抓去,而且将冯秘藏的明史书稿付之一炬。冯喆是个诚情至上的人,他对自己没有完成朋友的嘱托,心感悲痛和惭愧。为此他还作了四首诗,以寄托自己的哀痛之情。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付托无全效,深惭叶史臣。幽怀未可释,巨恨竟难伸。念及心如刺,谈时面有尘。由来不易泣,惟此泪潸频。”叶死后,其女儿无依无靠,冯喆就以朋友之情,将她抚育成人。

明朝亡后

临海坚持民族气节的人是很多的。如陈函辉的自杀殉国,王国梁的聚兵抗战,谢白翠的结寨自保,更多的则隐遁四方,拒不与新朝合作。这些人中有得过明朝功名的,他们的坚持气节可说是名分;有些只是平民百姓,按照儒家的说法,他们既未得前朝一命之荣、就不妨应试出仕效力新朝、但他们就是不肯,他们坚持的是民族大义。

后世评价

涌泉除三高士之外,还有冯兆用、应开先等人都是与冯喆等一起走隐遁之路的。涌泉在他们的影响下,以人力和物力支援海上抗清的也很多。 涌泉三高士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300多年了。但是,他们的形象仍历历在目,让人难以忘怀,特别是长发秀才冯喆的民族气节,以及他那以诚信处事,以真情待人的情义,至今仍住涌泉民间流传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4: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