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咏史·习习笼中鸟 |
释义 | 此广场是左思《咏史八首》中其中的一首,借古人古事以咏怀,抒发了自己愤懑和不平的感情。 作品名称:《咏史·习习笼中鸟》 创作年代:西晋 文学体裁:五言诗 作者:左思 作品信息【名称】《咏史·习习笼中鸟》 【年代】西晋 【作者】左思 【体裁】五言诗 作品原文咏史 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⑴。 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⑵。 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⑶。 计策弃不收⑷,块若枯池鱼⑸。 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⑹。 亲戚还相蔑,朋友日夜疏⑺。 苏秦北游说⑻,李斯西上书⑼。 俛仰生荣华,咄嗟复凋枯⑽。 饮河期满腹,贵足不愿馀⑾。 巢林栖一枝⑿,可为达士模⒀。 作品注释⑴习习:屡飞的样子。翮(hé):鸟羽的茎。四隅:四角。这两句是说笼中鸟举翼就碰到笼子的四角,不能起飞。用来比喻穷巷之士。 ⑵落落:和人疏远难合。穷巷士:居住在僻巷的贫士。抱影:形影相吊。守空庐:守着空房子。这两句是说与人寡合之贫贱士,住在穷巷空室之中,对影独守。 ⑶枳(zhì)棘:两种带刺的树。涂:犹途。枳棘塞涂:比喻仕途艰难。 ⑷“计策”句是说计策不被采用。 ⑸块:独处的样子。枯池鱼:枯涸了的池中之鱼。这句是说自己块然独处像池水干枯了的鱼一样。 ⑹寸禄:微薄的傣禄。斗储:一斗粮的蓄积。这两句是形容家境的穷困。 ⑺蔑:蔑视。疏:疏远。这两句是说受到亲戚的竞相蔑视和朋友们的一天天疏远。 ⑻苏秦:战国时洛阳人,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他先游说秦惠王未被用,后又游说燕、赵等六国,联合抗秦,佩六国相印。后在齐国遇刺身死。燕、赵等国皆在北或东,这里概言之为“北游说”。 ⑼李斯:战国时楚上蔡人,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西入秦说秦王,得为客卿。后来秦国的大臣建议秦王应逐一切客卿,李斯上书申辩,秦王遂罢逐客的命令。即所谓“西上书”。秦统一之后,以李斯为丞相。秦二世时被杀。 ⑽俛仰:低头仰头。俛仰之间:形容时间很短。咄。邰嗟:都是忧叹之辞。这里也是形容时间短促,犹呼吸之间。凋枯:凋零枯萎。指苏秦、李斯的被杀害。这两句是说苏秦、李斯的尊荣和杀身都在刹那之间。 ⑾“饮河”二句: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偃鼠,即田鼠。这两句说偃鼠喝河里的水,不过期望装满肚皮,贵在知足不愿有剩余。 ⑿巢林栖一枝:也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鹅鹩,是一种小鸟。这句是说鹅鹩在树林里作巢,不过占一个树枝。 ⒀达士:旷达之士。模:榜样。这句是说旷达的人应该学习偃鼠、鹅鹩那样知足安分。 作品鉴赏在门阀制度森严的社会中,左思到处碰壁,在愤慨和不平之中,他实在感到无路可走,目睹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无常,他终于退却了,只想过着安贫知足的生活,做一个“达士”。 “习习笼中鸟”二句,是说笼中小鸟要展翅高飞就碰到笼子的四角,飞不起来。这里以“笼中鸟”比喻“穷巷士”,这是中国古代诗歌常用的比兴手法,作用是以引起下文。下文写贫士深居僻巷,落落寡合,独守穷庐,形影相吊。他的仕进之路充满枳棘,无路可通。他向当权者献上计策不被采用。他块然独处,境遇困窘,像是水已干枯的池中鱼。家外,没有丝毫俸禄;家内,竟无一斗粮食储备,生活实在贫苦。所以,亲戚看不起,朋友也疏远了。这个贫士不是别人,而就是诗人自己。左思移居洛阳之后,仕途受阻,有志难申,过着官场失意的生活。贫士生活正是左思初去洛阳生活的写照。左思是有强烈功名欲的人,他希望能够得意官场,一展宏图。但是,事与愿违,终身失意。“苏秦北游说”四句,是说左思即使如此,他也不愿像苏秦那样北上游说,也不愿像李斯那样西行说秦。他们在俯仰之间,尊荣无比,然后随之而至的却是杀身之祸。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战国时洛阳人,他先游说秦惠王未被用,后又游说燕、赵等六国,联合抗秦,佩六国相印。后在齐国遇刺身亡。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战国时楚上蔡人。他西入秦说秦王,得为客卿。后来秦国大臣建议秦王逐一切客卿,李斯上书申辩,秦王遂罢逐客的命令。秦统一之后,以李斯为丞相。秦二世时被杀。左思认为,像苏秦、李斯那样乍荣乍枯的遭遇,实在是不值得羡慕的。《庄子·逍遥游》说:“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饮河期满腹”四句是化用《庄子》中的话,诗人表示要向偃鼠、鹪鹩学习,安贫知足,了此一生。然而,从左思一生的立身行事考察,并不如他所说的那样,左思晚年混迹官场,成为贾谧的“二十四友”之一。可见诗中所说的,只是他一时的想法,并不能说明他已无功名利禄之心了。左思的消极避世的思想,表现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黑暗的不满。 这首诗开头写诗人悲叹贫困和不遇,实际上其中包含了诗人对荣华富贵的向往。想到苏秦、李斯等人的遭遇,意识到追逐名位的危险,又对荣华富贵作了否定。最后归于老庄思想,愿意安于贫贱,做一个“达土”。诗的内容层层变化,表现得曲折而微妙。 左思《咏史八首》,借古人古事以咏怀,抒发了自己愤懑和不平的感情。在性质上,与阮籍《咏怀》诗、陶渊明《饮酒》诗颇为相类。钟嵘评其诗曰:“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诗品》上)“典”,指借用史事。“怨”,指诗中所表现的不平之鸣。张玉谷说:“太冲《咏史》,初非呆衍史事,特借史事以咏己之怀抱也。或先抒己意,而以史事证之;或先述史事,而以己意断之;或止述己意,而史事暗合;或止述史事,而己意默寓。”(《古诗赏析》卷十一)亦足见其表现之“精切”。《咏史》诗借古以讽今,所以说有“讽谕”的旨趣,所评十分恰当。但是,又说:“虽野于陆机,而深于潘岳。”说左思诗比潘岳诗深沉,可以成立。而认为左思诗“野”,即质朴而少文采,值得商榷。陈祚明说:“太冲一代伟人,胸次浩落,洒然流咏,似孟德而加以流丽,仿子建而独能简贵,创成一体,垂式千秋。其雄在才,而其高在志,有其才而无其志,语必虚骄;有其志而无其才,音难顿挫,钟嵘以为‘野于陆机’;悲哉,彼安知太冲之陶乎汉、魏,化乎矩度哉!”(《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分析深刻,很有道理。 作者简介左思 西晋文学家。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生卒年不详。他家世业儒学。少时曾学书法鼓琴,皆不成,后来由于父亲的激励,乃发愤勤学。左思貌丑口讷,不好交游,但辞藻壮丽,曾用一年时间写成《齐都赋》(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见《水经注》及《太平御览》)。公元272年(泰始八年)前后,因其妹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曾任秘书郎。元康(291-299)年间,左思参与当时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并为贾谧讲《汉书》。元康末年,贾谧被诛,左思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后齐王召为记室督,他辞疾不就。公元303年(太安二年),左思移居冀州,数年后病逝。左思作品旧传有集5卷,今存者仅赋两篇,诗14首。《三都赋》与《咏史》诗是其代表作。左思的作品收录于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逯钦立所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