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迎泽区 |
释义 | 迎泽区是国务院1997年批准成立的城乡一体化城区,地处太原市汾河之东、城区中部,南连小店区,北接杏花岭区,东与榆次市、寿阳县相邻,西隔汾河与万柏林区相望。全区下辖迎泽、柳巷、文庙、桥东、庙前、老军营六个街道办事处和郝庄镇,89个社区、29个村,总面积104.57平方公里,总人口49.1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65万人。 中文名称:迎泽区 行政区类别:区 所属地区:山西省太原市 电话区号:0523 邮政区码:030000 地理位置:东经112°41′ 北纬37°51′ 面积:104.57平方公里 人口:49.16万 方言:太原话 气候条件:温带温带季风性气候 著名景点:文庙,崇善寺,纯阳宫,开化寺 机场:太原武宿国际机场 火车站:太原火车站 车牌代码:晋A 迎泽概况迎泽区,地处太原市汾河之东、城区中部,南连小店区,北接杏花岭区,东与榆次市、寿阳县相邻,西隔汾河与万柏林区相望。全区下辖迎泽、柳巷、文庙、桥东、庙前、老军营六个街道办事处和郝庄镇,89个社区、22个村,总面积104.57平方公里,目前,总人口达到51万,其中农村人口3万。 迎泽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省城的政治中心、交通枢纽和对外交往的“窗口”。区域内集中了省委、省人大、市人大、市政协等众多省、市党政机关,新华社山西分社、山西日报社、山西电视台、山西电台等多家新闻单位及太原火车站、太原长途汽车站和太原电信大楼、太原邮政大楼等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枢纽;迎泽大街、解放路、新建路、五一路、并州路、建设路等全市主要交通干线纵横全区;山西饭店、山西大酒店、迎泽宾馆等省城主要的高档宾馆饭店遍布辖区,形成了功能完备、辐射全省的综合服务网络。 迎泽区是太原市的文化中心区,社会文化资源丰富。省晋剧院、省京剧院、省话剧院等省城主要文艺团体,省图书馆、山西图书大厦、太原工人文化宫、市少年宫、太原影都等文化娱乐场所,中科院煤化所、省日化所等国家和省级科研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大原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山西医科大第一附属医院、省人民医院、省中医研究院、二六四医院等医疗单位均汇集我区,各种基础设施完善。 迎泽区历史底蕴深厚,是宋建太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有双塔永祚寺、崇善寺、古清真寺等名胜古迹和省博物馆、万寿宫及迎泽公园、儿童公园等省城著名旅游景点;此外,以双塔寺为中心的“佛”文化旅游区、以北齐壁画墓为代表的“古”文化旅游区正在逐步形成双塔景区新的旅游品牌,成为太原市城市文化、旅游建设的新亮点。 迎泽区是省城太原的商贸中心。区内的开化寺街、柳巷、钟楼街、朝阳街等街区是太原市商流最密集、群众购物消费首选的商贸集聚地,双合成、益源庆、六味斋、老鼠窟、宁化府、老香村、认一力等百年老字号店铺在省内外享有盛名,华宇购物中心、贵都世纪广场、御花园时代广场、天美名店等大批新兴大型商业企业购物环境一流。2009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86.6亿元,增长9.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69.2亿元,增长15.1%;财政总收入完成14.4亿元,增长8.1%。 近年来,迎泽区按照建设创新型城市和率先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省城历史文化区、中心商务区和休闲旅游区的目标,积极实施“三产立区、商贸兴区、民营强区、文化塑区”发展战略,全力创优政务环境,不断巩固传统商贸优势,着力调优调强优势第三产业,全区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态势,城市面貌明显改观,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富裕。 区域功能简介迎泽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省城的政治中心、交通枢纽和对外交往的“窗口”。区域内集中了省委、省人大、市人大、市政协等众多省、市党政机关,新华社山西分社、山西日报社、山西电视台、山西电台等多家新闻单位及太原火车站、太原长途汽车站和太原电信大楼、太原邮政大楼等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枢纽;迎泽大街、解放路、新建路、五一路、并州路、建设路、府东街、府西街等全市主要交通干线纵横全区;山西饭店、三晋大厦、山西大酒店、迎泽宾馆等省城主要的高档宾馆饭店遍布辖区,形成了功能完备、辐射全省的综合服务网络。 文化中心区迎泽区是太原市的文化中心区,社会文化资源丰富。省晋剧院、省京剧院、省话剧院等省城主要文艺团体,省图书馆、山西图书大厦、太原工人文化宫、市少年宫、太原影都等文化娱乐场所,中科院煤化所、省日化所等国家和省级科研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大原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山西医科大第一附属医院、省人民医院、省中医研究院、二六四医院等医疗单位均汇集该区。 迎泽区历史底蕴深厚,是宋建太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上溯千年以前的唐明古镇,西南有闻名遐迩的天龙山旅游区、晋祠旅游区;区内有双塔永祚寺、崇善寺、古清真寺等名胜古迹和省博物馆、万寿宫及迎泽公园、儿童公园等省城著名旅游景点;此外,以双塔寺为中心的“佛”文化旅游区、以王家峰千亩梨园为主要内容的“农”文化旅游区和以北齐壁画墓为代表的“古”文化旅游区正在逐步形成双塔景区新的旅游品牌,与城区内的杰特曼国际娱乐城、名流国际俱乐部等现代化休闲场所交相呼应,已成为我区乃至我市城市文化、旅游建设的新亮点。区内有各类正规旅游服务机构 20 多家,可为四方来宾提供周到的旅游娱乐服务。 商贸中心迎泽区是省城太原的商贸中心。 区内有双合成、益源庆、六味斋、老鼠窟、宁化府、老香村、认一力等省内外享有盛名的百年老字号店铺,近年来,迎泽区按照建设创新型城市和率先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省城历史文化区、中心商务区和休闲旅游区的目标,积极实施“三产立区、商贸兴区、民营强区、文化塑区”发展战略,不断巩固传统商贸优势,着力调优调强优势第三产业,全力创优政务环境,发展了华宇购物中心、贵都世纪广场、御花园时代广场、天美名店等大批新兴大型商业企业,吸引了麦当劳、肯德基、美国戴斯酒店、苏宁电器、深圳铜锣湾广场、天津家世界、香港戴德梁行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加盟区域经济发展,极大提高了我区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对外知名度。目前,全市年营业额在千万元以上的大型商业企业有90%位于我区。全区有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8200多家,区属工商企业400余户,民营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区总量的83.2%,纳税额占到全区税收的2/3。 200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32616万元,同比增长8.9%(按在地统计口径,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89900万元,同比增长7%),人均GDP达3314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81元,同比增长12%。财政总收入完成71380万元,同比增长24.1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1066万元,同比增长18.75%。 历史沿革太原市是一座历史名城,古称晋阳,大约创建于公元前497年,为早期的赵国都城。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分天下为36郡,初置太原郡,从此始有太原之称。之后,北朝、隋、唐时期,太原一直为历代重镇。到了五代,晋阳曾先后为后晋、后汉、北汉之都城。公元960年,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北宋后,派其弟赵光义于公元979年攻克晋阳,火烧全城,一代名城化为灰烬。公元982年,赵光义又委派部将潘美重建太原城。这样一直到民国初期的军阀阎锡山统治山西,以太原为首府,上下两千多年,古城太原,历经战乱,迭遭更替。1949年4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太原,才最终使这座古城回到人民手中,从此获得了新生。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太原曾以其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闻名遐迩。早在唐、宋时期,太原就已成为一个手工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宋代太原陶瓷中的“木理纹瓷”在全国独树一帜。元代以后,太原是全国武器制造中心。唐、宋以来,太原的商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到了明代,当时的太原大南关作坊、商店星罗棋布,盛况空前,古人曾有“蔽天光、发地脉”之赞。 1997年5月8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7]33号)撤销太原市南城区、北城区、河西区、南郊区、北郊区,设立太原市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迎泽区辖原南城区的迎泽、桥东、文庙、柳巷、老军营、庙前6个街道,原南郊区的孟家井、郝庄(不含狄村)2个乡。区人民政府驻棉花巷。 迎泽区得名于“迎泽门”(俗称大南门,为明洪武九年太原城扩建时所建)。 1998年底,迎泽区辖6个街道办事处,240个居委会,2个乡,29个村委会,54个自然村,全区人口41.5万,其中非农业人口39.9万,农业人口1.6万,全区面积117平方千米,其中建成区面积27平方千米。 ?年,迎泽区辖6个街道、2个乡,233个居委会、29个村委会:迎泽街道、桥东街道、文庙街道、柳巷街道、老军营街道、庙前街道,孟家井乡、郝庄乡。 2000年,迎泽区辖6个街道、2个乡。总人口470917人,各乡镇街道人口: 柳巷街道 34088、 文庙街道 63839 、庙前街道 64643 、迎泽街道 102945 、桥东街道 114556、 老军营街道 59972、 郝庄乡 28266 、孟家井乡 2608。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1年,孟家井乡并入郝庄乡,调整后迎泽区辖1乡6个街道办事处。 截至2004年12月31日,迎泽区辖6个街道、1个镇:迎泽街道、桥东街道、文庙街道、柳巷街道、老军营街道、庙前街道;郝庄镇。 地理位置迎泽区地处在太原市中南部汾河以东的河谷平原,地面平坦,微向西南倾斜,地势北高南低,属晋中盆地(即太原盆地)的北端,由冲积平原组成,地面海拔高度为800米左右。地理位置坐标为东经112°41′,北纬37°51′。 行政区划迎泽区辖6个街道、1个镇:柳巷街道、文庙街道、庙前街道、迎泽街道、桥东街道、老军营街道、郝庄镇。 自然地理迎泽区深处大陆内部,属四季分明的大陆性气候中的季风暖温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9.5℃~10.3℃,极端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6月上旬至7月底,为36.10℃~39.4℃之间;最高气温曾高达39.4℃(1955年7月24日)。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2月至次年1月之间,最低气温曾出现过-25.5℃(1958年1月26日)。每年1月最冷,月均-6.4℃左右,7月最热,月均气温一般在23℃左右。气压最高为(十二月份)929.7百帕~935百帕;最低为(七月份)864.6百帕~907.5百帕。风向冬季为西北,夏季恒为东南。结冰期为11月28日,融解期为3月23日。每年10月上、下旬进入霜期,终霜期为4月下旬。年降水量平均为464毫米。最少为1月,最多为8月,梅雨期为7月18日至8月18日(即伏天)。境内阳光照射较充足,全年日照时数为2556.3~2872.6小时,日照百分率在60%以上,全年中1月的日照百分率最高,一般可达63%~78%。境内平均湿度在7.3~9.3百帕之间,有明显的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月平均最大值出现在7月份,其最大绝对湿度为16.8~ 21百帕;月平均最小值出现在1月份,其绝对湿度在1.6~2百帕之间。平均相对湿度为53%~60%,其分布自西向东南逐渐递增,一年中相对湿度变化以夏季最大,秋季次之,冬夏季最小,且最小相对湿度曾出现过0%的极值记录。通常一日中相对湿度最高值出现在日出之前,最小值出现在午后15小时左右。雾日数全年平均为12~13天。最多年份雾日数25天,出现在1976年;最少年份雾日数仅两天,出现在1957年。出现时间多在秋季,春、夏两季相对较少。 迎泽区境内6~10月,局部地区有时出现暴雨,又因境内属湿度、降水量较小地区,年均降水量464毫米,且日照充足,大风日居多,导致年蒸发量高达1789毫米,相当于年降水量近四倍,极易发生干旱现象,民间有“十年九旱”之说。 迎泽区文化遗存丰富,从古至今是并州古城的文化中心。境内有清真寺、纯阳宫、文庙等风光胜迹;有太原最古的关帝庙、《崇德庐帖》石刻等文物古迹;有山西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孙中山纪念馆等革命圣迹。有明皇洪武、清皇乾隆的御笔碑刻;黄庭坚、赵孟頫、王羲之、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傅山等历代著名书法家的真迹。清道光年间,太原第一家刻售兼营的浚文书局在桥头街设立。清未,太原第一座剧场“八旗”会馆在校尉营开设。1919年(民国8年)6月14日,在基督教青年会(今五一路)放映了《瑞典国之湖景》、《艺术家之怪梦》、《打猎者之误会》三组外国记录片,开创了山西电影放映活动的先河。1926年(民国15年)太原第一座有固定坐席的并州电影院在首义街(今五一路)创建。1935年(民国24年)5月,在山西大戏院(南仓巷)首次映出有声电影《新婚的前夜》。民国时期,以丁果仙和张宝魁(艺名莜吉仙)为首的两个旗鼓相当的晋剧班子以及应邀来并的诸多京剧名角,都在境内鸣盛楼、承庆园、新化等剧院演出。新中国建立前,太原市共有影剧院8座,其中7座设在境内。旧有“吸顺风烟、游海子边、听丁果仙”之民谣,为旧太原城一特色。 旅游景点文庙文庙即孔庙。位于上官巷东端,是太原规模最大的庙宇,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由当时的山西巡抚张之洞倡议,在原崇善寺废墟上重建,坐北朝南,前后三重院落,在中枢线上依次建有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及厢房等。四周红墙高耸,整座建筑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巍峨壮观。1919年(民国8年)辟为省图书博物馆,后改称民众教育馆。新中国建立后,1953年改为省博物馆至今。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善寺崇善寺位于上马街中部南侧。初名白马寺,创建于唐,后改称延寿寺、宗善寺,明朝时定名崇善寺。现存寺宇为明洪武十六年(1383)晋恭王朱㭎所建。崇善寺的建筑包括山门、钟楼、东西厢房和大悲殿。殿内神台供有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千钵文殊和普贤三尊巨像,像高8.5米比例适度,衣纹流畅,完好无损。寺内还保存有宋、元、明版藏经和珍贵的壁画摹本,是研究我国古代宗教、历史、绘画、文学、书法艺术、印刷技术的宝贵资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纯阳宫纯阳宫位于五一广场西北隅。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清乾隆年间(1736~1795)增筑巍阁。纯阳宫是太原古代建筑群和园林建筑中的一颗明珠,从古雅端庄的大门开始,一连四进院落,延中轴线自南而北展开四柱三楼的“道德坊”,单檐歇山的“吕祖殿”,上楼下窑的“瀛州洞”,九窑十八洞的“八卦院”,飞阁栈桥的“八卦楼”,以及面阔三间的巍阁“祖师殿”,拾极登楼,尽览古城风貌,总体设计,独具匠心。新中国成立后,又增建关公亭及碑廊20楹。现纯阳宫为省博物馆二部,辟有大小21个陈列室,陈列着两千多件文物珍品,供游人参观。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真古寺清真古寺位于解放路南端东侧,驻解放路31号。始建于唐贞元年(785),宋代重修,现存建筑为明代遗构。门前牌楼一座,横匾“清真古寺”。寺主体大殿为砖木混合结构,檐柱砌入墙内,殿内为阿拉伯式装饰,圆柱挖槽迭楞,彩绘施沥粉贴金,富丽堂皇。周围木壁上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第二十九、三十本中经文数段,雕刻精细工整,院中央有明代建筑省心楼,左右碑亭对峙,亭内碑刻为北宋黄庭坚草书,元赵孟頫和清傅山观后题铭,还有明方孝孺等人榜题和清刘石庵书“心修忠孝、志义齐仁”八个大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云寺南十方院又称白云寺,位于城南红土沟,旧名净业庵,又名清凉寺。观音堂始建于唐,明时增修,清康熙2年(1663)天泽和尚扩建遂更名为白云寺。雍正9年(1731)僧了然重修建毗卢阁。寺坐北朝南两重院落,中枢线上依次有山门、过殿、正殿、藏经楼,两侧有钟鼓楼及东西配殿、厢房等。此寺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寺内所有的木雕泥塑,全部被砸毁,唯坐像韦驮幸免。十方,佛教用语,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向,此寺招待十方游僧,故此寺又名十方寺院,简称十方院。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状元桥状元桥位于儿童公园南北两湖之间,早年是石板桥,传说唐朝的狄人杰过此桥后高中了状元。实因此桥距明清两代贡院颇近,故名状元桥。1952年重建,汉白玉石砌筑,拱形,跨度为4米,两端各有台阶17级,两侧桥栏杆上各雕有10只石狮子,整座桥设计简练,造型优美。 风华楼藏经楼又名风华楼,位于迎泽公园中心广场。原是太谷县资福寺的建筑之一,称藏经阁,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为仿明建筑,资福寺早毁,唯藏经阁独存。新中国建立后,为规划迎泽公园,1958年把藏惊阁由太谷县迁来,1960年全部安装完工。阁楼高约17米,外看三层实为二层,全木结构,重檐歇山式琉璃瓦顶,雕梁画柱,巍峨壮丽。工程完工后,由郑林副省长书写毛主席诗词对联“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1979年崔生茂书写“藏经楼”悬挂楼中央。尔后数次彩绘,扩建广场,形成今天的规模。 大钟寺大钟寺位于钟楼街西段,原为寿宁寺,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金大定十六年(1176)重建。明永乐八年(1410)寺内建起一座钟楼,故名打钟寺。辛亥革命时,清守军火焚寺院,打钟寺除佛殿外全部烧毁。1913年(民国2年),阳曲商人刘占元集资盖楼,辟为市场,从此打钟寺就叫大钟寺了。1982年南城区人民政府正式命名为大中市。 开化寺开化寺创建年代不详,宋绍圣年间重修,名为汉封寺。元大德年间改称延寿寺。明正统年间朱㭎的孙子美坚重修。门前建一牌坊,上书“敕赐开化禅林”六字,故称开化寺。明清两代,开化寺地处府城中心,寺宇宏大,僧侣颇多,香火极盛,善男信女,比丘沙弥,络绎不绝,以至使寺院之前商贩云集,店铺栉比,成为一处繁华集市。清时,开化寺因年久失修,寺宇颓败,香火渐衰。寺僧为维持生计,遂典出前院,为行商经营之所,作为寺院的经济来源,开化寺渐次辟为开化市。1913年(民国2年)开化市的北部被辟为市场,叫做共和市场。1920年(民国9年)拆毁佛像,开化寺全部改为市场,定名为开化市。 文昌阁始建年代不详,清代重修,位于新南四条迎泽小学东南隅。文昌阁原为文昌庙,阁只是其中一部分,原文昌庙为三进院落,三座大殿(主殿、配殿)及八个小院。文昌庙已毁,现仅存文昌阁及偏房,阁为砖木混合结构,一层为一明两暗砖砌无梁殿式,二层是阁,重檐歇山顶,覆盖绿色琉璃瓦。现为民居。 大关帝庙大关帝庙位于庙前街北段(现庙前小学),为太原现存关帝庙中最大的一座。该庙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明清建筑,坐北朝南,重院建筑,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正殿、春秋楼以及两侧的钟鼓楼、厢房、围楼等殿堂25间,加上东西别院总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春秋楼为二层楼阁,歇山顶,琉璃剪边,与左右禅堂、客堂、楼阁相连,上下均出檐有廊,整个建筑布局严整,错落有致。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关帝庙太原的祠宇中,关帝庙居首位。志书所列竟达27处,在这27处关帝庙中,历史最久的当数校尉营的古关帝庙(建于元代)。该庙位于西校尉营北端西侧,布局为前后两进院落。前院由山门、钟鼓楼、东西配殿和大殿组成。其后院是关羽夫妇的寝宫及塑像。塑像为元代作品,关羽夫妇端坐其上,两旁分列十四尊乐妓侍女像,其中十二尊手持笙、笛、管、鼓、三弦、琵琶等乐器,面部丰颐,神态专注,相互间又似有呼应,是元代雕塑中难得的艺术品。1964年乐妓侍女像移置晋祠圣母殿保存。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寿宫皇庙又称万寿宫,位于五一路南段东侧皇庙巷内。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占地面积约1.1万平方米,是明、清两代帝王、皇族和文武官员祭祀先祖和庆典的场所。皇庙是一处宫殿式的古建筑群,坐北向南,宫门三道,前院豪华壮丽,中(主)院气势磅礴,后院古朴简洁,以其特许的色调和建筑手法,充分显示了皇权的至高,是古建筑群的精华。现仅存照壁、大殿和后院。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泰山庙建造年代不详。最早建于钟楼街路南,后迁至路北。因年久失修,于1942年(民国31年)移至钟楼街街公所(街公所建于1918年(民国7年),有碑记为证)。庙为左右进四合院,主建筑为木结构二层楼,其它为砖木混合结构。此庙址现为柳巷街道办事处。 奶奶庙奶奶庙位于校尉营北口,始建于清代后期,是供奉关夫人的祠堂。庙坐北朝南,门为悬山式勾连搭歇山顶,挑檐三米。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七米,前有廊。山墙绘有送子壁画。门窗为木制大开扇,房屋为砖木结构。二门外有一间供奉土地的土地堂。 白衣庵白衣庵在庙前街41号。始建年代不详,现为清代建筑。主建筑为三开间观音菩萨大殿,挑檐歇山顶,砖木混合结构。观音塑像“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山门及其它建筑已无存,现为民居。 碑 刻《崇德庐帖》石刻立于太原市儿童公园。是清代阳曲县回民鉴藏家李希搜集钟繇、褚遂良、苏东坡、黄庭坚、傅山等历代著名书法家真迹,于清咸丰二年(1852)刻之于石的。抗日战争时期遗失了一部分。新中国建立后,李希的玄孙李玉成先生于1958年将家藏《崇德庐帖》石刻30方捐赠给国家。同年,省文管会将其镶嵌入儿童公园长廊内,供书法爱好者鉴赏。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傅山书法》碑刻立于劲松路南端碑林公园。在公园中轴位置主要建筑内摹勒着傅山先生书法真迹碑石178块,其中根据李宗仁先生归国时带回的傅山12张条幅制成的碑刻雕屏,浑厚苍古,若出天成,概括了傅山书法的精华。 历史纪念地山西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儿童公园内。儿童公园在历史上是中国共产党在太原活动的重要场所,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公园旁边的自省室(今山西饭店)等处进行过革命活动。太原青年声援“五四”、“五卅”、“一二九”等反帝爱国运动的集会及太原总工会、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成立大会都在这里举行。1950年3月5日山西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在园内修建一座山西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以志不忘。3月25日,首任山西省政府主席程子华在北湖区陈列馆前为其破土奠基。1951年3月7日举行了落成典礼。碑顶是工农兵和知识分子、妇女五人组成的黄铜铸像,纪念碑为方椎形,高4.1米,汉白玉砌成。正面国徽下是毛泽东亲题“死难烈士万岁”六个金字,左右两旁刻有徐向前、薄一波的题词,碑后铭文,记叙山西省人民革命斗争的丰功伟绩。 孙中山纪念馆坐落在儿童公园北端的二层楼阁,初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是文瀛公园的一个小建筑。后为国货陈列所,取名劝业楼。劝业楼前是太原公众集会的地方。1912年(民国元年)9月18日,孙中山先生来到太原,19日下午,太原各界在劝业楼前召开盛大的欢迎会,孙中山先生在楼上凭栏发表了民主革命的讲演。1986年5月17日太原市人民政府决定,该劝业楼为孙中山纪念馆;同年11月,市政府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馆内陈列有孙中山先生生平和辛亥革命山西斗争活动资料图书等。 山西省立一中旧址位于儿童公园南侧前清代贡院处,创办于清光绪32年(1906),是山西最早的官办中学。省立一中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山西的第一个共产党支部—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都诞生在这里。它造就了大批早期共产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其中高君宇、王振翼、贺昌、王瀛、张淑平、张友清、彭真等为杰出的代表。 山西大学堂山西大学堂旧址位于侯家巷太原师专内,是一座仿英中世纪教堂式砖木结构建筑。创建于清光绪28年(1902)。义和团起义失败后,英帝国主义以所谓“庚子赔款”,勒索山西人民白银50万两。为施行文化侵略及思想渗透,英籍传教士李提摩太拟定《上李傅相办理山西教案章程七条》,提出以这批赔款,在山西设立学堂,经李鸿章批准,山西巡抚岑春煊与李提摩太议定,创办了山西大学堂,校址初占贡院(海子边),光绪30年(1904)九月,移于侯家巷。山西大学堂,是山西现代教育的发祥地,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槐公园狄村北道西有一槐树,相传为唐代杰出政治家狄仁杰之母手植,树前有清康熙年间太原知县戴梦熊立的狄梁公故里碑,历经1300余年,是太原地区最老的古槐之一。1985年,原南城区(现迎泽区)人民政府在此建唐槐公园,重立狄梁公故里碑、唐槐碑。 万字楼万字楼位于儿童公园东北隅,始建于1937年(民国26年)。该建筑原为阎锡山为纪念其父而建的子明图书馆。因其楼歌剧像佛教中的“卍”字,故俗称万字楼。现为太原市图书馆占用。 郑村烈士陵园郑村烈士陵园位于北营西峰街北侧。因建于郑村境内而名。陵园坐北朝南,占地9.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陵园始建于1960年,园中立纪念碑,碑前有可容4000余人纪念的广场,纪念碑后中轴线两侧为墓区,埋葬烈士1251名,后部建圆形冢14座,埋葬无名遗骨280名,均为解放太原时牺牲的革命烈士。 池越忠烈士纪念碑 池越忠,女,1968年11月6日出生,生前系太原市15中学学生。1983年12月9日,在迎泽公园南湖为抢救两名落水儿童献出了宝贵生命。年仅15岁。1984年6月1日,省城青少年在迎泽公园南湖建池越忠塑像纪念碑,以资瞻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