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应痛乳香丸
释义

应痛乳香丸处方来源于《医方类聚》卷一八七引《经验秘方》。方剂主治腰脚疼痛,手足顽麻,膝劳背冷,四肢无力,下无虚冷,小便较多,上喘咳嗽,不思饮食,心腹闭闷,一切诸气,酒肿食黄,膨胀冷疼等症状。上依法制度,晒干,为细末,用好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简介

药物组成:自然铜(灰火烧红,好醋内蘸1遍再烧,计7遍)、鹿茸(用

炭于净地上烧红,去炭,用米醋喷于火地上,即将鹿茸放在上头,用瓷器盖合令定取用)、苍术1两(去皮,晒干),川乌头(用慢火烧出,成纹路儿时便好)、天南星(川乌一般制)、虎骨(好醋于砂铫内煮过,滚6-7遍,取出空干)半两钱(火烧7遍,好米醋蘸7遍),胡桃(去皮壳,用瓤)1两(切成薄片子,晒干),甘草1两(去皮,用瓤),甜瓜子1两(炒黄色),没药1两,乳香1两,龙骨1两,川椒1两,葫芦巴1两,破故纸1两,香附子1两,香白芷1两,五灵脂1两,浮萍草1两,血竭1两,雄黄1两,茴香1两,干川楝子1两。 用法用量:药丸子于葫芦内盛顿,不用晒,如临丸时,丸了盛于瓷器内,用油少许,却别用一器合定,往来撞之,令油滚于丸子上,次将丸子入葫芦内阴干,随病用度。每服7丸,无灰酒温热送下,盐汤亦可。病上食后,病下食前,1日2次。

理气解郁

成分

其异名有雀头香(《江表传》),莎草根(《别录》),香附子(《唐本草》)

,雷公头(《纲目》),香附米(《本草求真》),猪通草茹(《陆川本草》),三棱草根(《中药志》),苦羌头(《中药材手册》)。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根茎。

药理作用

①对子宫的作用香附子(购自南京,据说产于广东)5%流浸膏,能抑制豚鼠、家兔、猫、犬等离体子宫(已孕及未孕)的收缩,对子宫肌张力的弛缓作用,与当归流浸膏相似,但效力较弱。香附所含的油有微弱的雌激素作用。

②镇痛作用用小鼠电盘刺激法,香附子(采自贵阳)20%醇提取物0.5毫升/20克体重皮下注射,能明显提高小鼠痛阈。

③抗菌作用块根有抗菌作用,其提取物对某些真菌有抑制作用。

辛微苦甘,平。

①《别录》:味甘,微寒,无毒。

②《本草衍义》:味苦。

③《滇南本草》:性微温,味辛。

④《纲目》:气平,味辛微苦微甘。

入肝、三焦经。

①《纲目》:手足默阴、手少阳,兼行十二经、八脉气分。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脾、胃四经。

主治理气解郁,止痛调经。治肝胃不和,气郁不舒,胸腹胁肋胀痛,痰饮痞满,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1)理气解郁:用于肝气郁结之胸胁及胃腹胀痛。配柴胡、青皮治胸胁痛。配高良姜(名良附丸)治胃寒痛。

(2)调经止痛:用于肝气郁结之月经不调、小腹胀痛。配艾叶治寒凝气滞之行经腹痛。

①《别录》:主除胸中热,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气,长须眉。

②《唐本草》:大下气,除胸腹中热。

③《医学启源》:快气。

④李杲:治一切气,并霍乱吐泻腹痛,肾气,膀胱冷,消食下气。

⑤《汤液本草》:治崩漏。

⑥《滇南本草》:调血中之气,开郁,宽中,消食,止呕吐。

⑦《纲目》:散时气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跗肿,腹胀,脚气,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痈疽疮疡,吐血,下血,尿血,妇人崩漏带下,月候不调,胎前产后百病。

凡气虚无滞、阴虚血热者忌服,

①《纲目》:得童子小便、醋、芎藭、苍术良。

②《本草经疏》:凡月事先期者,血热也,法当凉血,禁用此药。

③《本草汇言》:独用、多用、久用,耗气损血。

选方

(1)治-切气疾心腹胀满,胸膈噎塞,噫气吞酸,胃中痰逆呕吐及宿酒不解,不

思饮食:香附子(炒,去毛)三十二两,缩砂仁八两,甘草(爁)四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用盐汤点下。(《局方》快气汤) (2)治心腹刺痛,调中快气:乌药(去心)十两,甘草(炒)一两,香附子(去皮毛,焙干)二十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人盐少许,或不着盐,沸汤点服。(《局方》小乌沉汤)

(3)治心气痛、腹痛、少腹痛、血气痛不可忍者:香附子二两,蕲艾叶半两。以醋汤同煮熟,去艾,炒为末,米醋糊为丸梧子大。每白汤服五十丸。(《濒湖集简方》)

(4)解诸郁:苍术、香附、抚芎、神曲、栀子各等分。为末,水丸如绿豆大。每服一百丸。(《丹溪心法》越鞠丸)

(5)治停痰宿饮,风气上攻,胸膈不利:香附(皂荚水漫)、半夏各一两,白矾末半两。姜汁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姜汤随时下。(《仁存堂经验方》)

(6)治偏正头痛:川芎二两,香附子(炒)四两。上为末。以茶调服,得腊茶清尤好。(《澹寮方》)

(7)治吐血:童便调香附末或白及末服之。(《丹溪治法心要》)

(8)治小便尿血:香附子、新地榆等分。各煎汤。

香附

先服香附汤三、五呷,后服地榆汤至尽,未效再服。(《全生指迷方》)

(9)治下血不止或成五色崩漏:香附子(去皮毛,略炒)为末。每服二钱,清米饮

调下。(《本事方》) (10)治肛门脱出:香附子、荆芥穗等分。为末。每用三匙,水一大碗,煎十数沸,淋。(《三因方》香荆散)

(11)治老小痃癖往来疼痛:香附、南星等分。为末,姜汁糊丸,梧子大。每姜汤下二、三十丸。(《圣惠方》)

(12)治颓疝胀痛及小肠气:香附末二钱,海藻一钱。煎酒空心调下,并食海藻。(《濒湖集简方》)

(13)安胎:香附子,炒,去毛,为细末,浓煎紫苏汤调下一钱。(《中藏经》铁罩散)

(14)治元脏虚冷,月侯不调,头眩,少食,浑身寒热,腹中急痛,赤白带下,心怔气闷,血中虚寒,胎气不固:香附半斤。醋煮,焙为末,醋和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饮下。(《妇人良方》醋附丸)

(15)治瘰疬流注肿块,或风寒袭于经络,结肿或痛:香附为末,酒和,量疮大小,做饼覆患处,以热熨斗熨之。未成者内消,已成者自溃。若风寒湿毒,宜用姜汁作饼。(《外科发挥》)

(16)治乳痈,一切痈肿:香附(细末)一两,麝香二分。上二昧研匀,以蒲公英二两,煎酒去渣,以酒调药。热敷患处。(《医学心悟》香附饼)

(17)治耳卒聋闭:香附子(瓦炒)研末,萝卜子煎汤,早夜各服二钱,忌铁器。(《卫生易简方》)

(18)治聤耳出汁:香附末,以绵杖送入。(《经验良方》)

(19)治四时瘟疫、伤寒:陈皮(不去白)二两,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苏叶各四两,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日三服。若作细末,每服二钱,入盐点服。(《局方》香苏散)

(20)治跌打损伤:炒香附四钱,姜黄六钱。共研细末。每日服三次,每次服一钱。孕妇忌服。(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21)治鸡眼,疣:香附、木贼各五钱。

名家论述

①《汤液本草》:香附子,益血中之气药也。方中用治崩漏,是益气而止血也。又能化去凝血,是推陈也。与巴豆同治泄泻不止,又能治大便不通,同意。

②王好古:香附,凡气郁血气必用之,炒黑能止血,治崩漏,多用亦能走气。

③《本草衍义补遗》:香附子,必用童便浸,凡血气药必用之,引至气分而

生血,此阳生阴长之义也。 ④朱震亨:香附,《本草》不言补,而方家言于老人有益,意有存焉,盖于行中有补理。

⑤《纲目》:香附之气平而不寒,香而能窜,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生则上行胸膈,外达皮肤,熟则下走肝肾,外彻腰足。炒黑则止血,得童漫浸炒则入血分而补虚,盐水浸炒则入血分而润燥,青盐炒则补肾气,酒浸炒则行经络,醋浸炒则消积聚,姜汁炒则化痰饮。得参、术则补气,得归、地则补血,得木香则流滞和中,得檀香则理气醒脾,得沉香则升降诸气,得芎藭、苍术则总解诸郁,得栀子、黄连则能降火热,得茯神则交济心肾,得茴香、破故纸则引气归元,得厚朴、半夏则决壅消胀,得紫苏、葱白则解散郁气,得三棱、莪术则消磨积块,得艾叶则治血气、暖子宫。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也。飞霞子韩愗云,香附能推陈致新,故诸书皆云益气,而俗有耗气之说、宜于女人不宜于男子者非矣。盖妇人以血用事,气行则无疾;老人精枯血闭,惟气是资;小儿气日充则形乃日固,大凡病则气滞而馁,故香附于气分为主药,世所罕知。辅以参、芪,佐以甘草,治虚怯甚速也。愗游方外时,悬壶轻济,治百病黄鹤丹,治妇人青囊丸,随宜用引,辄有小效,人索不已,用者当思法外意可也。黄鹤丹方用香附一斤,黄连半斤,洗晒为末,水糊丸梧子大。假如外感,葱、姜汤下,内伤米饮下,气病香汤下,血病酒下,痰病姜汤下,火病白汤下,余可类推。青囊丸,方用香附略炒一斤,乌药略炮五两三钱,为末,水醋煮面糊为丸。随证用引,如头痛茶下,痰气姜汤下,血病酒下为妙。

⑥《本草经疏》:莎草根,治妇人崩漏、带下、月经不调者,皆降气、调气、散结、理滞之所致也,盖血不自行,随气而行,气逆而郁,则血亦凝涩,气顺则血亦从之而和畅,此女人崩漏带下,月事不调之病所以咸须之耳。然须辅之以益血凉血之药,气虚者兼入补气药乃可奏功也。

⑦《本草述》:香附,主治诸证,当审为血中之气病,乃中肯窾,不漫同于诸治气之味也。故上焦心包络所生病,如七情抑郁者能开之,以心包络主血也;中焦脾胃所生病,如霍乱吐逆及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能畅之,以胃生血,脾统血也;下焦肝肾所生病,如膀胱连胁下气妨,如下血、尿血及女子崩漏、带下、月候不调等证,亦以胃脾为血之元,肝固血之脏,肾乃血之海也。此味于血中行气,则血以和而生,血以和生,则气有所依而健运不穷,是之谓生血 ,是之谓益气,非二义也。用此于补血味中,乃能使旧血和而新血生,即气虚而事补益者,亦借此为先导,去虚中之著,韩愗所谓去虚怯甚速之义也。按香附子类谓调气之味,不知气之为病所因不一,如痞胀喘哕噫酸噎塞,又如胃脘痛或心腹痛,《局方》概同香燥用之,或砂仁,或沉香,或蕲艾、良姜辈,止可治虚寒或寒湿之病,而火热病气者种种不一,况寒湿之久则亦化火乎,如黄鹤丹之同黄连而用,其义不可思欤。气郁多用香附,或气弱而郁者,必同补剂而用,固也;然有火伤元气以致者,又须降火之剂而此佐之,若概谓开气之郁,反以燥助火,而气愈弱愈郁矣,明者审之。

⑧《本草求真》:香附,专属开郁散气,与木香行气,貌同实异,木香气味苦劣,故通气甚捷,此则苦而不甚,故解郁居多,且性和于木香,故可加减出入,以为行气通剂,否则宜此而不宜彼耳。

⑨《本草正义》:香附,辛味甚烈,香气颇浓,皆以气用事,故专治气结为病。又凡辛温气药,飚举有余,最易耗散元气,引动肝肾之阳,且多燥烈,则又伤阴。惟此物虽含温和流动作用,而物质既坚,则虽善走而亦能守,不燥不散,皆其特异之性,故可频用而无流弊。未尝不外达皮毛,而与风药之解表绝异。未尝不疏泄解结,又非上行之辛散可比。好古谓《本草》不言治崩漏,而能治崩漏,是益气而止血也.颐谓虽不可直认为益气,而确有举陷之力,丹溪谓须用童便浸过,盖嫌其辛味太浓,以下行为监制之义。颐意调肝肾者,此法最宜。或有以醋炒、以青盐炒者,其理盖亦如此。气结诸症,固肝胆横逆肆虐为多,此药最能调气,故濒湖谓之专人足厥阴。其实胸胁痹结,腹笥腆胀,少腹结痛,以及诸疝,无非肝络不疏。所谓三焦气分者,合上中下而一以贯之,固无论其何经何络也。

补脾益气

成分

甘草,别名有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美草、密甘、密草、 甘草

国老、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属于补益药(亦称补虚药)中的补气药。用其根及根茎。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

甘草性平,味甘,归十二经。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痉以至抗癌等药理作用。在中医上,甘草补脾益气,滋咳润肺,缓急解毒,调和百药。临床应用分“生用”与“蜜炙”之别。生用主治咽喉肿痛,痛疽疮疡,胃肠道溃疡以及解药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减退,大便溏薄,乏力发热以及咳嗽、心悸等。

功能

1.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前者,常与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后者,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

2.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等。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配伍应用。痈疽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共奏清热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饮。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如桔梗汤。若农药、食物中毒,常配绿豆或与防风水煎服。

3.用于气喘咳嗽。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治热毒而致肺痈咳唾腥臭脓痰的桔梗汤;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汤等。另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热痰咳嗽亦常配伍应用。

4.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肠肌挛急疼痛等,常与芍药同用,能显著增强治挛急疼痛的疗效,如芍药甘草汤。

5.用于调和某些药物的烈性。如调味承气汤用本品缓和大黄、芒硝的泻下作用及其对胃肠道的刺激。另外,在许多处方中也常用本品调和诸药。

药理作用

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别录》记载:“温中下气,伤脏咳嗽,温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日华子本草》记载:“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l)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甘草浸膏、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对多种动物均具有去氧皮质酮样作用,能促进钠、水潴留,排钾增加,显示盐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浸膏、甘草甜素能使大鼠胸腺萎缩、肾上腺重量增加、血中嗜酸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减少、尿中游离型17-羟皮质酮增加,显示糖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皮质激素样作用的机制:

①促进皮质激素的合成;

②甘草次酸在结构上与皮质激素相似,能竞争性地抑制皮质激素在肝内的代谢失活,从而间接提高皮质激素的血药浓度;

③两者的化学结构相似,有直接皮质激素样作用。

(2)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甘草具有增强和抑制机体免疫功能的不同成分。甘草葡聚糖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有激活增殖作用,表现出致分裂原特性,与ConA合用有协同作用。

甘草酸类主要表现为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但对体液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20例高血脂症病人应用甘草甜素后,血浆免疫球蛋白IgGIgA及补体C3含量均显著降低。甘草酸单铵和LX也有免疫抑制作用。甘草酸单铵对3H-TdR掺入大鼠淋巴细胞DNA有抑制作用。LX腹腔注射能明显抑制免疫小鼠IgG的生成。

(3)抗菌、抗病毒、抗炎、抗变态反应

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酵母菌、真菌、链球菌等有抑制作用。甘草甜素对人体免疫性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HIV)、肝炎病毒、水疱性口腔病毒、腺病毒Ⅲ型、单纯疱疹病毒Ⅰ型、牛痘病毒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甘草具有皮质激素样抗炎作用,对小鼠化学性耳廓肿胀、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大鼠棉球肉芽肿、甲醛性大鼠足肿胀、角叉菜胶性大鼠关节炎等都有抑制作用。

抗炎有效成分是甘草酸单铵盐、甘草次酸和与芍药苷合并应用对大鼠足肿胀有协同抑制作用。甘草酸单铵盐对豚鼠腹腔注射给药,可明显抑制豚鼠支气管哮喘的发生,表现为引喘时间明显延长。甘草甜素能显著抑制鸡蛋清引起的豚鼠皮肤反应,并减轻过敏性休克症状。甘草水煎液能抑制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降低小鼠血清IgE抗体水平。异甘草素等成分能抑制透明质酸酶的活性,并对由免疫刺激所诱导的肥大细胞组胺释放有抑制作用。

(4)镇咳、祛痰

甘草浸膏片口内含化后能覆盖在发炎的咽部黏膜上,缓和炎症对它的刺激,达到镇咳作用。甘草还能通过促进咽喉和支气管黏膜的分泌,使痰易于咳出,呈现祛痰镇咳作用。甘草次酸、甘草黄酮、 甘草

甘草流浸膏灌胃给药,对氨水和二氧化硫引起的小鼠咳嗽均有镇咳作用,并均有祛痰作用。甘草次酸胆碱盐皮下注射,对豚鼠吸入氨水和电刺激猫喉上神经引起的咳嗽,均有明显的镇咳作用。

(5)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甘草粉、甘草浸膏、甘草次酸、甘草素、甘草苷、异甘草苷和地FM100对动物多种实验性溃疡模型均有抑制作用,能促进溃疡愈合。生胃酮(即甘草次酸的琥珀酸半酯二钠盐)能加速胃溃疡面愈合、改善胃黏膜抵抗力。FM100灌服给药,能完全抑制结扎幽门引起的大鼠胃溃疡形成,对乙酰胆碱和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有抑制作用。

(6)解毒

甘草对误食毒物(毒蕈),药物中毒(敌敌畏、喜树碱、顺铂、咖啡因、巴比妥)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能缓解中毒症状,降低中毒动物的死亡率。甘草解毒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为甘草甜素。甘草解毒作用的机制为:

①吸附毒物,甘草甜素水解后释放出的葡萄糖醛酸可与含羧基、羟基的毒物结合,减少毒物的吸收;

②通过物理、化学沉淀毒物以减少吸收,如甘草可沉淀生物碱;

③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并改善垂体-肾上腺系统的调节作用,提高机体对毒物的耐受能力;

④提高小鼠肝细胞色素P-450的含量,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

名家论述

1.李杲:甘草,阳不足者补之以甘,甘温能除大热,故生用则气平,补脾胃不足,而大泻心火;炙之则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除邪热,去咽痛,缓正气,养阴血。凡心火乘脾,腹中急痛,腹皮急缩者,宜倍用之。其性能缓急,而又协和诸药,使之不争,故热药得之缓其热,寒药得之缓其寒,寒热相杂者,用之得其平。

2.《汤液本草》: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药用之非和也,皆缓也。小柴胡有柴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其中用甘草者,则有调和之意。中不满而用甘为之补,中满者用甘为之泄,此升降浮沉也。凤髓丹之甘,缓肾急而生元气,亦甘补之意也。《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以甘缓之。所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于此可见调和之意。夫五味之用,苦直行而泄,辛横行而散,酸束而收敛,咸止而软坚,甘上行而发。如何《本草》言下气?盖甘之味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内可外,有和有缓,有补有泄,居中之道尽矣。

3.《本草衍义补遗》:甘草味甘,大缓诸火。下焦药少用,恐大缓不能直达。

4.《本草汇言》:甘草,和中益气,补虚解毒之药也。健脾胃,固中气之虚羸,协阴阳,和不调之营卫。故治劳损内伤,脾气虚弱,元阳不足,肺气衰虚,其甘温平补,效与参、芪并也。又如咽喉肿痛,佐枳实、鼠粘,可以清肺开咽;痰涎咳嗽,共苏子、二陈,可以消痰顺气。佐黄芪、防风,能运毒走表,为痘疹气血两虚者,首尾必资之剂。得黄芩、白芍药,止下痢腹痛;得金银花、紫花地丁,消一切疔毒;得川黄连,解胎毒于有生之初;得连翘,散悬痈于垂成之际。凡用纯热纯寒之药,必用甘草以缓其势,寒热相杂之药,必用甘草以和其性。高元鼎云,实满忌甘草固矣,若中虚五阳不布,以致气逆不下,滞而为满,服甘草七剂即通。

5.《本草通玄》:甘草,甘平之品,独入脾胃,李时珍曰能通入十二经者,非也。稼穑作甘,土之正味,故甘草为中宫补剂。《别录》云,下气治满,甄权云,除腹胀满,盖脾得补则善于健运也。若脾土太过者,误服则转加胀满,故曰脾病人毋多食甘,甘能满中,此为土实者言也。世俗不辨虚实,每见胀满,便禁甘草,何不思之甚耶?

6.《本草正》: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助参、芪成气虚之功,人所知也,助熟地疗阴虚之危,谁其晓焉。祛邪热,坚筋骨,健脾胃,长肌肉。随气药入气,随血药入血,无往不可,故称国老。惟中满者勿加,恐其作胀;速下者勿入,恐其缓功,不可不知也。

7.《药品化义》:甘草,生用凉而泻火,主散表邪, 甘草

消痈肿,利咽痛,解百药毒,除胃积热,去尿管痛,此甘凉除热之力也。炙用温而补中,主脾虚滑泻,胃虚口渴,寒热咳嗽,气短困倦,劳役虚损,此甘温助脾之功也。但味厚而太甜,补药中不宜多用,恐恋膈不思食也。

8.《本草备要》:甘草,胡洽治痰癖,十枣汤加甘草;东垣治结核,与海藻同用;丹溪治痨瘵,莲心饮与芫花同行;仲景有甘草汤、甘草芍药汤、甘草茯苓汤、炙甘草汤,以及桂枝、麻黄、葛根、青龙、理中、四逆、调胃、建中、柴胡、白虎等汤,无不重用甘草,赞助成功。即如后人益气、补中、泻火、解毒诸剂,皆倚甘草为君,必须重用,方能建效,此古法也。奈何时师每用甘草不过二三分而止,不知始自何人,相习成风,牢不可破,附记于此,以正其失。

处方来源

《医方类聚》

又名《御修医方类聚》266卷存世262卷,共27000页规模宏大。它汇辑了152部中国唐、宋、元、明初的著名医书及1部高丽医书,共计153部。总论以下,按病因、病位、疾病种类等分为五脏、诸风、诸寒、诸暑、诸湿、伤寒、眼、齿、咽喉、口舌、耳、鼻、头面、毛发、身体、四肢、血病、诸气、诸疝、诸痹、心腹痛及膏药、诸香、救急、养性等92门,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数百种疾病,分类明细,便于检索。《医方类聚》所收医方宏富,共计50000余首,为中国明以前医方的集大成著作;且包括大量古代佚书,辑入内容皆据原文未加改动,为后世辑佚提供了丰富史料。

该书由朝鲜国世宗李二十五年(1443年)下令开始编纂,历时3年完成。世祖李五年(1460)对原书加以全面校正,成宗李八年(1477)全书宣告校毕,方初次刊印。《御修医方类聚》这一巨著是中朝医方之集大成者,是为“医籍之冠、方术之大观”。

全书为266卷,存世262卷。它汇辑了152部 中医

中国唐、宋、元、明初的著名医书及一部朝鲜本国医书《御医撮要》,共计153部。其中包括医方50000余首。本书分类明细,便于检索,为中国明代以前医方的集大成著作。

该书初版仅30部,流传至今仅存一部,成为稀世之宝,现收藏于日本皇家图书馆——宫内厅书陵部。这是1592~1598年间,日本将领加藤清正随同丰臣秀吉攻打朝鲜将此书作为战利品掠回日本的。1852年,在江户幕府医官喜多村直宽主持下,《御修医方类聚》得以重刻,对所缺篇目多有补充,历经10年于1861年完成,是为“文久元年本”。

此书在中医药学、临床实用、医史文献、版本收藏等方面都有难以估量的价值。它包括大量古代佚书,辑入内容皆据原文未加改动,为后世辑佚提供了丰富资料,尤其是它保存了中国历史上已经失传的医书30余种。

原刊三百六十五卷。朝鲜·金礼蒙等撰于1443年。初刊于1465年。原书已佚,1861年日本用活字排印了二百六十六卷本。本书分类整理了约150余种中、朝各代医书。卷一-三医学总论;卷四-十二脏诸论;卷十三-六十三风寒暑湿及伤寒的证治;卷六十四-八十二眼、齿、咽喉、口舌、耳、鼻、头面疾患证治;卷八十三-一百六十八为身形、脏腑、内科杂病证治及中恶、解毒、虫兽伤等;卷一百六十九-二百○五为皮肤、外科诸病及急救、养生等;卷二百六-二百三十八为妇产诸病证治;卷二百三十九-二百六十六为小儿诸病证治。全书分类较细,资料丰富,并且大多辑录原文,保存了不少我国明以前失传医书,是一部大型的医学类书,有较高的学术文献和临床参考价值。现存1861年日人铅印本,198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排印本。 《医方类聚》成书于明·正统十年(1445年),由朝鲜祖宗朝命文官、医官梁诚之、金礼蒙等主持撰辑。该书共266卷,分为92门,录方5万余首,计约950万字。收辑了我国明·永乐以前存世医籍、医方及道藏佛典中有关医药的内容,“其所采摭凡一百五十余部,而宋元佚书亦复不少。盖篇帙之富,为见存医籍之冠。”

此书在朝鲜因战乱已散佚不存,据日本丹波元坚氏说:“是书世仅传一部,云文禄之役,将帅加藤清正所获。后二百年,先教谕得之一医家,什袭藏之。”遂为丹波氏家藏。1852~1861年间由江户幕府医官喜多村氏主持,参考他书补足所缺失之十二卷,仿朝鲜原本活字印刷,即江户学训堂本,一称聚珍版《医方类聚》。198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此为底本,出版了校点本,煌煌十二巨册,对研究中医古籍极有参考价值。

《医方类聚》所辑《儒门事亲》

《儒门事亲》为我国金元四大家、攻邪派代表张子和所作。《医方类聚》所辑录者,较目前通行本的底本、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邵柏崖本早约100年,是以《儒门事亲》、《治病百法》、《三法六门》、《十形三疗》、《治法杂论》、《杂记九门》、《神效名方》七目并列出现。张氏生前已有一些篇目以单行本的形式在流传。目前可见最早的张氏著作,仅存元·中统三年(1262年)《儒门事亲》三卷本。《中国医籍考》据此认为《儒门事亲》“原系一部丛书”。从张子和撰写《儒门事亲》各篇目的不同时限、内容构架、相互联系来分析,此书非一气呵成之作。元·刘祁《归潜志》说:“麻知几与之善,使子和论说其术,因为文之,有三法六门之目。将行于世,会子和、知几相继死,迄今其书存焉。”为全书润饰统稿的麻知几在子和逝去后仅4年,因避元兵灭金的战乱,将书稿藏匿,举家逃亡被俘,押至河北病故。在此背景下,《医方类聚》所辑录的《儒门事亲》,保存了金元至明初一百多年间《儒门事亲》的初始状态:既有麻知几的润饰审定稿(《儒门事亲》卷一、二、三)及常仲明等收集遗剩材料的补遗稿(《治法心要》卷十四),也有张子和的原始草稿(《治法杂论》卷十一)与同一内容的修定稿(《治病百法》卷四、五);有子和晚年的医案集(《十形三疗》卷六、七、八)及医话集(《杂记九门》卷九),也有子和攻邪三法的医方集(《三法六门》卷十二)与张氏家传验方集(《神效名方》卷十五);还有张氏设计的医学科教图表(《撮要图》卷十),及麻知几搜集到刘河间的未刊稿(《三消论》卷十三)。它们按类成卷而各有篇名,虽然有些篇目已在民间刊刻流传,但纵观各篇,并非都能分别独立成书,“丛书”之说似有疑义。《医方类聚》编辑凡例提示,“诸方以世代先后分门编入”,故将其所录的《儒门事亲》称为“辑录本”较为合适。

《儒门事亲》辑录本的文献价值

《儒门事亲》的刊刻流传,经过金元明清及近代,历时740多年。现存最早的元·中统三年刻本虽距子和逝去仅34年,惜为三卷本,不足据以校雠全书。既往名医大家在刊刻本书之际,亦力图精审详校,然其祖本只能依凭明·嘉靖邵柏崖本。而该本邵序中已明确指出:“惜其版久已失传,本多亥豕之讹。”自明中叶以降,所有流通的刊本均是依此转辗相袭翻刻而来。其间虽屡经校订,原有的脱衍漏错、讹误倒置仍然陈陈相因,这是该书至今依然存在医理蹇涩、文义扦格的重要原因。《儒门事亲》辑录本正好填补了邵本之前三百余年无善本存世的空白,且此本未在国内流传刊刻,较大程度地保持了其古朴面貌而避免了屡次翻刻造成新的讹误。

《医方类聚》篇幅浩大,所录《儒门事亲》散在各门,全豹难窥,披检匪易,作为底本不太适宜,若用作对校之善本,可信度当胜过“近亲繁殖”的其他刻本。以近年新校本《子和医集》(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年出版)为例,若能以辑录本参校,可多校勘二百余处讹误。《儒门事亲》原有四份图表,据考证,《六门病证药方图》、《五泄图》、《金匮十全之法图》为子和所创。明初被改为文字时,改动者未领会图意,造成了舛错及误排,失却了图表原来的韵意,其中尤以《六门病证药方图》为甚。辑录本则完整地保留了四图,使我们得以一览其原貌。

《儒门事亲》卷三《水解》篇的作者一直存有争议,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到近代学者,大都认为非子和所作,应是麻知几手笔。但辑录本中一句“九畴闻之曰”,冰释了一切疑惑。原邵本系统均作“元畴闻之曰”。麻九畴,字知几,号徵君。故“元”当为“九”之形误。校正了这一字,则可知《水解》为子和所作,“九畴闻之曰”以下 99字则为麻氏小字注,被混入正文,进而廓清了历史的悬案。可见辑录本的文献价值不容低估。

校勘举例

若利用辑录本为对校本之一,其校勘“信”、“达”质量将大为提高。现分类举例如下。

剖别正注正文与小字注相混淆是古籍整理中的常见问题。如卷十二妙功丸“已上同为细末。好醋半升。熬膏。不破。积水丸”17字,辑录本为“大黄一两”下的小字注,但“不破。积水丸”文义仍不畅。复以《宣明论方》参校,则可知“破”后脱“坚”,“积”后脱“不须熬膏”,经补脱并正确标点后为小字注:“已上同为细末,好醋半升,熬膏。不破坚积,不须熬膏,水丸。”则医理文义通畅。而有的校勘本未明正注混淆,把“大黄”以下八味药误作“积水丸”,造成肢解妙功丸的新讹误。卷四·一十八“旧名葶苈散”、卷七·九十五“亦名水疝”、卷十五三黄丸“又方,去黄芩,用黄连”、八正散“加木香一两尤佳”均当作小字注。而卷十五外用接骨药“羊耳朵”又当将小字注改为正文。

纠正讹误现通行本《儒门事亲》中不可卒读处甚多,因无书证,历代校勘者只能仍存其旧。辑录本对纠正讹误帮助极大,有些一见便知:卷一·五“大小如豆黍相亲(杂)”(括号内依辑录本校正,后同)、卷一·八“故目暴赤肿痛,……皆工艺(火热)之所为也”、卷一·九“玉符潜诀论(王符《潜夫论》)”、卷五·八十八“三焦闭溢(涩)”、卷六·四十九“在目为凉(泪),在皮为汗”、卷六·七十“病留饮四日(面目)浮肿”、卷十三“为政之理,补贱(捕贼)之义也”、卷十五出靥方“以獠起(漆匙)搅成膏子”。有些文字若非校正,始终不能达意:卷八·一百二十八“吾妇为室女,心下有冷积如复杯,按之如水声,以热手熨之如水聚,来已五十年矣,恐断我嗣,是故弃之”,校后为“吾妇为室女时,心下有冷积如复杯,按之如水声,以热手熨之如冰,娶来已五十年矣,恐断我嗣,是故弃之”,则脱“时”,“水”为“冰”之讹、“聚”为“娶”之误。有些文义尚顺,但医理不通,校后方畅达:卷八·一百三十六“刺乳(委)中大出血”,从上文“俯卧一床,束其两”分析当校正。卷三水解“晋之山产矾,泉可愈痘(疽)”,按《本经》“矾石主恶疮”,当是。有的是一字之差,文气虽通,意义相左:卷一·八“六一散治得其(甚)病”、卷三·二十九“实与愚夫殆去(未)相远”、卷四·二“其脉两手多沉(浮)”、卷六·三十四“(仰)卧儿于地上”、卷十一湿门“更服神功(助)散”等。

补脱去衍可据辑录本补脱者约80余处,如卷五·五十四“亦治里外臁(疮)”、卷五·八十五“(乳)癖之疾”、卷七·一百十三“琥珀(丸)通经散”、卷十“大小便(血),治法同上”、“若(胃)泄不已”、“水肿(之脉)则反是”等,依例补入,文义理意顺达。卷十三“金与火合则热而清”,按辑录本,“与”字衍;卷十五熏恶疮方“紫花地丁一名米布袋收”,“收”为衍文,则与药名合。这样的衍文计有20余处。

厘定标题卷六·八十一“泻儿”,题意殊不可解。而辑录本作“梦鬼”,与医案内容相符。卷七·一百十八“太阳胫肿”,亦与医理不合,辑录本作“犬伤胫肿”则是。

纠正逗句因亥豕之讹,致文义理解不一,使断句错误。如卷八·八十七“其父喜饮,二家人辈争止之”,“二”当作“水”,校后属上句。卷七·九十一“医拘常禁,不能变通,非医也,非学也。识医者?,是难说也”,““非学也”当为“奈举世”之讹,连下句则义长。卷六·六“待五、六月制药,朱解家以为托词”,“朱”当作“来”,形近致误,校后当属上句。有些是因连字符“マ”致误:卷十五复明膏“一人旋又搅药汁”,“又”当作“旋”。卷十五治痔漏“渐又细嚼食尽”,“又”当作“渐”。

综上所述,《医方类聚》所辑《儒门事亲》是较为古朴的一个版本,既往未被采纳为对校本,一是因其篇幅浩繁,披检极难,二是忽视了它的文献价值。《儒门事亲研究》(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出版)曾利用此本出校五百五十余条,竟占总出校一千八百多条的三分之一,但利用它所解决的问题却是他本不可替代的。《医方类聚》的撰辑、流传、重刊,到又回归中国,在中、朝、日医学交流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医方类聚》系朝鲜人金礼蒙等所编,成书于公元1445年,是收集我国明代以前150多种医籍加以汇编而成,内容极其丰富,堪称集医方之大成。在其妇科分册中,有关于双生子的记载,对我们研究双生子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双生子,即一个受精卵分裂成为两个胎儿或两个卵子分别受精形成双胎。双生子的发生率约为10%~12%,由于同卵双生有完全相同的先天遗传背景,所以在对同卵双生子的研究中,可排除遗传因素的影响,从而有利于对各种疾病与证候的研究,有利于在同一个平台上了解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一种性状与证候中占多大比例。因此,对双生子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古人从双生子的诊断、疾病的预防等对双生子进行了一定的观察。分述如下。

阳施阴化,精气有余——双生子产生机理

“然则妇人妊娠有二胎者何也?按古今方书并无论及,此者惟巢氏论云:‘阳施阴化,精气有余,故生二胎’,且谓成一胎之理其精有几耶!今观妇人有二胎者,其精神气宇,略无小异,至于数有二胎,或间成二胎者,有俱男俱女者,有一男一女者”。这是《医方类聚·娠子论》中,对双生子形成机理的归纳:“阴施阳化,精气有余”,说明古人用阴阳学说、精气神学说去了解双生子现象,集中于“精”是形成双生子的关键,精分先天、后天二类,先天之精包括遗传,“双胎精气盛”(《御纂医宗金鉴·双胎品胎》),包括现

中医

在认为全能分化潜力,家族双生等问题,对某些“精气有余”之孕妇,就可能形成双生子。

古人从精气学说来认识双生子的产生,虽然是一种朴素的观点,但是也不乏合理性。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异卵双生子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促排卵药的使用、多胚宫内移植等有关。Martin认为异卵双生子孕妇月经期易有多个卵泡发育和成熟的倾向。而同卵双子的发生原因不明,但高龄妇女受孕,同卵双生发生率上升,研究其孕妇发现,P53基因有减少的倾向,提示同卵双生子的发生与遗传有密切关系。通过对《医方类聚》和现代医学有关双生子形成机理的比较,有助于我们研究双生子的起步。

阴阳男女,左右浮沉——脉象的古典观察

脉象是在气血的基础上,以心脉为主,诸脏协调下形成的。在妇女妊娠后,人体的各种机能即发生变化,可以通过脉象反映出来。在《医方类聚·巢氏病源》中记载:“左手沉实为男,右手浮大为女;左右俱沉实,生二男,左右俱浮大,生二女。”书中通过对孕妇左右手脉象变化的判断,诊断出是单胎还是双胎,是男婴还是女婴。在《医方类聚·直指方》中记载:“尺脉俱浮产二男,尺脉俱沉产二女。尺脉左偏大为男,尺脉右偏大为女,左右俱大产二子。大者大而有力也,左右手脉俱疾二子。”说明我们还可以从尺部脉象的变化,判断妊娠妇女是单胎还是双胎。通过这些脉象的变化,古人对妊娠妇女及双生子有了一些初步的观察。双胎、单胎很难尽从脉象判断,而且古人体会不同,如上面的论述就有矛盾,而今可以用多种性状调查及B超等,获得更可靠的依据。

古人对双生子这种现象应用左男右女这类的阴阳学说,虽然是笼统的概括,难以具体证实,但仍然注意到孕妇脉象的变化。现代研究也表明,妊娠期妇女的脉象确实存在变化。在妊娠早期,脉象改变主要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逐步上升、孕酮升高、体液代谢改变、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心输出量增加有关。而妊娠后期脉象的改变与心输出量的大量上升、外周阻力下降、血液流速增加有密切关系。但是有关脉象对男女的判断,现代医学还没有具体研究,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

冷热失宜,气血损伤——双生子一生一死

“寒温节适,虚实调和,血气强盛,则胎无伤夭。若冷热失宜,气血损弱,则胎翳燥,不育其两胎,而一死者,是血遇于寒,挟经养不调,故偏夭死也,候其胎上冷,是胎已死也。”《医方类聚·妊娠两胎一生一死候》这说明母体气血充盛,虚实适宜,不受寒热之邪的侵袭,则“胎无伤夭”。若母体气血不足,又受寒邪之侵袭,或寒从中生,偏颇之极“胎上冷”,则胎儿“偏夭死也”。因此,在妇女妊娠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其气血的调养,使其“精气充盈,气血强盛”,同时要避免寒热之邪的侵扰,才能优育双胎。如果按现代的观点来看,古代诊断受条件限制,以诊断为短的话,那么中医对胎育(包括双生子)调理思想与大法则是合理的,为其所长。

古人通过气血学说,邪正理论来阐述双生子生死的原因,与现代医学也有不谋而合之处。现代医学认为,由于双生子需要的各种营养素相对增多,尤其母体内的叶酸、铁不足的话,将导致母体及胎儿贫血,从而影响胎儿的发育与存活。

中医

另外,如果母体在过热或过冷的环境中,则胎儿受到的刺激增加,就有可能导致子宫过度膨胀,发生早产的可能性必然增高,而早产是双生子死亡率及新生儿发病率上升的主因之一。

讨论上面我们介绍了《医方类聚》中一些有关双生子的记载以及依据现代医学理论对其进行了分析,在《医方类聚》中,将双生子形成的机理概括为“阳施阴化,精气有余”,但双生子中单个胎儿的精气是否有余这个问题虽然书中未作记载,但值得我们关注。现代记载表明,足月出生的双生子其平均体重明显低于胎儿的平均体重,对双生子智力方面的研究也显示其智商低于平均水平,呈正偏态分布。这些是否说明双生的单个胎儿存在先天之精不足,值得进一步探讨。另外,古人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对于同卵双生和异卵双生未作记载,目前对同卵双生和异卵双生的鉴别也是双生子研究的一个重点,除了传统血型、指纹、掌纹及面部观察外,应用微卫星DNA基因分裂技术进行双生子卵型鉴定,是一种较传统方法更为可靠、客观的鉴定方法,在双生子卵型鉴别中值得推广。

相关词条

定气散 加味遗粮汤 金箔散

柞木 长瓣金莲花 沉香内消丸

乌发丸 应痛乳香丸 滋阴宁神汤

四顺散 天王补心丹 貒骨

补肝丸 滑石粉 金沸草散

起伛汤 桑白皮饮 蛇蜕丹

内补汤 霹雳汤 破毒雄黄丸

马蓝 鳗鲤丸 摩挲石散

骨碎补丸 狐胆 宽肠丸

兑金丸 甘麦大枣汤 利水益元散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3:5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