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应天寺
释义

应天寺又名梅王殿。位于余干县梅港乡梅港街后的寺臂岭上。距县城约 29公里。始建于南朝宋孝建( 454-456)年间。清乾隆年间两次维修。是为纪念西汉开国大将梅鋗的专寺。相传,寺臂岭,山形山形奇异,如睡椅状。西汉梅鋗葬在此地。有风水师说道:此地有天子之气。到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梅鋗墓果然有紫气薄天,皇帝急命当地官员截断其脉。故而寺名为“应天”。寺宇背山而建,坐北朝南。穿斗式木构架,单檐硬山顶,前后两进,前低后高,中有天井。内有梅鋗塑像,樟木雕成,高 2米余,形象威武,令人肃然起敬。

应天寺介绍

方位

应天寺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梅港乡境内。梅港乡应天寺坐落在梅港乡梅港街西,寺院坐西朝东。后有茂林修竹巷翠和挺拔的高山;前是水清流澈的信河。整个应天寺雄伟高大、景色秀丽,寺内墙壁上还有清乾隆年间重修碑记一块。因以往遭洪水浸袭,有些木柱已换成石柱。应天寺几经兴废,历代均加以维修,风貌基本如旧。

面积

应天寺占地面积约3000m2, 整个寺庙由僧人释佛通捐资并率全体居士进行修善一新,内有大雄宝殿、小殿,钟鼓楼、观音殿、大小铜佛像100多尊。后山建有一座老僧人纪念塔,现前来朝拜和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同时,是人们休闲散心的好去处。

历史

梅鋗(前 224-前 196),汉初余干人,其祖先为越王后代。战国时,为避楚,逃居丹阳皋里乡梅里,更姓梅。父亲迁梅港,生鋗。秦统一天下时,梅鋗随越王无疆(越王勾践五世孙)经零陵至南海,居台岭,筑城浈水之上,俗称侮将军城。秦末,开下大乱,梅鋗在台岭举义率众反秦。时梅鋗同乡、番阳令吴芮率越人起兵保番,群雄归附。鋗遂留其副将瘐胜兄弟守台岭,自已则带兵投奔吴芮。吴芮声势由是大振。吴芮称赞梅鋗“威武其表,韬略其内”。委其为将,在督军湖(今鄱阳湖东)练兵。刘邦攻南阳时,梅鋗助其攻占析、 鹿阝 二县,攻咸阳时,又从诸候入关。一同推翻了秦朝。因作战英勇,屡建奇功,封十万户侯。今安徽祁门西梅鋗城,即其受封之地。楚汉相争时,刘邦委其为将,攻入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梅鋗因击项羽有大功,又被封为台侯,食邑台岭山南。西汉建立后,他领兵戍南粤,驻侮岭因此得名。高祖十一年(前 196)侮鋗卒于梅岭,归葬于余干梅港。

应天寺于 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应天寺始建于公元前206年, 汉敕封建造应天寺(忠臣庙),西汉朝(刘邦)为千秋纪念枚绢大将军所造。应天寺在清乾隆三十九年、四十六年重修,最后在光绪十五年将穿斗式木料结构改为穿斗式石木结构。至今二千多年。应天寺一连二进,中间是天井,整个寺庙和天井边檐的长坊、支脚、雀梯均有梅王故事浮雕、碑文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所为是巧夺天工。

应天寺始建于公元前206年。嗣汉敕封建造应天寺(忠臣庙),西汉朝(刘邦)为千秋纪念梅绢大将军所造。

应天寺在清乾隆三十九年、四十六年重修。几经修补,最后在光绪十五年将穿斗式木料结构改为穿斗式石木结构,以防洪水浸浊。至现在有二千多年悠久历史。

现有规模与发展前景

应天寺的规模与现状:

应天寺一连两进,中间是天井,整个寺庙和天井边檐的长坊、支脚、雀梯均有故事浮雕、碑文,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为是巧夺天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更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的宗教政策,当地居士对应天寺再次进行修善。特别是从2002年6月以来,由僧人释佛通住寺四方化缘,筹措资金,带领居士把应天寺进行大整修。现寺庙内外装饰一新,寺左边新建二幢石砖、水泥钢筋结构三层楼,一楼是厨房餐厅,二楼是神和僧人宿舍,三楼是小殿和钟鼓楼。前面一幢是观音殿,里面安放一尊价值38万元的观音佛像,有一吨多重。整个寺内现有大小铜佛一百多尊。应天寺后山还建了一座老僧人纪念塔。寺门口建有大铁门,四周砌了围墙,上面盖有护墙砖,双龙做脊,看上去富丽堂煌。现前来朝拜和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

应天寺总占地面积大约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经上级有关部门考查,现已确立应天寺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应天寺发展前景

在党和国家宗教政策的指引下,梅港应天寺现在正在扩建发展,并日趋完善。在应天寺右侧准备兴建一座三层的鼓楼,与左侧的钟楼相对称。在应天寺后山准备建造一座大型的“大雄宝殿”和“地堡城”及“购物商场”。释佛通住寺说:“在寺内设有一个慈善机构,把无人瞻养的孤儿、无人照顾的老弱病残接到寺内瞻养。”这是一件有益社会的大好事。在应天寺的发展规划中,要把应天寺建成一座赣东北第一座佛教宝殿。不但成为本县的旅游圣地,而且力争成为省级乃至国家级的旅游景点。

我们坚信梅港应天寺在各方支持和大家的努力下,明天会更美好,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有关应天寺的古诗

题应天寺

朝代:宋作者:王昌符

何事诗家称翦裁,跨虚相继有楼台。

水涵春碧雨初霁,山露晓青云半开。

宝塔礼终僧室静,粉墙题罢使车回。

此时欲结香莲社,只为陶潜醉不来。

广西横县应天寺

概况

应天寺坐落于宝华山北西坡,坐南东,面北西,现在占地约500平方米。

应天寺为三进庭院式建筑,依山逐进渐次招高2—3米;寺门宽15米,进深35米,前筑门台;一进为门庭,二进、三进有廊道,天井及香池。二进大雄宝殿供奉如佛像及书童;三进正供观音娘娘,左(北东)供城隍,右(南西)供建文帝:一、二进间保留石座木柱。寺内终日香火缭绕,佛旗飘扬。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六日庙旦日,方圆数十平方公里范围的善男信女云集寺中近万人之众,成为县内主要的民间节庆活动点。

重建

宝华山应天寺是横县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传说明朝建文帝靖难后隐居应天寺并题留墨迹“万山第一”,宝华山因而驰名史学及宗教界。宝华山应天寺佛寺座落于宝华山北西坡,为三进庭院式建筑。

为了加快横县旅游业发展,今年县委、县政府把宝华山应天寺佛寺重修工程列入了“五项工程”中的社会发展工程,经过半年来的筹备,重修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2008年9月,南宁市佛教协会请来佛像五座安坐在寺内,并将于农历八月十七日举行重修开工大典。重修后,宝华山将成为集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宗教、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区。

四川省成都市应天寺

位置

应天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东升镇南边胜利镇境内的牧马山麓。距成都市市区约14公里。沿成都至新津之大件路行至双流界牧马山麓,千年古刹应天寺就坐落在这里。

史料

该寺占地约四十亩,依山而建,气势巍峨。应天寺历史悠久,始建于梁天监年间,后来规模逐渐扩大。旧县志记载:“清初重修殿寺重,方丈斋厨,绕曲幽邃,云峦竹树,胜甲一方”;并称“县中此刹最古,唐僖宗赐名”,此为唐僖宗避黄巢之乱,驻驆于此,故尔此名之事,该寺一经皇帝赐名,历朝代更迭而不变,旧名遂不传于世。《十国春秋》、《宣和画谱》和《书继》等古籍,以及近年张公所著《中国佛教文化辞典》中,对应天寺的诗、书画都有记述或条目,《全唐诗》和旧《双流县志》、《华阳县志》都收录了五代时前蜀翰林学士欧阳炯七言古风《题应天寺天王壁画歌》。

现状

现在的应天寺,寺庙殿堂虽不似文殊院、昭觉寺等庙宇那样终日香火缭绕、信众如织、钟磬齐鸣、法事不断,却也有不少人专程到此,烧香拜佛。

一九九零年佛智法师住持以来,新建殿堂四座、荼毗塔院和普同塔,以及生活用房等,大悲殿傍的诗屏上,前镌刻欧阳炯长诗,后镌刻佛智法师玉佛殿开光五言古风,颇有“异代诗人音韵通”之感。处处可见的法师撰书、楹联,深含禅机佛理,体现出浓厚的佛教文化底蕴。

由于年代久远,庙宇里清代建筑油漆退色,大雄宝殿已属危房,急需修缮,据庙里僧人说主要是缺少经费,现在正在筹措之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庙里的僧人和居士非常朴实,待人热情,知者无不给予好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7:4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