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英联邦
释义

英联邦(Commonwealth of Nations)是英国对联邦其他成员国在政治、军事、财政经济和文化上施加影响的组织。由英国和已经独立的前英帝国殖民地国家或附属国组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势力遭到削弱,各殖民地人民纷纷要求独立,便逐渐用英联邦代替英帝国的称号。英联邦没有设立任何权力机构。主要组织机构有:联邦政府首脑会议、亚太地区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联邦财政部长会议及其他部长级专业会议。1965年起设立英联邦秘书处,其职责是促进英联邦的合作,筹划英联邦各级会议。秘书处设在伦敦。

中文名称:英联邦

英文名称:Commonwealth of Nations

首都:伦敦马尔博罗大厦(总部)

主要城市:温哥华,悉尼,开普敦,新德里

官方语言:英语

时区:除UTC-1和UTC-9外所有时区

政治体制:邦联制

国家领袖:伊丽莎白二世

人口数量:2,100,000,000(2005年)

人口密度:61.09人/平方公里

主要宗教:基督教,印度教

国土面积:31,462,574平方公里

道路通行:靠左驾驶(大多数)

简介

英联邦(英语:Commonwealth of Nations,原名:British Commonwealth of Nations)是一个以英国为主导的国家联合体,由54个主权国家(含属地)所组成,成员大多为前大英帝国的殖民地或附属国。该组织元首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同时身兼英联邦王国内的16国的国家元首。基于其历史渊源,人们常常以“British Commonwealth”称之,来和世界上的其它联邦做区分。

英联邦 (Commonwealth of Nations) 前身是英帝国,由英国及其自治领和其他已独立的前殖民地、附属国组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慑于日益高涨的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调整了同原英帝国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1926年“英帝国会议”的帝国内部关系委员会提出,英国和已经由殖民地成为自治共和国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是“自由结合的英联邦的成员”,“地位平等,在内政和外交的任何方面互不隶属,唯有依靠对英王的共同效忠精神统一在一起”。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案》从法律上对此予以确认,英联邦正式形成。1947年,印度、巴基斯坦各自宣布独立并加入英联邦。1949年,印度成为共和国,选举了自己的国家元首。从此英联邦成员由需对英王效忠的原则演变为英联邦成员“接受英王为独立成员国自由联合体的象征。 英联邦名义君主 伊丽莎白二世

英联邦是英国对联邦其他成员国在政治、军事、财政经济和文化上施加影响的组织。由英国和已经独立的前英帝国殖民地国家或附属国组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势力遭到削弱,各殖民地人民纷纷要求独立,便逐渐用英联邦代替英帝国的称号。英联邦没有设立任何权力机构。主要组织机构有:联邦政府首脑会议、亚太地区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联邦财政部长会议及其他部长级专业会议。1965年起设立英联邦秘书处,其职责是促进英联邦的合作,筹划英联邦各级会议。秘书处设在伦敦。此外,还有一些英联邦的联系国和原英国直辖的属地也包括在英联邦之内。

英联邦不是一个共和国,也没有中央政府。英王是英联邦的名义元首。英联邦不设权力机构,英国和各成员国互派高级专员,代表大使级外交关系。随着英联邦内部联系越来越不稳定,如今,英国已不再是英联邦的主宰,英联邦也只是一个供各成员国进行政治、经济磋商与合作的松散组织。

历史

英联邦前身是大英帝国,主要是英国在近300年的海外扩张过程中所占领的殖民地。帝国观念早在1839年已改变,当年德拉姆公爵呈交了主张授予英属加拿大殖民地自治权的《德拉姆报告》。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自由和平等的国家组成志愿联盟的构想才被采用。1926年的“帝国会议”做出了如下决议: 英联邦历史研究

大英帝国的各自治领地地位平等,彼此的内政和外交完全独立;共同效忠于英王,皆为自由结合的英联邦的成员。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令》批准此决议生效;该法令被认为是英联邦的根基。之后英联邦逐步取代了大英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属殖民地政策的大方向转为引导尚存的附属国成为实行自治的英联邦成员。

印度、巴基斯坦和其他领地获得独立后仍留在英联邦。但独立后的缅甸和科威特并没有加入英联邦,爱尔兰共和国则退出了英联邦。南非在1961年成为共和国时退出了英联邦,主要是因为英联邦谴责其种族隔离政策。

20 世纪60年代,英联邦受到许多分裂问题的困扰。60年代初期,英联邦内的多个非洲附属国取得独立,致使非白人成员国数量上大幅度超过白人成员国。1965年,白人统治的罗得西亚单方面宣布脱离英国独立,以避免日后要遵从非洲黑人控制的英联邦做出的政策。罗得西亚的这一行动引致了英联邦史上最严重的危机。许多非洲成员国声明如若英国不使用武力推翻这个非法政府,他们将会退出英联邦。不过最后他们并没有退出,英国最终也成功劝服罗得西亚政府改变其决定。

20世纪60年代后期,英联邦东非成员国肯尼亚、乌干达和赞比亚驱逐国内持有英国护照的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少数裔)。这些人多数都迁移到英国。英国国会对大批涌入的亚洲人感到不安,采取措施限制入境的人数。这一行为使英国与其他英联邦成员国关系紧张。 20世纪70年代某些非洲国家持续驱逐国内的亚洲人,引起英国和亚洲国家的抗议。1972年,英联邦承认孟加拉国(原是巴基斯坦东部地区,后宣布独立),巴基斯坦旋即退出英联邦。1973年,英国为加入欧共体撤消了英联邦贸易优惠制,但与欧共体商定了替代性协议。

20 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多个英属西印度群岛和非洲领地获得独立后选择留在英联邦。1984年,英国与中国就香港主权问题达成一致,同意在1997年租借期满后归还香港政权。1989年,巴基斯坦重返英联邦。1994年,南非终止种族隔离政策并通过保障黑人权利的法案,再度加入英联邦。1995年,尼日利亚因其军国政府罔顾人权被中止英联邦成员资格;但在1999年建立了民选政府后被重新接纳。2002年,津巴布韦因在总统选举中出现违规和暴力行为被中止英联邦成员资格。

组成

英联邦秘书处

英联邦没有书面章程,也没有中央政府。1965年,各成员国政府首脑决定在伦敦设立秘书处。英联邦秘书处是英联邦的行政机构,同时也承担各成员国间交流和协商的工作。

主权国

各个主权国都是志愿加入英联邦的,也可随时退出英联邦。附属国在独立后可自行决定是以主权国身份(若得到其他成员国的承认)留在英联邦还是退出英联邦。 英联邦运动会

各个独立的成员国都是由其民选政府管治,内政和外交完全独立。

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英联邦的元首,她是成员国自由和平等联合的象征。其实,她只是象征性的元首。除了有自己君主的成员国(如马来西亚)和实行共和制或总统制(如印度)的成员国,伊丽莎白二世是其他所有 成员国的女王,总督代表她出驻在这些成员国(英国除外)。女王根据相关成员国政府的推荐任命总督。成员国之间互派高级专员(不是大使)为外交代表。

各成员国的总理或首相定期在不同地方举行会议。但这些会议只是供他们交流意见和商讨问题,并且所做决策对与会国没有约束力。

附属国

尚未实现完全自治的领地成为附属国。英国的附属国基本上全部都在逐步走向全面自治,他们拥有独立的行政、立法和司法系统。除了英国附属国之外,还有一些受其他成员国管治的领地。

成员国

英联邦成员共53个,分别为:

安提瓜和巴布达、澳大利亚、巴哈马、孟加拉国、巴巴多斯、伯利兹、博茨瓦纳、文莱、喀麦隆、加拿大、塞浦路斯、多米尼加联邦、冈比亚、加纳、格林纳达、圭亚那、印度、牙买加、肯尼亚、基里巴斯、南非、莱索托、马拉维、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耳他、毛里求斯、莫桑比克、纳米比亚、瑙鲁、新西兰、尼日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圣基茨与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萨摩亚、塞舌尔、塞拉利昂、新加坡、所罗门群岛、斯里兰卡、斯威士兰、坦桑尼亚、汤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图瓦卢、乌干达、英国、瓦努阿图、赞比亚、巴基斯坦、卢旺达。 巴基斯坦曾于2007年11月22日被终止成员资格,2008年5月12日再次恢复英联邦成员资格。因拖欠会费一直未交,斐济于2009年9月2日被终止成员资格。

在16个英联邦王国中,14个曾经是英国的自治殖民地。值得一提的是,斐济虽然公认英王为最高酋长,但这个并非国家元首的称号,因此斐济不算为一个英联邦王国。现时大多数前英国领土和殖民地都留在英联邦,除了下列国家和地区:

缅甸:1948年独立。

爱尔兰:1921年从英国独立以后,曾经是会员国。1949年建立爱尔兰共和国以后离开英联邦。

南非:1961年5月31日,南非退出英联邦 ,成立南非共和国。

南也门:1967年独立。

香港: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是20世纪最后一个脱离英联邦的地区。

津巴布韦:在2002年时,被英国以该国执政者藐视人权并在大选中舞弊为由暂停该国在协会内的会籍一年,导致津巴布韦政府愤而主动退出此组织。

斐济:因拖欠会费一直未交,于2009年9月2日被终止成员资格。

承担作用

英联邦是国际合作的一种独特试验,促进来自不同种族、文化和环境的民族之间的协作。各成员国享有平等地位,但在处理英联邦事务上英国常扮演主角。

成员国在许多领域进行商讨和合作,包括贸易、金融、国防、教育、技术、科研、法律、医药和农业。但是成员国享有的主要利益为各种贸易协议和资本投资配置带来的经济效用。

英国和其他富裕的老成员国是新加入或贫穷成员国工业发展的主要资本来源。援助计划由英联邦开发公司(CDC) 等机构执行。

有些成员国根据英联邦特惠制互相实行关税优惠,以促进互相之间的贸易往来。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今欧盟),退出了英联邦特惠制。根据协定,其他英联邦成员国可以与欧盟协商特别的贸易协议。

职能机构

(1)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前身为帝国会议,1944年易名为英联邦总理会议,1975年改现名。通常两年举行一次,以前一直在伦敦举行, 1966年起轮流在成员国举行,由东道国政府首脑主持。会议不通过决议,会议发表的总原则对与会国无约束力。(2)亚太地区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1978年起每两年举行一次,讨论共同关心的地区性问题。

(3)英联邦部长会议:每年举行一次的有教育部长会议,卫生部长会议、司法部长会议和电信部长会议;不定期举行的有贸易和经济会议、青年会议、工业合作会议、农业会议等。

(4)英联邦秘书处:1965年成立,负责组织成员国间的协商和合作、交流情况、组织会议等。秘书长每五年改选一次,可连任。

(5)英联邦基金会及其他组织:英联邦基金会成立于1966年,1983年改组成一个国际基金组织,资金由成员国政府提供,用于推动英联邦内专业及其他非政府间的更密切的合作。英联邦研究所主要靠英政府资助,通过举办展览、讲座、放映电影、开放图书馆等活动促进人们对英联邦的了解。此外,还有一些专业性组织,如英联邦议会协会、英联邦新闻联盟、英联邦广播协会、英联邦青年交流理事会、英联邦体育运动联合会和英联邦艺术协会等。

国际影响

英联邦它在极大程度上是大英帝国的延续。这个帝国曾经覆盖了世界1/4的领土。津巴布韦退出后,该俱乐部仍有53个会员国,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尼日利亚和南非,当然还有大不列颠,这些国家经由自愿联合结合在一起。当"英联邦"这个词在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被使用时,它形成一种保持联系的方式而没有"帝国"这个词所含的令人不愉快的殖民地意味。

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1942年新加坡的沦陷,清楚表明大不列颠已没有能力保卫其帝国,而笼罩其权力的神秘性也同时被去除。在20世纪50和60年代,英联邦是大不列颠管理那些它已无法统治或保卫的非殖民化国家(这些国家多数碰巧都渴望独立)的工具。对于这些前殖民地而言,英联邦的好处一目了然。大不列颠有特殊的贸易措施,例如,在香蕉进口上其前加勒比海领地优于中美洲。英联邦国民有权移居英国,许多人都这样做了。居住在英国的英联邦公民至今仍享有某些选举特权,而这些特权是其他外国人﹑甚至其它欧盟国家的公民所没有的。

然而,自英国加入欧盟的30年间,上述许多好处已经消失。欧盟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建立区域性自由贸易区,因而英国现在被禁止给予其前殖民地特权。英国的移民政策亦已收紧,现在只有那些亲属已在英国的英联邦公民才有特殊权利。

英联邦商会,一个由该俱乐部出资的机构,坚称英联邦仍存在显著的贸易和投资利益。一位发言人宣称,由于享有一种共同语言(英语在整个英联邦为第一或第二语言),不成文法传统和会计规范,英联邦成员国相互之间的合作可以提高10-15%的效率。这个效应可能不像听起来那么含混,某些经济学家指出了不成文法和民法经济体之间的差异。 最重要的是,英联邦将其目标主要限定在社会文明方面:鼓励民主﹑人权及稳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英国,联邦对不同的人似乎有不同的意义。因循守旧者喜欢它与跨掉的帝国之间的联系。其他人认为它是鲁迪亚德-基普林(Rudyard Kipling)关于殖民地观点的现代注释:殖民地是"白种人的负担",简言之,西方国家有责任让发展中世界文明化。某些左翼人士把它看成为无人想要的老古董,而另一些人则争辨它是英国为其殖民罪恶补偿的一种方式,同时为民主化进程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英联邦的支持者还指出对这些前殖民地来说存在某种有益的文化纽带。英国的大学与英联邦国家保持着牢固的联系。英国外交部,全称"外交及联邦办公厅(the 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Office)",设有偏向英联邦国民的实习交流计划,例如专为印度记者而设的薛维宁(Chevening)奖学金。

此外,尽管某些人批评英联邦只是一个清谈馆,那也是一个穷国(津巴布韦除外)喜欢的议论场所。对前殖民地而言,它是非美国主导的最重要的国际组织。虽然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是英联邦的元首,但英国并无特殊地位。事实上,联邦内所有表决必须一致,前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曾对此表露出沮丧之情。他对于有可能解除对津巴布韦的禁令极为愤慨,而英国和其反穆加贝同盟军不能凌驾其上。英联邦是为数不多的国际机构之一,其中像圣卢西亚这样的弹丸小国与英国和加拿大这样的七大国(G7)成员可以平起平坐。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3:3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