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英格堡乡 |
释义 | 英格堡乡位于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西部,距县城38公里,西与奇台县老奇台镇接壤,东与西吉尔镇为邻,南靠鄯善县。全乡总面积约375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街街子村。英格堡乡地处天山北麓,地势南高北低。 简介平均海拔1500—1800米,平均坡度为6°—25°,南部青山矗立,水丰、林茂、草盛,是发展林木业的好地方,有丰富的森林资源,除长有松、杨、桦等树木外,还有贝母、当归、雪莲等几十种药材。有芥菜、椒蒿、黄花菜等20余种纯天然野菜,有野猪、角鹿、野羊、雪鸡等野生动物。北部一带为黄土丘陵,多栗钙土、栗黄土、灰钙土,适合种植小麦、豌豆、油菜、土豆等农作物。石灰石资源丰富,在乡镇企业中,石灰石生产占相当比重,现有大中型石灰窑10座,年产16500吨。 气候特征英格堡乡平均日照时数达2800-3000小时,无霜期145天左右,平均年降水量为200-394毫米,属逆温带气候。蒸发量1500-2400毫米,全年降水分布不均,春季雨量较少,往往形成春旱,影响春播。2006年底,库容量为287.5万立方米的英格堡水库工程竣工,极大缓解了英格堡乡水土供需矛盾。 人口资源全乡共有1757户,7249人,其中:汉族7211人,哈萨克族24人,回族14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0.5%。辖7个行政村,乡党委下设5个党总支,25个党支部,党员360名,其中:女72名,占党员总数的20%;农牧民党员306名,占党员总数的85%;35岁以下党员66名,占党员总数的18.3%;60岁以上党员111名,占党员总数的30.8%。全乡共有“三老”人员102名,其中:“老党员”94名,“老干部”7名,“老模范”1名。主导产业以农业、牧业、菌菜业为主。全乡共有耕地5.59万亩,其中山旱地36648亩(其中退耕还林还草7580亩),水浇地11672亩。 经济发展英格堡乡党委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统筹农牧业经济协调发展。2006年,全乡实现经济总收入4904万元,较2005年增长207万元,增长4.2%。其中:农业收入1957万元,牧业收入1120万元,二、三产业收入1827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3991元,人均纯收入较2005年增收270元,增长7.3%。工业总产值1697万元,比上年增长10%。工业增加值509万元,增长0.9%。全年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1886万元,实现纯利润189万元。全年建筑业完成总产值410万元,建筑企业施工房屋建筑面积49200平方米,竣工面积49200平方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6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03万元、更新改造投资163万元。 种植业在农业生产上,针对全乡地处逆温丘陵地带和水资源短缺的现状,积极推行了山旱地种植以鹰嘴豆、白豌豆为主,水灌区以种植优质玉米、小麦、土豆、打瓜等为主的生产模式,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5年内将英格堡乡建成木垒县马铃薯育种、良种繁育基地。着力建设优质小麦、阿魏菇、玉米、白豌豆、打瓜等五大特色农业生产基地。2006年,完成总播面积5.5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4.3万亩,经济作物0.5万亩,草料0.76万亩,其他0.3万亩。 畜牧业2006年,全乡继续把畜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和主导产业摆在突出位置,加快发展。一是坚持“以小换大、以土换良、稳步发展小畜,加快发展大畜”的畜牧业发展思路,继续把适应舍饲圈养的土鸡、早冬羔、生猪等短、平、快项目作为农民增收的亮点,扩大养殖规模,提高饲养水平。2006年全乡牲畜周转量达81159头(只),生产早冬羔14万只,幼畜成活率达99.9%,母畜比例达75%。短平快项目养殖量达16万只,牲畜存栏30249(只)。新增10万元以上大户1户;5—10万元养殖大户3户;1—5万元大户21户。产毛65吨,产肉1052吨,产奶482吨,禽蛋6.2吨。二是大力推进牲畜品种改良工作。在品种改良方面,通过冻精冷配等先进技术,重点发展了北京花等良种牛和细毛羊。在全乡设立冷配点3个,配备冷配技术人员4人。2006年,完成黄牛改良963头,肉毛兼用陶赛特绵羊改良320只。 林业2006年,全乡继续加快发展以经济林为主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积极鼓励农民发展庭院造林,同时,通过落实林权政策,加强了对原植林木的管护。2006年完成造林1428亩,其中:经济林1170亩,农田防护林60亩,育苗7亩。新栽林木成活率均在86%以上,历年造林保存率达90%。通过投放鼠药等措施,加大了对林木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力度,病虫害防治率达95%以上。 菌草业作为特色产业,英格堡乡现有菌草大棚67座,2007年新建32座,使大棚总量达到100座以上。特色产业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有科学的生产技术。1、营养阿魏菇是一种腐生或寄生兼有菌类,常生长在阿魏根茎上,也偶尔生长在蒿草茎上,人工栽培试用综合土豆培养基进行试管培养或用棉籽壳、木屑、甘蔗渣、稻草、麦草等原料,都能生长良好,并产生正常的子实体。因此,在营养上能利用一般的糖类,即蔗糖、葡萄糖、淀粉以及纤维素、果胶质、蛋白质、氨基酸以及某些维生素等作为自己的营养。2、温度阿魏菇的菌丝在5-32℃均可生长,但生长最快是24-26℃,子实体在8-25℃均可形成,而以8-18℃生长较好、较快、品质较好。3、水分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料含水量在60-70%,在子实体生长发育时,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空气温度小,子实体生长缓慢,且表面易形成龟裂,水份过多易造成绿霉污染。4、光线菌丝生长并不需要光线,但子实体分化和生长发育要求有一定的散射光,不同品种对光线要求也不一样。5、空气阿魏菇是好气性菌类,不论是菌丝生长阶段或者子实体发育阶段,要求都有新鲜空气,尤其是子实体形成时期,代谢旺盛,呼吸强烈,对氧气要求量较大,而对二氧化碳敏感,当空气流通后,又可恢复生长。6、PH值阿魏菇菌丝生长在培养料在酸碱度PH值5-9之间均可生长,而阿魏菇生长的土壤为棕钙土,PH值为8.0-8.5。7、季节栽培季节要根据阿魏菇出菇温度来安排,阿魏菇适合的出菇温度8-20℃,一般安排在冬季,5-8月份可繁殖母种、原种,8-10月生产菌袋,10-11月份进棚进行出菇栽培。8、菇房要求菇房可因地制宜,可利用蘑菇房,也可利用温室民用房、地下室、人防地道等,但要求能保温、保湿、通风、透光、水源方便,温室栽培,可利用蔬菜温室,要求坐北朝南偏西5-10度,并常常盖保温帘子,做好遮光措施,菇房周围要求清洁,不应有畜圈、厕所和垃圾堆,以免病虫滋生和危害。9、菌种制作母种制作。采用马铃薯培养基地恒温箱内培养12-15天。原种制作。制作原种的容器采用罐头瓶、玻璃瓶或高压塑料袋,培养基用棉籽壳或木屑78%,麸皮20%,石灰1%,庶糖1%,阿魏粉5%,料水比1:1.1-1.3,培养温度25℃。栽培种或生产菌袋。培养基配方同原种,制作方法和培养温度也相同,可采用聚丙烯或聚乙烯菌种袋,规格为15-18×36-40厘米的菌袋栽培。10、原料用棉籽壳、木屑、甘蔗渣、稻草、麦草等,但栽培用料必须新鲜,无腐烂,稻草、麦草要切成3-5厘米长的段,另外还要准备有糖、石灰、磷酸二氢钾等。 科教文卫事业文教卫生事业也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全乡有中学1所,小学3所,有学生448名,其中民族学生5名,教师85名,全年完成教育基建投资2万元。大专以上学历72人,中专学历249人,高中338人,初中3065人,小学生487人,文盲42人。乡设有卫生院,有医务人员13人,床位10张,人口增长率0.99‰。拥有各类技术人员128人,其中中级以上49人。四、广播电信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4万元,电信业务总量48万元。农村固定电话用户1378户,覆盖率95.4%,移动电话用户916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3户。年末广播人口覆盖率98%,电视人口覆盖率98%,有线电视用户400户。五、招商引资2006年,招商引资566万元,其中旱地自压喷灌100万元,英格堡河谷主干渠163万元,基层政权建设62万元,乡文化活动中心41万元,英格堡村新农村建设200万元。六、其他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35万元。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300元。职工年均货币工资1.5万元。截止2006年底,已有117名职工参加失业保险,118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42名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面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州党委加快东三县发展重大战略推进的大好机遇,英格堡乡党委、政府总过去,筹划未来,立足乡情,科学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及县委十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个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步伐,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2006年大事条目:1、英格堡乡可蓄280万立方米的水库竣工,下闸蓄水。2、英格堡乡11.2公里的主干防渗渠竣工。3、完成1800亩的自压喷灌工程。4、农村安全饮水改建工程完工。5、完成英格堡乡汽车站的建设。6、吸引民间资本200万元建成24座高标准暖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