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印均田 |
释义 | 印均田,我国动力工程和导弹技术专家。早年从事动力机械研究并具有很深的造诣,主持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6兆瓦)汽轮机,获一机部特等奖。之后从事国防科研工作,负责上海导弹研制基地的筹划,曾主持建立导弹试制生产线建设全过程的工作和多种地空导弹、靶弹的研制生产,是上海地空导弹研制基地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对发展中国航天与导弹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人物简介印均田,高级工程师。上海市人。193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电工机械系。曾任中国汽车制造公司工程师、同济大学讲师、南京工业专科学校副教授。建国后,历任上海汽轮机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上海市机械电器第二工业局总工程师、上海市标准计量局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第一届理事。先后领导研制成功0.6万千瓦、1.2万千瓦、2.5万千瓦、5万千瓦汽轮机。 人物生平印均田,原名印正平,1914年12月20日生于上海市宝山县吴淞镇,5岁入吴淞乡立第六小学求学,9岁转读宝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当时小学已开设英语课,随着“五卅”惨案发生,他对英帝国主义者犯下的罪行愤恨不已,遂萌生不再学英语的念头。1926年报考中学时,印均田选择了教授德语的同济大学附属中学,因入学考试成绩优异,直接编入初二读书,并受到校方破例免收一切费用的嘉奖,为全校两名获此殊荣者之一。北伐战争的胜利,鼓舞了印均田对中国振兴的希望。对孙中山先生科学救中国思想的敬仰,渴望学好科学技术,实现工业救国的理想,改变了他本想学医的愿望,立志学工。1931年8月,印均田考入国立同济大学电工机械系。该校受德国政府资助,授课与教材均采用德文,造就了他优秀的德语水平。1936年8月毕业,获工学士学位,之后留校任助教二年。他教学成绩优良,被推荐获德国“洪堡”奖学金。该奖金只在获奖人出国后,才分期付给。由于校方称替代他授课的教授未聘到,推翻了原已准其出国深造的许诺,1938年10月印均田忿然辞职。后来,他经人介绍入中国汽车制造公司工作,历任副工程师、技术组长、工程师,并兼德语翻译。在主持汽车制造中,因复制出全套工具,扩大了生产,受到公司嘉奖和现金奖励。随着日军侵华战事日趋扩大,他随工厂辗转于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广西八步、桂林、香港等地,工作劳顿,气候不适,不幸患上腰脊椎骨结核症。1940年底,不得不回沪治疗。经手术用不锈钢替代病骨后,又卧石膏床8年。1943年起,他已全无工资收入,生活来源全凭变卖地产和亲友接济维持。此间,为生活计,出任中国工矿杂志社特约撰稿。1949年病愈后,重又从教,受聘同济大学讲师、南京工业专科学校副教授、中华职业学校教师。 新中国成立后,印均田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及信任,于1949年12月调入上海通用机器厂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负责制造急需的通用机械设备。1953年8月,上海汽轮机厂正式成立,任总工程师、副厂长,后任第一副厂长兼总工程师。1955年,在他主持下,试制出我国第一台6兆瓦汽轮机,获一机部特等奖。此后又领导开发出3种新型汽轮机。他支持在汽轮机厂内建立封闭的柴油机车间,以充分利用上海汽轮机厂的综合优势和技术潜力,发展国防急需的军用柴油机产品。1955年8月印均田参加中国共产党,此后多次以动力专家身份出国参观、考察。 1956年6月,印均田作为中国政府技术专家代表团成员,赴维也纳出席五届世界动力大会,并代表中国作题为《中国汽轮机工业的发展》的报告(英文,并收入会议文集)。1956年7月至12月,作为中国政府技术考察团成员,赴苏联、民主德国、捷克考察。1958 年7月,作为中国政府军事科学考察团成员,赴苏联考察。同年10 月至12月,作为中国政府专家代表团成员,赴莫斯科参加中、苏关于苏联援助中国舰艇的谈判。 1958年12月至1960年1月,印均田任国防科委“07工程”南方组组长。1959年1月至1960年12月,任国防科委“燃气轮机组”南方组副组长,负责Ⅱ回路设计。 1959年10月至1960年7月,任上海市电机局副总工程师。 1959年底,中央决定“上海也要搞尖端”、“上海可以搞导弹”后,于1960年7月,调赴上海市科委新设置的第二办公室任主任,在市科委领导下,专事新技术产品的筹建工作。随着上海筹建导弹研制基地工作的进展,为了统一管理,上海市委决定成立上海市第二机电工业局,印均田出任总工程师,兼上海机电设计院总工程师。1963年起任某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副总设计师。1965年5月,上海机电二局与七机部二院合并后,又兼任二院二部副主任。期间,他主持了上海导弹研制基地的建设和机电二局从民品向军工的转轨,主持了多种地空导弹、靶弹的研制生产。 “文化大革命”中,印均田受到长期迫害,被迫离开了导弹与航天技术岗位,长期在五七干校接受审查与劳动。1973年解除隔离后,改任上海第二机电工业局计量站顾问。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得到彻底平反,同年12月调任上海质量技术监督局总工程师,后为上海标准计量局任总工程师。他一如既往,勤奋工作,为筹建华东计量测试中心(现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四处奔波,竭力开拓上海技监事业的新局面。1988年12月退休后,印均田仍孜孜不倦地忘我工作,十分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动向和技监事业的发展,积极出谋划策,即使在病重期间,还念叨高科技事业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对事业的忠诚。 印均田还在不同时期,担任了多个学会职务。主要有中国计量测试学会一届理事,上海市科协二、三届委员,上海市计量测试学会一届、二届、三届理事长,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一届、二届理事,上海市科委计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原子能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透平工作者协会名誉副理事长。 1979年12月被聘为上海宝山钢铁总厂总指挥部顾问。1984 年任上海航天局808所顾问。 印均田于1956年被定为国家技术一级工程师,享受上海市政府特批工资待遇,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印均田于1998年12月12日在上海病逝。 印均田一生从事科技工作,在通用机械、动力工程、航空工程的研究设计制造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是一位既有深厚专业理论,又富有实践经验,在国内享有较高声望的高级专家,他在动力科学、导弹研制、国防工业和技术监督事业方面,都有重要贡献。 技术成就20世纪30年代,印均田在同济大学学习动力机械技术,后从事内燃机与蒸汽机车教学,40年代起从事燃气轮机研究,1947年译著《瓦斯透平之新发展》(原文英文),1953年8月起负责我国第一家汽轮机厂——上海汽轮机厂(其前身是上海通用机器厂)的生产与技术指挥,主持试制生产汽轮机。他与创业者们担当了改造原本技术落后的老厂,使其能适应汽轮机生产的技术责任。印均田提倡“一丝不苟,质量第一”的治厂方针,坚持“认认真真,规规矩矩,按工艺规程加工”的生产纪律。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生产汽轮机,从零开始,尚缺乏技术和经验,试制中的许多问题还要听从捷克专家意见。他本着求实精神,不再按捷克简单工艺生产,而是让本国技术员按苏联工艺结合捷克工艺和我们自己的实践经验,重新编制出可行的生产工艺,因牵涉到图纸修改,事情虽好可外国专家不同意。但印均田及中方同事对待工作实事求是的负责精神,仍得到上级和专家们承认,汽轮机厂自编的工艺规程被允许采用,他坚持依靠和信任本国工程技术人员的作法,也得到上级的肯定。一机部主要领导还专门到厂帮助总结经验,并做了许多消除“内应力”的工作。 印均田处理技术疑难问题,敢于负责,敢于直言。凡是时间允许的技术性会议,无论大小他都力争参加,共同探讨决策。 他积极支持科技人员的创造性,支持新工艺新技术创新。他支持在6兆瓦汽轮机上采用新研制的焊接合金钢转子。 他围绕试制汽轮机,建立了严格严密的计划作业管理,以及技术和质量管理制度,加强技术后方建设,使试制汽轮机得以顺利进行。 1955年国产第一台6兆瓦汽轮机诞生,印均田获一机部特等奖。以后又开发出12兆瓦、25兆瓦、50兆瓦三种中压汽轮机,从而为研制更大型汽轮机奠定了基础,成为我国汽轮机事业的开拓者。 1960年6月,印均田奉调上海市科委第二办公室任主任,筹划在上海研制导弹,建立导弹试制基地工作。这项任务是中央特定安排的。印均田深感党和国家对这项事业的特殊重视及肩负责任的重大。 7月,他作为上海工作组成员到北京领受任务,并到各地学习考察,印均田凭借过去主持试制汽轮机的经验,对导弹的生产过程、主要工艺技术、厂房和设备要求等作了较详细的了解,并听取了工厂的经验介绍。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感性知识基础上,遵照“充分利用上海较完整工业基础、技术力量、生产潜力承担导弹的研究试制,上海地区应成为新型号试制的完备的基地之一,亦可考虑担负一二个型号的生产,但不是另建新厂,而是以现有的工厂来转,只有如此才能争取时间”的既定方针,着手制定具体的研制生产规划。 规划经历了曲折发展过程。经与一机部初步商议,第一稿很快形成。这时设想是以发展品种为主,少量生产,先搞仿制后研究新品,先战术导弹后战略导弹,是三个型号一起考虑的。后经调查发现规模过大,列入规划的厂较多,具体落实有困难,改为两个型号的多种方案供领导决策。同年9月,三机部在下发的任务书中确定按两种型号及其规定的年产量指标进行规划,由上海市科委下达有关导弹研制任务和部署各厂的技术改造,二办是上海新技术产品的专管机构,同时受三机部领导。由于基地的性质、任务、规模及进度相继落定。1961年初上海提请中央将基地建设列入1961年度国家基建计划下达。至1961年4月,此时我国经济已进入调整时期,中央与上海商定:上海只搞一个国家急需的地空导弹型号,按中央已定的关于上海研制生产导弹,建立导弹试制基地的基本方针,先按仿制某地空导弹的需要,进行有关工厂的技术改造。随后,通过紧张有序的工作,具体的选点、定点,实施计划和步骤相继确定,并开始编制骨干工厂的基建任务书。为了统筹上海地空导弹的生产与试制基地建设,对直属工厂的管理,上海市委决定另立国防工业管理局。同年8月,上海市第二机电工业局成立,印均田为第一任局总工程师。 建局之初,面对千头万绪的更新更难的实施问题,他们首先抓住解决适应导弹生产必需的技术改造和基本建设,重点是建好骨干工厂,搞好立足点。时值国家财政经济极度困难,全国不少大中型工厂已处于下马的形势,注定了二局未来将面临许多困难。尽管中央和上海市委表示,即使当掉裤子也要把上海导弹基地搞上去,给了许多特殊的照顾,并给建筑队伍下了不许撤离的命令,要求争分夺秒按时把总装厂房建成。但缺乏建筑资金,缺少总装厂房仍是最大的矛盾。减少费用,缩短建设周期成了工作的重心。二局坚持以填平补齐为准,除总装厂房外,各厂都只以补充设备和改善文明生产为主进行改造。因此,基建规模、设备配置、人员编制都经历过不断地审议调整。所需设备的规格、数量是按最低需求定的,许多工装是经过练兵才决定采用的,力求做到工装数量少,工装系数最低。一些大型设施因其费用大,则不在上海建,需用时到北京协作解决。为了缩短准备时间,大量的刀量具、大型专用工装、专用设备是通过全市大协作解决的,许多还是几家大型工厂共同完成的。鉴于队伍是迅速扩建的,干部、技术人员对导弹技术尚了解不多及工人中新人多、青工艺徒多、缺门工种多的特点,强化了消化技术资料,猛攻技术难关,大搞技术练兵,迅速掌握了各项新技术。经过调查研究建立起适应科研生产导弹要求的一系列严格严密的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制度。同时,分批派出干部、技术人员、工人到对口厂学习培训,在技术上、生产准备上得到了他们大力支持帮助,并认真吸取对口厂经验教训,制定的方针和指导思想比较明确,试制步骤安排比较科学,技术练兵、初样试制、工艺选择等比较切合实际、实事求是,因而进展比较顺利。 1963年7月,国防部五院决定将上海导弹设计工作纳入五院设计系统,由五院派人与上海共同组成各厂设计师队伍。并在上海设某地空导弹副总设计师,由印均田兼任,对上海的设计试制工作实行统一领导。 由于坚持科学态度,认真组织练兵试验,掌握技术,严把质量关,严密管理,循序渐进,结果只经过一年准备,二年建设,二年试制,便基本完成了整个基地的技术改造,组织起一支精悍的、具有严格工艺纪律和作风的导弹技术队伍,完成了从民品到军品的转变,形成了相应生产规模,并试制出首批合格导弹。 1965年,中央决定国防部五院改组七机部,上海机电二局归口七机部,并实行部市双重领导,二局与二院合并,实行科研与生产结合统一领导,此后印均田兼任二院二部副主任。随着北京五个弹上专业研究所迁至上海,上海基地便具有了独立研制能力,从仿制转入了自行研制生产。印均田积极贯彻科研与生产相结合,为设计下厂创造条件。对新研制项目,他认真听取介绍,参加论证,了解工艺准备与落实情况,亲自安排和参加大型试验,及时协调和处理各种技术问题,使新品生产较快得到落实。 印均田作为上海机电二局总工程师、地空导弹副总设计师、二院二部副主任,先后主持了四种地空导弹和图强一号靶弹的研制生产。这些型号都相继研制成功。 实践证明,以一个比较大的产品为核心,围绕这个核心,组织各分系统力量,选择工厂建设上海地空导弹基地的决策是正确的。 “文化大革命”中,印均田长期受迫害,被迫离开了导弹与航天技术岗位。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印均田得到彻底平反,但已遗憾地离开了上海航天局,离开了他热爱的航天事业。他任职期间,对实现中央在上海建立导弹科研试制基地的安排,作出了重要贡献。 印均田幼年患病致右腿残疾,从此拐杖为伴。印均田身残志坚,勤奋好学。在校时学习成绩优异,从教时,他教学认真,深得外籍教授好评,患病期间,印均田仍不懈进取,钻研科学技术。为此,印均田在原精通德语基础上又熟悉了英、日、法语,还具有俄语阅读水平,为他获取知识插上了飞得更高的翅膀。他研读了燃气轮机、航空工程、石油勘探、纺织工程等大量的中外文专业书籍和文献,涉及范围极广,达到了常人难以达到的程度。 印均田撰写了许多科技论文,先后在《工矿杂志》上发表的有《论中国石油政策》、《漫谈重石》、《用新方法制氧》、《强化国营纺织事业,以谋求自力更生》、《互斯透平的新发展》(译文,原为英文)等。从教期间,他编写了动力机械学、铁道机车学教材。1952年发表了《鼓风机设计》论文。1953年撰写了柴油机用罗氏鼓风机增压试验报告(存上海汽轮机厂),研究了汽轮机的多重增压技术,磁化油用于柴油机等。1957年撰写了《从世界动力大会看汽轮机的发展》(《机械学报》一机部专刊),还与人合作编写了《关于动力联合企业的建议》呈报上海市委。 “文化大革命”期间,印均田响应备战号召,撰写了《建设地下电站,加速国防机动动力向前发展》的建议,《建议上海成套生产×××式核潜艇》的建议,供上级主管研究。他把自己研究成果与国外考察所得,写成建议奉献出来,可见赤诚报国之心。 印均田热心科协工作,曾在各种会议上发表论文。其中在上海机械工程学会三届年会上发表的《机械工业在节能方面的任务》被评为优秀论文,1980年在上海机械工程学会节能专题年会上发表《对能源政策和能源装置的认识和建议》被评为A级论文。撰写的《试论微机对开发内燃机工程(柴油机)的作用》一文被上海交通大学《设计与研究》杂志转载。此外还撰写有《热泵在节能方面的作用》、《计量测试工作在国民经济中所起作用的认识和建议》,提供领导参阅。 1979年12月起,印均田受聘宝山钢铁总厂总指挥部顾问(顾问委员会顾问)。他认真履行职责,非常关心支持宝钢的生产、建设与发展事业,他多次冒酷暑严寒深入施工现场指导工作,为宝钢顺利投产作出了贡献。印均田对宝钢的标准计量、备件管理、环境污染提出了许多意见与建议。参与了宝钢二期工程建设的可行性论证,他主持进行国内生产2050毫米轧机的可行性调研,编写了调研报告。1982年,他与顾问小组合作的《宝钢长江(筑库)引水可行性论证报告》曾获上海市首届科技进步一等奖。 印均田对青年科技人员成长十分关心,他鼓励他们勇挑祖国建设的重担,钻研业务,填补国家空白点,为试制国产汽轮机而努力。他鼓励青年们多做工作,多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并把它写出来。他引导许多青年技术员成了今天的技术专家,至今仍有不少人怀念他。 印均田祖孙三代长期居住在50年代建造的工房里,人口多住房面积却不宽大,直到90年代才得以改善。印均田一生清廉正直,淡泊名利,生活简朴,待人和气。他热爱科技,一生为科学技术奋斗的精神将被人们长久铭记。 个人简历1914年12月20日 生于上海市宝山县吴淞镇。 1931~1936年 国立同济大学电工机械系毕业,获工学士学位。 1936~1938年 国立同济大学助教。 1938~1940年 中国汽车制造公司任副工程师、技术组长、工程师。 1941~1948年 在上海治病。 1949年 同济大学讲师、南京工业专科学校副教授、中华职业学校教师。 1949~1953年 上海通用机器厂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 1953~1959年 上海汽轮机厂总工程师、副厂长、第一副厂长。 1955年 参加中国共产党,1956年 定为国家技术一级工程师。 1959~1960年 上海市电机局副总工程师。 1960~1961年 上海市科委第二办公室主任。 1961~1978年 上海市第二机电工业局总工程师、五七干校劳动接受审查、计量站顾问。 1978~1988年 上海市标准计量局(原上海市技术监督局)总工程师。 1978~1998年 上海宝山钢铁厂总指挥部顾问。 1984~1998年 上海航天局808所顾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