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印度犀 |
释义 | 印度犀现在仅产于尼泊尔和印度东北部。世界上现存印度犀约1000-1500只。喜欢栖息在高草地、芦苇地和沼泽草原地区。主要在清晨和傍晚觅食草、芦苇和细树枝等。身上有明显的皮褶,皮上还有许多圆钉头似的小鼓包,好象披着一层厚厚的铠甲,但皮褶之间的皮肤却很细嫩,容易受到蚊虫叮咬,因而它们几乎每天都进行泥浴,清除并防止蚊虫叮咬。 中文学名:印度犀 拉丁学名:Rhinoceros unicornis 别称:独角犀 二名法:Indian Rhinocero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哺乳纲 目:奇蹄目 科:犀科 属:独角犀属 种:印度犀牛 分布区域:仅产于尼泊尔和印度东北部。 简介印度犀(独角犀)是一种最原始的犀牛,皮肤有又硬又黑呈深灰带紫色,上面附有铆钉状的小结节;在肩胛、颈下及四肢关节处有宽大的褶缝,使身体看起来就像穿了一件盔甲。雄性鼻子前端的角又粗又短,而且十分坚硬,所以人们又称之为“大独角犀牛”。 印度犀牛被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列在濒危物种红皮书中。由于自20世纪以来偷猎行为的加紧和屡禁不止,以及印度犀牛的自然栖息地遭到人为破坏,目前世界上野生印度犀牛的数量大约只有2200只,它们生活区域也被限制在印度北部的阿萨姆邦和邻国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四国。不过,由于印度政府对偷猎的有效打击和对保护区防卫的不断增强,它们的数量再日益上升。 保护类别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 形态特征印度犀体长2.1-4.2米,尾长60-75厘米,肩高1.7-2.1米,平均身高1.9米。体重2000-4000公斤。印度犀身上有明显的皮褶,皮上还有许多圆钉头似的小鼓包,好象披着一层厚厚的铠甲,但皮褶之间的皮肤却很细嫩,容易受到蚊虫叮咬,因而它们几乎每天都进行泥浴,清除并防止蚊虫叮咬。 此外,印度犀是所有犀牛中平均身高最高的,成年雄性在1.7-2.1米,平均身高1.9米。 生活习性印度犀喜欢栖息在高草地、芦苇地和沼泽草原地区。印度犀主要在清晨和傍晚觅食草、芦苇和细树枝等。雌犀3-4岁成熟,雄犀7-9岁成熟。每产一仔,2月底至4月底出生,孕期约17个月。新生幼犀体长1-1.2米,肩高约60厘米,体重约65公斤,幼犀每天可增重2-3公斤,约两岁断乳。寿命可达50年。 分布印度犀现在仅产于尼泊尔和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世界上现存印度犀约2600-2700只,印度犀属于濒危珍稀类保护动物。但仍是亚洲数量最多的犀牛。 中药歌诀乌犀(印度犀)中药歌诀曰:“乌犀刚毛马牙边,天沟地岗窝沙底,顺丝灰片芝麻点,凉血解毒痉搐医。” 细解如下:乌犀(印度犀)之角大体呈圆锥形,自底部向上渐细,稍弯曲,上部乌黑色,下部色渐浅,称“云头雨脚”。底部周边有马牙状锯齿,称“马牙边”,高约3cm,表面凹凸不平。马牙边向上之中部,有纵纹及坚硬的直刺,称刚毛,有时并有裂纹;中部向上渐光滑,角尖端钝圆发亮,并可见鬃眼状圆点。角的前面有一纵长凹沟,沟长9至15cm,深约3cm,称“天沟”;其下相对的底盘上有一条突出的高岗,岗长约6至7cm,高1至3cm,称“地岗”。 底盘较大,长圆形,前窄后宽,形如龟背,长13至20cm,宽1l至14cm,灰黑色或灰棕色,向外边逐渐变浅,呈灰棕色或灰黄色,底面凹入3至6cm,称“窝子”,并布满鬃眼状圆点,称“沙底”。角质坚硬,但可纵向劈开,纵剖面有明显的顺直粗丝,纹理清晰,不断裂,不牵连,无绞丝。镑片(浸泡后用镑刨刨出的薄片)可菲薄如纸,卷曲不平,灰白色,夹有暗棕色芝麻花点或短线纹,对光照视可见透明点,习称“芝麻点”。细锉刀锉磨有清香气味。 药用功效犀牛皮(《纲目拾遗》) 【来源】:为犀科动物印度犀等的皮。动物形态详“犀角”条。 【炮制】:将原药洗净,烘熟切片,晒干。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或煮食,1.5~3钱。 【功用主治】:①《物理小识》:"治风活血最效。"②程登瀛:"犀皮多刨入药,力祛风解毒之要剂。" 印度独角犀的悲欢岁月印度犀印度独角犀,是当今世界的史前特有物种,曾被人们视为传说中古天竺国“独角兽”的化身。这种“装甲庞然巨物”属于奇蹄目犀科,体形庞大,四肢粗壮,皮肤像盔甲一样坚硬,头上长有尖硬的大独角(这是其强有力的自卫和攻击武器)。成年独角犀的体重可达3.5吨,是体形仅次于大象、体重仅次于河马的陆生大型哺乳动物。独角犀在自然界几乎没有天敌,但却遭到人类的无情捕杀。人们认为独角犀之角“贵比黄金”,可以解百毒、治百病,还可以制作象征贵族气派的“将比亚”刀把、剑柄。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普查。 保护措施全球现存独角犀仅2200余头,主要分布在印度、尼泊尔等亚洲国家,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卡齐兰加森林公园拥有其中的1500余头,被公认为“独角犀的乐园”。独角犀被列入一类保护珍稀野生动物名单。卡齐兰加国家森林公园紧邻我国西藏,北依雅鲁藏布江,南濒孟加拉湾,拥有广阔的热带草原和丛林,特别适宜独角犀繁衍生息。自森林公园成立后,大独角犀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数量日渐增多。换句话说,很多世界各地的游客都在那里观看印度犀牛,谁想要偷猎,即使他的动作再快,也难以逃过群众的眼睛。所以,偷猎者基本是不会冒那么大风险去偷猎一头印度犀的。因此,印度犀在印度的生长繁衍很显然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大独角犀杀人之谜2003年3月25日傍晚,森林公园护园队队长保罗带领两名队员骑着大象,在丛林深处进行例行巡逻。此时正值当地最炎热的夏季,干燥多风,白天最高气温高达37℃。为了躲避白天炽热的阳光,大独角犀总是在相对凉爽的早晨和傍晚才走出密林洗澡、觅食,保罗和队员们也在这段时间内进行巡逻。 大独角犀通常过着独居的生活,早、晚比较活跃。在天气炎热的日子里,它们会去水塘喝水,或是找个泥坑在里面打滚,以保持凉爽,避免昆虫叮咬。它们的活动有着固定的程式,总是在相同的时间走相同的路线。当保罗和他的队员来到一个水塘边时,眼前的一幕让他们惊呆了:一个壮实的金发小伙子倒在那里,全身血肉模糊,衣服被撕成碎片,胸口还在汩汩流血,其状惨不忍睹。在发现此人还有一丝气息后,队员们用树枝扎成简易担架,小心翼翼地抬着他火速赶往附近的医院。医生检查发现,小伙子的右下臂被撕裂,背部有一道25厘米长的伤口,肋骨被压断3根,胸部还有一条深至后背的伤洞,所幸没有伤及肺部。从伤势来看,小伙子显然是受到了猛兽的攻击。那么,是什么动物如此凶暴,欲致他于死地呢?野象?老虎?还是犀牛或野牛?一切只有待伤者醒过来才能得知。5天后,这位名叫弗雷德的小伙子终于从昏迷中苏醒过来。他告诉大家,一周前他随一个旅游团从瑞士来到卡齐兰加森林公园观赏大独角犀。 印度犀那天,他独自一人来到丛林深处,准备拍摄几张大独角犀的珍贵照片。正当他在水坑边蹲伏下来,用照相机的取景器寻找大独角犀时,突然,对面茂密的丛林里传来一阵沉闷的低吼声,紧接着一头鼻子上长有大独角的灰黑色巨兽,铺天盖地般跃过水坑向他扑来。他吓得转身就跑,可没跑几步,背部就被巨兽猛击了一下,身子随即被抛向空中,当时他想:这下肯定完蛋了。他感觉自己先是被巨兽咬住右臂甩来甩去,然后狠狠地摔到地面。接着,他感觉自己被锋利的角捅破了胸部,被挑起来走了一段路才被扔下。 在昏迷前,他依稀看到巨兽慢悠悠地踱回丛林深处,大独角犀杀人事件使公园管理部门大为震惊,管理员立即在大独角犀经常出没的地方设置醒目的警示性标志,禁止游客独自进入独角犀的活动范围内观光。这件事让喜爱研究动物的保罗大为困惑:独角犀虽然生性凶暴,但以食草为主,并不吃肉,更不会吃人,何况弗雷德并没有威胁到它的安全,它为什么会如此地攻击弗雷德? 为了破解大独角犀杀人谜团,保罗决定深入到弗雷德受伤的丛林里,去看看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天傍晚,保罗和队员们来到弗雷德受伤的水塘边,在灌木丛中潜伏下来。大约6点,他们看见一头大象悠闲地来到水塘边饮水。大象性格温顺,从不主动攻击其他动物和人。就在大象平静地低头喝水时,突然,一头大独角犀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朝水塘猛冲过来。大独角犀的活动范围通常都是固定的,毫无疑问,这头大独角犀就是保罗和队员们要找的杀人犀了,这让他们既兴奋又紧张…… 所属科属简介犀科是一个繁盛的古老类群的孑遗,现存仅5种,其中非洲2种,亚洲3种,均数量稀少,为现代濒危动物的代表。犀牛皮肤很厚,毛稀少近于裸露。头顶额部具1~2个表皮形成的角。附肢三趾。犀牛体型粗壮,有一个或两个角,是强有力的武器,在自然界没有天敌,但是犀牛却因为犀牛角的装饰和药用价值而被大量捕捉,使犀牛处于灭绝的边缘。白犀Ceratotheriusimum是现存体型最大的犀牛,也是体型仅次于象、体重仅次于象的最大陆生动物。白犀最显著的特征是吻部比较方,头向下,吻部贴近地面,主要食草。白犀分布于非洲南部和东北部,其中南部的白犀曾经一度濒于灭绝,后经保护而有所回升,现存数千头,是数量最多的犀牛,北方的白犀则仍处于濒危状态,仅存数十头。 黑犀Dicerosbicornis体型小于白犀,吻部尖且能伸缩卷曲,头抬起,以树叶为食。黑犀分布较广泛,原本是数量最多的犀牛,但目前也是偷猎的重点,数量处于锐减之中。 印度犀Rhinocerosunicornis又称大独角犀,有一个鼻角,身上的皮肤似甲胄,体型较大,是仅次于大象的大型犀牛。印度犀现分布于印度北部和尼泊尔等地,虽然数量不多,仅千余头,但仍是目前亚洲数量最多的犀牛。 爪哇犀Rhinocerossondaicus又称小独角犀,外形和印度犀很接近,但是体型略小,仅雄性有角。爪哇犀原分布于东南亚广大地区,现在仅存于爪哇岛极西部和越南一处森林中,总数不过几十头,且无人工饲养,是现存最珍贵的动物之一。 苏门犀Dicerorhinussumatrensis是现存体型最小和唯一披毛的犀牛,和爪哇犀一样原分布于东南亚的广大地区,现在分布较零星,但尚比爪哇犀分布广泛,数量也略多,现存数百头。 种群现状犀牛有17500只犀牛生活在非洲及亚洲的野外,1200只在动物园养殖。现存的5种犀牛中,其中3种处于绝种的边缘,其余2种也将绝种。犀牛在地球上生存超过5亿年,是最原始的动物之一。犀牛的身体就像一个大盔甲,最长达超过4米,重达6吨。犀牛是有蹄动物,前脚和后脚都有3个趾头。一般来说犀牛都是灰色或棕色,而且大部分犀牛都没有毛发。犀牛最大的特点是它们的角。种类的不同,长角的数量也不同。非洲的白犀牛和黑犀牛都有两只角,而亚洲只有苏门答拉犀牛有两只角,其余的两个品种都只有一只角。犀牛角从皮肤中长出来,质地很硬,每年可以长7.6厘米。非洲犀牛中体型最大的是白犀牛。白犀牛并不是白色,而是跟黑犀牛的颜色一样,这个名字是从南非白人语言中的“weit”一词错译过来,本来是宽的意思。雄性白犀牛可以长达5米,重达2.5吨。相比较而言,黑犀牛的体型要小很多。 在亚洲犀牛中,印度犀牛最大,而唯一有毛的苏门答拉犀牛最小。有时候,我们可以看到10来只白犀牛在一起,但是其他种类的犀牛都是单独活动的。除了交配季节或母犀牛伴幼犀牛。犀牛对幼仔保护至极。母犀牛通常都比较温顺,但当它们跟幼仔在一起时会因为一点点刺激而发起攻击。犀牛近距离奔跑的速度可以达到45公里每小时,更能在很小的空间急速转弯。 濒危原因印度犀造成犀牛日益减少的原因有盗猎,栖息地的消失和种群的分离。犀牛的最大威胁是人类。由于国际市场还是对犀牛角有所需求,盗猎者因此可获得非常高的经济利益。在中国大陆、台湾、韩国和一些东亚国家,犀牛角被制成传统药材。阿拉伯国家把犀牛角看作社会级别的象征;在也门和阿曼,犀牛角被用来制作仪式上使用的匕首手柄。在整个80年代,许多盗猎者为了利益不惜任何手段,黑犀牛的数量因此而锐减。 从1981到1987年,95%的坦桑尼亚黑犀牛倒在了盗猎者的枪下,数量从3000减到100只。由于市场日渐兴旺,犀牛总是会处于盗猎的威胁之下。栖息地的消失由于人口的增长,犀牛的栖息地日益缩小。在亚洲,因农业和人类定居而对雨林的破坏也正在大幅度地摧毁犀牛的栖息地。种群的分离人类占据了越来越多的林地,犀牛群特别是亚洲犀牛,被村庄和农场分离。这导致很小部分的犀牛群独自生活和近亲繁殖,基因弱化和出生缺陷。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