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印度阿旃陀石窟 |
释义 | 印度阿旃陀石窟是印度最重要的佛教石窟,建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6世纪。保存许多雕像和壁画,其中壁画大多画于五六世纪的笈多王朝时期,是印度古代最优秀的绘画。阿旃陀石窟的雕塑和壁画对当时的中国和东南亚的佛教石窟有很大影响。 基本信息【名称】 印度阿旃陀石窟 【类别】世界遗产 【批准年号】1983年 【遗产原属】建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6世纪。保存许多雕像和壁画,其中壁画大多画于五六世纪的笈多王朝时期。 【遗产现状】笈多王朝的绘画对中亚和对我国新疆的石窟壁画也有影响。1983年阿旃陀石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遗址简介印度,阿旃陀石窟,文化遗产,1983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阿旃陀石窟位于孟买东北方,洞窟开凿在瓦沟拉河河湾峡谷高耸的崖壁上。这处石窟在12世纪废弃后逐渐被泥土流沙和崖壁面的攀缘植物茎叶覆盖,不再为人所知,直到19世纪初才被人重新发现。发现时是1819年,英军马德拉斯军团的一连士兵在这里演习,士兵不慎从平原的边缘跌落到瓦沟拉河河谷里,这才发现了河谷崖壁上有洞窟。这个故事有如1940年法国儿童在峡谷崖壁上攀岩玩耍,偶然发现了法国西南部拉斯科崖壁上两万年前的岩画洞窟。 现在去阿旃陀石窟参观,可先乘飞机到孟买,再换乘短途小飞机到奥兰伽巴德,然后乘汽车去阿旃陀,从那里可以再去著名的埃罗拉石窟。要进入阿旃陀石窟区只有一个入口,首先见到的是第一窟,然后依次按编号进入其他洞窟。石窟所在的河岸崖壁高76米,洞窟区沿河湾外侧崖壁延伸约550米,共有30个洞窟,洞窟位置大体上是横向的一排。洞窟在早晚两个时期建造,属于早期的只有4个洞窟,其中第9、第10两个窟是塔堂窟,原来都有壁画,但保存下来的很少,其余两个是僧房窟。 遗址特色阿旃陀第二次开窟约在公元4、5世纪开始,当时该地是在瓦卡塔卡王朝统治之下,瓦卡塔卡王朝和笈多王朝有联姻关系,所以洞窟的浮雕和壁画也受到笈多王朝地区的影响。后期的塔堂窟有3个,即第19、26和29窟。洞窟正厅内的塔基大大升高,在塔基正面开出大龛,龛内刻高大的主尊佛像,主尊佛像和塔身连为一体,占去塔身正面绝大部分。第26窟规模庞大,前庭正壁有建窟铭文,铭文作者是高僧阿折罗,施主是当朝权臣。7世纪时我国唐代名僧玄奘在印度曾经拜访这里,他有精妙确切的记载,他写道,"爰有伽蓝,基于幽谷,高堂邃宇,疏崖枕峰;重阁层台,背岩面壑。"从中可以看出是一处深谷古刹。 后期的僧房窟共有21个,形制的突出变化是在中厅正壁的正中向内增开一间佛堂。佛堂多数为前后两进,里间有庞大的石雕佛像。大部分僧房都有许多装饰,在中厅的顶部和回廊的外侧壁画满了壁画,正门里外和回廊列柱面都有细致繁复的浮雕。僧房也不再是过去的朴素无华,而成了富丽堂皇的佛陀壁画世界。 印度古代绘画在阿旃陀石窟保存得最多,水准也最高,因而这里被称为印度古代绘画的宝库。后期洞窟的壁画以第1、2、16和17这四个僧房窟最多,这是因为僧房内能作壁画的壁面比塔堂窟多。由于洞窟建筑空间进深很大,光线进入很少,白天中厅里的光线也很暗,因而壁画才保存了新鲜的颜色,可谓琳琅满目。这四个洞窟的壁画是笈多盛期重彩画的代表作。窟内壁面的涂层,制作相当细致,平整的岩石面上先作两层草泥涂层。泥层表面砑光,再涂白灰浆,然后作画。所用颜料除炭黑外都是矿物质,所用的青金石蓝颜料从阿富汗输入,极为昂贵。调合颜料用的是水溶胶。壁画题材的分布也十分有规律,在前廊正壁和列柱画佛像和菩萨像,中厅四壁主要画佛传和本生。天花板画各种纹饰、人物、动植物和几何图形。这些纷繁的纹饰显示出热带环境下到处生气勃勃的景象,增加了中厅的华丽气氛。 第17窟壁画保存得最好,佛传题材有从三十三天下凡和调伏醉象等等。故事画的构图是,每幅有若干情节和场面,其间用树木、假山、房屋和门庭等道具隔开。从整体来看,各场面还是混杂交错在一起,各情节间的时间顺序也不明显,这种构图也正反映了当时印度人的时间循环观念不清。第1窟壁画保存得也比较好,画面多用鲜明的对比色,画幅构图与人物描绘注重动态和表情,是阿旃陀壁画中水平最高的。在中厅正壁佛堂门的一侧画有一个手持莲花的菩萨,菩萨宝冠上插满首饰,表情庄重。菩萨右手持莲花,身体的颈、腰、臀三处各有一个折弯。菩萨的左右两侧有妇人和武士侍奉。故事发生在山林之中,这描述的正是佛教所追求的理想世界的宁静与平和。笈多王朝的绘画对中亚和对我国新疆的石窟壁画也有影响。1983年阿旃陀石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