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隐山法藏寺 |
释义 | 史载,天下西湖三十六。唐宋时,几经疏浚的桂林西湖水域近干亩,荷叶田田,烟波浩淼。隐山则如银盘中的青螺立于湖心,以其“一山尽空,六洞互透”的幽奇之境成为胜游之地。 在隐山东麓老君洞前,有一座华盖庵(即今法藏寺),原为三清殿,建于唐代。清代乾隆五十八年(1793),李宜民建佛堂,取名华盖庵。李宜民重修华盖庵后,命人将钱塘圣因寺五代名僧贯休和尚所绘的十六尊者像摹刻{六块碑碣,置于庵内,并把十数块共万余字的《金刚经》碑嵌在庵堂外墙上,华盖庵自此名声大噪。贯休所绘的十六尊者像,或鹰鼻狮颊,或长眉垂地,或裸臂坐石,或倚树摇扇,于法夸张奇特,线条道劲苍润,人物毕肖传神,隐约有古印度犍陀罗艺术的痕迹。据说,贯休是曾得佛祖托梦方绘成此作,而后人更将这位高僧与唐玄奘同十六尊者合称为“十八罗汉”。 解放后,在那“深挖洞,广积粮”的年月,相通相连而又曲折深邃的隐山六洞几乎就是天然的防空洞,华盖庵门几挂上了战备办公室的牌子。“文化大革命”期间,在“革命小将”欲把寺内的迷信“四旧”砸个粉碎之前,幸得市文管会及时将十六尊者碑转移到具有革命历史意义的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内,异地存放近二十年,后辗转至桂海碑林展厅保存至今。《金刚经》碑则大部分失落,现仅残留八块于法藏寺后墙上。 该寺在1986年由海峡两岸的居士、信士们捐资恢复原貌,住持必成法师将其更名为“法藏禅寺”。 这金刚经至今字迹还清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