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隐山
释义

隐山在这里介绍了河南老子故里鹿邑隐山、湘潭隐山和南阳隐山。

鹿邑隐山

在鹿邑老子诞生地太清宫镇境内,距景区西北约100米,太清宫镇东西大街中段北侧,有一处高出地面1米多、上面有10多户居民和一个学校的土坡,非常醒目。在此居住70多年的丁士文老人说,这儿就是隐山文化遗址。隐山文化遗址是我市也是豫东一处重要的古文化遗存。

历史对隐山早有记载

隐山位于太清宫太极殿西北隅。古时候,隐山是鹿邑重要一景。清朝康熙时修的鹿邑县志就把隐山列为鹿邑八景之第一景。当时的鹿邑古八景诗曰:“隐隐青山霞遗烟,太清仙景尚依然。虎行雪迹迷樵叟,涡口风帆失钓船。春暖长林莺乱枝,秋高龙井月孤圆。行人漫问治河渡,明道残碑不记年。”诗中第一句说的隐山,是指当时隐山很高,上面整天雾气缭绕。

隐山是如何形成的

黄淮平原腹地的鹿邑,怎么会有一座隐山呢?

据地质学家考证,很久以前,鹿邑这里是个大峡谷,是黄河水亿万年的冲积,才使这里形成平原,但这里仍比较低洼,黄河一发水就往这里流。先民就取土把住的地方堆高。那时人口少,生产力不发达,不可能集中很多人治理黄河。这样,黄河发一次水,人们就把住的地堆高一次。人们堆了两个越来越高的土山包,以躲避洪水的侵害。因为是两个相对的土山包,像羊头上两只角,人们就把这两个山包称为“羊角山”。

五代末,著名隐士陈抟在羊角山上筑炉炼丹,人们又称这里为“隐山”。现在太清宫附近的老年人还叫这地方为“羊角山”,今天人们更多的是合称“隐羊山”。据丁士文老人讲,1949年前,隐羊山尚有十来丈高,上世纪50年代,尚有四五丈高,由于人口越来越多,取土、建筑、挖防空洞等,遗址受到较大破坏。隐羊山也越来越矮,现仅为一长300米、宽200米的低台。在隐山南面还感觉不到遗址是个高坡,到了遗址北面,仍然能感到隐山要比周围高出许多。1963年6月,隐山文化遗址被省政府第一批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鹿邑县最早被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的单位。

长子口大墓考古发现

1997年,考古工作者在对鹿邑太清宫、洞霄宫周围发掘的同时,也对隐山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出了龙山文化时期的陶窑、窖穴等遗迹;西周时期的夯土遗迹,大型贵族墓葬及丰富的遗物;春秋时期的马坑、祭祀坑及玉圭、玉琮、铜舟等遗物。在这些发现中以西周初期中字形贵族大墓——长子口墓为最重要。

长子口是西周派往厉国驻扎的高级贵族,也有学者认为长子口是古厉国国君,死时约60多岁。该墓距地表深8米。墓中随葬品丰富,几乎包括了商末周初的全部器类,而且随葬品摆放规律。据专家讲,长子口墓出土的陶器(117件)是目前已知商周墓葬中随葬陶器最多的一座,也是商周玉器最为丰富的一座高级贵族墓葬。

长子口墓殉人13人,墓室南头殉人8人,其中35岁成年男性2人,20岁女性3人,儿童3人,殉人之多为同时期墓葬所罕见。另外还有殉狗1只。

该墓中还出土有大量的乐器,其中有铜铙6个,禽骨排箫5组,石罄1个。排箫是古代常用的乐器,《诗经》中有“箫管备举”即是指此。在以前的考古发现中,出土排箫(竹排、石排)有三处,都是春秋战国时墓葬。而且以上三处出土最多为2件,而长子口墓有5件之多。这次发现的骨排箫乐器,系禽兽腿骨所制,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排箫实物。证明我国早期管乐器制作材料为骨而非竹,把我国生产排箫的历史提早了几百年,使《诗经》中“箫管备举”得到了实物印证。

将长子口墓中出土的乐器——排箫、铜铙、石罄组合在一起,可以组成至少8人的乐队。一座墓中发现这么多乐器,在商周墓葬中还是第一次。它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音乐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当时出土的两件商朝青铜器里面盛有酒,尚有酒味。历经三千年,尚有酒香,可见当时酿酒的质量是比较高的。

长子口大墓的发掘,是近年来商周考古的重要发现。尤其是大墓所在的豫东平原,远离商周王朝中心,是商周中央王朝于当时东夷、淮夷统治势力的交汇地带,因此更显示出它的重要意义。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对隐山遗址的发掘、长子口墓的价值给予了很高评价。他说:“鹿邑长子口墓的发掘,是近年来的又一重要发现,其学术上的重要性,在某些方面可以与上述发掘(渑池仰韶遗址、安阳殷墟)相匹。”

除长子口墓外,考古工作者还发掘出了东周时期的大面积夯土遗迹和一个马坑。夯土分布于遗址的东部和东南部,是当时夯土墙遗址。据老人讲,上世纪50年代该墙还保存较好,现仅存残迹。在夯土墙内侧30米处有同时期的马坑,坑呈东北——西南向,发现2坑。每坑长3米,宽2.5米,内有马骨架4匹,两两相向,排列整齐有序,完全按照古代一驷的方式排列。马头及颈部有铜环等马饰和车带残迹,每两马中间放置一陶盆,用于祭祀。加上上世纪60年代考古出土的玉圭、玉龙、铜碗分析,该遗址在东周时期绝不是普通村落遗址,应为都邑。据载,这一带应为厉国所在地。《春秋》中有:“僖公十五年秋七月,齐师鲁师伐厉”,清代大学者王夫之也考证厉应在鹿邑县城东今太清宫这个地方。厉通砺,通赖,是商代晚期的小国,武王灭商后被征讨,昭公四年被楚国灭亡。汉代和北魏时,太清宫一带称赖城或赖乡沟。1997年考古发现,证实了文献记载的赖国位置,而且证实这个地方就是赖国都城。

上世纪90年代末的这次考古发掘,找到了商代赖国的方位和都邑的位置,解答了困扰人们许多年的赖国位置问题,为研究商代末年周朝初年中原一带历史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长子口墓的发掘,创下了好几个同时期墓葬之最,也改写了一些专业史。如排箫的发现就把我国生产排箫的历史提早了几百年。1997年的那次考古发掘像上世纪60年代的考古发掘一样震惊了考古界、历史学界和老学界,学术界的目光再一次聚集到了鹿邑。《中国文物报》1997年11月30日头版以“鹿邑发掘老子故里太清宫遗址”为题对这次考古发掘作了详细报道。这次发掘也被评为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提名奖,1998年4月17日,国家文物局将长口子大墓发掘的消息以“文物要情”的方式呈报给中央,其发掘研究工作被列入全国社科基金项目。

五千年文明史缩影

隐山文化遗址不单是哪个时期的文化遗址,遗址自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遗址层始,到周商时期遗址层、两汉遗址层、隋唐遗址层。从最底层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层到最上面的隋唐文化遗址层,文化遗址层厚度达4米以上。

遗址最底层为约距今5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层。考古专家认为,龙山文化是由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发展而来,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南部、河北南部等地,龙山文化是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由母系氏族转化为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在考古学上相当于新石器时代。

遗址中古代文化遗存丰富,有龙山文化遗址,有商代、西周、春秋、战国、汉代等各个时期的遗存。上世纪50年代,遗址上随处可见古代陶片、石器、骨器等遗物。60年代初,随着在遗址上取土规模不断扩大,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泥质灰陶器,上面饰以绳纹,有杯、鼎等。石器主要有磨光石斧、石凿、石弹丸。骨器有骨针、骨锥、蚌镰、蚌刀等。商代遗物有陶罐、陶鬲、大口尊等。另外,还出土有商代的玉璧、玉圭等。汉代遗址文化层出土的有汉代铜碗,并且数量很多。据考证,所出土铜碗为项羽、刘邦楚汉战争时留下的遗物。

隐山文化遗址的被发掘有着重大意义,它说明早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在鹿邑劳动、生息、繁衍。正是因为这一发现,标志着鹿邑是中华文明发祥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显著的位置。从黄帝炎帝算起,中华民族有5000年历史,隐山文化遗址同中华文明史同步,而且从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到夏、商、周,再到两汉、隋、唐各个朝代文化遗址明显,发现文物丰富,是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缩影,更是中华5000年文明史在豫东这片地方的集中体现。因此有人说,要想了解豫东的文明史,全面了解鹿邑隐山文化就可以了,这就叫“五千年豫东看隐山”。

湘潭隐山

简介

隐山位于湘潭县排头乡黄荆坪管区,是南岳衡山之余脉,又名龙王山。登隐山极目远眺祝融峰巍峨壮观,气势磅礴。东北而望又可见悠悠涟水,依依涓江。若天朗气清,晨间更可见一轮红日在滚滚湘江边喷薄而出,冉冉升腾。在潺潺流水的作用下,山中育有一方古溶洞 ,洞洞相连,幽回曲折,钟乳浮石,千姿百态。据乡老传言有蛟龙盘踞其中,故名龙王洞。离山十里的东山村有一桃花洞,是龙王洞的出口之一,曾有人于洞中拾得上古器物,足见此地历史悠长。

隐山之西的龙王洞口之下有白云庵,相传建于汉末,为我国最早庙宇之一。隐山脚下的慈云寺,又名慈航寺、龙王寺,几度兴衰,已不知始建于何年何代。一庵一寺,千年间上下相望,中有十八罗汉金刚、二十四诸天菩萨。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晨钟暮鼓,香火兴旺。此湘潭一大文化遗产,可惜毁于“十年文革”,如今只有遗址尚在,香炉仍存。

这里山清水秀,地灵人杰。隐山之下,千百年间曾有许多英雄豪杰在此活动。北宋理学开山鼻祖、文学家周敦颐曾在隐山隐居讲学,隐山因之而得名。周敦颐在隐山美丽的山色水光之中,不仅更深地领悟了阴阳八卦太极之理,更在莲花池畔写说了千古佳作《爱莲说》。

南宋文学家、理学家、太学士胡安国及其子由闽来湘,在隐山卜居,讲学碧泉书院,湖湘文化遂横空出世。安国死后葬于隐山之下,墓围苍松翠柏,墓前有石狮石马,白玉墓碑上刻有“秉春秋大笔,葬天下隐山”之联,龙飞凤舞,令人遐思。

相传明朝正德皇帝游历江南,闻隐山大名,来登此山,遂御笔亲书“天下隐山”四个大字于龙王寺正门,今寺虽毁,但字匾仍被当地的百姓珍藏。

隐山之下,代有才人。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秘书、曾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的周小舟就出生在隐山东麓狮龙桥边,这里留下了他少年时许多动人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也曾在隐山留下足迹。大跃进时期,他回家乡调查,见有人在砍中华名树——重阳木,便极力劝止。被砍去一大半的树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枝繁叶茂,生机勃勃。为怀念彭总,当地人将此树命名为元帅树。

天下隐山,历来为州官府吏、迁客雅士、文人学者的游览胜地。在旅游业日益发展的今日,开发隐山旅游,已成为当地人民的共识,在这个湖湘文化和湘莲文化的发源地,一批与此相关的旅游景点在有计划地开发建设。隐山,以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天下游客;天下隐山将大显于天下。

名称来由

隐山名称的来由传闻不一:一说因宋代文学家周敦颐曾在此隐居讲学而得名。一说六朝时,僧密师伯随洞山良价经此山,见浮菜随涧水出,乃共拔草溪行六七里,见一茅庵住有老僧。洞山良价拜老僧为师,并于夜半烧毁其庵,同入深山,居于白云精舍,遂号称隐山和尚或名龙山和尚。石壁有诗云:“三间茅屋从来往,一道神光万境间,莫把是非来辨我,平生穿凿不相干。”隐山之名即由此而来(上二说均见《湘潭县志》)。一说明代正德皇帝南游至此,见寺院庙宇堂皇,雕刻书法,楹联匾额,壁画条幅,琳琅满目,僧尼普渡,香火缭绕,施主朝拜,确有世外桃源意境,不禁拍手称绝,便即兴在观音殿前门题下“天下隐山”匾额。自此,隐山之名大显。 自宋至民国初,隐山成了州府官吏、文人雅士、迁客骚人游览之地, 《长沙府志》、《寰宇记》均有关于“天下隐山”的记载。隐山胜迹颇多,概括起来有一寺、一墓、两祠、两树、四池、八桥,远近驰名。

隐山文化

相传北宋理学家、文学家周敦颐曾来此地隐居讲学,在龙王山莲花池畔写下了千古佳作《爱莲说》,“隐山”由此得名。据史料记载,南宋文学家、理学家、太学士胡国安为避“靖康之乱”,弃官不做举家隐居于此。先生感叹国事维艰命运多舛,空怀抱负落魄失意,遂蛰居山间庙宇潜心佛学。一代名宦宿儒,退隐江湖却心系天下,于是倾其毕生积累,创办了碧泉书堂,开坛讲学,将自己的平生抱负寄托于“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终集儒、释、道之大成,著述成《春秋传》,提出了以“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内圣外王、修身养性”为要旨的湖湘文化精义,名动一时,被奉为国学经典。两个儿子胡宏、胡寅深得父亲学说脊髓,父子三人被尊称为“隐山三圣”。

胡氏门下高足倍出,隐山碧泉书堂备受士林推崇,明代正德皇帝游历至此,曾手书“天下隐山”皇匾倍加赞许。国安先生高龄寿寝后,被天子赐谥“文定”,以视褒扬。现存隐山三圣墓庐,虽在文革中遭到了部分损毁,但钦赐谥号“文定”字样及墓庐拓印挽联“秉春秋大笔,葬天下隐山”仍然依稀可辨。

先生儿子胡宏秉承父业,桃李满门,其中就有朱熹、张拭等南宋名儒,后来创办了名闻天下的岳麓书院,使湖湘文化得以薪火相传发扬光大,成为十分重要的一大国学流派。正是在这一文化流派的滋养下,明清两代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魏原、王船山、王闿运、曾国藩、左宗堂、杨度、毛泽东、齐白石等等政界、军界、学界、文化界人才辈出,群星闪耀,形成了“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旷世奇观。经过大量考证,目前许多专家学者已经达成了共识:国安先生被尊崇为湖湘文化的始祖,隐山被归宗为湖湘文化的源头。

南宋文学家、理学家、太学士及其子由闽来湘,在隐山卜居,讲学碧泉书院,湖湘文化遂横空出世。安国死后葬于隐山之下,墓围苍松翠柏,墓前有石狮石马,白玉墓碑上刻有“秉春秋大笔,葬天下隐山”之联,龙飞凤舞,令人遐思。相传明朝正德皇帝游历江南,闻隐山大名,来登此山,遂御笔亲书“天下隐山”四个大字于龙王寺正门,今寺虽毁,但字匾仍被当地的百姓珍藏。 隐山之下,代有才人。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秘书、曾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的周小舟就出生在隐山东麓狮龙桥边,这里留下了他少年时许多动人的故事。中国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也曾在隐山留下足迹。大跃进时期,他回家乡调查,见有人在砍中华名树——重阳木,便极力劝止。被砍去一大半的树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枝繁叶茂,生机勃勃。为怀念彭总,当地人将此树命名为元帅树。天下隐山,历来为州官府吏、迁客雅士、文人学者的游览胜地。在旅游业日益发展的今日(2008年),开发隐山旅游,已成为当地人民的共识,在这个湖湘文化和湘莲文化的发源地,一批与此相关的旅游景点在有计划地开发建设。隐山,以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天下游客;天下隐山将大显于天下。

广西桂林隐山石刻?

隐山石刻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市区西山公园内。现有石刻85件,其中唐代8件,宋代31件,明代12件,清代27件,无年代可考的7件。最早为唐宝历元年(825)刻在北牖洞的《李渤吴武陵等人隐山游记》,是吴武陵“奉命操笔,倚岩叙题”的,故碑面未经加工。《游记》说隐山“山有四洞”,说明当时还未经开发。隐山自李渤开发后,形成六洞,即朝阳、夕阳、南华、白雀、嘉莲、北牖六洞。据明代张鸣风《桂胜》说:“各洞有隶书三字额,疑李渤所书”。北牖洞口,还有宋代理学家张“招隐”二字题刻。石刻中内容较好的还有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吕愿忠的“六洞”诗,开庆元年(1259)李曾伯的《游隐山诗》,时代嘉靖三十六年(1557)周于德的“六洞”诗,和清代曾燠、胡与玲、曾在埏等人的作品。清嘉秋二十四年(1819)刻于招隐洞口的《隐山铭》,是名重当世的学者、两广总督院元的作品。此文作于正月二十日——阮元56岁生日,他说:“近年所驻之地,每于是日避客独往山寺”,“是日避客于此山,贯行六洞,竟日始返”。身为总督,生日避客,亦属难得。其它石刻如记事、题名、题榜等,大多数均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

白雀洞?

在隐山北麓,与朝阳洞的“云户”眦邻,高2~4米,宽8~11米,深10~20米,面积约150平方米。洞口窄小,正对西山立鱼峰。洞分两重:前大后小。唐韦宗卿《隐山六洞记》称,有人在洞内抓到象征吉祥的红嘴、红爪的白雀,遂以为名。

北牖洞?

北牖洞又称高隐洞,在隐山北麓,西连南华洞。洞高5.5米,宽5.6米,深9.8米,面积约55平方米。洞口狭小,呈蘑菇云状,洞底平坦。洞西有天窗,洞内通明如昼,宛如窗牖,北牖之名由此而来。这里“乱石骋瑰姿,阴霞结深翳”,洞景奇异、宽阔、敞亮,古时,令人兴弃世辞家归隐之念。张鸣风诗云:“岩窗偏驻日,石榻但眠云;圣世辞家隐,何惭巢许群。”

?

华盖庵?

华盖庵位于市区隐山东麓朝阳洞前。清乾隆57年由临川人李宜民出资,武林人沈小楼督工,在原僧舍旧基上兴建。李宜民《华盖庵碑记》说,,“循袭造迹,扩而新主,既固以高曹巨桷,方构藻饰,敞之于庭堂,竣元于阶级”李文清书法家凤冈书《含刚纪》《大悲咒》等,镌刻于石。现嵌于奄后墙外。还从钱塘圣因寺摹刻石代僧人贯休所画忙尊者像,嵌于庵肉左右壁,塑观音人士像奉于正中。后人又于朝阳洞左壁置——黑色石雕弥勒佛,与先置于右壁的老子像相对于里佛·道同奏,成华盖庵一绝。院十久尊者修置于“桂海碑林”外,其它文物保存完好。

嘉莲洞?

嘉莲洞?

嘉莲洞在隐山山腰,白雀洞西,高1~3米,宽约5米,深10米,面积约50平方米。《隐山六洞记》载,李渤发现此洞时,有人献他一株同心莲,因以“嘉莲”名洞。洞口向北,上刻有北宋范成大为“招隐山”的题刻,旁有吕愿忠、周于德题诗。入洞东行,栈道盘复,上与龙洞相通,下则眦连白雀、云户。

南阳隐山

南阳隐山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新店乡境内。

来历

传说西汉时期,叛贼王莽追杀光武帝刘秀(王莽撵刘秀)路过此地时,刘秀人马已筋疲力竭。刘秀命令军队在此小憩时,一边磕自己靴子里的沙子一边说,要是这儿有座山能隐住自己多好啊。哪知话音刚落,忽然一声巨响,刘秀身后竟然真的出现了一座小山,刘秀也因此藏匿得救。后人便把这座山命名为隐山。隐山正北方就有一个山谷,据说当时刘秀就是在此歇息的。谷壁如刀削一般,当地人称此为“山屁股”。现在“山屁股”那里是小孩子们的乐园,放学后,小孩子会跑到那里摘野果,挖山韭菜。

历史上王莽与刘秀之间的争斗确实在此发生过。据有关史志记载,西汉新朝三年(公元二十二年)十月,刘秀因不满王莽篡权,率领义军数千人起兵南阳,与王莽殊死拼杀一年多。其中有几次遭到王莽军队的围攻堵截,险些全军覆没,后皆因刘秀的机智而脱险,直至公元二十三年十月三日王莽被杀而结束战斗。

现状

因为蓝晶石的开发(蓝晶石是航天用的材料),如今已变得面目全非,不像山,更别说绿意盎然的丛林和传说中关公上马的巨石和磨刀石等景观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3 10: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