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尹如圭
释义

尹如圭烈士,1918年2月出生,邵东县流光岭乡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流光岭地下党支部负责人,邵阳东陆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邵阳《劲报》社社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南解放部队湘中第二支队司令员兼政委。1949年7月英勇牺牲,时年31岁。

个人简介

尹如圭(1918~1949),名国瑞,字景星。今邵东县流光岭乡桃花村人,民国7年(1918)生。幼聪慧,又系独子,倍受宠爱。读书勤奋刻苦,学业超人,对古代、近代的名著佳作多背诵如流,喜吟咏。及长,广读进步书刊,知识甚丰。阅读《大众哲学》一书后,写《我对唯心论和唯物主义的看法》一文,明确指出:“唯心论的观点是当代人立身处世的大敌”,“只有坚持唯物论,才能改造世界”,塾师在批语中称赞如圭是一名富有理想的学生。 民国25年,蒋介石对日本帝国主义采取不抵抗政策,面对共产党则开展围剿,企图一举消灭。时年17岁的尹如圭,目睹时局,感慨抒怀,作了《吊三闾大夫》一诗云:“汨罗西望碧粼粼,樽酒江边吊逐。身后才名悲宋景,眼前患难甚赢秦。怀王不是怜才主,楚泽空伤失意人。一卷离骚谁继响?江河万古不沉沦。”翌年,尹弃笔从戎,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在家乡创办“救亡图书馆”,捐资收集进步图书几百册。还利用星期日召开“时事座谈会”,宣传抗日救亡。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如圭面对山河破碎的惨状,作《从军行》一诗:“男儿之驱长七尺,谁甘白头老书史;昨闻蓟北飞胡尘,跨上征鞍征万里。”为了更深入地发动和组织民众抗日,如圭和禹问樵等人,在流光岭及其附近一带开办民众夜校,在崇山铺、团山等地举办抗日宣传墙报,走村串户,进行抗日宣传。民国28年5月,尹如圭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流光岭支部负责人。翌年秋,中共邵阳地下组织遭到国民党地方组织的严重破坏,共产党员彭柏林遭惨杀。尹如圭被叛变者向其父尹伊仲告密(伊仲系太一乡团防局长),为免遭陷害,随即潜逃安乡,以帮工、做小生意糊口度日,与中共组织失去联系,无比忧伤,赋诗云:“风木兴怀嗟失养,江山蒿目痛连兵。已判歼虏难久战,和平消息总堪惊乙”。 民国32年,尹如圭辗转回到家乡流光岭。其父以为如圭回心转意,也不再责怪其往事。并说:“今后你拿笔杆子宣传抗日,我拿枪杆子和日本侵略者拼,日寇如果敢来太一乡杀人放火,就叫它片甲不归。”尹如圭听后,站起来说:“日本侵略者太残忍了,我虽是文弱书生,胆是“逼”出来的,我也要拿枪杆子,一起干,还望父亲把本分拿出来”。其父不予反对。遂收长短枪枝100多支,集中起来,组成一支300多人的抗日游击大队,尹如圭任大队长。民国33年秋,日军侵犯邵东地域后,尹如圭率抗日游击队,昼伏夜出,出奇制胜地给以抗击。太一乡没有受到侵略者的进犯,乡民称太一乡为“太平乡”。 抗日战争胜利后,尹如圭着手新闻事业,决心“要为人民奔走呐喊,启发思想,识别真伪忠奸”。民国35年,尹和禹问樵、陈芸苍一道,在乡间创办《开平周报》,以求实、敢言为宗旨,用事实揭露国民党制造内乱,残害人民的罪行,深受民众的欢迎。为了扩大发行量,民国36年夏,将《开平周报》社址迁往邵阳城内,一日一刊,不久与《铁报》合并,改名《劲报》,尹任社长,禹问樵任主笔。经过筹备,是年12月20日出版发行。尹以办报为掩护,开展秘密工作。民国37年5月,尹再次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38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地方进步人士纷纷组军起义,尹如圭受中共邵阳县工委的派遣,离开报社,回到家乡,接管其父控制的国民党地方武装,并进行整顿改造。是年5月底,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员会,将东乡李建中、—张大野、宁瑞林,南乡(邵阳县)莫新春的起义部队,组建为湖南人民解放总队湘中二支队,尹任司令员。6月26日,在真人岭斌公祠(今邵东砂石乡内)宣布起义,旋继开赴衡、邵、祁边区一带,开展游击活动,牵制白崇禧部队行动,策应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邵阳。7月中旬,邵阳县保安团、警察大队及匡国军(匪首)、张极垣等部3000余武装,对湘中二支队进行围剿。在一次分散撤退中,因叛徒向匡国军密告,遭伏击,尹被捕,酷受审讯,坚贞不屈。7月20日深夜,尹被杀害于邵东流泽所六合亭。1949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邵阳,全境解放,是年12月5日,邵阳各界人士在导群,中学举行追悼大会,悼念烈士忠魂。

生平小传

风华少年

尹如圭出生于一个豪绅地主家庭,从小聪明伶俐,倍受宠爱。刚满6岁,其父尹先觉便教他读书识字,后从师当地很有名望的饱学之士、清末秀才曾颂君。曾能诗善赋,学富五车,受“五四”运动影响,主张“教书乃育人也,读书乃为时代所用”,藏有大量进步书刊。对老师的这些藏书,尹如圭爱不释手。涉猎诸多进步书刊后,尹如圭眼界大开,思想得到升华,爱国爱民觉悟大为提高。他在《我对唯心论和唯物论的看法》一文中写道:“唯心论的观点是当代人立身处世的大敌,只有唯物论才是联系当前实际,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很强的说服力,是我们有力的思想武器。”曾颂君阅读此文后,感慨万千,写下长篇批语以示鼓励。批语说,文章论点准确精辟,论述有理有据,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是篇不可多得的好文字。

立志报国

1935年日寇侵占我东北三省后,时年17岁的尹如圭痛心疾首。他借古讽今,抒发自己爱国爱民和报效无门之感。他在《吊三吕大夫》一诗中写道:“汨罗西望碧粼粼,挥洒江边吊逐臣。身后才名悲宋景,眼前患难甚秦赢。怀王不是怜才主,楚泽空伤失意人。一卷离骚谁继响?江河万古不沉沦。”这首诗,充分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思想。

爱国抗日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尹如圭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嫉恶如仇,很想投笔从戎,挽救祖国危亡,拯救人民于水火。他在一首诗中写道:“男儿之躯长七尺,谁甘白头老书史!昨闻蓟北飞胡尘,跨上征鞍走万里。耶娘妻子留不得,以身誓向沙场死。天寒风急忱戈眠,夜深霖白闻鸡起。仇寇从来不并生,待看他年雪国耻。”在多方联系却投军无门之后,他断然休学回家,约好友禹问樵等人,积极开展抗日爱国活动,在家乡办起“救亡图书馆”,捐资购买和收集了大量进步图书,如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记》、《抗日的第八路军》、《日寇暴行录》等;还订有《新华日报》、《救亡日报》、《解放》和《群众》等大量报刊,面向广大群众,广为借阅。为宣传抗日救亡,他还开办抗日时事讲座,定每周星期六下午为讲座日。这种讲座很受群众欢迎,听众趋之若鹜,有时多达二三百人。尤其是尹如圭主讲时,内容丰富,生动有趣,效果很好。尹如圭等人还在流光岭、禁山岭和崇山铺等地创办多所民众夜校,组织群众学习“战时书报社”提供的《民众课本》。后又创办《抗日墙报》,将抗日前线的胜利消息和全国各地民众的抗日热潮等情况,用对开大纸书写好,张贴在过往行人集中的崇山铺、流光岭一带,供大家阅读。

尹如圭的革命活动得到了邵阳地下党组织的重视和尝识。1939年春,上级地下党组织指派地下党员彭柏林、赵勤来团山、流光岭一带发展组织,发动民众抗日。他们主动联系尹如圭,指导尹阅读马列主义相关文章和毛泽东著作,使尹如圭在思想上产生了新的飞跃。同年5月,尹如圭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经上级研究决定,尹如圭被委任为流光岭地下党支部负责人。

迫走他乡

1940年秋,邵阳地下党组织不幸遭到破坏,地下党员彭柏林被捕牺牲,赵勤投奔湘鄂抗日根据地。流光岭地下党区委书记尹舫仙变节自首后,恬不知耻地邀尹如圭一起投案,遭到尹如圭的严词拒绝和训斥。尹舫仙恼羞成怒,便向尹如圭的父亲尹先觉告密。尹听说自己的儿子是共产党地下党员,怒火中烧,恨不能就地将其枪毙。尹如圭深知父亲对共产党恨之入骨,决不会轻易放过自己。于是,他连夜脱逃远走他乡。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家住安乡的叔叔尹季周家中,并向叔叔说明原委,得以隐身于此。其间他曾被迫浪迹江湖,过着飘泊不定的流浪生活长达五年之久。为了糊口活命,他先后给人帮工、做挑?、经营小买卖等,混碗饭吃。因多方寻找党组织受挫,他十分苦闷,就象孩子离开了亲娘一样的难受。

回乡抗战

1943年春,尹如圭的父亲尹先觉,认为流光岭一带的地下党组织已瓦解殆尽,不可能东山再起,对儿子的怨气已消,同时因他年事已高,盼望这根独苗继承香火,传宗接代。这样,便让尹如圭回到了家乡??流光岭。尹如圭回家后,积极做他父亲尹先觉的思想工作,动员他抗日救亡。在他的努力下,其父同意将他掌握的团防局武装交给尹如圭统领,尹如圭自告奋勇当上了邵阳东陆(邵东县)游击大队大队长。此后,尹如圭统领这支抗日武装在湘乡(今双峰县)、衡阳、邵阳边界地区与日本鬼子周旋游击,屡屡取得胜利。

1943年秋,一股装备精良的鬼子兵,擎着“膏药”旗(日本国旗),大摇大摆地越过湘乡黄龙大山,向邵阳东陆太一乡进犯。尹如圭得到情报后,将部队分成两部埋伏在鬼子必将经过的一条小溪边的山上,做好奇袭准备。大约一个小时后,近100名鬼子长驱直入,进入了伏击圈。尹如圭一声令下,机枪、步枪、手榴弹一齐轰鸣,打得鬼子兵昏头转向。此战击毙击伤鬼子兵30多人,缴获了一批枪枝弹药。尹如圭部队旗开得胜,初战告捷,给当地军民以莫大的鼓舞。

屡战屡胜

首战大获全胜后,尹如圭冷静思考,认为鬼子兵绝不会善罢甘休,轻易服输,一定会卷土重来进行报复。不出所料,没过多久,鬼子第二次进犯,100多鬼子兵由湘乡花门楼出发,经关家坳进入邵阳东陆崇山铺。此时,尹如圭早已将部队布阵在日本鬼子必将经过的德仁堂后山上,居高临下,占据了有力地形。可是,由于个别士兵不够冷静,高兴过分,沉不住气提前开枪射击,鬼子自知中计,吓得连忙撤退,未受到太大的创伤。

愚蠢的鬼子并不甘心他们的失败。不久,他们开始了第三次进犯。此次日本鬼子调集200多人枪,从湘乡青树坪出发,沿潭宝公路进发,企图越过牛形山,从大路进入尹如圭所驻的邵阳东陆太一乡。他们自认为此路保险系数大,胜算机会多。谁知在老百姓的全力支持下,日本鬼子刚从湘乡出发,尹如圭便得到了确凿情报。尹如圭将部队埋伏在牛形山一段修长峡谷地带的山上。此地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谷地平坦峡长,乃兵家必争之地。日本鬼子傲气十足地进入峡谷后,只见尹如圭一声令下,随即如雨枪弹齐向鬼子兵打去,打得鬼子兵蒙头转向,喊爹喊娘,叽哩哇啦地连连败退,溃不成军。此次交战,游击队大获全胜,打死打伤鬼子兵20多人,活捉日本俘虏2人,并缴获了一批枪枝弹药。从此,骄横的日本鬼子再也不敢贸然进犯,太一乡成了当时邵阳唯一没有遭到日本鬼蹂躏的净土。

卖田办报

1945年8月日寇无条件投降后,尹如圭领导的游日游击队出色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由于他抗日有功,得到当地广大民众的爱戴拥护,年仅27岁的他被民众一致推选为太一乡乡长。但尹如圭梦寐以求的不是一官半职,而是如何为受压迫剥削的广大穷苦民众推翻压在他们头上的“帝官封”三座大山,打倒蒋家王朝。因此,他毅然辞去乡长职务,与好友禹向樵商量办报,以宣传革命,迎接解放。

1946年初,经精心策划,《开平周报》正式创报,并相继成立了“文化书社”。该报宣传共产党反对内战的和平主张,揭露国民党制造内战、残害人民群众的种种罪行,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1947年夏,为了扩大周报发行量,让更多的人读到该报,尹如圭等人决定将报纸由太一乡迁到邵阳城里出版发行,并由油印改为铅印,由周报改成日报。迁到城里后,报纸的发行量猛增,由原来的500份增加到2000份。但是办报开支也越来越大,靠发行收入难以维持正常运转。为此,尹如圭煞费苦心,四处筹措,仍然入不敷出。最后,他横下心来将自己从父亲那里分得的3亩水田家产出卖,将所得款项作办报经费。对此,其父恨之入骨,又毫无办法阻拦,只得摇头叹息说:“家有横妻劣子无可奈何!”但3亩田产的经费也只是怀水车薪,仅仅起了解燃眉之急的作用。此时此刻,国民党三青团主办的《铁报》也困难重重,不但经费紧张,而且因追随主子鹦鹉学舌似的宣传国民党的反动主张,毫无新意,读者寥寥无几,濒临倒闭。三青团企图借《开平周报》兴旺发达起来,主动提出与《开平周报》合并办报。尹如圭权衡利弊后,提出由三青团保留董事长兼发行人外,其余事宜均由《开平周报》方全权处理。三青团认为他们大权在握,根本不把尹如圭放在眼里,便欣然同意。于是,一份由尹如圭任社长,禹问樵任主笔的全新的《劲报》问世了。

迎接“解放”

1947年12月,《劲报》正式出版发行后,受到各方的关注和青睐。尹如圭也很快与省会长沙地下党员、进步办报人孟树德取得联系,通过他与省工委接上关系,得到了省工委的大力支持。省工委先后派共产党员叶苓、江骛、刘少川等同志来邵阳,以《劲报》作掩护,发展党组织,迎接解放。尹如圭由于脱离党组织多年,按党的规定必须重新入党。经过叶苓等人的考察,1948年8月尹如圭被批准重新入党。不久,报社成立了以叶苓为支部书记的党支部。从此,《劲报》在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下开展活动,报纸办得更加有声有色,成为当时湖南新闻界以敢言著称、内容清新的大报,发行量达5000余份,不但在邵阳发行,还发行到全国各地,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1948年9月,《劲报》如实报道了辽沈战役中我东北野战军一举攻克锦州,在黑山、大虎山及其以东地区,全歼蒋介石的王牌军、全副美式装备的第九兵团10万余人,生俘兵团司令长官廖耀湘(邵阳人)的消息,引起很大震动。

揭竿起义

1949年春,毛泽东向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同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直捣蒋介石的老巢南京。邵阳东陆(今邵东县)的农民武装李建中、张大野部和南陆(今邵阳县)莫新春部等先后起义。尹如圭在请示报社党支部和邵阳工委同意后,火速回到家乡,筹备武装起义。

尹如圭曾经带领过的抗日游击大队,现已变成尹如圭父亲尹先觉的“邵阳东乡(今邵东县)剿匪总指挥部”武装。为了夺过这支武装的指挥权,尹如圭费尽心机和他父亲较量。他苦心积虑好言相劝,以体谅父亲年事已高不胜军旅劳顿为由,愿尽孝道充当马前卒为父亲分忧。骗取到父亲的信任后,他被委任为该部副总指挥。

尹如圭接过指挥权后,该部虽有300多人枪,但部队早已大换血,人员变得十分复杂,纪律松弛,军心涣散,毫无士气和战斗力。为严肃军纪,尹如土刚柔并用,清除了部分“兵油子”,招募了部分纯朴农民充实部队,同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军事训练,从而使部队面貌焕然一新,战斗力得以加强。后来,地下党邵阳工委又派共产党员何牧、刘陶畅和李龙牧来尹如圭部队,加强了党的领导,并发展了一批新党员,成立了以尹如圭为支部书记的党支部,使部队完全置于党的坚强领导之下。

同年6月26日,尹如圭趁其父亲尹先觉去邵阳之机,率领这支改造过的部队,在邵阳东陆棠下桥宣布揭竿起义。起义后,他又联合李建中、张大野和莫新春的农民武装,将三支部队组建成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南解放总队湘中第二支队(简称湘中二支队)省工委任命尹如圭为司令员兼政委,叶苓为副政委。

捐躯疆场

6月29日,尹如圭率部攻占仁凤乡,发动农民打击土豪劣绅,开仓济贫,得到广大群众的积极拥护,他们自发地为湘中二支队带路,运送辎重粮秣,把部队看成自己的亲人。此时,湖南和邵阳的反动当局大为震惊,调集大批兵力对湘中二支队进行全面“围剿”。7月16日,尹如圭部队与“围剿”部队在水东江和佘田桥一带激战两天,终因寡不敌众遭受重挫。尹如圭当机立断,与副政委叶苓商量,决定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成小股紧急疏散,以打游击方式消灭敌人。尹如圭和叶苓率领的一支主力在向尹如圭家乡太一乡转移时,参加“围剿”的陈奇和匡国军部尾追而来。由于叛徒告密,部队遭到伏击。激战中尹如圭不幸腿部负了重伤,不能行走。当指战员要背负他突围时,他婉言谢绝说:“你们赶快突围出去,以保存我军力量,我不要你们管,我会有办法的。”他当即命令叶苓率部突围出去。待部队突出重围后,尹如圭因流血过多,昏倒在地,被敌人清扫战场时抓住。

尹如圭被俘后,被连夜押至廉桥六合亭。敌人对他进行了种种威逼利诱。尹如圭大义凛然,英勇不屈,严词痛斥说:“我误遭暗算,落入魔鬼掌中,一个共产党怎能向魔鬼低头,要杀要剐由你们的便。”敌人对他毫无办法,黔驴技穷。伪保安司令长官丁廉气急败坏,下令说:“不见活人,只见人头,在六合亭就地枪杀。”

心狠手毒的敌人对尹如圭开了第一枪,故意不中其要害,让尹如圭疼痛万分,很快昏迷过去。然后,敌人用钝刀子一刀一刀刮他的两臂肌肉,使之受尽折磨达一个小时,直到将其脑袋砍下。在牺牲之前,尹如圭没叫过一声疼痛,没说过一句话,他怒目圆睁,视死如归,表现了共产党员威武不屈、英勇献身的高尚品德。

团山烈士陵园

1927年至1949年,许多志士仁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中国,前仆后继;流光岭区无数革命先驱,战恶魔,缚苍龙,抛头颅,洒热血,乃至宝贵的生命,换来了锦绣河山,其英雄业绩,可泣可颂!至今在团山村的庙山园,长青村的高义山、二金排,双远村的富光山等处的荒草丛生的山坡上,掩埋着湖南人民解放总队湘中二支队司令员尹如圭烈士等36位有功之臣的忠骨;衡宝一役,三十二名军官兵又长眠于此。为告慰英灵,流光岭区委、区公所倡议全区民众捐钱献物建陵筑碑。羊春秋,湖南邵东人,原湘中二支队七大队指导员,现系湘潭大学中文系教授,他老人家也亲自为纪念碑题写了碑名——团山烈士陵园,原中央邵阳市委书记孙载夫为纪念碑题了词。

团山烈士陵园于1994年5月奠基,同年10月竣工揭园,彰高风亮节,树万世楷模,既慰英灵,尤励后代。到目前为止,前来参观瞻仰的人无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9:4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