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饮酒·羲农去我久
释义

这是晋朝陶渊明的一首山水田园诗,与九年级课本上的《饮酒》同为饮酒系列作品。

作品名称:饮酒·羲农去我久

作品别名:五柳先生

创作年代:东晋

文学体裁:五言诗

作者:陶渊明

作品原文

饮酒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①。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②。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③。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④。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⑤。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⑥。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⑦。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⑧。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⑨。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⑩。

作品注释

①羲农:即伏羲氏和神农氏,两个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去我久:离开我们很远了。真:真淳质朴。这两句是说伏羲、神农时代距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那时淳真朴实的风尚在今天整个社会中都不见了。

②汲汲:不停息的样子。鲁中叟:指孔子,孔子是春秋时鲁人。弥缝:补合。这两句是说孔子孜孜不倦地弥补衰败的社会风尚,企图使之返朴还真。

③凤鸟:在封建时代认为是一种祥瑞的鸟,凤鸟出现象征着一个朝代即将兴盛。《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这是孔子认为自己生不逢盛世而发出的悲叹。礼乐得新:礼乐能够焕然一新。相传礼乐是西周初年周公制订的,到了春秋末叶,礼崩乐坏,经孔子编次、整理,诗礼得到订正,雅颂各得其所。(见《史记·孔子世家》)这两句是说孔子虽然没有生在盛世,在政治上无所建树,但礼乐经他整理之后,面目却为之一新。

④洙泗:即洙水和泗水,在今山东曲阜县北。辍:停止。危邰希蒽:即精微要妙之言。孔子曾设教于洙、泗之间。孔子死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见《汉书·艺文志》)漂流:狂澜泛滥的意思。狂秦:狂暴的秦朝。这两句是说孔子死后,在洙泗之间再听不到微言大义了。洙泗二水不停地流着,时间很快就到了狂暴的秦朝。

⑤诗书:《诗经》和《尚书》。这里泛指儒家的一切经典。复何罪:又有什么罪?诗书成灰尘,指秦始皇焚书的事。《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秦记以外的史书,博士所职掌之外的诗、书、百家语,全都烧毁。

⑥区区:犹拳拳,小心谨慎的样子。诸老翁:指济南伏生、淄川田生等人。汉朝建立后,秦朝的儒者伏生、田生等,都以八九十岁的高龄出来讲授六经。殷勤:真诚而周到。这两句是说伏生、田生诸老儒小心谨慎、真诚周到地传授六经。

⑦绝世:断绝传统。这里指汉朝之后,到了魏晋时代,文人多崇尚老、庄玄学,而废黜六经,儒学断绝。六籍:即六经。这两句是说为什么汉朝以后连一个亲近六经的人也没有呢?

⑧津:渡口。问津:用孔子问津于长沮、桀溺的事。据《论语·微子》记载,长沮、桀溺一同耕田,孔子从那儿经过,叫子路去问渡口。长沮说,是孔丘吗?他该早就知道渡口在哪儿了。桀溺说,天下象洪水一样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和淮去改革它呢?孔子听后说,我们不可与鸟兽同群共处,若不同人群打交道,又同什么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和你们一起来从事改革了。作者以长沮、桀溺自比,是说只见世人终日驰车奔走,并不见他们之中有象孔子那样有志于治世的人来问路。意思是没有人探求治世之道。

⑨空负:徒然辜负。头上巾:儒者头上罩的头巾。《宋书·隐逸传》记载,陶渊明“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这句和上句是说如果再不痛快地喝酒,便白白地辜负了头上的儒巾了。

⑩但恨:只恨。谬误:指自己的言行谬误于《诗》《书》《礼》《乐》。这句和下句是说只恨自己的言行俘于儒家经典的很多,请你们宽恕我这个醉人吧!

作品鉴赏

读陶渊明诗,想见其为人,其性情之真而且正,比较容易体认,其思想境界之深沉,则须细心了解。《饮酒》第二十首“羲农去我久”,即是了解渊明思想之一重要作品。此诗可以当作渊明的一部中国学术文化史读,但是其终极关怀,则在于现实社会。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羲谓伏羲,农谓神农,皆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古人以上古社会作为一种政治理想。起笔感叹羲农时代离开自己已经很久远,整个社会很少再有淳真之风尚。起笔从上古一笔写至现在,其重点,是“我”所处之“世”。读者当著眼于此。“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汲汲,勤劬貌。鲁中叟,指孔子。孔子是春秋鲁国人。弥缝,谓补救、挽救。孔子勤劬一生,为的是挽救世道人心,返之淳正。淳字与上文真字同义,皆指道德风尚。或以为渊明诗喜用真字,故渊明为一道家。其实并不那么简单。此诗即用真字,而全幅赞叹儒家。可见儒道二家学说,在渊明心中乃是会归一致的。“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凤鸟,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乎!”传说以凤鸟到来为“圣人受命”、天下太平之象征。《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孔子知道之不行,遂归鲁,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序《易传》,以教弟子。诗言孔子虽然未能使天下太平,但是整理弘扬《诗》《书》礼乐,却使传统文化焕然一新。以上四句,赞叹孔子平生精神与文化业绩,景仰之情,溢于言表。“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洙泗,即洙、泗二水,流经鲁国,洙泗之间:是孔子设教之地。微响犹微言,精微要眇之言,指孔子的学说。《汉书·艺文志》云;“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此二句诗言,孔子师弟子相继去世,世间已不闻微言大义,岁月流逝如水,遂至于暴秦时代。漂流二字下得好,可以玩味。就字面言,是承洙泗二水而来,就意蕴言,则暗寓“滔滔者天下皆是”(《论语·微子》)之意。从孔子所处之春秋至于秦代,中间经历的是战国时代。漂流二字,正指战国。狂之一字,论定秦朝。渊明下笔若不经意,实则极有分寸。“《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此言秦代之文化浩劫。《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实行李斯之建议:“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诗》《书》何罪,文化何罪,竟一旦焚之为灰。此二句诗可谓一针见血,揭穿秦始皇专制主义反文化之本质。在渊明之心目中,以《诗》《书》为代表的学术文化,实与暴政格格不入。“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此二句,写到秦汉之际的儒家学者。区区犹拳拳,忠诚勤恳貌。《史记·儒林列传》载,秦末,儒家学者曾冒着生命危险保存《诗》《书》典籍,并且参加了推翻暴秦统治的陈涉起义军。汉兴,幸存的儒家学者皆垂垂老矣,又努力传授儒家典籍。譬如济南伏生研治《尚书》,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汉兴,以教于齐鲁间,汉文帝命晁错往受之。时伏生已九十余岁。此二句诗,是对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护惜、传授文化典籍的热情唱叹。“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绝世下,指的是汉世以后的三国、两晋,一笔遂写回东晋现实。六籍即六经,儒家群经。晋人干宝《晋纪总论》云:“学者以老庄为师,而黜六经。”此二句诗慨叹当世学风,无人亲近六经。干宝所记,正可印证。“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问津,典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桀溺是春秋时代的隐士。津指渡口。此二句诗,勾画出当世士人终日驰车奔走、竞相争逐名利之丑态,悲慨时无如孔子师弟子那种有志于世道人心者。《晋书·王雅传》载:“以雅为太子太傅,时王恂儿婚,宾客车骑甚众,会闻雅拜少傅,回诣雅者过半。时风俗颓弊,无复廉耻。”渊明所指斥的,正是当时这种无耻之世风。以上四句,感愤当世之学风、世风,遂回应起笔“举世少复真”。世风浇漓如此,“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宋书·陶潜传》载,渊明曾“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诗盖自用其事。如果再不痛饮,真是白白辜负了头上这葛巾。此是故作醉语。结笔顺此云:“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意谓:我亦自恨谬误甚多,不过,世人亦当恕我醉人。上文感愤现实,皆庄语,结笔醉语自解,出之以谐语。这里透露出当时政治社会之黑暗。清李光地《榕村诗选》说得不错:“曲蘖之托,而昏冥之逃,非得已也。谢灵运、鲍明远之徒,稍见才华,无一免者,可以观矣。”

渊明此诗对历史文化心诵默念,作全幅体认,其终极关怀则是现实社会。如诗所示,渊明观察历史、现实,乃将学术文化与世道人心密切连系。“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的晋代世风,与“六籍无一亲”的学风相连系。“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此言汉代学风。而汉代之盛,则不言而喻。秦代呢,“《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而秦之短命,亦不言而喻。渊明深于传统思想文化,故其观察历史现实,作如是观。对于渊明此诗,可以见仁见智。但是,了解渊明思想情感,此诗为一重要作品,则无庸置疑。渊明关心社会现实之情怀,亦应当肯定。

此诗可以说是以议论为诗。唯诗人渊明情感深挚,感愤深沉,故虽议论,而不失诗之体性。诗中赞仰唱叹,低徊流连之致,发抒悲慨,而又亦庄亦谐,亦足可回翔玩味。中国诗歌重比兴,但亦兼重赋笔,甚至议论。此中国诗歌之所以成就其大,读渊明诗,以至杜甫诗、宋人诗,当知乎此。

作者简介

陶渊明

(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公元393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公元405年(晋安帝义熙元年)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公元406年(义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3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