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银叶杜茎山 |
释义 | 植物信息所属卷:Maesa Forsk. 所属科:Myrsinaceae nom. conserv. 中文名:银叶杜茎山 文献来源Maesa argentea (Wall. ) A. DC. (1841)* ; C. B. Clarke in Hook. f. (1882); Mez in Engl. (1902)sphalmate ut Wall. ; Hand. - Mazz. (1936); Walker (1939)* fig. err. typ. , (1940)* . Baeobotrys argentea Wall. in Roxb. (1824). 形态特征灌木,高通常1—2米,稀小乔木,高达5米,分枝多,枝条略厚,密被柔毛,多少有皮孔。叶膜质,卵形或椭圆状广卵形,长12—17厘米,宽5—9厘米,稀长达22厘米,宽11厘米,顶端渐尖,基部钝或楔形,下延,边缘具粗锯齿,叶面除脉被柔毛外,其余几无毛,背面被微柔毛或柔毛,以脉上为多,幼叶有时毛成白色,具脉状腺条纹,侧脉约8对,尾部直达齿尖;柄长2(—3)厘米,被疏柔毛。圆锥花序腋生,长1—4(—5)厘米,被柔毛;苞片披针形或钻形,长约1毫米,具疏缘毛;花梗长约1毫米,被微柔毛;小苞片贴萼基部,卵形,被疏柔毛;花长(2—)3毫米,萼片卵形,长约1毫米,顶端急尖或钝,全缘,无毛,具脉状腺条纹;花冠白色,长钟形,长约3毫米,花冠管长约2毫米;裂片半圆形,长约1毫米,无毛,具脉状腺条纹,基部两侧多少具啮蚀状齿;雄蕊在雌花中退化,内藏,着生于花冠管中部,长不超出花冠管;花丝纤细,长为花药的1倍;花药卵形;雌蕊不超过雄蕊;花柱短,无毛或有时略被疏微柔毛;柱头微裂或3—4裂,有时被疏微柔毛。果球形或近广卵形,直径3—4毫米,有时达5毫米,肉质,无毛,白色、黄白色带粉红色或粉红色,具脉状腺条纹;宿存萼片包果顶端;种子黑色,多棱。花期3—4月,果期9—10月。 分布及生境产滇西北(宾川、永胜)、滇西(腾冲、龙陵、永平、漾濞)、滇西南及滇中等地,海拔1700—2900米的疏、密林中,沟谷、山坡、水边等荫湿的地方;我国四川亦有。此处,印度(中部至西部)、尼泊尔均有分布。 用途及功能果可食,微甜。 药用—— 【药 名】:银叶杜茎山 【拼 音】:YINYEDUJINGSHAN 【来 源】:为紫金牛科植物银叶杜茎山的全草。 【功 效】:解毒泻火。 【主 治】:治咳嗽、胸痛、咽喉肿痛、目赤肿痛、目生翳膜、皮肤顽癣疮毒。 【性味归经】:苦,平。肝、肺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9一12克,水煎服。外用:捣敷或研末。 【别 名】:观音树(云南)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四川、云南。 【拉丁名】:银叶杜茎山Maesa argentea (Wall)A. DC. 【考 证】:始载于《云南植物志》。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