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吟月·精华欲掩料应难 |
释义 | 作品概况作品名称:吟月·精华欲掩料应难 创作年代:清代 作者:曹雪芹 作品体裁:七言律诗 作品原文精华欲掩料应难(1),影自娟娟魄自寒(2)。 一片砧敲千里白(3),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4),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5),何缘不使永团圆? (出自《红楼梦》第四十九回。) 作品注释(1)精华:月亮的光华。这句是说云雾遮不住月亮。 (2)影:指月的形。娟娟:美好。魄:指月的质,月称桂魄。 (3)“一片”二句:诗的修辞句法。说秋闺怨女愁思不寐,直至五更鸡唱、残月西斜。所谓“谁怜明月夜,肠断听秋砧?”砧,捣衣石。 (4)“绿蓑”二句:上句即“野客添愁”意,下句说少妇望月感怀。绿蓑,防雨的蓑衣,古用草编,所以说“绿”,后来多用棕,这里用来指代山野之人。笛,指笛声,月夜听闻笛声,人的感情特别悲伤,小说中曾写到。红袖,指代女子。 (5)“博得”二句:意思是:“对月伤怀的人们应引得月里嫦娥的同情,而使她感叹命运之神为何不使人们能永远团圆呢?”月亮本身也要亏缺,嫦娥自己也寂寞,反怜人们之不幸,是诗意所在。《红楼梦》程高本中“借问”作“自问”,则以嫦娥为主宰,意有不同。又“团圆”在程高本中作“团圞”,就月而说,义同,但与人事相关,应用“团圆”。不以词害义,仍以脂砚斋的版本为准,以存原貌。 作品赏析小说中,香菱跟林黛玉学做诗,第一首写得不好,第二首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她不肯罢休,日夜苦吟,梦里也在做诗,第三首终于得到了众人的好评。《吟月·精华欲掩料应难》就是其中的第三首。 香菱从“惯养娇生”的“乡宦”之家,先沦为家仆,后作了薛蟠的侍妾。她在大观园里的地位低于小姐而高于丫头。她渴望能过上层社会的精神生活,这完全可以从她所处的环境地位来找出她的思想根源。但作者对这个人物完全是持同情态度的。在香菱学诗的情节中,作者还把自己的诗论和作诗的体会故事化了。 香菱在学习中经过几次挫折,找到了门径,第三首的面目就大不一样了。首句起得很有势头,恰似一轮皓月破云而出,精华难掩,将她自己才华终难埋没、学诗必能成功的自信心含蓄地传出。因知道寄情于景,第二句就像是她的自我身世的写照:顾影自怜,吐露了她在精神上的寂寞。颔联用修辞上的特殊句式抒发内心幽怨,笔法老练。颈联拓展境界,情景并出。至此,已为末联作好了层层铺垫。结句的感喟原本是作诗者自己的,偏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诗意曲折,又紧扣咏月诗题;“团圆”二字将月与人合咏,自然双关,余韵悠长。所以众人看了都称赞说:“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小说还借俗语作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作者的用意表现得十分清楚。 作者仿效初学者的笔调,揣摹他们习作中易犯的通病以及他们在学习中逐步摸索前进的过程,把不同阶段的成绩一一真实地再现出来,使这些诗歌成为小说描写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艺术上是成功的。 作者简介曹雪芹(1715~1763或1724~1764),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他的先世原是汉人,大约在明代末年被编入满洲籍。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一职达六十年之久。后来父亲因事受株连,被革职抄家,家庭的衰败使曹雪芹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历经十年创作了长篇名著《红楼梦》,死后遗留下前八十回的稿子。该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思想认识深刻、艺术手法精湛,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