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A-10攻击机 |
释义 | A—10(雷电,俗称尤猪)是单人亚音速攻击机,是目前美国空军的主力近距支援攻击机。主要用于攻击坦克、装甲车群和战场上的活动目标及重要火力点。1967年开始研制,1975年开始装备部队,1984年3月停产,共交付美空军713架。型别有A型(基本型)和B型(双座全天候型)。 发展历史需求背景1947年美国空军正式自美国陆军分离,成为独立军种。在分家之后,美国空军也必须负责提供陆军密接支援任务的需求,而当时陆军方面仅能操作旋翼机与轻型定翼机。冷战时期,基于二战的经验,美国空军认为“离前线愈远的目标,对于战争的影响愈大”,因而倾向于对敌人后方目标攻击任务,同时亦强调使用战略或者是战术性核子武器,导致密接支援任务的需求和优先度都被降低,此时美国空军大都以退入第二线的战斗机或者是多用途飞机执行这一类任务。 另一方面,由于1950年代陆军在韩战时与空军合作的经验,以及海军陆战队拥有自己的空中武力来支援地面作战的影响,开始积极推动附属于陆军指挥体系下的航空武力,然而反对意见认为除了军种分离时的协议造成相关争议外,并援引二战时的经验,认为最有效的空中武力运用应是在一个统一的指挥体系下,并以空军为首反对陆军的想法。然而为了有效提升机动力与火力,陆军仍在1960年代开始强化直升机的部署,从1961年到1965年陆军的直升机数量成长到5000架。 之后因为越战的作战经验,加上空军本身能够提供支援的机种日趋减少,但空军仍比较重视执行核子武器投掷任务上,使得陆军在1965年自行提出一款重型攻击直升机的研发合约。这个合约的要求包括重武装与装甲,飞行速度超过360公里/时的攻击直升机设计,并以此目标制成一架原型机YAH-65“夏安”(Cheyenne)。 由于陆军的这个举动,加上来自美国国防部的压力,这计划被认为是A-10原始计划A-X的主要导火线。此时美国空军面对两项选择:将密接任务还给陆军,或者是另行发展专用机种。1966年美国空军参谋长John McConnel将军下令对于任务需求展开研究,同年8月的研究报告指出当时空军并没有适当的飞机能够满足陆军与密接任务的需要,建议空军研发一种专门设计执行密接任务的机种。其中亦计划此机性能上不能比螺旋桨动力的A-1攻击机低,而成本则须低于海军操作的A-7攻击机,至此空军正式展开A-X的设计与采购计划。 AX计划1966年9月美国空军正式展开攻击机试验计划(Attack Experimental),并且于1967年3月对21家公司发出需求与征求专案计划书,并同步进行如装甲的安排与位置、燃料和液压跟其他系统的布线与保护,以及何处需要多套备份系统等研究方案 。在这个阶段各公司研究的对象大多是类似堪培拉轰炸机大小,双涡轮螺旋桨发动机,重量约在40000到60000磅(18144到27216公斤)范围,生产成本每架约在1百50万美金的机型。1969年将设计目标重量改为35000磅(15876公斤),动力则改成是涡轮扇发动机,每架生产成本却要求降至1百万美金。计划中改用涡轮扇发动机的原因包括发动机与机身的距离可以缩短以及安装和维修时比较简单,同时所散发出的红外线讯号较低,噪音也较小。 1970年AX的设计需求定案,发动机机型的选择留给参与的厂商决定,不过要求涡轮扇发动机的推力需要在7000到10000磅之间。其他的项目包含: 能携带9500磅(4309公斤)武器装备,在指定地区巡逻两个小时下的作战半径为250英里(402公里)。 起飞距离需低于4000英尺(1219米)。 机动性高,足以在1000英尺(305米)云层高度以下运动自如。 要求简化维修,以降低前线机场操作的难度。 预计将部署600架飞机,故要求每一架的采购成本为1百40万美金(1970年币值)。 除此之外,美国国防部决定采用“先飞再买”(Fly-before-Buy)的新采购制度,试图利用竞争的方式压低成本和提高原型机的性能期望。需求案1970年5月下发给12家公司,其中波音、西斯纳飞行器公司、费尔柴德、通用动力、洛克希德与诺斯洛普公司等公司纷纷提出他们的设计方案,12月空军宣布由诺斯洛普公司和费尔柴德两家公司的设计案获选进入原型机设计与竞标阶段。1971年美国空军将飞机的正式编号送交两家公司:诺斯洛普为YA-9,费尔柴德为YA-10。 YA-10第一架原型机在1972年5月10日进行第一次飞行,YA-9则是在该月底进行第一次试飞。 早期使用第一批量产的A-10A于1975年10月被分派到了美国亚利桑那州的Davis-Mothan空军基地,其基本设计目的即上述的:提供近前线的空对地火力支援和同时能筹载大量武器、弹药,必须有优异的续航力,并及能涵盖大范围的作战半径。最初在美国空军的眼中,“疣猪”并不受到热烈的欢迎。当时美空军对高机动性、高性能的新型F-15和F-16喷射战斗机情有独钟,与这两款战机相比起来,“疣猪”无论是外观、内涵或是性能,无论从任何方面来看都非当时科技的顶尖之作,当时美国空军甚至打算把临时空对地火力支援的任务直接交由陆军的攻击直升机负责。 到了80年代,美军方改变计划,把A-10用来做低空攻击的角色,专门对付当时部署于东欧的苏联坦克。由于为了“适存性”这目标,导致A-10速度缓慢,1989年空军决定将A-10的任务改由高速喷射机所取代,并选取115架A-10改装成具有执行FAC(空军前导)任务的能力,机型也被改成OA-10,以取代OA-37B。在执行空中前导任务时,疣猪通常配备六个五吋(12.7厘米)的“苏尼”(Zuni rockets)火箭荚舱,有时也会装配烟幕弹头和白磷闪光弹头。但如果有必要,只需改换装备,这些A-10都还是能拥有一般空对地火力支援的作战能力。但大部分遭F-16所取代的A-10机群,则被封存起来。 服役与未来1991年的第一次波斯湾战争,让A-10终于有机会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在包含其中的“沙漠风暴”和“Operation Noble Anvil”等战役中,144架A-10机群出了将近8100次任务,一共摧毁了伊拉克1,000台以上的坦克、2,000台其他战斗车辆以及1,200个火炮据点,外加部份的雷达设施和机动性高的飞毛腿导弹发射器。整个战争期间仅仅只有五架A-10被击落,且皆是超过规范高度而遭击落的,这数字远远低于当初美国参谋总部原先的预期,A-10逐渐受到了重视。 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碍于当时美国克林顿政府的政策,深恐美国军机被击落和造成美军伤亡,A-10当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战果。到了2001年美军入侵阿富汗的反恐战争时,A-10刚开始时也没参与任何攻击行动,之后被分派到了Bagram空军基地,开始参予了多项战役。在这次战役中,相关的政治限制较之前来的少,因此A-10这次得到的战果远比1999年时好。到了第二次海湾战争开打后,在2003年共有60架A-10被分派到了在伊拉克执行任务,并取得部分战果,但其中一架在巴格达机场附近遭伊军防空炮火击落。 A-10的驾驶员常被外界认为时常胡乱开火,原因在于其两次误击友军的不良纪录。在1991年第一次波湾战争期间,A-10攻击了两辆英军的装甲运兵车造成9名士兵死亡;而后在2003的入侵伊拉克战争中,又有两辆英军的侦查车被A-10攻击。然而A-10的任务完成率仍然十分高,高达95.7%,并参予了8,100次突袭以及发射了联军90%以上的AGM-65小牛导弹。 A-10预计将在2028年才从美国空军除役,到时候将会被新式的F-35(联合打击战机)给取代。在这替换期间仍进行许多升级作业,例如2005年所进行的FCS(电传飞控)、ECM(电子对抗装置)及精灵炸弹投掷系统的套件升级。 机型设计A-10/OA-10于低空速、低高度时仍有优异的操控性能。他们能够长时间盘旋于任务区域附近做300米以下的低空飞行,宽且直的机翼设计使其能于短距离起飞或着陆,能迅速的进出前线战区,并拥有可靠的低速飞行能力和惊人的续航力。因为它能够以相对较低的巡航速度(仅每小时320公里),能有效发挥其作为一个对地攻击机的优势,尤其是当一般高速战斗机或轰炸机面对锁定面积较小或缓慢移动的地面目标的时候。 “疣猪”设计时便将坚固、耐用等“适存性”列为重要考量之一,内部具有高强度的机体结构,使其有优良的战场存活率,且能够在战斗中承受不少可观的损伤,A-10可以直接承受穿甲弹和23厘米的高爆弹之攻击。除了飞航液压系统之外,另还有手控系统以备不时之需,所以当液压操控故障或部分机翼受损时,飞行员还是可以利用手动进行起降之操作。自封式的油箱外面还覆有化学防火阻燃剂,可以防止油箱意外爆炸。驾驶舱则由900磅(400公斤)的钛金属装甲保护,此装甲也同时提供了对一部分重要的飞控系统设备的防护。除此之外,机尾附近之左右两具涡轮扇叶喷射引擎能迅速的将引擎产生的废气通过机尾排出,以减弱红外线的能见度,使地面的肩射式防空导弹较难锁定到它。其引擎的安装的位置于主翼后上方、尾翼组件前上方,让机身和尾翼能够作为引擎的保护装置,能使两颗引擎不会直接暴露于来自下方的攻击,亦遮蔽部分废气所制造的红外线热源。就算其中一颗引擎被击毁了,A-10还是能有办法继续飞。 A-10可以部署于拥有较少机场设备的战区临时空军基地并持续执行任务,其起落架配置了低压轮胎,宽大的主翼则赋予了装载各式各样武器的弹性,其基本的设计考量就是能让战机可在最低的地面勤务需求下进行加油和武器装载的工作。甚至,机身本身即内装有阶梯组件,能让飞行员自行上下驾驶舱而不需要额外的协助。A-10另一个非比寻常的特点就是这架飞机有许多的零件装配可以左右调换使用,包括副翼、引擎、主起降架、可拆式尾翼组及垂直稳定器皆在机身结构受损或零件供应不足时仍能使用。 A-10多部署于前线战区最主要是除了可以就近提供即时的空中火力支援外,也是因为它相较于其他战机较低的飞行速限和低巡航速度的关系。于地面整备时,可用一具引擎或辅助电源供应系统(APU)使其航电系统于运作状态,在安装小牛导弹或Mk20石眼集束炸弹后,便可以数架战机为一组的方式接受地面管制中心的指示,与陆军阿帕奇直升机进行反装甲协同作战。A-10本身速度慢,无法在飞行员选定目标后立刻攻击。一辆位于1800公呎远的坦克,A-10在300到35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航行时,其机炮大约要在2、3秒后才能击中目标。在战场中,A-10主要的敌人为地对空导弹与经由雷射导引的防空机炮网,其他还有一般战机和武装直升机。为提供有效战力以攻击空中目标,80年代末期机上开始加装AIM-9L响尾蛇导弹,由两具外侧翼下的挂架携带。 优势特点A—10从设计开始就确定为亚音速飞机,因为战术攻击作战并不需要太大的速度,亚音速飞行更能提高对小目标的攻击命中率。 A—10采用无后掠角的平直近矩形下单翼,机头处有一个用38毫米防弹钢制作的澡盆形座舱,加上机腹另有50毫米厚的装甲,低空飞行生存力很高。 全机装甲重量达到550千克,有利于突防。据称,可抗23毫米(苏式)机炮的打击。 A—10的矩形平尾两侧装有双垂尾,2台TF34—GE—100涡轮风扇发动机并列安装在后机身上方,呈“推进式”结构。 主起落架可向前收入机翼前缘的短舱内。 性能数据翼展 17.53米机长 16.26米 机高 4.47米 机翼面积 47.01平方米 机翼展弦比 6.54 主轮距 5.25米 前主轮距 5.40米 出厂空重 9771千克 作战空重 11321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 2268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 20032千克 前线机场起飞重量(带4颗Mk82炸弹和750发炮弹) 14395千克 燃油重量(机内) 4853千克 最大外挂重量 7250千克 最大翼载荷 4.48千牛/㎡(457公斤/米2) 性能数据(除注明者外,均指以最大重量起飞时) 限制飞行速度 834千米/小时 作战飞行速度(高度1500米,带6颗Mk82炸弹) 713千米/小时 (无外挂,海平面) 720千米/小时 巡航速度(高度1525米) 623千米/小时 (海平面) 555千米/小时 实用升限 9144~11000米 爬升率(海平面,设计重量) 30.5米/秒 转场航程 4850千米 近距支援作战半径(留空2小时) 463千米 作战半径(侦察) 750千米 作战半径(纵深攻击) 1000千米 起飞距离(最大总重) 1372米 (前线机场起飞重量) 610米 着陆距离(最大总重) 762米 (前线机场起飞重量) 325米 机载武器主要机载武器有1门30毫米机炮,可容纳 1350颗30mm爆破燃烧弹(HEI)、穿甲燃烧弹(API), 射速为每分钟2100—4200发,主要用于攻击坦克和装甲车,威力较大。 另有11个外挂架,机身下1个、中央翼下2个、内翼段2个、外翼段6个。 2枚AIM—9E/J“响尾蛇”空对空导弹 4个火箭发射巢 6枚AGM—65“幼畜” 8颗BLU—1或BLU一27/B燃烧弹 8颗MK84激光制导炸弹908kg 10—16颗CBU—38/52/70/71/95/97/105子母弹 14颗MK82激光制导炸弹454kg 28颗MK80激光制导炸弹227kg 120颗“宝石眼”II集束炸弹; 最大挂载量7258千克。每个挂架的能力是,机身下挂架接2268千克, 中央翼下技架和内翼段挂架每个挡1587千克,外翼段接架每个挂45千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A—10采用了大量的装甲,具有较高的生存力。 该机机身腹部和座舱周围都有钛合金装甲保护,装甲总重550千克。 座舱周围的装甲呈盆形,装中厚度38毫米,机身腹部装甲厚50毫米。 据说,这样的装甲可承受23毫米高射炮弹的打击。 四种型号A—10飞机共有四种型别。A-10A、OA-10(观察型)、A-10B(教练型)、A-10C(最新改进,具备精确打击能力) 单座攻击型A—10A,到1984年停产为止,总共生产了68架(包括6架预生产型),现仍为美国空军的主要近距支援攻击机。AWA—10共生产了30架。A—10A飞机的翼展17.53米机长16.26米,机高4.47米;最多起飞重量22680千克,前线机场起飞重量14395千克(带四颗MK8炸弹和75O发炮弹);作战飞行速713千米/小时(高度1500米),实用升限9144—11000米,转场航程4850千米,近距支援作战半径463千米(留空时间2小时),起飞距离610米。 机载设备主要机载设备:AN/ALQ-69雷达告警接收机,AN/AVQ-19平视显示器,CPU-12导航计算机,AN/ASN-141惯性导航系统,AN/ARN-118特康导航设备。AN/AWG-(ACS)武控系统,AN/ARN-108仪表着陆系统,AN/AAS-35激光搜索和跟踪系统吊舱,AN/ALQ-87及AN/ALQ-119电子对抗吊舱等。武器装1门30毫米GAU-8/A7管速射机炮,射速为2100-4200发/分,可使用1350发贫铀弹。11个挂架,最大外挂量为7250千克。可挂各种对地攻周武器,典型挂弹方案为:28颗Mk80炸弹、20颗“石眼”II集束炸弹、若干CBU-52/71/38/70子母弹箱、6枚“幼畜”空地导弹和2枚AIM-9E/J空空导弹、4个火箭发射架等。动力装置两台通用公司的TF34-GE-100高流量比涡扇发动机,单台推力为40.94千牛。 制造过程1966年,根据越南战争的教训,美军提出了研制新型单座近距支援攻击机,以取代老旧的螺旋桨式攻击机A-1的计划,即A-X计划。 1967年4月美国空军开始招标,并把标书分送给21家公司。 1970年12月18日,空军选定诺斯罗普和费尔柴尔德两家公司制造两架原型机进行试飞竞争。诺斯罗普公司设计的原型机编号为A-9,费尔柴尔德公司设计的原型机编号为A-10。 1972年5月10日A-10首次试飞,经过280多次对比试飞后于1973年1月18日空军宣布选中A-10。同年3月1日费尔柴尔德公司获得1亿5930万美元的合同,进行全尺寸研制和制造10架原型机。后因美国国会把拨款减少到1亿零740万美元,因此改为制造六架原型机。 1975年2月15日原型机首次试飞,同年10月21日第1架生产型飞机首飞。1977年10月形成初步作战能力,装备的第1个作战部队是第354战术战斗机联队,以后相继装备了第355、第81、第174、第434、第10、第23战术战斗机联队和第175、第422、第917、第926战术战斗机群等。 1972年10~12月,经过284个飞行小时的全面对比鉴定试飞,1973年1月美国空军宣布A-10获胜。随即与费尔柴尔德公司签订了价值1.593亿美元的合同,制造10架预生产型飞机供研究、发展、试验和鉴定使用,其中6架用于发展试验,4架用于鉴定。同时与通用电气公司签订2760万美元的合同,订购32台配套发动机。 1975年10月21日A-10生产型试飞。A-10攻击机1975年开始交付,1984年停产,总共生产了713架,其中有30架N/AWA-10。A-10的研制费共计3.285亿美元,其中机体及设备2.11亿美元,发动机3600万美元,机炮1100万美元。空军花费的研究、发展、试验和鉴定费约为4.23亿美元。 A-10在1982年的单价为960万美元,在美空军中算是一种价格低廉的作战飞机。 2005年3月,最新改进的A-10首飞,后定名为A-10C“雷电”Ⅱ。A-10C“雷电”Ⅱ的改进升级是美国空军自1972年以来对现役飞机实施的最重要的技术改造项目,耗资3亿美元。 2009年,主承包商洛·马公司将按合同完成356架A-10飞机的升级任务。 经过升级改进,已有30年役龄的A-10“雷电”的使用寿命将延长到2028年。 她将创下美军攻击机服役55年的记录。A/OA-10开初的使用寿命是8000小时,相当于大约使用到2005财年。计划修改的使用寿命超出12000h,相当于使用到大约2016财年。 按最近的长期计划,机群中的A/OA-10要达到2028年,这相当于近似18000~24000h寿命。老机新改、巧省经费,老武备改出新战力,这也是美空军坚持多年的一条发展武备之路。 实战应用海湾战争后,A-10一直没有机会参与实战。2002年3月,美国军方把A-10布置到阿富汗的美军前线基地,从而使A-10再次重上战场。由于A-10缺乏火控雷达和先进的光电系统,一度被认为缺乏适应现代战场的能力。为此美军方对其进行了改进。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电子系统分公司于2002年9月,成功将LITENINGER“增程瞄准和导航系统”吊舱与A-10攻击机进行了综合,并进行了试飞。LITENINGER是一种多传感器激光目标照射和导航系统,能够使驾驶员探测和识别地面目标,高精度的投射常规和精确制导武器。LITENINGER包括640×512阵列前视红外摄像机、电荷耦合器件电视摄像机、激光光斑跟踪器/测距器、红外标识器和激光照射器。与A-10的综合不要求改变飞机现有的软件,而用一根专门设计的数据电缆把吊舱与飞机火控系统连接,只要少量的修改LITENINGER的软件就能够与A-10完美结合。装备LITENING吊舱的A-10立即部署到奈利斯空军基地,并配备了激光制导武器,交由联合实验部队进行实验。 2003年7月,参与了伊拉克战争的部分A-10飞行员反映,A-10需要进行更多的改进升级,以降低“友军误射”的发生几率,其中改装LITENING吊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据美国陆军经验教训中心(CALL)开列的单子,A-10可能卷入至少两起引起多达10名美国和英国地面部队士兵死亡的事故。报告说,在仍在进行调查的3月23日事故中,一架A-10向纳西里耶附近的海军护送队开火。9名水兵丧生,虽然尚不清楚这些伤亡有多少是友军误射引起的。4月6日,也是在A-10攻击后,英国一名士兵死亡,3人受伤。 实际上在伊拉克战争中,A-10确实小规模的试用了Litening吊舱,飞行员反映效果良好。飞行员还表示,A-10需要数字化座舱和加装数据链,这有助于提高战斗力和敌我识别能力。 作战部队美国《每日防务》2007年8月20日报道:美国空军将会在弗吉尼亚州兰利空军基地(LangleyAFB)举行仪式,宣布马里兰州空中国民警卫队(AirNationalGuard)的第175联队作为第一支A-10C攻击机部队正式处于战备状态。届时,美国空军空中作战司令部司令RonaldKeys将军、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系统综合部总裁FrankMeyer、第175联队联队长GuyWalsh将军等人将会在仪式上发言。A-10C是在A-10A飞机基础上改进升级而来,主要改进包括:配备全新的数字化座舱显示器、计算机和作战控制系统,更新相关数据配线以使用卫星制导武器,携带现代化的目标指示吊舱。空军表示,经过上述改进后,A-10飞机由一种只能在良好天气条件下实施目视攻击的飞机转变为一种可在全天候条件下携带精确制导武器承担多种任务的作战平台。A-10飞机的改进升级是由以洛·马公司为首的一个工业团队承担的,美国空军正在将其整个A-10机队(共拥有超过350架A-10飞机)改进为A-10C型。 相关报道英国《防务系统日刊》2006年8月23日报道:以美国为首的驻阿富汗联合部队在整个夏季,对塔利班武装分子发动了代号分别为“美洲狮”作战行动(Operation s Mountain Lion)和“山地猛攻”作战行动(Operations Mountain Thrust)的两次大进攻。在这两次行动中,美国的A-10攻击机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为美军及其他国家地面部队提供伴随掩护,或应地面联合战术空中控制员(JTAC)的无线电召唤提供近距空中支援,有效地保护了地面部队安全和支持了其作战,并给予了塔利班武装以沉重打击。A-10在攻击中通常使用其GAU-8多管30毫米机炮、外挂的火箭弹和航空炸弹。该机有11个外挂点,最大外挂载荷可达1.6万磅(7258千克),在阿富汗目前的战斗中往往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其中,GAU-8的射速可达3000发/分,其瞄准由机载计算机控制,所考虑的火控参数包括飞行速度、高度、距离、角度等,其高射击精度可降低附带损伤。 在阿富汗,A-10的任务使命是由美国西南亚合成空中作战中心(CAOC)制订和指派的,这个高技术中心还负责指挥控制伊拉克上空的空中作战行动。A-10每飞行400小时便需要对某些重要部件进行一次例行全面检查。 据路透社2011年4月1日报道,据德国警方和美国军方消息称,美军一架A-10攻击机当天下午从德国莱法州斯潘达勒姆空军基地起飞,进行例行的飞行训练任务。 然而,飞机却在德国维特里奇镇(Wittlich)附近的劳菲尔德村附近坠毁,飞行员在坠毁前从飞机中弹射出来逃生,身受重伤,已经被送往医院救治。另外,飞机坠毁的地点距离村庄仅200米,十分惊险。据警方称,飞机携带大量破坏力极强的武器。目击者称,飞机在飞过这座拥有500人的村庄上空时就已经发生爆炸。 A-10攻击机误伤英军士兵 自英美对伊开战以来,由美军“误伤”引起的英军士兵受伤或阵亡“事故”屡屡发生,尽管英国国内对类似事件的关注不断上升,英军士兵的不满也不断增加,英国军方的一位高级将领仍公开表示,“误伤”事件无损英美传统的盟友关系。 英美对伊开战12天来,两军“误伤”事故已有5起,而在事故中丧生的英军竟和战场上阵亡的英军数量相当,导致“误伤”事故的美军士兵战斗中的鲁莽行为在英国本土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面对这种局面,英国军方似乎并不“恼火”,相反,英军发言人克里斯·弗农上校近日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如是回答“误伤”问题。 “战争期间难免会有偶然事件发生,特别是目前我们所进行的这种大型军事行动中,我恐怕这种误伤事件,无论是英国士兵内部,还是英美士兵之间,都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事件确实令人悲哀,我们将极力避免类似情况的出现,我也可以充分理解国内对之的不满情绪,但至于类似事件会不会在美英之间造成裂痕的问题,我则要做出否定的回答。” 弗农还进一步地阐述了英美军队“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我们和美军正在肩并肩地对伊作战,我们和美军之间没有任何裂痕。” 然而,3月28日美A10攻击机误击英军坦克事件仍在英军士兵内部引起强烈不满,一名英军士兵在事件中当场死亡,而侥幸逃生的其他英军则纷纷指责A10飞行员“不合格、草菅人命”。 在事件中不幸受伤的杰勒德是其中一辆被袭坦克的指挥官,他说,“那个家伙根本就不顾及他人的生命,我认为他根本就是个开着飞机到处乱闯的‘牛仔’。” 更令杰勒德无法理解的是,为什么A10会将英军坦克当成敌军目标,“我们从1500米外就可以辨别出友军的装备,而以A10上装备的先进技术,他竟无法通过夜视仪分辨我们的坦克,这太荒谬了!……我会驾驶我的坦克,我也尽量避免被敌人攻击,但是从来没有人训练我要时刻提防身后美国人的枪口。” 克里斯·芬尼是事件中另一个“幸运逃生”者,“坦白地说,我认为他们(美军)简直就是一群白痴,我不知道他们是没有接受过训练,还是这种攻击行为令他们感到心醉。”迫于压力,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尔斯将军对由于美军失误造成的英军士兵伤亡向英国广播公司表达了他的遗憾之情,“这是我们所经历的最为惨痛的悲剧,没有任何借口可以解释这场悲剧”,他表示未来美军将尽力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可是令人更加遗憾的是,在这些“悲剧”中,已经有多名年轻的英国士兵枉死异乡! 前景展望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战场环境的不断变化,攻击机和战斗轰炸机的地位可能要发生一些变化。 在未来的空中战场上,单一用途的攻击机的地位将会有所下降。与此相反,多用途的战斗轰炸机发展势头强劲。这一趋势在第三代战斗机中已经有所体现。比如,F-15、F-16、“幻影”2000、苏-27等,基本上都是一机多型。已经问世的第三代半战斗机如苏-37、EF2000、“阵风”等和第四代战斗机,如F-22、T50、歼20,也都是清一色的多用途,即不仅有较强的空战能力,同时具有强大的对地攻击能力。 中国攻击机现状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强击机只有强-5,其他像J-7、飞豹(飞豹是战斗轰炸机,并非攻击机,两者有本质的区别)等,都属于战斗机范畴,不属于强击机。中国空军于1950年开始装备强击机。强-5是由中国南昌飞机制造公司于20世纪60年代研制的轻型超音速攻击机,是一种单座双发动机的低超音速飞机,装有两门23毫米口径的机炮,机身内和机身下可载挂多种对地攻击武器,最大载弹量可达2吨。主要用于低空、超低空对地面或水面战术、战役纵深目标和有生力量进行攻击,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它至今仍是唯一由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成功的喷气式攻击机。其性能在长达40余年的生产、服役经历中不断得到改进提高.再加上各国飞行员对其产生的好感和信赖,至今仍是中国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前线航空兵的主力机种,并且经过性能提升后将继续服役至本世纪初。 强-5攻击机是在歼-6/米格-19战斗机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攻击机的设计风格而研制出的角色转换型装备。它一改早期苏联喷气机的机首进气为两侧进气,并重新进行机身结构融合,加装防弹装甲和防弹玻璃以及轰炸射击瞄准具,同时采用歼-6的发动机和尾翼设计。单从外表来看,强-5类似于取歼-6的发动机和全新设计的前机身结合而成的。 从60年代起,逐步换装自行研制的强-5型飞机。从70年代开始,强-5开始作为我人民空军的对地打击主力而大量进入强击航空兵服役。特别面对当时苏联在漫长的中苏、中蒙边境陈兵百万的极端恶劣的国防环境,强-5战机作对付苏联坦克集群的“抵消手段”而部署于前线边境机场。强-5定型后,南昌飞机制造厂又根据部队的不同使用情况和外销的需要,发展出多种的攻击机,形成强-5家族,主要改型包括强-5甲型、强-5乙型、强-51型、强-5II型、强-5III型及强-5IV型等。 发展潜力我国现在唯一的强击机强-5已经首飞了40多年,虽然经过不断的改进,现在乃至将来的一段时间内仍是我国近距火力支援的主力,但强-5的种种缺陷不可避免的成为其被逐渐淘汰的因素。虽然仍是直接火力打击的主力,但进行换代机的研制开发工作也是一个迫切的问题。 我国一直以来只有强-5这一个强击机机型,而且其并不适合进行类似A-10C的改进。毋庸质疑,我国新一代的强击机不会是在强-5基础上改进的,它必然是在一个新的机体上开发而来的,而且其本身的飞行性能、电子设备、武器配置以及升级潜力都要远强于强-5,达到或接近第三代战机的标准。 若以现有的中轻型三代战机为原型机开发新一代强击机,也可以是一种选择。美国曾用F-16改装成为A-16,由于其原型机为F-16,因而速度快,巡航速度达到900千米/时,相比强击机,这可以使战损减少一半。另外,由于使用F-16的雷达,因而在攻击的同时具有空情监视能力。但这种改进型号没有发展下去,主要是由于费用过高和考虑到单发带来的安全性下降等问题。我国现有的中轻型三代战机有FC-1和歼-10。先说歼-10,虽然在设计中定位为多用途战机,但考虑到我国的安全形势,制空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一个主要任务,所以在相当的一段时间中我国的歼-10都将是一款空优战机,其对海对陆攻击能力不是发展的重点。从歼-10本身来看,虽然优秀的设计和大推力发动机的使用使其具有巨大的载弹量,但其外挂条件并不好,在挂副油箱时并不能挂载大重量的对地攻击武器,所以一般只挂载空空导弹执行空战任务。还有一个问题,用昂贵的战机用普通航弹和火箭掸去执行低空火力支援任务是否值得。另外,也不得不考虑单发飞机在对地攻击时的安全性问题。所以,将歼-10改装为强击机并不符合现实。 再说FC-1,FC-1相对于歼-10是一款低档机。然而由于设计合理、装备先进,其战斗力不容小视。而且,其正常的气动外形使其比鸭式布局的歼-10有着更好的外挂条件。加之其本身就是一款廉价战机,在使用成本上也要小于歼-10。从这些方面看, 利用FC-1改装一款轻型的强击机也是合适的。但存在一个问题:FC-1是否会在我国大量装备。FC-1的低成本优势确实适合替换我国的已经落后的大量歼-7、强-5等战机。但毕竟歼-10是我国航空工业20年的成果和骄傲,如果不大量装备很可能会使我国航空工业难以再有发展的机会。所以,歼-10必将大量的装备。等到FC-1完全成熟和其发动机国产化之后,歼-10和苏-27系列早已大量列装,留给FC-1的空间并不大,这时再装备一种性能相对落后的战机,无疑会增加机种的复杂性和后勤负担。所以,FC-1在国内的前途并不十分乐观,由FC-1改装强击机则是更遥远的事情。 在我国最有前途的强击机发展方案是利用教练机来发展一款单座强击机。从我国现有和在研的教练机来看,最好的选择是L-15高级教练机。L-15教练机的研制目标就是为苏-27等第三代战机培养飞行员,并具有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L-15采用大边条的翼身融合、双发、单垂尾、机身两侧进气的正常气动布局。其气动外形良好而且采用了四余度电传操作系统,具有大迎角飞行能力,机动性和操作性较以前的国产教练机有了巨大的提高,可较好的完成苏-27等三代战机的飞行员培养任务。而且正常的气动布局设计可以使其在外挂条件上比歼-10更加从容,而且双发的设计也提高了安全性,改为强击机的潜力很大。L-15已于2006年首飞成功,相信经过不断的试飞,L-15会成为一款成熟的平台。L-15虽然是作为第三代战机的教练机而研制的,比较强调其高机动性,拥有优异的大迎角飞行能力,其持续转弯半径和瞬间转弯角速度已达到第三代战机的水平,但优秀的设计也使其有巨大的改装潜力。 L-15具有良好的视野和人机界面,其前舱视野为16度,后舱6度,前舱界面为一平二下,后舱为两个多功能显示器。虽然作为教练机其系统最初是为了训练而配置,但通过对其火控系统进行改进,以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和使用经验,相信不是困难的事情。 L-15采用双发布局,现阶段装备有两台捷克的DV-2X,起飞推力21.6千牛,巡航推力12.7千牛,推重比为4.9。目前DV-2X并未采用加力燃烧室,可以认为,在L-15的完善型号上必然会安装新一代加力涡扇发动机,推力会更大,性能会更完善。在提高安全性的同时,可以进一步改善飞行性能,增加起飞重量,增强装甲防护和外挂量。 L-15采用双发布局,其机身较为宽大,机内空间充裕,有大的空间以容纳燃油和电子设备。L-15拥有较大的航程和作战半径,有较强的对空、地作战能力。L-15的任务载荷为3.5吨,换装发动机后其载弹量完全可以达到这个水平,可以胜任轻型强击机的作战需求。 L-15采用全新的设计,因而有可靠性高、便于维护、使用寿命高的特点。采用全机口盖统筹布置发动机大舱口设计,全机高敞开率,有利于战时野外维护。而且其机体寿命达到了10000小时,具有很高的使用率。这些特征都便于使其改装为轻型强击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