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殷子阳
释义

殷子阳

[唐]睿宗时人。景云二年(七一一)景初阳撰大云寺石灯台颐,为其所书。《金石录》

金石录

《金石录》中国宋代金石学着作。是北宋以前传世钟鼎碑版等金石文字比较全面的集录和研究专着,在中国金石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者赵明诚(1081~1129),字德甫。密州诸城(今山东省诸城县)人。青少年时即喜收蓄古书字画、金石文字。成年以后,与妻李清照同好金石图籍,二人倾一生之力,悉心搜集,摹拓传写商周彝铭、汉唐石刻拓本达2000多件,遂仿欧阳修《集古录》的体例,于徽宗宣和末年,编成《金石录》一书。

《金石录》在南宋时有龙舒郡斋刻本及开禧元年俊仪赵不谫刻本,

《金石录》皆不显于世,元明两代未见重刊,明代惟有抄本流传。清初,冯文昌曾藏有十卷宋刻《金石录》,因而特地刻了一方“金石录十卷人家”的图章,一时传为佳话。当时由于此书是《金石录》仅传的宋刻本,虽属残卷,却公认是宋版书无上珍品。此本今藏上海图书馆。

十卷不全的宋刻《金石录》,前人已称颂备至,岂知三十卷全本的《金石录》,尚存天壤之间。建国初,赵世暹在南京购得宋本《金石录》,三十卷完好无缺。此本旧藏金陵甘氏津逮楼。甘氏藏书,在清代嘉道间享有盛名。甘国栋,字遴士,藏书有十余万卷。子福,字德基,号梦六,生平好学,也喜欢蓄书。世传甘氏《津逮楼书目》有十八卷之多,但甘氏所藏宋刻《金石录》,却不载于书目,岂其矜秘不肯示人欤?此书半叶十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双边字体劲秀,笔画严整,纸质匀净。前有赵明诚序,而无易安后序。洪迈《容斋四笔》称:“赵德甫金石录三十篇,其妻李易安作后序。今龙舒郡库刻其书,而此序不见取。”此本版心下镌刻工姓名,刻工中胡珏、徐亮、胡刚等,曾刻舒州公使库本《大易粹言》。《大易粹言》刻于淳熙三年,此书中宋讳缺笔至慎字,敦字不缺笔,证以刻工,及《容斋四笔》所记,均相符合,因推知此本是淳熙前后(公元1174—1189年)龙舒郡斋刻本,也就是前人所称的“龙舒初版”。

《金石录》共30卷,是一部继欧阳修《集古录》之后,规模更大、更有价值的研究金石之学的专着。着录所藏金石拓本,上起三代下及隋唐五代,共2000种。

《金石录》前10卷为目录,按时代顺序编排;后20卷就所见钟鼎彝器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石刻文字,加以辨证考据,对两《唐书》多作订正,是研究古代金石刻必资之书。前10卷为所收铜器铭文和碑刻拓本的目录,按照时代先后顺序排列。石刻目下均注明立碑年月和撰书人名。后20卷为辨证,是作者就部分古器物和碑刻铭文所撰写的题跋,共有502篇。这些题跋反映了赵明诚夫妇对金石铭文的研究心得和研究水平。《金石录》在资料收集的数量和研究内容的深度等方面都超越了《考古图》、《集古录》等书。它收录先秦至宋石刻1900多种,为《集古录》的3倍多。此外,《金石录》还补正前人金石着作的阙失、订正史籍的讹谬、录存大量文献失载的史料等,因此,一直受到后世重视,评价甚高。

《金石录》虽然在南宋时已有刻本行世,但传世宋刻本却极为罕见。目前所知只有北京图书馆藏龙舒郡斋本(30卷本)和上海图书馆藏赵不谫本(残存10卷)两种宋刊本。龙舒郡斋本已由中华书局收入《古逸丛书三编》影印出版。元明两代,未闻有《金石录》刻本行世,仅有抄本流传。

清代《金石录》的版本较多,著名的有顺治间谢世箕刻本、乾隆间雅雨堂丛书本以及其后的三长物斋丛书本、行素草堂丛书本。其中雅雨堂丛书本校讐精审,刊刻精美,流传较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3:2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