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异位性皮炎
释义

异位性皮炎(Afodic dermafifis)又名异位性皮炎或遗传过敏性皮炎。即通常说的湿疹的一种,是具有家族遗传倾向的慢性过敏性皮肤病。异位性皮炎这一病名为1933年由瓦也斯(Wise)及苏兹伯格(Sulzberger)最早提出的。而“异位性”一词为柯卡(coca)于1925年首先倡议,其含义是:患者或家族成员易罹患哮喘病、枯草热、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等疾病史;对异种蛋白过敏;病人血青中lgE值增高;患者血青中嗜酸性白细胞增多。

基本概述

此病多发于过敏性体质的婴幼儿及青少年,部位遍及脸、颈、手肘、膝窝、四肢背侧等,表现为红疹、皮肤变厚、粗糙等症状。这种病会反复发作,且患者常因瘙痒难耐而抓得身上伤痕累累,不但有碍外观,甚至引发睡眠障碍或影响户外运动及生活质量,对患者的心理也造成不良影响。患者常伴有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病程长、治疗难,被医学界视为“湿疹中最难治的一种”。

无论国内国外的报道都表明异位性皮炎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工业化发达国家发病率高于发展中国家,异位性皮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工业发达的国家与地区儿童患病率为20%,英国患病率近50年增长3倍,美国曾预测,到2009年异位性皮炎发病人数将达到2200万。在我国,6-20岁异位性皮炎患病率为0.7%,占皮肤科儿童就诊患者的30%,城市患病率为1.1%,农村为0.73%。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曾对国内10多个大城市的特应性皮炎发病率进行调查,结果显示:0-6岁儿童发病率为3%,受困扰者高达230万人-300万人,此病正在成为公共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

到目前为止,现代医学对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仍采用局部慎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润肤剂,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远期疗效不肯定,副作用难以回避。随着近年来对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的飞速发展,中医药在治疗特应性皮炎方面安全有效、副作用少的优势逐渐彰显。

发病原因

异位性皮炎病因和发病机制颇为复杂,至今为止尚未完全阐明。

该病原因之一遗传性过敏素质格外惹人注意,患者本人及其家族中成员对某些体内外物质的敏感性往往高于正常人。据统计表明:双亲皆有“异位性”表现者约70%后代也可呈“异位性”;若父母中仅一方见“异位性”则子女大致半数可见有“异位性”;然而在“异位性”病人中还有40%的父母未发现“异位性”。

本病的变应原以食物,特别是蛋白质食品尤为常见。另外,通过呼吸道吸入的各种物质,如屋尘、花粉、动物之毛及皮屑等亦不能忽视。通常认为婴儿期似乎是以食物过敏为主,而儿童期后却对吸入物过敏居多。

除上述以外,季节气候变化、精神紧张、强烈搔抓刺激、出汗等均易使本病病情加剧。

异位性皮炎发病机制既可以是变态反应,也有非变态反应。其中有许多问题尚未获得一致结论,而且有些是相互矛盾的。对此需要今后努力实践,积极去探讨研究。

发病机制

尚不完全明确,但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43%~83%的患者有特应性家族史。夫妻均系特应性体质,子女发病的风险是50%~75%;单亲有特应性病史的家庭,风险是25%~30%;无家族史的一般家庭,子女特应性皮炎的风险性为10%~15%。近年发现了一些与本病有关的基因位点。30%患者由于丝聚蛋白基因(filaggrin gene,FLG)突变造成皮肤屏障功能障碍。

2.免疫功能异常:免疫异常可以是遗传性的,也可能与环境有关。

3.机体反应性异常:表现为刺激阈降低,对正常人无反应的刺激均有可能引发刺激性皮炎。皮肤痒阈降低,出汗、羊毛、化纤衣物及脂溶性溶剂都易引起瘙痒。存在环核苷酸代谢异常,白细胞基础cAMP水平正常,但当遇到外界刺激,如肾上腺素、前列腺素E2等刺激时,cAMP水平却不能正常升高,造成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更易脱颗粒,释放炎症介质。

4.皮肤屏障功能异常:表现皮肤干燥,患者皮脂腺数目少,体积小,分泌能力较正常人低。而且表皮脂类异常,表皮脂类总量降低,表皮酰基鞘氨醇降低,造成表皮通透屏障障碍,致透皮水丧失量增加,角质层含水量降低,出现干皮症、刺激阈降低、容易继发感染,也利于变应原的穿透。30%患者皮肤屏障障碍与丝聚蛋白基因突变有关。

5.环境因素:皮肤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增加,其毒素的直接作用、超抗原反应和变态反应可以加重本病。过度清洁,尤其是儿童期接触寄生虫、细菌或病毒少,可能是本病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增加而患病率增加的原因,这是卫生学说的主要观点。季节因素,如环境过冷或过热、干燥及日晒等均可加重本病。食物或吸人物过敏与本病的复发和加重有一定的关系。

护理

异位性皮肤炎在成人患者的表现,可分为整片微湿润状脱屑斑块、钱币状盘状湿疹、毛囊性湿疹、苔藓状厚皮及半球状硬固丘疹几大类,异位性患者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冬季干燥环境,会有四肢,尤其下肢前方的皮肤干裂发炎。

整体而言,异位性皮肤炎的皮肤就是保护缺陷的皮肤,不管过冷、过热、或是灰尘、动物皮毛(包括毛衣),都会导致皮肤的发炎。

异位性湿疹的处理,目前是以类固醇为主要方式,多数患者可以在安全有效照顾下,以外用类固醇控制,少数严重的患者,则可能需要用到口服或针剂的类固醇,另外,以人造紫外线照射,也是一种有效方式,更严重的情形,则可能会用到口服免疫抑制剂,如:环孢霉素。

对于异位性皮肤炎患者,其实止痒的重要性更不容忽视,甚至有学者认为如果不搔抓,是不会产生异位性皮肤炎的病灶。这样的看法,忽略了异位性患者本身的内在发炎体质,将疾病归于患者本身的习惯不良,是有些极端;然而搔抓,的确是异位性皮肤炎恶化的最重要因素。

因此,抗组织胺的使用是处理上之必要方式,且往往愈有嗜睡副作用的抗组织胺,效果愈明显,不过近来也上市了一些本身具消炎功能的抗组织胺,除了较不嗜睡外,也被发现能够延缓,或减少小儿异位性皮肤炎,日后并发气喘的机会。

除了口服的抗组织胺外,一些外用的止痒药物,如:薄荷油、樟脑、痱子膏也可派上用场。

除药物治疗外,皮肤的保湿也是不可或缺的。正确的油质类保湿剂使用,是在沐浴后,当皮肤仍微有水气时,立即涂抹,以迅速达到保湿的目的,有时可在沐浴用水中,加入些许浴沐油,以增加滋润。

单纯的泡澡并不被鼓励,但如果在浸泡时添加浴油、燕麦粉,且起身时,立即做好保湿处理,则对异位性皮肤炎往往有帮助,至于在清洁用品的选择上,则要考虑皂性较低的清洁剂,以避免过度清洁,反而破坏皮肤。

临床表现

异位性皮炎可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和成人期三个阶段。

一、婴儿期异位性皮炎

本型临床表现与婴儿湿疹相同,两者难于区分(详见本章第二节)。患儿可在2岁左右症状逐渐缓解,甚至自愈。其中有些患者至儿童期或成人期可再次复发;还有部分病人迁延不愈,可持续发展到儿童期,直至成人期。

二、儿童期异位性皮炎

此型多见于婴儿湿疹愈后,到6~10岁时再次发病;也可以自婴儿期持续演变而来;还有少数患者至儿童时期方始发病。

儿童期异位性皮炎又可分二型,即湿疹型和痒疹型。

湿疹型多发于四肢屈侧,特别是肘窝和腘窝。皮损表现与成人的亚急性或慢性湿疹酷似。常见为多数密集小丘疹、丘疱疹和小水疱,往往相互融合成片,部分呈苔藓样变。

痒疹型好发于四肢伸侧及背后,皮疹表现为全身性疏散分布的米粒至黄豆大丘疹、损害处干燥,陈旧皮损小而硬。病变处抓痕累累,往往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

儿童期异位性皮炎自觉奇痒,以痒疹型尤甚,可因搔抓以至继发细菌感染。病程呈慢性经过,常反复发作,可逐渐痊愈或发展迁延为成人期异位性皮炎。

三、成人期异位皮炎

本期病人多有婴儿期或儿童期异位性皮炎之病史。皮损惯发于四肢屈侧、颈部、也可发生于前额、眼睑、手背等处。还偶有全身泛发者。病变较局限,皮疹多呈苔藓样变或淡红色丘疹性片块,表面可见细鳞屑附着和色素沉着。

患处瘙痒非常,往往因瘙痒剧烈而继发感染。病程为慢性经过,病性时轻时重,最终亦可逐渐痊愈。

异位性皮炎典型患者要经历上述三个阶段的表现,即婴儿期,儿童期和成人期。但也可不出现婴儿期而直接进入儿童期或成人期异位性皮炎。有些患者仅有异位性皮炎表现,某些病人除有鼻炎外,还可伴发其他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个别患者可伴发白内障和视网膜剥离,此外,本病患者往往伴有皮肤干燥、毛囊角化、掌纹增多及皮肤白色划痕征现象。异位性皮炎易引起细菌感染或并发病毒性皮肤病。

实验室检

本病患者血液中嗜酸性白细胞计数增多;病人血液清中lgE升高,用被动转移试验可测知;用特异抗原做皮试可呈阳性即发反应。

临床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对婴儿期异位性皮炎可以作出诊断,而其它期异位性皮炎,还须结合辅助检查方能作出诊断。

本病同婴儿湿疹鉴别,关键为于前者有“异位性”,而后者无此表现。

异位性皮炎还应与婴儿脂溢性皮炎相鉴别,后者多为生后第3~4周开始发病。皮疹为红斑和油性鳞屑,缺乏多形性特点。好发于头部,亦可累及眉部、鼻唇沟、耳后、颈部等处。自觉轻痒或不痒。预后良好,往往于数月之内可痊愈。

异位性皮炎的泡汤族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1. 皮肤正在发炎时千万不要泡汤。

2. 尽量选择中性泉质或弱酸性泉质的温泉来泡。

3. 泡汤时间不要太长,每15分钟要起来休息一下。

4. 泡完汤务必要以清水冲洗干净,注意勿让泉水残留在皮肤皱折处,特别要注意脚趾缝、手指缝、肚脐、腋下等处。

5. 泡汤前后切忌以手用力搓抓皮肤。

6. 如果泡完汤之后觉得皮肤很干燥,应立即薄薄涂抹凡士林或其它润滑剂。

治疗方法

尽量寻找发病原因并去除之,但较困难;注意调整饮食,切忌过饱,避免进食易致敏的物品,如喂食牛乳、鸡蛋白、柑桔等;哺乳母亲以清淡饮食为好,贝类食物及酒类应禁用;尽量减少外界不良刺激、如手抓、外用肥皂、热水烫洗等;衣着应较宽松、轻软,避穿毛制品或尼龙织品;本品忌种牛痘,避免接触新近种过牛痘或单纯疱疹患者,以防发生牛痘样疹或水痘样疹。

一、内用疗法

(一)抗组胺类药:可选用1~2种抗组胺药内服,对婴儿期异位性皮炎可用0.2%苯海拉明糖浆,2~4mg/kg .d ,分三次服用。

(二)镇静剂:为加强止痒效果,可应用镇静剂、常用鲁米那(小儿剂量为0.5~1mg.次)或冬眠灵,(小儿剂量是0.5~1mg/kg.、次)。往往与抗组胺药伍用,可能提高疗效。

(三)助消化药:可酌选酵母片、乳酶生、维生素B1等口服以帮助消化,对促进本病好转或康复有裨益。

(四)皮质类固醇激素:仅适用于顽固、重症的成人期异位性皮炎,使用小剂量短疗程的治疗,如强地松20~30mg/日,可获较满意效果。对其它期的异位性皮炎,不主张采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疗法。

(五)抗生素:若有继发细菌感染者必要应用抗生素,可选择麦迪霉素、红霉素等,但最好不用青霉素,因本病患者青霉素过敏的发生率较高,故应予重视。

二、外用疗法

对症处置,治则和用法与湿疹相同。

三、注意事项

1. 皮肤正在发炎时千万不要泡汤。

2. 尽量选择中性泉质或弱酸性泉质的温泉来泡。

3. 泡汤时间不要太长,每15分钟要起来休息一下。

4. 泡完汤务必要以清水冲洗干净,注意勿让泉水残留在皮肤皱折处,特别要注意脚趾缝、手指缝、肚脐、腋下等处。

5. 泡汤前后切忌以手用力搓抓皮肤。

6. 如果泡完汤之后觉得皮肤很干燥,应立即薄薄涂抹凡士林或其它润滑剂。

皮炎在家如何处理

家庭治疗措施

使用糊药把金印草根粉末与维生素E油混合,并调入一些蜂蜜,直到混合物呈均匀、松软的糊状,然后敷在患部,能够起到去痒以及促进复原的作用。

避免台麸质的食物 小麦、裸麦(黑麦)、燕麦、大麦等含麸质的食物应避免食用,六周后,即有助于控制皮肤炎。

避免易引起过敏的食物乳制品、糖、白面粉、脂肪、油炸食物、加工食品等易引起皮肤过敏,因此要尽量避免此类物质。

补充营养素

①维生素B群每天服用3次。维生素B群是皮肤健康及血液循环正常所需之物,并能帮助细胞再生。

②海带 每天5锭。海带是修护组织所必需的矿物质。

③维生素F 可促使皮肤有光泽。

④维生素E 每天400Iu,渐增。可以缓解皮肤瘙痒及干燥。

⑤锌每天100毫克(勿超过此量)。可以帮助组织复原。

⑥维生素A乳剂可以使皮肤光滑,预防皮肤干燥。

⑦维生素D可帮助组织修复。

预防

1、预防异位性皮炎要尽量避免让患者皮肤直接接触粗纤维的衣物(包括婴幼儿本身的以及父母的衣物),如毛衣、尼龙,宜穿著宽松的棉织物。

2、夏天不要穿太多的衣服,以减少流汗产生痒感。

3、避免用过热的水沐浴、沐浴时间不宜过久。清洁沐浴用品以及所有保养乳液、乳霜,都不能含有香味和酒精。

4、洗完澡时,要在身体处于微湿时(一般是大毛巾擦干身体后)立刻擦上的凡士林,若因粘腻不适,可试着减少使用的量或是使用无香精的保养乳液(乳液的选择以较为固态为佳,尽量不要选择液状)。

5、避免压力过大,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

6、冬天要避免肌肤干燥,并且保持润温暖的环境。

7、如果有发现容易引起病状的食物,宜避免。否则不宜对食物做过多的限制,以免影响小朋友的生长发育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5 3:06:27